:::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國小國語教科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1950年-2021年)
作者:陳亞妹
作者(外文):Chen, Yea-Me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張芬芬
詹寶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教師形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Teachers’ ImagesMandarin TextbookContent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探究臺灣自政府遷臺以來,從西元1950年至西元2021年各課程標準/綱要下各版國小國語教科書教師形象的縱向發展與橫向差異。分別從一插圖中的教師形象、二文字中的教師形象進行分析與比較。
主要研究發現:(一)教師服飾:(1)男老師穿著中山裝從《民51課標55版》開始國語教科書中就不再出現了。同時《民51課標55版》開始除古裝、長袍外,則統一穿著正式全套西裝。並於1990年代開始男老師的衣著則轉變為生活化,插圖中不再有整套西裝拘謹的穿著。(2)女老師穿著旗袍在《民57課標57版》之後就從國語教科書插圖中消失了。(3)古裝長袍於從《民97課綱107版》翰林本之後就消失了。(4)「開放國民本並行時期」約1990年代開始教師的衣著服飾表現多樣化。 (二)教師性別:約1967年《民51課標55版》開始除少數幾版外國語教科書插圖中女老師的比例高於男老師。(三)教師族群:以華人教師為主流,原住民教師僅出現一次。(四)教師角色:以「教學者」為主。然教師會視需要,隨時轉換扮演「關懷者」、「解決問題者」、「專業者」等角色。(五)活動場域:師生活動以「前臺區域」為主、師生互動以「一師多生」在「課堂」中進行教學。(六) 課文中與教師形象相關的形容文句共79則,東西方的大教育家共有23則占形容文句約3成。「生活中的教師形象」以「和藹可親有親和力」的老師占的比例最高。(七) 課文中與教師形象相關的譬喻文句共32則,以「知識廣博專業精進」的老師占比最高。(八)至聖先師孔子從九年一貫開始自國語教科書中消失。(九)大教育家孟子僅出現在「九年國教前期」,《民51課標55版》之後就不再出現在國語教科書了。(十)外國教師共有12課14幅,分布於《民30課標39版》有裴斯塔洛齊和福祿貝爾2位;《民41課標45版》、《民51課標55版》和《民57課標57版》教微生物學的日本教官;《民51課標55版》和《民57課標57版》美國兒童號輪船的美籍女教師;《民82課標85版》南一本「最後一節課」的法國教師和「光之天使」的蘇利文老師;《民82課標85版》康軒本的「海倫凱勒的故事」;《民97課綱107版》康軒本的「海倫凱勒的故事」和「神奇的藍絲帶」的美籍女教師。其中以「九年國教前」時期外國教師較多。
研究建議:(一)對教科書編輯者的建議:(1)增加教科書中的教師數量,提振尊師文化。(2)教科書中的教師形象可多元並呈,尤可增加輔導者與專業者。(3)教科書中的教師在族群上可兼容並包。(4)教科書中的教師在性別上宜力求平衡。(5)在教科書中的教師可增加歷史良師外國良師比。(二)對教師的建議:
(1)講述教科書中的教師時,教師宜具備性別平等意識,避免性別刻板印象。(2)教師藉由語文課鼓勵學生閱讀中外歷史優秀的人物或良師。
This research use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and horizontal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images of elementary school Mandarin textbooks under each curriculum standard/syllabus from 1950 to 2021 since the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A total of 176 books with 15 versions of 8 curriculum standards/syllabi were analyzed. The objects of analysis include the images of teachers in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clothing: (1-i) Male teachers wearing Chinese tunic suits have not appeared in Mandarin textbooks since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Edition". At the same time,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Edition" began to wear formal full suits in addition to ancient costumes and robes. And since the 1990s, the male teacher's clothing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lifestyle, and there is no longer a formal suit in the illustrations. (1-ii) The female teacher wearing a cheongsam disappeared from the illustrations in the Mandarin textbook after "Min 57 Curriculum Standard 57 Edition". (1-iii) Ancient costume robes disappeared after the Hanlin version of "Min 97 Syllabus 107". (1-iv) "The parallel period of open nationalism" began in the 1990s. Teachers' clothing was diversified. Female teachers wore Western-style shirts and skirts, with many more decorative elements; male teachers no longer wore suit jackets and went light and comfortable. (2) Gender of teachers: In 1967, except for a few editions of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teachers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Mandarin textbook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teachers. (3) Teacher groups: Chinese teachers are the mainstream, and Taiwanese aboriginal teacher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97 syllabi. (4)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extbooks for more than 70 years, "teachers"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a few versions with roles such as "career," "problem solver," "professional," and so on. (5) Activity field: The activ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front desk are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aught in the "classroom" with "one teacher and multiple students." (6) In textbooks more than 70 years ago, there were 79 descriptive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image of teachers in the texts. There are 23 descriptive sentences by great educator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ccounting for about 30% of the descriptive sentences. The pre-51 vers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mage of teachers in life," "amiable and friendly" teachers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7) There are 32 metaphors and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teacher's image in the text, and the teachers with "broad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ccount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8) The holiest teacher, Confucius, disappeared from the national language textbook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9) Mencius, the great educator, only appear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ine-year state education" and no longer appeared in the national language textbooks after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Edition". (10) There are 14 foreign teachers in 12 lesson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Min 30 Curriculum Standard 39 Edition", including Pestalozzi and Froebel; "Min 41 Curriculum Standard 45 Edition",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Edition," and The Japanese instructor of "Min 57 Curriculum Standard 57 Edition" teaches microbiology; the American female teacher of "Min 51 Curriculum Standard 55 Edition" and "Min 57 Curriculum Standard 57 Edition" American Children's ship; "Min 82 Curriculum Standard 85 Edition" The French teacher of Nanyi's "Last Class" and Sullivan's teacher of "Angel of Light"; "The Story of Helen Keller" by Kang Xuanben of "Min 82 Curriculum Standard 85 Edition"; "Min 97 Syllabus 107 Edition" Kang Xuan Ben's American female teacher of "The Helen Keller Story" and "The Magical Blue Ribbon." There were more foreign teachers "nine years before the state education."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1) Recommendations for textbook editors: (1-i)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eachers in textbooks and boost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1-ii) The images of teachers in textbooks can be diversified and presented together, especially tutors and professionals can be added. (1-iii) Teachers in textbooks ar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regarding ethnic groups. (1-iv) Teachers in textbooks should strive for gender balance. (1-v) Teachers in textbooks can increase the ratio of historical teachers to foreign teachers. (2)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2-i)When describing teachers in textbooks, teachers should have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and avoid gender stereotypes. (2-ii)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outstanding figures or teacher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through Chinese lessons.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網(2019)。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國民教育。取自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中國時報(1995)。臺灣戰後50年。臺北: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天下雜誌(1996)。21世紀老師的13個角色。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54105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九版)。臺北市:五南。
王文秀(1999)。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和角色衝突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7,1-30。
王立心(2009)。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教科書研究,2(1),165-172。
王鴻年等著〈1984〉。師專教育專業課程能力本位教育實施方法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王俊斌(2011)。「良師典範」理念之合理性析辨。教育資料與研究,102,19-44。
王玉雲(2008〉。國中女性教師之教師自我形象與服裝風格偏好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新北市。
王欣惠〈2013)。國小女性教師的服裝興趣與著裝選擇 ―以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王豪華〈2007)。社會變遷對國小教師地位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碩士班,臺東市。
王儷靜,邱淑玫〈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學刊,99,58-72。
王淑玲〈2017〉。教師工會團體協約爭議問題探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55-60。
王秋絨(2003)。台灣、德國教師組織之比較。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03-336。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鳳雄〈2014)。後教師工會時期的教師圖像—聖職已遠,典範在夙昔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尤麗秋〈2009〉。我國教師罷教權可行性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仇莉莉,石瑀〈2019〉。大陸與臺灣小學語文教材教師形象選編研究——以蘇教版和翰林版為例。現代中小學教育,5。
平冢益德〈1989〉。世界教育辭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史曉榮〈2011〉。語文教科書中的教師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西安市。
匡崇德〈2015〉。教師適用勞動三法之研究 -以公立中小學為中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臺北市。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
李密桃,李緒武〈2000〉。教師形象和任務。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
李秀雯(2009)。中小學教師媒體形象之研究:以《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宜蘭縣。
李翠玲(2011)。國小語文領域教科書中身心障礙人物之內容分析研究。教科書研究,4(1),41-65。
余宗哲(2000〉。分析國中教師對服裝儀容之主要概念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阮成武(2003)。專業化視野中教師形象的提升與統整。教育研究,(3),61-66。
沈翠蓮(1999)。光復初期臺灣師範學校教育任務(1945-1949)。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頁91-108。
沈翠蓮(2004)。臺灣小學師資培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宋炳南(2020)。統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教師形象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重慶市。
杜柔萱(20150)。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科書(人教版)中的教師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教育專業學位碩士,湖南。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清江(1986)。林清江(1987)。社會教育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簡茂發(1992)。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第三次)。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1-73。
林生傳(198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義男(2000)。角色理論。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948/
林燕玉(2006)。國小低年級國語教科書插圖之研究─以翰林版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林淑媛〈2004〉。台灣小學低年級國語教科書插畫風格演變之探討—以民國三十九年至九十年版本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雲林縣。
林姵瑩〈2009〉。教師形象與家長滿意度之關係-以負面口碑訊息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林慧文(2015)。教師形象與學生學習意願之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臺中市。
邱衛東(2003)。現代教師形象的設計策略。教育評論,(3)。
邱怡禎(2010)。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國小低年級國語教科書圖文編排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周新富〈2013〉。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周北晨(2013)。優秀的日語教師形象與學習興趣的關係-以高職教師與學生為對象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臺北市。
周萌姿〈2012〉。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科教科書人物形象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吳鐵雄,李坤崇(1997)。教師培育與法令變革的省思。臺北:師大書苑。
吳俊憲(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83,31-40。
吳文萱〈2009〉。以國中教師在校的互動對象與位置分析其穿著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吳欣容〈2012)。國小教師夏季服飾風格與學童偏好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吳薇薇(2003)。哈利波特中的教師形象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臺中市。
姜添輝 (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徐宗林(1989)。西方傳統的教師角色。臺灣省教師精神修養專輯─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18,17-38。
徐江敏、李姚軍譯(1987)。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市:桂冠。
徐巧縈(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課文插圖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南一版第五冊第四單元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花蓮市。
侯柏如(2016〉。教師於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與教師形象知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柯秀芬(2012〉。國中女教師身體的看與被看-服裝的作用與規範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高淑瑛〈2007)。國小學童對國語教科書插畫偏好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某國小二五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孫秋蘭〈2008〉。國小國語文教科書老人形象之內容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梁尚勇〈1976〉。當前本省師範教育發展的方向。國教世紀,11(2),頁2-3。
梁偉、梁勤(2001)。淺談新時期教師形象效應。資料來源:浙大知行網。http://zxw.zju.edu.en/exoterica/skdt-24.htm
桂冠編輯組譯(1999)。教師角色(Shirley F. Heck原著)。臺北市:桂冠圖書。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
郭為藩(1975)。教師的角色。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許殷宏(1997)。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刊(11),39。
許育健(2004)。教科書在國語文教學中的角色與應用。國立編譯館館刊,32(1),67-77。
許紋華〈2017〉。大專資源教室輔導人員角色知覺、特教專業知能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傳宗(2003)。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陳春月〈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人物形象演變之研究--以民國39年-97年教人物形象科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陳榮德〈2016〉。臺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國(初)中國語文教科書老人形象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美菁(2018〉。國小家長之教師形象期待與其對教師在社群網站自我揭露之評價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陳韻如〈2009〉。家長與幼稚園教師對教師角色認知及踐行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怡如(2017)。為人「師」「表」:國中女教師服裝規訓與印象管理策略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
陳達昌〈2018)。國小學校品牌形象、行政與教學知覺價值與學生滿意度關聯之研究-以教師形象為干擾變項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會展管理與貿易行銷碩士學位學程,高雄市。
陳宜箴(2012)。虛擬社群上教師形象維護之研究 以有使用Facebook的中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曹常昱〈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參與教師工會的認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湯瑞雪〈2001〉。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堅厚〈1978〉教師的多重角色。教育資料文獻,(8),23。
黃文三(1996)。教師的角色、責任及教學行為。高市文教,58,50-56。
黃懿嬌,林新發〈2013〉。學校教師會的角色功能與教育品質的提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102-108。
黃惠君〈2017〉。翰林版國小國語科教材中的名人傳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黃詩睿(2018)。教科中教師形象的比較研究─基于「明版」和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教師形象的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貴州師範大學,貴州市。
程圳福(2014〉。體育教師形象知覺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高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臺中市。
程馳(2012〉。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教師形象的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市。
程雁(2006)。理想教師形象及其現實建構。安徽師範大學,蕪湖。
喬曉雨(2018)。語文教科書中的教師群像論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葉珊吟(2006)。九年一貫國小低年級國語教科書插圖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曾美華(2010〉。幼稚園好教師形象之探討:從家長及幼兒的角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屏東市。
教育部(1974a)。中華民國第四次教育年鑑。第六編師範教育。第一章概述,第二節現行師範學制。
教育部(2012a)。中華民國第七次教育年鑑。第八篇師資培育,第二章組織,第一節師範校院轉型。
教育部(2012b)。中華民國第七次教育年鑑。第八篇師資培育,第一章法規與政策,之三《師資培育法》時期。
教育部 (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教師與教師團體之定位與合理協商、協議權」工作小組。引自網址http://www.edu.tw/secretary/e2008/910920-1.htm.
舒緒偉〈2003〉。臺灣地區教師會教育專業權運作之探討。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發展。頁397-426。臺北市:高等教育。
舒緒偉〈2001〉。臺灣地區教師組織與教育專業權運作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例。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詹棟樑 (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臺北市:渤海堂。
張曉春〈1984〉。社會學概要。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春興(1989)。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其昀主編〈1986)。蔣總統集第二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
張芬芬(2012)。半世紀臺灣教科書研究之概況與趨勢(1956-2010)。教育研究月刊,217,5-24。
張芬芬(2012)。文本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頁161-203)。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瀞勻(2015〉。教師服裝穿著風格與教學互動之關係-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哲溢(2006)。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宜蘭縣。
張曉蕙〈2002〉。中英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張植珊(1998)。師道尊嚴與教育倫理:孔學與人生。1月號,104-108。
張哲溢〈2006〉。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宜蘭市。
張德山(2000)。形象、教師形象與教師形象學。景德鎮高等學報,3,25-26。
賈馥茗(1995)。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溫明麗(2008)。師道豈能止於民主─再論教育需要批判性思考。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臺北市:心理。
劉紅(2009)。大眾媒體中的教師形象研究。西南大學,成都。
錢幼蘭(2001)。新世紀教師形象與角色。師說。156,18-23。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J. R. Fraenkel和N. E. Wallen 原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合編),社會及行為研究法(第十三版)。臺北:東華。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三民書局。
楊語芸〈2011 〉。教師變薪勞?政府是頭家?新勞動三法保障下的教師權益。臺灣勞動季刊,26,頁64-69。
楊婷喬(2014)。歷史脈絡下台灣師資培育制度與理想教師特質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課程與教學所,臺南市。
董芬(2014)。難道女教師不影響學生一生嗎——對蘇教版、人教版、北教版小語教材中教師形象的社會學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
蔡陽文〈2009〉。國小國語教材人物書寫分析--以南一版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蓋浙生(1998)。教師組織與社會參與。振鐸學會。2021年6月1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18.htm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教育廳,頁228。
羅紆君(2003)。從英美德教師組織之發展論我國教師組織之檢討與改進。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4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18.htm
羅德水〈2012〉。臺灣教師工會組織歷程與展望。取自:20120629.ppt - Google 簡報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vKtBM2ShC7OxY- 1vs9UymzNX4vSGB7F7fspPOlIpjXs/htmlpresent
熊瑞梅,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台灣社會學,4,頁199-246。
薛化元(1999)。台灣開發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饒邦安〈2007〉。我國教師組織定位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韓仕賢〈2011 〉。新「集體勞動法」實施後對臺灣工會運作的影響。臺灣勞動季刊。26,30-33。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華騰。
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 27-50。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鄒時華(2015)。理想與實際老師形象不配適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的關係:以師生互動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臧家馨〈2006)。國小女性教師穿著之意象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趙瑞祝〈2015〉。國中女性教師人格特質與穿衣風格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立大道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班,彰化縣。
蔣潔蕾〈2013〉。教科書中教師形象之文本分析。基礎教育,1。
鄭金珠〈2012〉。國語教科書中名人傳記的主題與敘事技巧─以南一版100學年度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鄭雅如〈2017〉。康軒版國小國語科教材中的名人傳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臺南市。
鄭姿蓉(2014〉。我國高職女性教師身體意象與服裝穿著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光成、彭瓊、侯楊莉(2014〉。教科書中教師形象的變遷─以30年來人教社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湖南教育(中),9。
盧旭〈2006〉。社會變遷中的教師形象。華中師範大學,武漢。
閻秀慧(2000〉。觀看‧服裝:從服裝選擇中看中學女性教師的身體規訓與自我觀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顏吟芳(2014〉。國中生知覺輔導室功能與輔導教師形象之研究-以新北市S 國中與桃園市C 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謝珮珮(2014〉。高雄市國小學生家長對教師形象知覺與親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韓宜倩〈2009)。專業又時尚?—穿著流行的國小女教師身體意象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市。
蘇靜惠〈2015)。應用IPA法改善國小學生對班級教師個人形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蘇琇敏〈2012〉。部編本國語教科書中儒家道統人物的觀照。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53。
改編自泰國真實故事(201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k0nOVFZXs&feature=youtu.be(2017.11.21)



二、英文部份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lthusser,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Notes towards an investigation.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pp. 85-126).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Apple, M. W. (1988). Teachers & text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2nd). New York: Routledge.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INC.
Bowers, J. W. (1970). Content analysis. In P. Emment & W. Brooks (Eds.),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 MA: Hougton Miffinco Press.
Cherepanova, V. N. (2002). Lecture course on image ology: Manual. Tyumen: TyumGNGU.
D. Morrison A. & McIntyre (1973). Schools and Socialization. Penguin Books.
Freire, P. (1998). 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 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 ‎ Westview Press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Gramsci, A. (1999).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oyle, E. (1969).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London, 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Huberman, M. (1993).The model of the independent artisa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lations. In J. W. Litte & M. W. McLaughlin (Eds.), Teachers’ work: Individuals, colleagues, and contex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nton. R. (1945). The cultural bachground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Appleton-Cenyury-Crofts.
Love, K. (2008). Higher education, pedagogy and the ‘Customeris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42(1),15-34.
Macedo, D. Koike, & A. Oliverira, Trans). Oxford: Westview Press.
Mikk, J. (2000). Textbook: Research and writing. New York: P. Lang.
Morrison, A., & McIntyre, D. (1973). Schools and socialization. Penguin Books.
Mynbaeva, A. K. (2013). Faculty member’s imag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e. Alma Mater, Vestnik Vysshej Shkoly, 7, 76-82.
Mynbayeva1, A., & Yessenova, K. (2016).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eacher image and faculty member’s im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6(S1), 110-117.
Nixon, J. (1999). Teachers’ legal liabil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M. Cole (Ed.),
Parsons, T. (1952). The social system (2nd).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Poulantzas, N. (1979). 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 London: NLB.
Professional issu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 teacher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Reynolds, C. (1996). Cultural scripts for teachers: Identit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workplace landscapes. In M. Kompt, W. R. Bond, D. Dworet, & R. T. Boak (Eds.), 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Rogers, C., & Maslow, A. (2008). Information theory. New York: Carl Rogers.
Seddon, T. (1997). Teachers’ work and political action. In L. A. Sah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Shepel, V. M. (2002). Imageology. How to be well-liked by people. Moscow: Narodnoe Obrazovanie.
Shirley, F. H., & Willians, C. R. (1999). The complex role of the teacher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臺北市:桂冠。
Tanner, D., & Tanner, L. (1990). Histor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NY: 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