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結構方程模式探究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作者:駱寅
作者(外文):Luo, Yi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國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訓練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sport valuesflow experiencetraining satisfac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之現況;比較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各因素間之差異情形及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之差異情形;並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之整體路徑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09學年度之全國高中職桌球運動代表隊選手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回收201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 for Windows 22.0及Amos 23.0進行統計處理,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運動價值觀有4個因素,以「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的感受程度為最高,將其二視為第一等級;其次為「道德價值」,將其視為第二等級;最低為「能力價值」,將其視為第三等級。二、心流體驗有7個因素,以「清楚的目標」的感受程度為最高,將其視為第一等級;其次為「挑戰與技巧平衡」、「全神貫注」、「行動與知覺結合」將其三視為第二等級;第三為與「自成性經驗」,將其視為第三等級;第四為「時間感的改變」與「自覺的喪失」,將其二視為第四等級。三、訓練滿意度有5個因素,以「教練領導」的感受程度為最高,將其視為第一等級;其次為「團隊關係」與「場地設施」,將其二視為第二等級;第三為「訓練內容」將其視為第三等級;最後為「個人表現」,將其視為第四等級。四、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運動價值觀在「性別」有達顯著差異。五、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心流體驗在「性別」有達顯著差異。六、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訓練滿意度在「性別」有達顯著差異。七、全國高中職桌球選手運動價值觀、心流體驗與訓練滿意度之整體路徑關係:運動價值觀對心流體驗有正向之直接影響;運動價值觀對訓練滿意度有正向之直接影響;心流體驗對訓練滿意度有正向之直接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port values,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untr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port value, mind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sport value,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taken for the path analysis investigating the overall causal relationships of sports values,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studying subjects were players of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table tennis team in 2020 academic year. The “Questionnaire of Sport Values,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was used as the tool for this investigation. A total of 20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using SPSS for Windows 22.0 and Amos 23.0.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re are four factors of sport values, with “personal values” and “social values” being the most perceived and regarded as the first level, followed by “moral values” as the second level and “ability values” as the third level.
2.There are seven factors of flow experience, with “clear targets” being the most perceived and regarded as the first level, followed by “balance of challenge and skill”, “full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ction and perception”, which were regarded as the second level; “autotelic experience” was regarded as the third level; and “change in perception of time” and “loss of self-awareness” wer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level.
3.There are five factors of training satisfaction, with “coach’s leadership” being the most perceived and regarded as the first level, followed by “team relationship” and “training facilities” which were regarded as the second level; “training content” was regarded as the third level;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wa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level.
4.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ort values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gender.
5.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ow experience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gender.
6.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gender.
7.The overall causal relationships of sports values, flow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sport values had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flow experience; sport values had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flow experience had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中文部分
丁文欽(2011)。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于健、林谷恆(2018)。露營旅遊者的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相關性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1),167-176。
巴乙朧(2017)。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大明、楊德政(2016)。領隊工作價值觀與家庭支持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1(1),43-58。
王巧雲(2018)。花蓮地區青少年運動價值觀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李中癸(2015)。國高中桌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宗吉(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石惠蘭、黃俊彥(2017)。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心流體驗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8),137-147。
朱健銘(2013)。全國國小學生扯鈴隊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全進、劉選吉(2002)。三級學校籃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滿意度之差異研究。興大體育,6,109-120。
何雪霞(2012)。遊憩專門化、遊憩環境契合度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佳玟(2009)。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 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亮萱(2019)。藝文活動參與的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吳奕賢(2003)。運動漫畫內容與價值觀意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堃瑞、李城忠(2017)。路跑參與者參與動機、心流體驗與持續涉入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2),68-77。
吳惠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適宇(2019)。中等學校飛盤爭奪賽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呂奎延(2005)。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育珊(2018)。新北市國小桌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彥希、張瑞庭(2016)。金工體驗活動之心流體驗、體驗價值及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國立工藝傳統發展中心為例。造園景觀學報,21(2),53-71。
李彥希、簡瑞宇、侯錦雄(2018)。極限飛輪訓練與體適能成績、心流體驗及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造園景觀學報,22(4),49-71。
阮向慈、鮑慧文(2018)。體驗行銷、心流體驗對展覽之效益之關係探究-以文創展覽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140-152。
阮宇筑(2019)。網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合威(2013)。全國中等學校射箭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志鈞、鍾季真(2014)。靜態休閒-書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觀光旅遊研究學刊,9(2),37-61。
林育則、夏康寧(2011)。奢侈品之炫耀性、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高價盆栽為例。企業管理學報,(89), 57-80。
林佩怡(2020)。卡巴迪選手參與動機、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台南市。
林金雄(2020)。花蓮地區田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訓練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俊男(2018)。歌唱比賽者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科均(2016)。臺東體中學生運動參與、運動社會化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美伶(2016)。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瑜伽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林崇舜(2013)。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新枝(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侯威光(2002)。我國職業棒球教練領導型態、球員滿意度及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姚成彥、陳欽雨、余念真(2017)。行動商務網站品質, 心流體驗及網路口碑對消費動機影響之研究。顧客滿意學刊,13(1),103-131。
施思敏(2019)。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柯孟君、黃永旺、陳龍弘(2006)。國中生體育價值觀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3),109-121。
洪子健(2016)。臺北市國小桌球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洪升呈(2012)。大學生運動價值觀對體育選課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1),101-119。
洪佳琪(2019)。臺北市國小桌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徐世同、張景弘、高俊雄(2012)。泳渡參賽者心流體驗與運動賽會贊助態度。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4),343-363。
徐慶帆(2007)。軍事院校學生運動態度、運動價值觀及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高雅茹(2017)。聽障運動代表團選手目標取向、內在動機與運動價值
觀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中陽(2017)。國小劍道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國小劍道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欣(2002)。價值觀淺見。理論導刊。
張芷芹(2019)。軍職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對留營意願之影響-以空軍部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素麗(2016)。籃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張茜紋(2018)。桃園市國高中擊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張茜紋(2018)。桃園市國高中擊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張揚佾(2017)。國中生使用手機遊戲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心流體驗與休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張登聰(2004)。運動價值觀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一以醒吾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滄彬(2003)。桃園地區國中田徑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德銳(民83)。對「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一文之評論。教改通訊,14,36-38。
張見文(2012)。休閒效益之初探。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教育部體育署(2018)107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曹修慈(2015)。國小鐵人三項參與者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梁高倫(2014)。台中市太極拳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梁蕙蘭(2014)。高雄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章宏智(2007)。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 15,29。
章宏智、洪煌佳(2009)。兒童運動價值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公館國民小學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3),144-159。
章宏智、程瑞福(2011)。運動價值觀量表建構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1),56-72。
莊志成(2016)。大臺北地區國小、國中棒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許嘉晉、李俊憲(2005)。運動漫畫閱讀對學童運動價值觀與休閒運動參與影響之研究-以《 灌籃高手》為例。第二屆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
許嘉霖、郭國興、謝艾芸、湯其潔(2017)。實用與享樂價值對於行動應用程式的滿意度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心流體驗與知覺好玩為中介角色。品質學報,24(3),191-201。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陳秀娟(1998)。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發行。
陳其昌(2009)。大學運動員的運動價值觀、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團隊規範對運動道德判斷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昌宗(2016)。海軍志願役潛水士官(兵)[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4(1),77-101。
陳亭羽(2019)。大專男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冠中(2008)。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律盛(2009)。大學生運動價值觀之研究:以元智大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3-61。
陳柏毅(2018)。線上遊戲玩家之成就需求、認真性休閒與心流體驗之研究--以英雄聯盟玩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新北市。
陳柏勳(2019)。臺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美存、鄭天明、蕭祐詠(2018)。遊憩者的個人投入重要嗎?遊憩涉入、投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1(3),61-83。
陳啟誠(2003)。台北市立國中生使用校內運動場地設施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淑滿(2012)。大學運動員目標取向與運動價值觀對運動員精神之預測:自我決定動機之中介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雯英(2012)。柔道選手運動價值觀、組織承諾與運動自我效能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瑋鈺(2017)。優秀大學乙組網球運動員運動價值觀及其對生涯發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萱(2018)。VR體驗者心流體驗、體驗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鈺妏(2018)。觀賞電競動機與心流體驗對行為意圖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儒賢、謝百琪(2018)。樂團參與者認真性休閒與心流體驗關係之探討:兼論情境涉入之中介效果。環境與管理研究,19(2),1-16。
陳鴻雁、謝邦昌(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至德(2008)。臺北市國小桌球代表隊之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金鵬(2002)。試論現代人的體育價值觀。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6(4),14-191。
黃義忠(2012)。臺灣地區國中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瀚輝(2014)。露營活動參與者之認真休閒特質、心流體驗、價值觀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黃韞臻、林淑惠(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價值觀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2),113-135。
塗永樑(2017)。臺北市國小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楊文廣、柳立偉、陳佳伶(2014)。心流體驗對觀光偏好與品牌忠誠度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4),66-87。
楊國樞(2001)。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楊國樞文集第八冊:華人本土化心理學,(2),285。
葉秀玲(2019)。嘉義縣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困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詹岱霖(2010)。休閒網球參與者之運動社會化與運動價值觀對運動樂趣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育瑩(2020)。桃園市高中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 
熊明禮(2005)。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知、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 研究—以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褚麗絹、林炫宇(2014)。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心流體驗為中介變項。經營管理論叢特刊。
劉宇翔(2017)。臺北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學校適應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劉畇均(2020)。國中棒球選手團隊凝聚力、運動自信心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興楷(2018)。國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運動價值觀對訓練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侑澄(2012)。運動廣告對青少年運動價值觀及運動參與影響-臺中市完全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蔡侑澄(2012)。運動廣告對青少年運動價值觀及運動參與影響-臺中市完全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鄧國良、紀麗娟(2001)。大學生體價值觀及行為狀況之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5(3),52-60。
鄭國廷(2016)。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對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蕭孟均(2020)。高雄地區國中棒球隊教練領導、訓練滿意度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錢銘貴(2016)。大專生休閒動機、心流體驗與休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南部某專科學校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4(2),1-11。
戴鈺錡(2014)。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伯昌(2019)。臺北市、新北市國小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謝佳杴(2019)。大專校院原住民田徑運動選手運動價值觀對職業選擇
之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謝明輝(2003)。衝突解決、團隊價值觀一致性與團隊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政輝(2016)。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鍾政偉、林澄宇(2014)。認真性休閒、心流體驗、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衝浪活動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6(2), 115-140。
鍾政偉、商家瑜、王盛文、蔡宜婷(2015)。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1),1-20。
鍾政偉、張文慈、侯佳妤、李鼎毅、鄭智松(2017)。遊憩需求、心流體驗對節慶活動發展態度影響之研究-兼論涉入程度之干擾效果。島嶼觀光研究,10(3),1-20。
鍾政偉、陳桓敦、蔡禮宇(2013)。水肺潛水參與者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6(4), 1-22。
豐群政(2012)。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合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新仲(2017)。客家族群語言使用型態與運動價值觀關係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羅嘉明(2017)。臺北市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羅顗昇(2010)。空軍高司幕僚人員之工作價值觀、心流經驗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譚琳、黃琳(1999)。淺析體育價值觀對校園生活的影響。體育科技, 20(2),4-6。

外文部分
Adams, J. S. (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 422.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Berger, B. G., & McInman, A. (1993). Exerci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729-760.
Bucher, C. A., & Wuest, D. A. (1987).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
Byrne, D. (2010). Comparison,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Complexity,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Cilliers, P. & Preiser, R. Springer, 61-78.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zentmihaly,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Vol. 1990). New York: Harper & Row.
DeVellis, R. F. (1991).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Thousand Oaks, CA, USA, 26.
Ebel, R. L.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9.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Vol. 5, No. 3, pp. 207-219).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erzberg, F. I.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96). LISREL 8: User’s reference guide.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Kluckhohn, C. (1951).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Lee, M. J., Whitehead, J., & Balchin, N. (2000).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s in youth sport: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Sport Valu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2(4), 307-326.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annell, R. C., Zuzanek, J., & Larson, R. (1988). Leisure states and “flow” experiences: Testing perceived freedom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hypothe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4), 289-304.
Moneta, G. B., &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2), 275-310.
Porter, L. W. (1962). Job attitudes in management: I. Perceived deficiencies in need fulfillment as a function of job lev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6(6), 375.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Free press.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61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