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方人文思想與周易諮商師養成訓練的研究——以〈艮卦〉為中心
作者:李虹禛
作者(外文):Lee Hong-Jen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俊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周易諮商師東方人文素養艮卦教育培訓系統證照取得執業Zhouyi counselorOriental humanistic qualitiesGen Gua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Obtaining a license to pract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周易諮商師在東方人文思想背景下的學術價值和影響,以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角色與功能。論文分為九個章節,涵蓋了周易諮商師的本質、東方人文思想對諮商的影響、周易思想的應用、倫理準則和道德責任,以及周易諮商師公會組識法、教育培訓系統、證照取得和執業方式等。論文結構如下:第一章「緒論」簡要介紹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周易諮商師的東方人文素養」探討其本質定義、東方人文思想對其的影響,以及周易思想在諮商中的應用。同時,強調倫理準則與道德責任的重要性。第三章「周易八卦中的「艮卦」分類和定義」深入解讀了「艮卦」的基本含義、在易經中的地位和特殊性,以及在占卜和諮商中的應用,並分析其哲學意涵與象徵意義。第四章「儒道佛三家的本卦分析掌握與改命術」剖析了三家思想中的本卦分析,並比較它們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融合這些跨家思想。第五章「周易諮商師在華人文化圈中的無可取代性」強調其理論與實踐、諮商媒介、本土建構等方面的意義。第六章「周易思想與西方諮商學派的融通」探究了易經入門的必要性和融通的可能性。第七章「『全國周易諮商師公會組識法』的制訂原則」說明公會的法律基礎、級別分類、考核辦法等。第八章「『周易諮商師』的教育培訓系統」論述培訓的必要性、不同級別的要求,並呼籲大學課程的設置和未來展望。第九章「周易諮商師證照的取得與執業方式」探討證照的重要性、取得要求,以及其在臺灣諮商文化中的角色。總結強調周易諮商師在不同方面的價值與影響,旨在豐富並延續中國古代智慧,將其融入現代社會,成為智慧的代表和人生的指導者。
關鍵詞:周易諮商師、東方人文素養、艮卦、教育培訓系統、證照取得執業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value and influence of Zhouyi counselors in the context of East Asian humanistic thought, as well as their roles and functions in modern societ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covering the essence of Zhouyi counselors, the impact of East Asian humanistic thought on counseling, the application of Zhouyi philosophy, ethical guideline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Zhouyi counselo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license acquisi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The East Asian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Zhouyi Counselors," discusses their essence, the influence of East Asian humanistic thought, the application of Zhouyi philosophy in counseling,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thical guideline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ies. Chapter Thre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Gen' Hexagram in Zhouyi," delves into the fundamental meanings of the "Gen" hexagram, its position and uniquenes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its application in divination and counseling, and analyzes its philosophical and symbolic implications. Chapter Four, "Analysis, Mastery, and Fate Alteration Based on the Primary Hexagram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examines the primary hexagrams of these three philosophies, compares their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domains, and integrates these cross-philosophical ideas. Chapter Five, "The Irreplaceability of Zhouyi Counselors in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emphasizes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nseling mediation, and local construction. Chapter Six, "Integration of Zhouyi Philosophy and Western Counseling Schools,"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egrating it with Western counseling methodologies. Chapter Seven, "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Zhouyi Counselors'," elaborates on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Chapter Eigh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Zhouyi Counselor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levels, and advocates for university courses and future prospects. Chapter Nine, "Acquisition and Practice of 'Zhouyi Counselor' Licenses,"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licenses, acquisi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ir roles in Taiwanese counseling culture. The conclusion emphasizes the multi-faceted value and impact of Zhouyi counselors, aiming to enrich and extend ancient Chinese wisdom by integrating it into modern society, serving as representatives of wisdom and guides in life.
Keywords: Zhouyi counselors, East Asian humanistic qualities, Gen hexa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license acquisi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參考文獻
一古書
《十三經注疏一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王弼,《周易注疏》,中華書局,2008年版。
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二專書著作
(美)瑪莉‧喬.梅多(MaryJoMeadow),(美)理査德.德.卡霍(RichardD.Kahoe)(陳麟書、陳耀庭、李向陽、王虎卿等,譯者),《宗教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英)阿諾德•湯因比(AmoldToynbee),《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DwightWebb.許育光,譯者,《心靈諮商:理解諮商真諦與人類經驗之新取向》,(初版)臺北:心理,2008年。
EdgarH.Schein.黃鴻程等,譯者,《助人的藝術:施助與受助的心理歷程》,(初版)臺北:書泉,2011年。
GeraldCorey.修慧蘭校訂,編者,&餘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者,《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2003年。
Gerald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Kin」黛博拉·金Deborah.蕭寶森,譯者,《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初版臺北:新星球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2年。
PeterDeJong,InsooKimRerg著;許雄素譯,《建構解決之道的會訣:焦點解決短期冶療》,二版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3年。
VasantLad繆靜芬譯,《阿育吠陀療法:調整風、火、水能的黃金比例,找回出生時的健康體質設定》,(初版)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2017年。
W.LOUJOHN(游乾桂、黃玲玉,譯者),《助人助己心理學》,(第二版)臺北:智慧大學,2001年。
中國國學中心編,《佛心禪意:中國佛學與佛教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文中子著;東籬子解譯,《止學全鑒》,北京:中國紡織出版,2019年。
方哲倫《研究籤詩配卦》,台中市:白象文化,2017年。
王月清等主編;隨思喜著,《變的思維悅讀《易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6。
王以雍《易經解析與致用》(北京:九周出版,2015)。
王建,《易經》心解:與文王面對面》,北京:作家,2017年。
王家忠,《易經與心理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7。
王崇禮,《問對了!神明才會告訴你答案》,臺北:柿子文化,2013年。
王婷瑩,《〈幸福禪•生命藝術〉邁向幸福人生的52堂必修課,》臺北:長歌藝術,2017年。
王智弘、楊淳斐,《一次的力量:含攝華人文化觀點的一次單元諮向模式》臺北:張老師文化,2016。
王曉朝,《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儷容,《關鍵字解籤秘笈》,臺北:時報出版,2012年。
世界思想史研究會編著;梁世英譯,《東方思想一本就懂》初版臺北:如果,大雁文化出版,2012。
矢建國,《易道醫義: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初版新北市:元氣齋,2017年。
任犀然,《易經的智慧》新北:西北國際,201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蘭燈文化事業,1991年。
朱恩仁,《我學易經的第一步:「易」有幾千歲的壽命,而且活得很有活力》新北:華志文化,2013年。
朱殿成編著,《易經智慧掌握人生命運》,初版臺北市:益群書店,2021年。
朱榮智,《我們都忘了,知止也是一種智慧》新北市:華志文化,2013。
朱榮智,《改變一生的人生三書》,初版臺北:德威國際文化,2008年。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初版(臺北:學易齋,1992年。牟宗三主講,盧雪直錄音整理,《易經哲學演講錄》,二版新北市:聯經,2020年。
竹本昂仙、陳知青譯,《易經人生哲理》,臺北:頂淵文化,1911年。
艾淪.狄波頻(AlaindeBoUun).陳信宏,譯者,《宗教的慰藉》,初版臺北:先覺出版,2012年。
何佑森,《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臺北:臺大出版,2009年。
余安邦、余德慧,〈文化及心理療療的本土化形成〉,收入《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療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
余安邦主編,《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初版(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8年。
余德慧、林耀盛、李維倫,〈偷理化的可能——臨床心理學本土化進路的重探〉,收入《本土心理輿文化療應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8。
克裡斯多夫.柯特曼(ChristopherCortman),哈洛.辛尼斯基(HaroldShinitzky).黃孝如,譯者,《心靈療癒自助手冊:心理學家教你看穿情緒,找回幸福人生》,(第一版).北:遠見天下,2014年。
吳進輝著,《微易經》,初版(臺北:詢周出版,2021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二版(新北:大千,2010年。
巫山定夫,《易經禪釋圓融的成功處世應用哲學,》新北市:頂淵,2012年。
巫山定夫,《易經禪釋-易讀易懂易學》新北:頂淵,201)。
李元松,《入禪之門-從如何學禪到如何做一個禪師》臺北:現代禪,1992)。
李玉蟬等作,《焦點解決諮商的多元應用》臺北:張老師,2006)。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出版(新北:AiritiPress,2010)。
李安網,趙曉鵬,《三教妙語話人生:佛》,初版臺北縣中和市:21世紀文化,2001年。
李安網,趙曉鵬,《三教妙語話人生:道》,初版,新北:21世紀文化,2001年。
李安網,趙曉鵬,《三教妙語話人生:儒》,初版,新北:21世紀文化,2001年。
李書有,《一本書讀懂易經》南京:鳳凰出版,2012)。
李祚山,《心理諮詢技術》臺北:崧博出版:崧燁文化發行,2019)。
李聰成,《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土證照考試(學科、術科)一一重點中的重點,不囉嗦,讓你一本就PASS〜》(北:五南,2022年。
沈亞明,黃瑜,《體解〈《易經》〉修佛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3年。
佩瑪•丘卓(Pemachodon)著、胡因夢,譯者,《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臺北:心靈出版,2002年。
周止禮,《易經門窺—〈易經〉與中國文化》(京:學苑出版社,1990聞睿,《易經活學活用》,臺北:正展,2004年。
林金郎,《易經很簡單》,初版,臺北:未來書城,2003年。
林益勝,《易經與生活》,初版,臺北:臺灣詢務,2010年。
林富士《宗教與醫療》,(初版).臺北:聯經,2011年。
河合隼雄(HayaoKawai);鄭福明、王求是譯,《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初版,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社團法人中華易學教育研究院協會編,《易經人文通識基本訓練教材》初版(高雄:麗文文化,2014)。
邱珍琬,《圖解個別諮商》臺北:五南,2019。
邱珍琬,《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五南,2012年。
金景芳、呂紹綱著,《易經全解》,第二版臺北:韜略,2003年。
金躍軍,《在職場中遇見佛陀》,初版臺北:采竹文化,2013年。
南絲•格爾馬丁manceGuilmartin)林雨蒨,譯者,《療傷的對話,》初版,臺北:詢周,2003年。
南懷瑾《易繫傳別講(上),臺北:老古,2020。
南懷瑾《易繫傳別講(下)》,臺北:老古,2020。
南懷瑾先生講述,《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臺北:老古,2020。
洪有義,《宗教學術講座專輯第二冊.淡江大學專題演講》,臺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88年。
美)希爾.(胡博等,譯者),《助人技術:探索、領悟、行動三階段模式》,(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
胡道靜、戚文等,《易經十講》,一版,臺北:書林,1999年。
唐華,《中國易經哲學思想原理》新北:弘揚圖書,2013年。
唐頤,《圖解《易經》養生資典》,初版新北:華威國際,2011年。
唐頤,《圖解易經智慧寶典》,新北:華威國際,2020。
孫振聲,《白話易經》,十一版(臺北:星光,1995年。
孫劍秋,《易理新研》,初版,臺北:台灣,1997年。
孫劍秋、劉大鈞等著,《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敎學典範》,初版臺北:五南,2012年。
徐立忠,《易經易學》臺北:中華照顧協會,200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一先秦篇》臺北:臺灣詢務印書館,1969。
徐慶榮,《易經的智慧》臺北:憲業企管,2007年。
殷旵,珍泉,《易經的智慧〈傳部〉》,臺北:維多利亞,2007年。
祖行,《圖解易經》,新北:華威國際,2019年。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二版臺北:聯經,2017年。
馬叔禮,《易經》,新北:策馬入林,2012年。
馬叔禮著,《大哉孔子》初版新北:西北國際文化,2016年。
高健次、黃柏儒(2016)。心理諮商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德聰,黃正旭,黃素菲,《諮商技術》,初版,臺北:空大,2001年。
章成,《回家:看見自己內在的靈性伴侶.完成今生功課.離開輪迴教室》,臺北:詢周出版,2014年。
郭念鋒,《心理諮商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郭建勳(2003)。新譯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陳怡魁/策劃編審,鄭志明、李韶堯、華紹傑、賴建成、彭慕白、王士峰、王武烈、許博文、徐芹庭等/著:《術數文化與宗教》,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陳秉華等著,《多元文化諮商在台灣》,新北:心理,2017年。
陳冠宇,《易經占卜快譯通》,臺北:鴻運知識科技,2008年。
陳偉任,《強化動機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初版臺北:張老師,2018年。
陳望衡,《心靈的衝突與和諧—倫理與審美》,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進益,《當僧人遇見〈《易經》〉〜蕅益智旭「〈易〉佛交會」》,初版,臺北:蘭臺,2010年。
陳錦芳。《易經的啟示:心靈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智慧寶庫》,臺北:大象出版社,2017)。
陸象山(2016)。《周易本義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傅安球,《心理諮商師培訓教程‧二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傅佩榮,《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初版,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臺北:東大,1986年。
傅雲龍、柴尙金著《易學的思維》,臺北:大展,2002年。
凱思•雪伍(KeithSherwood)林妙香,譯者,《靈性治療的藝術:深入瞭解脈輪與能量在身體上的運作》,臺北:生命潛能文化,2003年。
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止觀禪修》,初版,臺北:眾生文化,1997年。
喬.卡巴金(JonKabat-ZinnPh.D)胡君梅、黃小萍,譯者,《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第卡巴金博士二十年經典增訂版)》2013年。
普蘭.貝爾(PuranBair),蘇珊娜.貝爾(SusannaBair)著;徐曉珮譯,《靈性發展地圖:走出自我探索的迷宮》,臺北:心靈工坊,2019年。
曾文星,《華人的心理與治療》,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2003年。
閔建蜀《易經解析方法與哲理》,香港:中文大學,2008。
黃四明,《易經塔羅求籤》,初版,新北:雅書堂文化,2013年。
黃光國,《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臺北:心理出版社,2014。
黃振華,《易經哲學獎易》(臺北:時英,2015年)。
愛彌爾•庫埃(EmileCoue)著;陳昭如譯,《暗示療法的奇蹟》,初版,臺北:柿子文化,2016年。
楊力,《易經的養生祕密》,新北:台灣廣廈,2009年。
楊亞利,《易經與中國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楊軍,《周易文化大學講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7。
楊素娥,《榮格宗教心理學與聖三靈修》,臺北:光啟,2004年。
楊國樞,《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二版臺北:臺大出版,2018。
楊維增.淩志軒,《易經實用預測》,臺北:百觀2000年。
楊儒賓(譯)(1994)。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周易到禪(原作者:Jung,C.G.)。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52)。
楊騰峰,《易醫:用科學義理探討天人合一的《易經》養生智慧》,初版,臺北:詢周,2015年。
詹石窗,《周易入門150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鈴木大拙著;馬超編譯,《在受苦的地方綻放:超越苦痛、遇見信心的900則生命思索》,初版,新北:木馬文化,2017年。
雷天,《一週學會《易經》卜卦》,初版,臺北:育林,2018年。
雷禎孝,《人生易經》,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5年。
廖英琪,《汝南堂•《周易》尙占六十四卦啓示賦卡〈詩箋白話註解全集〉》,初版,臺中:廖英琪,2020年。
榮格原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一版臺北:詢鼎數位2005年。
趙文,《宗教行為與心理治療》,北京:宗教文化,2008年。
趙世晃,《心易相通:當心經愛上易經》,臺中:宗穎廣吿科技,2011年。
劉君祖,《天道驚險人驚艷,》初版,臺北:大塊文化,2015年。
劉君祖,《從《易經》看冰鑑:觀人術賫典》,初版,臺北:大塊文化,2019年。
劉君祖,《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初版,臺北:人塊文化,2021年。
劉君祖,《從《易經》解心經》,初版,臺北:大塊文化,2019年。
劉君祖,《從《易經》解金剛經》,初版,臺北:大塊文化,2020年。
劉君祖,《從易經解金剛經》初版臺北:大塊文化,2020年。
劉孝存,《易經與人生謀略》,臺北:臺灣先智,1999年。
劉哲雄著,《用《易經》閲讀人生》,臺北:夫行書苑,2013年。
劉哲雄著,《用人生閲學習易經》,初版,臺北:天行書苑,2013年。
劉瀚平,《易經思想探微》,一版,臺北:詢鼎,1992年。
蔡怡佳,《宗教心理學之人文銓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蔡振名,《解靈籤:天上聖母六十甲子聖籤戲解》,初版,臺北:知青頻,2012年。
鄭吉雄,《易經經傳文獻新詮》,初版,臺北:臺大出版,2010年。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初版,臺北:臺大出版,2012年。
鄭志明,《周易》的生命關懷.艮宮篇臺北:文津出版,2022。
鄭志明《宗教與民俗醫療》,臺北:大元,2004年。
鄭錠堅,《人生行動,行動人生:生活中的儒道與《易經》智慧》,一版,臺北:新鋭文創,2015年。
蕅益大師著;周春塘,《易經禪解》,臺北:五南,2020年。
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謝金良,《〈《周易》禪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韓進水,《傾聽的技巧》臺北:方智1992年。
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初版(臺北:裡仁,2006年。
魏麗敏、黃德祥著,《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五南,1995年。
羅軍著,《止學》,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21年。
藕益大師著,周春塘譯註《周易襌解》二版臺北:五南,2020年。
藕益智旭著,蕭天石主編《周易禪解》新北:自由出版社,2019年。
譚寶剛,《老子及其遺著研究—關於戰國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釋繼程著,《小止觀講記》,初版,臺北:法鼓文化,2008年。
三期刊論文
張盈馨,《以噬嗑、賁、咸、艮四卦論《易經》對「身體」之看法》〈止善第十三期〉P25
李震(2005)。由《易經》結構看人格的形成及養成。哲學與文化,32(9),155-170。
李東海(2016)。論易經思想的人文精神。海南社會科學,(4),106-109。
吳嶽良.(2016).〈艮〉卦的思想內涵及其應用.廣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37-42.
楊德森周亮朱金富,〈中國本土道家超脫心理治療〉《上海精神醫學》2006年04期。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276-338。
洪鎰昌,《易占與諮商跨領域可能性初探──以王充蔔筮觀與後現代諮商概念整合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三十期P39
徐欣萍(2012)。華人關係互動中的緣分運作及其心理適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37,57-97。
林瑋芳、黃金蘭、林以正(2015):中庸與轉念:以字詞分析體現中庸思維之情緒調節動態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44,119-150。
王珍(2019)。從《周易》談談東方思想的人文關懷。《人文思維》(5),第47-48頁。王成森,周易諮商理念及其現代意義,《現代職業教育》2017年第9期,頁28-29。
本土化、西方化與全球化:本土臨床心理學的研發進程。本土心理學研究,35,145-188。林清江(2013)。東方思想與人文關懷。當代中國思想史,4,162-171。
張旭東,《《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收錄於《東方學》2017年第4期,頁29-30。
張成秋,〈由《易經》論預測與決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八期2001.12》。P29-37
張包意琴、陳麗雲(2000)。和諧中變革:周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14,199-235。
龔書楷、孔曉娟(2015)。〈周易與現代諮商〉,《天津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頁46-49。
陳偉任*夏允中陳冠旭,〈矛盾轉化:結合《易經》人生哲學於動機式晤談法的矛盾轉化歷程〉《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015年,7卷2期,1-19頁。
王智弘、楊淳斐(2006)。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輔導季刊,42(1),1-11。
王智弘(2014b)。含攝華人文化的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觀: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建構(主編的話)。台灣心理諮商季刊,6(3),vi-xv。
王智弘(2015)。周易對心理諮商本土化的啟發。台灣心理諮商季刊,7(2),vi-vii。
Jennifer,〈圖像化《易經》占卜輕鬆上手解迷津〉,《禪天下》,84期,2009年。
于維傑,〈《周易》之哲學思想〉(下)。《現代學苑》,1965年。
尤淑如(AnnaYu),〈作為倫理實踐的哲學諮商〉,《哲學與文化》37卷1期,2010年。
尤煌傑,〈《周易》思想中的「時間」觀念〉。《哲學與文化》,20(8),1993年。
心道法師,〈以儒釋道文化轉化社會亂象〉。《宗博季刊》,(75),2010年。
文吉昌.傅麗娜,〈論《周易》思想的哲學性構建〉,《詢業文化》2010卷5期,2010年。
牛格正(PaulKo-ChengNiu),〈諮商員的專業倫理〉,《通識教育季刊》3卷2期,1996年。
王玉玫,〈論孟子思想所含蘊的意義治療〉,《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2013年。
王立文(Lin-WenWang),〈重寫《易經》之卦象:二維易卦方陣〉,《佛學與科學》12卷1期,2011年。
王立文(Lin-WenWang).簡婉(WanChien),〈《易經》的科學面向與對人生修鍊的啓示〉,《佛學與科學》,11卷2期,2010年。
王在華(Zai-HuaWang),〈現代易學概論〉,《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5卷5期,2006年。
王志,〈漢徘四首—淺吟儒、釋、道、悟《易經》〉,《國學》2013卷12期,2013年。
王冠生(Kuan-ShengWang),〈蘇格拉底對話法的理念及其在哲學教育中的應用:以「哲學思考與美好人生」課程為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10期,2016年。
王玲月,〈從《易經禪解》看生命中的時與位〉。《玄奘人文學報》,(8),2008年。
王軍,〈理性的迷途:論《易經》預測術〉,《天府新論》2007卷2期,2007年。
王瑞瑾、王仁堂,〈探究《易經》義理的養生之道〉。《大專體育學刊》,4(2),2002年。
王詩評,〈易道與筮道-李道純《易經尚占》的占筮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44),2018年。
王慧茹(Hui-JuWang),(《靜思語》的治療學向度),《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5期,2014年。
王震宇,〈《易經》與歷史:演繹與歸納〉。《孔學與人生》,(73),2015年。
付長珍,〈方東美境界哲學的生命理趣。《宗教哲學》,(65-66),2013年。
代華瓊,〈《易經》中關於人的發展的思想〉,《孝感學院學報》,32卷4期,2012年。
冉弘毅(Hung-YiJan),〈文明對話-《易經》義理與佛教義理的互動〉,《佛學與科學》6卷1期,2005年。
弘毅,〈文明對話-《易經》義理與佛教義理的互動〉。《佛學與科學》,6(1),2005年。
玉開府,〈論老子思想與易乾坤之道〉,《教學與研究》11期,1989年。
朱嘉美,〈AaronBeck的認知治療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00),2019年。
朱嘉美,〈AaronBeck的認知治療與《易經》〉(下)。《諮商與輔導》,(401),2019年。
朱嘉美,〈《易經》與諮商〉,《諮商與輔導》394期,2018年。
朱嘉美,〈《易經》與諮商〉。《諮商與輔導》,(394),2018年。
朱嘉美,〈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02),2019年。
朱嘉美,〈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下)。《諮商與輔導》,(403),2019年。
朱嘉美,〈個人中心治療理論與《易經》〉。《諮商與輔導》,(405),2019年。
朱嘉美,〈現實治療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14),2020年。
朱嘉美,〈現實治療與《易經》(下)。《諮商與輔導》,(415),2020年。
朱嘉美,〈森田療法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11),2020年。
朱嘉美,〈森田療法與《易經》(下)。《諮商與輔導》,(412),2020年。
朱嘉美,〈意義治療與《易經》。《諮商與輔導》,(396),2018年。
朱嘉美,〈意義治療與《易經》〉,《諮商與輔導》396期,2018年。
朱嘉美,〈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上)。《諮商與輔導》,(406),2019年。
朱嘉美,〈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理論與《易經》〉(下)。《諮商與輔導》,(407),2019年。
朱嘉美,榮格Jung分析心理學與《易經》〉。《諮商與輔導》,(408),2019年。
艾曉玉(Xiao-YuAi),〈《周易》諮商心理學思想的現代審視〉,《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7卷4期,2010年。
吳淑琬,〈哲學諮商初探〉,《諮商與輔導》267,2008年。
吳硯熙,〈由《易經禪解》探析蕅益以佛說易的特色〉。《問學》,(18),2014年。
吳進安,〈《易傳》性命觀──從儒家觀點探析〉。《哲學與文化》,46(6),2019年。
呂宗麟,〈論《周易》中的三極之道及現代省思〉,《宗教哲學》8期,1996年。
李玉用(LiYuyong),〈三教融合視野下陳摶易學思想新探〉,《宗教哲學》80期,2017年。
李亦園,〈說占卜—一個民族學的考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年。
李威熊,〈《周易》〉與社會、人生成長發展進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年。
李美枝.王鎮華,〈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本土心理學研究》8期,1997年。
李娓(WeiLi),〈《周易》與儒釋道〉,《唐都學刊》22卷6期,2006年。
李景林,〈論《周易》對“道”的表達方式〉。《哲學與文化》,33(1),2006年。
李瑞全,〈生命之感通與利他主義:儒釋道三教之超越利己與利他之區分。〉《玄奘佛學研究》,(28),2017年。
李賢中,〈人在《周易》思想中的價值〉。《哲學與文化》,20(10),1993年。
李震,〈由《易經》之結構看人格的形成及養成。《哲學與文化》,32(9),2005年。
李震,〈汎論《易經》中「道」的觀念。《現代學人》,(7),1962年。
李震,〈《易經》與論語。現代學人,(10),1963年。
李學勤(Xue-QinLi),〈《周易》與中國文化〉,《易經研究》2005卷5期,2005年。
李豫青,〈華人文化下的諮商員角色期待〉,《諮商與輔導》395期,2018年。
杜而未,荀子受《易經》影響。《現代學人,(9),1963年。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31(10),2004年。
杜傑,〈“易”義理與中國式哲學傳統〉,《理論月刊》2006卷5期,2006年。
杜嘉玲(Tu,Chialin):〈尼采思想對哲學諮商的啟示〉,《遠東通識學報》11卷1期,2017年。
沈信甫、費陽,〈衛禮賢《易經》德文版〈導論〉中譯稿。《漢學研究通訊》,36(2),2017年。
沈春木,〈《周易》之生命倫理思想。《鵝湖月刊》,(504),2017年。
周新梅,〈《易經》與文學。《鵝湖月刊》,(25),1977年。
於光泰,〈《老子》損益觀與《周易》損益兩卦分析探討。《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47),2019年。
林之丞、夏允中,〈從儒釋道到靜覺的自我修養模式:正念的重新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52),2019年。
林文彬(Wen-PingLin),〈《易經》與佛學的交會-智旭《易經禪解》試析〉,《興大中文學報》19期,2006年。
林文彬,〈《周易》〈艮〉卦義理衍析〉,《興大中文學報》,(31),2012年。
林文彬,〈《周易》艮、觀二卦義理衍析〉,《興大中文學報》,(31),2012年。
林文彬,〈《易經》與佛學的交會-智旭《易經禪解》試析〉。《興大中文學報》,(19),2006年。
林文彬,〈智旭《易經禪解》之「四悉檀」及其釋義〉,《興大中文學報》,(34),2013年。
林文欽,〈《易經》陰陽思想與人生〉,《歷史月刊》,(213),2005年。
林文給,〈《易經》與生活之應用(一)〉,《春暉》,(74),2012年。
林安梧(An-WuLin),(道教哲學與身心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中心的討論),《運城學院學報》24卷4期,2006年。
林俊德,〈《易經》之問題解決義理對諮商專業的啟發〉,《輔導季刊》,54(1),2018年。
林義正,〈李綱《易》說研究-兼涉其《易》與《華嚴》合轍論〉,《臺大文史哲學報》,(57),2002年。
林維傑,〈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6),2018年。
林維傑,〈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6),2018年。
邱宜文,〈王弼《易》注中之老子思想〉,《鵝湖月刊》272期,1998年。
金立國,〈談《易經》蒙卦的啟蒙教育〉,《師友月刊》,(173),1981年。
侯雪娟,〈《周易》經、傳成語研究〉,《大葉學報》,3(1),1994年。
宣守有,〈再談《易經》的性質〉,《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卷2期,2006年。
柯可(KeKe),〈提升中華軟實力必須研易通儒明道弘法〉,《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9卷1期,2009年。
洪莉竹,〈認識哲學諮商〉,《諮商與輔導》210期,2003年。
洪曉麗(Xiao-LiHong),〈孔子“即凡而聖”的生命實踐智慧〉,《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卷1期,2008年。
洪鎰昌(Hong,Yi-Chang),〈易占與諮商跨領域可能性初探-以王充卜筮觀與後現代諮商概念整合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0期,2019年。
洪鎰昌(Yi-ChangHong),許忠仁(Chung-JenHsu):〈《易經》諮商的實務操作與案例〉,《輔導季刊》51卷3期,2015年。
洪鎰昌,〈王充卜筮觀之創意-起卦結果之假定意義與創意詮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8),2018年。
洪鎰昌、許忠仁,〈《易經》諮商的實務操作與案例〉,《輔導季刊》,51(3),2015年。
胡珈華(Chia-HuaHu),〈當西方諮商與現代華人文化碰撞時〉,《輔導季刊》57卷4期,2021年。
韋政通,〈從《周易》看中國哲學的起源(上)〉,《現代學苑》,4(9),1967年。
韋政通,〈從《周易》看中國哲學的起源(下)〉,《現代學苑》,4(10),1967年。
夏允中、黃光國,〈開啟以儒釋道文化的修養諮商心理學理論語實徵研究:邁向自性覺醒的心理療癒〉,《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4),2019年。
夏允中、劉淑慧、王智弘、孫頌賢,〈靈性與安身立命:從四大存有問題建構貫串靈性與生涯的本土化理論〉,《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2018年。
孫中肯,(東方哲學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261期,2007年。
孫勁松,《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鵝湖月刊》,(361),2005年。
孫敏華,〈半專業諮商員之諮商過程與諮商效果的相關研究〉,《復興崗學報60期,1997年。
孫業成(Ye-ChengSun),〈華嚴經要義與李通玄的華嚴佛智觀〉,《新世紀宗教研究》11卷4期,2013年。
徐進、林俊德、張靈聰、夏允中,〈建構以《易經》為基礎的內在朝向式多層立體自我曼陀羅模型:「天人合一我」理論〉,《本土心理學研究》,2019年。
高懷民,〈「《易經》」簡介。《哲學與文化》,18(10),1991年。
康全誠(Chuan-ChengKang):〈先秦《易》學散論〉,《遠東通識學報》10卷2期,2016年。
張包意琴、陳麗雲,〈和諧中變革:《易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14),2000年。
張成秋,〈《易經》與群經的交會〉,《語文學報》8期,2001年。
張惠敏(Chang,Hui-Ming):〈在經學脈絡下的《易經》詮釋〉,《佛光人文學報》4期,2021年。
張揚明,〈從闔闢與橐籥申論易與老子之道兼及儒道會通〉,《宗教哲學》16期,1998年。
張意麗(Yi-LiZhang).張安娜(An-NaZhang).高志榮(Zhi-RongGao),〈《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卷4期,2010年。
張瑞濤(Rui-TaoZhang):〈「即心即易,心易圓融」—劉宗周「心易」哲學思想探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8期,2011年。
淺野裕一(Yūi-ChiAsano).陳威瑨,〈儒家對《易》的經典化〉,《易經研究》2009卷2期,2009年。
許育光、葉耘綱、鄭珮瑩,〈東方生活智慧傳統的連結〉《輔導季刊》51卷3期,2015年。
許善然,〈智旭《易經禪解》對憂患九卦的闡釋(上),《鵝湖月刊》,(537),2020年。
許善然,〈智旭《易經禪解》對憂患九卦的闡釋(下)〉,《鵝湖月刊》,(538),2020年。
許鶴齡(Ho-LingHsu),〈佛教哲學諮商對生命的療癒〉,《哲學與文化》38卷3期,2011年。
許鶴齡(Ho-LingHsu),〈從佛教典籍試析哲學諮商的關懷模式〉,《哲學與文化》43卷7期,2016年。
許鶴齡(Ho-LingHSU),〈運用哲學諮商與數位科技進行翻轉教學〉,《哲學與文化》44卷5期,2017年。
許鶴齡(Ho-LingHsu),〈禪門師徒對話的生命教育意涵-“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哲學與文化》35卷11期,2008年。
郭武,〈明清雲南儒釋道三教合流簡論〉,《宗教哲學》,(6),1996年。
郭梨華,〈王弼與程頤《易》學思想之傳承與轉化〉,《哲學與文化》,44(3),2017年。
陳文章(Wen-ChangChen).劉曼麗(Man-LiLiu).黃莫愁(Muo-ChouHuang),〈《周易》作爲人文教育之架構義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卷3期,2009年。
陳右勳(Yow-ShiunChen),〈老子道的管理觀〉,《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6期,2003年。
陳玉璽,〈從儒佛道的「無神」論回歸本體論-《易經》太極本體智慧的啟發。《新世紀宗教研究》,2016年。
陳秀美(Hsiu-MeiChen),〈論方以智「三教歸易」的交會思想〉,《宗教哲學》62期,2012年。
陳炎(YanChen),〈《易經》:作爲儒、道美學思想萌芽的卜筮觀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卷6期,2004年。
陳復,〈黃光國難題的體用觀: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哲學與文化》,2019年。
陳照明,〈諮商是哲學還是科學?〉,《師友月刊》67期,1973年。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2003年。
陳睿宏,〈《易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政大中文學報》,(28),2017年。
陳德興,〈《易經參同契》的天道思想及其易學方法的繼承〉,《哲學與文化》,44(12),2017年。
傅佩榮,〈論《易經》「居安思危」的觀點〉,《哲學與文化》,39(6),2012年。
彭文興,〈書評: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哲學與文化》,31(10),2004年。
曾春海(Chun-HaiTseng):〈《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36卷12期,2009年。
曾春海,〈《易》教的人文精神及時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4(1),1997年。
曾春海,〈方東美的易學。《哲學與文化》〉,42(12),2015年。
曾春海,〈導言:《易經》哲學專題〉,《哲學與文化》,31(10),2004年。
無生,〈儒釋道,大家一起來-訪阮昌銳教授談台灣民間信仰〉,《師友月刊,(235),1987年。
程昆(KunCheng).曾新華(Xin-HuaZen),(“語言轉向”對哲學的治療作用),《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卷11期,2008年。
鈕福銘,〈《易經》吉兇成因初探。《哲學與文化》,25(8),1998年。
黃秀雅,〈諮商員的工作危機與自我調適〉,《諮商與輔導》263期,2007年。
黃英傑,〈天臺宗諦閑法師的儒釋道三教觀初探〉,《臺灣宗教研究》,13(1),2014年。
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彖、象、縏辭之討論為主〉,《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
楊丹荷(Dan-HeYang),〈道家思想資源在熊十力總體思想背景中的地位、作用及熊十力哲學的基本精神〉,《哲學與文化》27卷9期,2000年。
楊自平,〈徐復觀論《易》析論〉,《鵝湖學誌》,(51),2013年。
楊淑蘭,〈建構本土心理諮商(治療)模式之必要性與可能性〉,《本土心理學研究》,(52),2019年。
楊暉.胡藝丹,〈試論《易經》的“變易”觀念〉,《船山學刊》2011卷1期,2011年。
楊靜剛,〈論先秦時代可能有一篇專門講占筮的解《易》之作〉,《東華漢學》,(18),2013年。
董規容,〈略述《易經》哲學的幾個問題〉,《湖北文理學院學報》34卷9期,2013年。
廖秀珍,〈《周易》“道”“德”觀與儒、道二家“道”“德”觀探析〉,《明新學報》,(33),2007年。
廖崇斐,〈熊十力《讀經示要》易學思想之方法論省察〉,《鵝湖月刊》,(351),2004年。
榮格、沈信甫,〈衛禮賢《易經》中的〈榮格序文〉中譯稿〉,《鵝湖月刊》,(504),2017年。
齊治平,〈《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孔學與人生》,(63),2013年。
劉平,〈明清民間宗教之「三才」思想研究〉,《宗教哲學》,(76),2016年。
劉君祖,〈天地之心-從《易經》看《金剛經》〉,《佛學與科學》,22(1),2021年。
劉坤生,〈論《周易》的思想體系〉,《哲學與文化》,18(6),1991年。
劉述先,〈先秦儒家之宗教性。《哲學與文化》,39(5),2012年。
劉述先、劉豁夫,(儒家哲學在心理學上的意涵),《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1998年。
劉原池,〈朱熹對程頤易學思想之開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9(2),2015年。
劉偉偉(Wei-WeiLiu),〈不問科學問鬼神―反思和認識《周易》的占卜和預測功能〉,《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8卷4期,2006年。
劉澤亮,〈《易經禪解》哲學智慧通觀〉,《哲學與文化》,30(6),2003年。
劉濤(TaoLiu),〈淺談《周易》的幾點樸素思想及現實意義〉,《隴東學院學報》21卷4期,2010年。
樂晴,〈人和神溝通有道:上廟求籤說籤詩〉,《中央月刊》,27(6),1994年。
潘小慧(Hsiao-HueiPan),〈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31卷1期,2004年。
潘小慧(Hsiao-HueiPan),〈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34卷9期,2007年。
潘柏年.林曉筠,〈論修身行善教育之實施-以「《易經》與現代人生」課程設計為例〉,《亞東學報》37期,2017年。
潘栢世,〈孔子的「仁」與《周易》的「易」〉,《哲學論集》,(3),1973年。
潘德榮,〈論當代詮釋學的任務〉,《宗教哲學》,(79),2017年。
蔡憲昌,〈《易經》與人生〉,《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集刊》,2003年。
蔡麟筆,〈《易經》、數理與中華文化〉,《哲學與文化》,19(12),1992年。
鄧秀梅,〈陸、王心學一系對易理的詮釋〉,《鵝湖學誌》,(44),2010年。
鄧秀梅,〈論熊十力先生的易學思想〉,《華梵人文學報》,(3),2004年。
鄭吉雄(DennisC.H.Cheng),〈論清儒經典詮釋的拓展與限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卷1期,2008年。
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24(1),2006年。
鄭成海,〈王弼注《易》應用《老子》疏證(一)〉,《南方學院學報》1期,2005年。
鄭成海,〈王弼注《易》應用《老子》疏證(二)〉,《南方學院學報》3期,2007年。
鄭成海,〈王弼注《易》應用《老子》疏證(三)〉,《南方學院學報》4期,2008年。
鄭志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關懷(上)〉,《鵝湖月刊》,(388),2007年。
鄭志明,〈《周易》數字的宇宙意識〉,《鵝湖月刊》,(417),2010年。
鄭炳碩,〈「《易經》」之人觀〉,《鵝湖月刊》,(166),1989年。
鄭炳碩,〈由占筮轉向哲理的變革-以《彖傳》的卦爻獨立與解釋空間的拓展為中心〉,《哲學與文化》,49(4),2022年。
黎建球(BernardLi),〈以意義與價值為內容的哲學諮商〉,《哲學與文化》38卷1期,2011年。
黎建球(BernardLi),〈哲學諮商的三項基本原則〉,《哲學與文化》37卷1期,2010年。
黎建球(BernardLi),〈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哲學與文化》31卷1期,2004年。
黎建球(BernardLI),〈哲學諮商與人文療癒〉,《哲學與文化》44卷1期,2017年。
賴貴三,〈《易》學東西譯解同-德儒衛禮賢《易經》翻譯綜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6),2014年。
閻耀棕,〈《周易》中「觀」所隱含的美學義理〉,《有鳳初鳴年刊》,(4),2009年。
戴璉璋,〈《周易》究竟說些什麼〉,《鵝湖月刊》,(267),1997年。
薄喬萍、劉廷揚、楊秀燕,〈《易經》的管理實務應用模式〉,《人文與社會學報》,3(1),2012年。
謝君直(Chun-ChihHsieh),〈生命教育之儒學闡釋-孔孟仁義思想的現代意義〉,《嘉義大學通識學報》9期,2012年。
謝明輝:〈談孔子解《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261期,2007年。
謝金良(Jin-LiangXie),〈易理與佛理本無二致-論《易經禪解》的思想創新〉,《易經研究》,2006卷5期,2006年。
謝金良,〈《周易》與籤詩的關係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7年。
鍾永興(Yong-SingJhong),〈試論《周易》“致用之變”―原典與詮釋〉,《哲學與文化》36卷9期,2009年。
鍾雲鶯,〈身與體:《易經》儒家身體觀所呈現的兩個面向〉,《佛學與科學》,11(1),2010年。
顏國明,〈“《易傳》是道家《易》學”駁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2002年。
顏國明,〈從易學義涵檢視「道家易學」譜系〉,《鵝湖學誌》,(32),2004年。
羅鈴沛(Ling-PeiLaw),〈蕅益《易經禪解》交會《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9期,2015年。
譚宇權(Yu-ChuanTan):〈孔子具備了,甚至超乎現代諮商員的特質嗎?〉,《哲學與文化》31卷12期,2004年。
釋正持,〈智旭《易經禪解》的天臺禪觀思想〉,《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2011年。
釋正持,〈澄觀《華嚴經疏鈔》與易學之交涉〉,《新世紀宗教研究》,13(4),2015年。
鐘桂男(Gui-NanZhong):〈儒家社會工作學的教育與實踐模式〉,《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1期,2006年。
龔道運(Tow-YungKeong),〈牟宗三與中西哲學的交會〉,《鵝湖學誌》16期,1996年。
龔鵬程,〈蕅益智旭唯識學發隱。《淡江中文學報》,(16),2007年。
龔豔(YanGong),(哲學諮商:一個新興的哲學實踐領域),《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4期,2011年。
四學位論文
王新媚:〈《周易》婚姻家庭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班,碩士論文,2011年。
王詩評:〈高懷民教授《易》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琇瑩:〈《易經禪解》中乾元坤元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江穰峰:〈《周易》「二元互動」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何寶猜:〈《周易》「志」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秀文:〈蕅益智旭儒佛交會思想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李建緯:〈《易經》的象與六十甲子之探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李添貴:〈《維摩詰經》與《易經》的生命觀照交會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朝木:〈《易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霖生:〈《周易》六十四卦卦名述考---道教思想源流考〉,玄焋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李麓楓:〈《易經》天人關係論的當代環境倫理反思〉,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班,2014年。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易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月霞:〈《易經》的「生命義理與倫理關懷」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明申:〈心理助人工作者的內觀禪修和情緒涵養之敘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106年。
林明珠:〈《老子》、《易傳》弘道思想之互融與衡抗〉,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林達立:〈儒佛利他思想的比較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林曉慧:〈《周易》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獻榮:〈五行《易經》在現代生活實踐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班,2019年。
邱君奎:〈《中庸》與《周易》經傳思想融貫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洪鎰昌:〈《易經》占卜作為諮商媒介初探〉,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胡閎崴:〈任啟運及其《易經洗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英智傑:〈儒釋道三家觀法詮釋比較:以《金剛經》、《老子》、《易傳》為核心展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6年。
徐千惠:〈日常老和尚儒佛交會思想與福智教育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翁茂林:〈《易經》哲學中的管理觀念探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高秋芬:〈《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張峻嘉:〈以自我曼陀羅模型分析儒佛文化:建構三層自我曼陀羅模型〉,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張惠敏:〈從《易經.彖傳》的理解看《易經》詮釋進路的可能性〉,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郭至汶:〈從出土文獻重探《周易》的幾個基本問題〉,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佩鈺(釋宗白):〈諮商心理師參與禪修正念團體的經驗知覺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2010年。
陳俊玲:〈以《易經》觀點探討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遠東科技大學行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威瑨:〈《周易》卦爻辭同文現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彥戎:〈蕅益智旭《易經禪解》儒佛交會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進益:〈澫益智旭「《易》佛交會」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陳傳淨:〈儒佛二家外王思想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翠芳:〈《周易》十二消息卦的生命關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陳鬱環:〈《周易》管理義理向度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6年。
曾秀筠:〈《易經》「憂患九卦」之道德觀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游惠齡:〈天臺教觀與《易經‧〈觀〉卦》之對比探究-以《易經禪解》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論文,2014年。
黃惠香:〈古史辨《周易》研究評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仲英:〈生命的學問——《易經闡真》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溫一翰:〈帶心回家之旅:修習傳統佛教禪修法與現代正念心理療法之自我敘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趙太極:〈智旭《易經禪解》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翊鑫:〈五行《易經》在現代生活實踐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盧素娥:〈證嚴法師濟世思想與實踐之研究-兼論儒佛思想之交會〉,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賴國誠:〈蕅益智旭以佛解儒研究—以《四書蕅益解》及《易經禪解》為中心〉,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鍾國偉:〈從《周易》憂患九卦論君子成立之道〉,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韓玉明:〈《周易》身體觀初探〉,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韓樹蕙:〈禪修對諮商心理師反移情的覺察及管理之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6年。
羅偉權:〈《易傳》「性與天道」論述的政治內涵:先秦儒學的脈絡〉。
蘇玉珊:〈《周易》六爻爻位研究--以上爻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10年。
蘇星宇:〈熊十力《易》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五網路資料
ACBS接納與承諾療法網站https://contextualscience.org/blog/acceptance_and_commitment_therapy
https://blog.csdn.net/qq_41176800/article/details/102714217
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if=gb&id=279245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www.healyou.io/聊心茶室/諮商諮詢差別/June 29, 2023
《周易》同人卦:團結一致-人人焦點(ppfocus.com)
《易經》講義(第28講)-人人焦點(ppfocus.com)
一句話侃《易經》—同人卦-人人焦點(ppfocus.com)
孔子家語https://ctext.org/text.pl?node=84689&if=gb&show=meta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32686745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08187821發佈於2022-05-0119:52
壹讀https://read01.com/R3PmPJ.html
楊文聖,〈心理諮商原則的中國闡釋〉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4692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https://www.ydygfs.com/wap.php?action=article&id=26654。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是:https://baike.baidu.hk/item/東北三省/1939750。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是:https://kknews.cc/geomantic/899rvq.html。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是:https://www.easyatm.com.tw/wiki/艮宅。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是: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北臺灣。
請參閱2023年,2月,22日的網址是:https://zhuanlan.zhihu.com/p/612934696。
請參閱:《周易》〈說卦〉4—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23年,2月,21日的網址是:https://ctext.org/text.pl?node=81917&if=gb&show=meta
請參閱:圖解看疫情1.各國疫情統計—政策研究指標資料庫,2023年,2月,20的網址是:https://pride.stpi.narl.org.tw/index/graph-orld/detail/4b1141ad70bfda5f0170e64424db3fa3。
請參閱「禮記·大學」的部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3年,4月,12日的網址是:https://zh.wikipedia.org/zh-tw/禮記·大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