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文吟社詩人朱傳明、 吳餘順、鍾常遂研究
作者:楊東慶
作者(外文):YANG, TUNG-CHING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徐麗霞
游秀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中壢以文吟社古典詩臺灣古典詩擊缽吟ZhongliYi Wen Yin Societyclassical poetry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strike-bowl sing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桃園地區因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特殊,詩文活動晚於鄰近的臺北、新竹兩地。至光緒20年(1894),在大溪成立第一個古典詩社,日治時期桃園地區古典詩社蓬勃發展,先後成立廿三個詩社,成就了古典詩的輝煌期。
本文研究分為七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等,結論分別概述正文之前五章,第二章討論戰後臺灣曾是古典詩的大鎔爐,在二、三十年間中國各地臺灣成為文士交流、文化保存及古典詩的中興之地。桃園先後也創立了三個詩社,但古典詩人老成凋零,後續難繼,陸續成為歷史。迄今僅存大正10年(1911)南桃園的「以文吟社」,及創立於民國99年(2010)北桃園的「德林詩學研究會」,前者二個月例會一次,後者不定期例會。就以文吟社歷史發展脈絡與組織架構,及重要代表社員。
第三章第五章闡述社員朱傳明、吳餘順、鍾常遂三詩人之詩作體式、十類題材、生平著作,主要以近體詩為主,朱傳明另有古體詩、竹枝詞、對聯、文存傳世,著作有《放園詩文雜存》。吳餘順另有排律、迴文體、雙迴文體、對聯,著作有手稿四本,及《棲鳯村吟草》詩集一本。鍾常遂另有排律、詞流傳,著作有四本:《西望樓詩草》、《西望羈思》、《青溪詞鈔》、《西望樓詩草米壽集》。第六章從梳理用韻、十一類修辭、風格,及其他文學作品的分析,討論三詩人的文學特色。
戰後臺灣白話文學興起,古典詩相對居於弱勢,以文吟社與竹北「陶社」是臺灣僅存二個尚在運作的客家傳統詩社瑰寶。因此史料蒐集、考證、整理不易,深恐先民心血湮滅,藉以檢視古典詩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也亟待廣植詩苗,注入活水,以繼往開來。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iterary and poetic activities in the Taoyuan area developed later compared to the neighboring cities of Taipei and Hsinchu. It wasn't until the 20th year of the Guangxu reign (1894) that the first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in Daxi.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lassical poetry societies in the Taoyuan area flourished, with a total of twenty-three societies being established, ushering in a splendid era for classical poetry.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research motivations,objectives,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five chapters of the main text. Chapter Two discusses how post-World War II Taiwan became a melting pot for classical poetry. Over a span of two to three decades, Taiwan became a hub for literary exchange,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poetry, drawing scholars from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Taoyuan also established three poetry societies during this period, but classical poet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these efforts eventually became part of history. To date, only the " I-Wen Poetry Society" established in 1911 in South Taoyuan during the Taisho era and the "Delin Poetry Study Group" founded in 2010 in North Taoyuan remain active. The former holds monthly meetings, while the latter convenes irregularly. The focus i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I-Wen Poetry Society,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members.
Chapters Three and Five elaborate on the poetic styles, ten categories of themes, and life's work of the three poets Zhu Chuanming, Wu Yushun, and Zhong Changsui. Mainly composing in regulated verse (jintishi), Zhu Chuanming also wrote poems in the older styles, bamboo branch songs (zhuzhici), couplets, and essays, with works such as "Collected Poems and Writings of Fang Yuan." Wu Yushun added regulated rhythm (pailv), palindrome forms, double palindrome forms, and couplets to his repertoire, with four manuscripts and a collection of poems titled "Qifeng Village Verse Notes." Zhong Changsui also explored regulated rhythm and ci poetry,with works including "Poetic Sketches of the Westward View Tower," "Thoughts in Exile from the Westward View," "Green Stream Ci Collection," and "Poetic Sketches of the Westward View Tower by Mi Shou."
Chapter Six analyzes rhyme schemes, eleven types of rhetoric, style, and other literary works to discuss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oets.
After World War II, vernacular literature gained prominence in Taiwan, and classical poetry took a back seat. Among the remaining treasures of Hakka traditional poetry societies still active in Taiwan are the Poems and the "Tao poetry Society" in Zhubei. Therefore, collecting, verifying, and organiz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becomes challenging, as there is a fear of losing the heritage of our predecessors.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urgent need to nurture poetic talents, injecting vita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一、以文吟社相關(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一)專書
以文吟社:《臺灣省中北部詩人聯吟大會紀念冊》(桃園,國揚印刷廠,1953年6月)。
朱傳明:《放園詩文雜存》(桃園,以文吟社,1984年10月)。
吳餘順:《辛巳年端午節全國詩人聯吟大會》(桃園,以文吟社,2001年12月)。
吳餘順:《桃園縣以文吟社擊缽吟集第二冊》(印刷廠不詳,2004年8月)。
吳子健:《棲鳳村吟草》(桃園,銘福印刷廠,2013年秋月)。
林鎮嵍:《傳芳吟草》(桃園,自印本,2003年10月)。
邱伯邨:《以文吟社擊缽吟集第一冊》(桃園,良美印刷廠,1987年6月)。
邱伯邨:《創立七十週年社慶紀念集》(桃園,良美印刷廠,1991年10月)。
邱伯邨:《丁卯年全國詩人聯吟大會紀念》(桃園,1987年11月)。
邱伯邨:《桃園縣以文吟社七十週年社慶全國詩人聯吟大會專輯》(桃園,正揚印刷公司,1992年11月)。
邱錦福:《丁丑年全國詩人聯吟大會專輯》(桃園,正揚印刷公司,1997年)。
陳國威:《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全國詩人聯吟大會詩合訂本》(桃園,以文吟社,2011年10月)。
陳國威:《以文吟社詩集第三冊》(桃園,久明印刷廠,2014年11月)。
游金華:《澹園詩草》(桃園,自印本,1991年11月)。
游金華:《游金華詩文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游金華:《澹園拾穗》(桃園,航金印刷廠2007年10月)。
鍾常遂:《西望樓詩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鍾常遂:《西望羈思》(桃園,自印本,2010年7月)。
鍾常遂:《西望樓詩草米壽集》(桃園,自印本,2014年5月)。
顏大豪:《中國詩選.明亮詩選》(臺北,貝葉廬印刷公司,1994年6月)。
《龍吟詩社吟稿》(桃園,龍吟詩社)1991年3月),第二期。
《桃園縣以文吟社第屆第三次社員大會手冊》(2012年11月)。

(二)期刊論文
陳欣慧:〈文學與文化權力的實踐–以日治時期以文吟社社群為研究對象〉《臺灣史蹟研究會九十六年會友年會論文集(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年)。
陳欣慧〈閩客疆界一以日治時期桃園地區傳統詩社的學活動為主要考察〉《第十一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立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畫,2007年)。

(三)論文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陳欣慧:《「詩」的權力網路: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王湯秀春:《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1月)。

(四)網路
http://blog.udn.com/youkw99/6304947(游金華老先生生平事略)
http://hakka.ncu.edu.tw/(2021.10.11瀏覽「文╱轉載自客家電視臺」)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不著撰人:《溪遊記》(桃園,大嵙崁文教基金會,1998年)。
不著撰人:《增廣詩韻全璧》(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10月)。
不著撰人:《中國節日的故事》(臺南,上友出版社,2004年7月)。
戈載:《詞林正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成聖編:《于右任先生詩文選集》(臺北,天聲出版社,1963年6月)。
王力:《中國詩律研究》(臺北,文津書局,1970年9月)。
王力:《詩詞曲欣賞作法研究》(漢語詩律學)(出版年月不詳)。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天龍出版社,1981年12月)。
王忠林等:《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圖書公司,1985年5月)。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宗派》(臺北,全佛文化公司,2004年1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天龍出版社,1986年10月)。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7年9月)。
吳家勳編著:《桃竹客庄的古典風華》(臺北,南天書局,2009年11月)。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盤庚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呂自揚:《歷代寫景詩詞名句新賞》(高雄,河畔出版社,2006年4月)。
宋稚青、林如豪:《邏輯與科學方法》(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年8月)。
李關仁:《客家人》(高雄,華翔印刷公司,1973年2月)。
李駿發:《全球當代詩詞選集續編》(紐約,四海詩社,1994年4月)。
李鴻玫:《二十四詩品之詩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公司,2017年9月)。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10月)。
沈友梅:《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會,1977年3月)。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
周定山:《臺灣擊缽詩選第一集》(臺中,中信印刷廠,1964年2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風格、文藝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8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林尹著、林炯陽注:《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9月)。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11月)。
林正三:《詩學概要》(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7月)。
林正三編、許惠玟譯:《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正三:《續修瀛社志》(臺北,臺灣瀛社詩學會,2017年2月)。
姜伯純:《竹林七賢》(臺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3月)。
洪寶昆編:《現代詩選第一集》(臺北,詩文之友社,1967年1月)。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臺中,熱點文化公司,1985年12月)。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1月)。
胡雲翼:《唐詩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
夏承燾:《唐宋名家詞欣賞》(臺北,莊嚴出版社,1980年1月)。
馬俊卿:《楷城聯話》,(臺北,星光出版社,1980年,3月)。
凌雲凝:《中華歷代書法源流》(臺北,凌雲出版社,1982年11月)。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徐麗霞:《清治到日治時期之臺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4年3月)。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0年)。
張正體:《學詩門徑》(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9月)。
張瑞和:《維繫傳統文化命脈–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臺北,晨星出版社,2009年12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粹文堂書局,出版年月不詳)。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陳香:《古今楹聯大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陳小輝:《宋代詩社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黃永武:《字句鍛練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9月)。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詹瑛:《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4月)。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桃園縣鄉土史料》(臺灣省政府印刷廠,1996年5月)。
劉萍:《文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10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
劉子庚:《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劉坡公編:《學詩妙法》(臺北,悅聖出版社,2004年4月)。
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9月)。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大:《科舉制度在臺灣》(北京,精彩廣告公司,2015年9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單行本,無出版社),1959年9月。
賴子清:《臺灣詩醇》(臺北,青木印刷所,1935年6月)。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2月)。
賴欣陽編:《夢機集外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年4月)。
賴熾昌:《彰化縣文獻叢書》(彰化,文獻委員會,1962年5月)。
駱芬美:《被誤解的臺灣史》(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3年3月)。
簡明勇:《律詩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73年7月)。
顏崑陽:《月是故鄉明》(臺北,新自然主義有限公司,2000年5月)。
蘇子建:《塹城詩薈上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龔顯宗:《文史雜俎》(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12月)。

三、古籍(依年朝代排列)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9月)。
(戰國)屈原著、(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年4月)。
(漢)劉向著、郭希汾輯註:《詳註戰國策》(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1月)。
(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段玉裁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3月)。
(漢)戴聖撰:《禮記集解(上.下).經解》,(清)孫希旦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南北朝)徐陵編:《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
(南北朝)鍾嶸著、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3月)。
(南北朝)蕭統編、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7月)。
(南北朝)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1月)。
(南北朝)劉勰著:《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華聯出版社,1972年4月)。
(唐)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張之象編:《唐詩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6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武英殿本)第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清)吳楚才、吳調侯,趙聰註譯:《古文觀止新編》(臺北,啟業書局,1977年9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
(清)程允升:《繪圖重增幼學故事瓊林》(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6月)。
(清)曹雪芹著、饒彬校訂:《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7月)。
(清)蘅塘退士、金注:《唐詩三百首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4月

四、史書(依年朝代排列)
(春秋)左丘明著、竹添光鴻注:《左傳會箋》(臺北,鳳凰出版社,1977年9月)。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10月)。
(東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月)。
(南北朝)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唐)房玄齡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南北朝)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
(宋)歐陽脩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2月)。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年4月)。
(元)脫脫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清)張廷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11月)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2年)。

五、方志(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周璽:《彰化縣志》卷一、封域志.形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年)。
游維真編纂:《續修蘆竹市志》(桃園,桃園市蘆竹區公所,2016年4月)。
鄭政誠編纂:《續修桃園市志上下》(桃園,桃園市公所,2014年11月)。
賴澤涵編:《新修桃園縣志.志首》(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9月)。
賴熾昌:《彰化縣文獻叢書》(彰化,文獻委員會,1962年5月)。
龍潭鄉公所:《龍潭鄉志下卷》(桃園,龍潭鄉公所,2014年10月)。

六、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臺南,《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
吳東晟:〈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09年臺灣文學年鑑》(臺南,立誠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春夢園叟:〈薇閣詩社〉(臺北,《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5年11月)。
馬冀:〈月是故鄉明—論中國古代鄉情詩〉,《內蒙古大學學報》第6期(1996年)。
陳慶煌:〈喚醒漢魂憑缽吟─以日治時代盧纘祥的女性敘寫為例〉(臺北,《中國語文》第791期,2023年5月)。
楊維仁:〈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2021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22年12月)。
傅娟:〈二十四節氣研究綜述〉(《古今農業》,2018年01期)。

七、研討會論文(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瀛社成立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11月)。
陳盈達:〈戰後臺灣傳統詩社的變革與轉型–以瀛社為觀察對象〉《瀛社成立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2008年11月)。

八、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出版年序排列)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武麗芳:《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3月)。
姚蔓嬪:《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6月)。
陳芳萍:《彰化應社及其詩作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秀惠:《臺灣傳統寺廟匾聯研究/以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2月)。
黃孝先:《南宋三家遺民詞人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1983年)。
黃宏介:《南投地區民間現存傳統詩社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廖珮吟:《臺灣古典詩雙月刊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劉金花:《龍潭客庄詩社社群發威:以陶社、龍吟詩社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及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6月)。

九、報刊雜誌類
《中華詩苑》,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1955–1960)。
《中華詩學雜誌社》季刊(臺北,中華詩學研究社,文化大學中文所編輯,1969年迄今)。
《中國詩經研究會》第2期(1979年3月)。
《中華詩壇雙月刊》(彰化,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2001年發行迄今)。
《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會員名冊》(19922年12月)。
《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第十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2022年12月)。
《古典詩刊》月刊(臺北,中華民國古典詩研究社,1990年發行迄今)。
《乾坤詩刊》第1期(1997年1月)。
《詩文之友》,國家圖書館期刊影像資料庫(1953–1974)。該月刊40卷1期後改名為《中國詩文之友》(1974–1993)。
《臺灣日日新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1898–1944)。
《臺灣古典詩擊缽雙月刊》第1期(1994年5月)。
《2021臺灣文學年鑑.臺灣古典文學創作概述》(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22年12月)。

十、網路
http://www.literaturetaiwan.idv.tw/(臺灣好!臺灣文學網)
https://db.nmtl.gov.tw/site5/pclubinfo?id=000055(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186639(中央社)
https://www.bdes.tyc.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csn=1&nsn=6(桃園市八德區八德國民小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60996053938769/(社團法人臺灣瀛社詩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twoldpoem(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
https://taiwanpoem.insowe.com/society_info.html?818(臺灣古典詩)
https://vocus.cc/article/62e33504fd8978000188e5cb(台語漢文古典詩詞吟唱基本技巧淺談)
https://www.lib.nthu.edu.tw/library/project/cpjtt/author03-9.htm(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