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碑帖審美意識與近現代碑帖融合書風關係之研究
作者:盧毓騏
作者(外文):LU, YUE-CHI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維德
郭芳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碑學帖學碑帖融合審美意識近現代書風Bei schoolTei schoolIntegration of Bei with TeiAesthetic consciousnessModern timesWriting styl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清代康熙喜愛董其昌書風,乾隆則珍愛趙孟頫書風,嘉慶之後,因碑學書家及碑學理論的推動,碑學書風漸引領風潮,二王帖學書風漸失書壇主導地位。近現代則碑學及帖學書風互相爭勝,碑帖融合書風默默加入創作行列,發展成為新的書寫風潮。十七世紀起西風東漸,西方美學傳入,藝術界試著從西方美學的新觀點及新語彙來詮釋東方傳統藝術之美,期能與世界藝術接軌。本文試著從朱志榮主編,楊明剛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清代卷》之書法審美意識角度出發,探求碑、帖學的審美意識特點,再以書家書風及作品為中心,審視近現代書家所塑造的審美特質及時代書風特色。並從美學理論結合書家作品特色予以印證,挑選審美意識與碑帖融合書風為主題的專論方式,期透過有史有論的寫作,達到見林又見樹的效果,啟發書法藝術愛好者對書法之美的持續探求。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敘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架構內容與限制、研究方法及名詞釋義等。第二章以帖學、碑學及碑帖融合中書法審美意識之遞邅,從碑、帖學概述及其審美意識本質出發,以了解內在的遞嬗關係及特點,再從西方美學確定的審美類型,選列「優美」及「崇高 (壯美)」範疇來與碑、帖學審美特質結合,勾勒彼此的關係,增進對書法美學層次的理解。第三章探索近現代書法環境對碑帖融合創作的啟發及影響,審視外在的書法環境變化,探索政經、教育、書法交流及書寫工具的改良,如何影響書法審美意識及書風特色的形塑。以「古代」與「近現代」作時代界定分期,審視東亞漢字圈碑帖融合書風流行的地區範圍,聚焦於政治、外交及書法關係密切的中國、臺灣及日本三地,探其書法文化競合趨勢,期完整地呈現碑帖融合書風發展脈絡。第四、五、六章分別探析中國、臺灣及日本碑帖融合書風及代表書家風格,及彼此交流盛況。探究書家書風特色以中、晚期作品為主,字體以容易表現碑帖融合書風特點的行草書為主,篆、隸及楷書為輔,再就筆法、結字、章法及墨法等傳統書學分析方式,結合筆者個人臨創經驗,透過審美類型的連結,來評議書家的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第七章結論,歸納碑、帖學審美意識與近現代碑帖融合書風有深化及共生共榮的關係,提供學書者從近現代碑帖融合潮流中找到學習的典範及及創作發展的方向。
In Qing Dynasty, Emperor Kangxi was especially fond of Dong Qichang’s style of penmanship, while Emperor Qianlong favor Zhao Mengfu’s writing style. After Jiaqing Emperor’ reign, thanks to the calligraphers and theories of Bei school, Bei writing had started to become a trend. On the contrary, the writing styles from Wang Xizhi, and his son, Wang Xianzhi’s Tei school and the studies around them began to fall out of the leading roles among calligraphers.
In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the styles of Bei and Tei strive to compete one another. And the fusion of both styles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writing trend and has started to be seen in recent works increasingly.
From the 17th century, the western atheistic made its way into the eastern world. The art community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eastern art with the new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of the western atheis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by Zhu Zhirong and Yang Mingang, this paper aims to seek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study of Bei and Tei, and to view the aesthetic trait and the quality of writing style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form the works and the styles of penmanship created by the modern calligraphers.
Further in this paper, we attest to the aesthetic theories by works of calligraphers. We then elaborate on the idea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fusion of both styles mentioned above in the form of a monograph, hoping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view on the topic and to inspire fellow Chinese calligraphy enthusiasts to keep on seeking the beauty in Chinese calligraphy.
In chapter one we will discus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structure and limits, method, and definit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i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styles of Bei school, Tei school and the fusion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overview of studies of stele and exemplary and their natures in aesthetics, we would search for their inner rel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writing styles and their traits.
Next, we will further depi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estern aesthetics and Chinese calligraph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aesthetics by selecting some works from both sides that represent beauty or spectacularity that overlap with Bei or Tei aesthetic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s and impa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Bei and Tei in the modern Chinese calligraphy community. Furthermore, we will talk about how external change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educati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writing tools can affect the aesthetic and the making of writing styles of calligraphy.
Then we will divide the timeline into two parts: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to see the Chinese-writing regions in eastern Asia, where the integrated writing style holds the majority in the calligraphic community. We will be focusing on China, Taiwan, and Japan, where calligraphy is strongly connected with politics and diplomacy, and dig deeper into the transition in calligraphy, in the hope to show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how the the integrated writing style has developed.
In chapter four, five and six we will separately explore the integrated writing style and its iconic artists in China, Taiwan, and Japan, and how the three regions’ calligraphers interact.
We will be focusing on their works in their mid and later times, and discuss mostly their running script and grass script works, which is much easier to showcase the trai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Bei style with Tei styles, and a number of works in seal script, clerical script and standard script, then analyze their wor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raits such as stroke, structure, use of ink and the author’s writing experience to comment on their achievements and impacts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In chapter seven we will sum up how both Bei and Tei aesthetics deepen modern Bei-Tei integrated style and coexist with it, to guide calligraphy learners with direction and find examples of modern Bei-Tei integrated trend.
309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 古籍專書
[明]倪後瞻:《明清書法論文選。倪氏雜著筆法》,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清]何紹基、沈雲龍主編:《東洲草堂文鈔》:《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9輯。
[明]董其昌:《容臺別集》(:《容臺集》(四)):《明代藝術家集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68年6月。
[明]項穆,徐利明主編 楊亮註評:《書法雅言》,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
[清]謝堃 楊家駱主編:《書畫錄下。書畫所見錄》,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明]傅山:《傅山全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月。
[清]姜紹書 周駿富輯:《畫史叢書。無聲詩史》:《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2005年10月。
[明] 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二) 一般專書
1.中國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2月。
于明詮:《是與不是之間—書法傳統的文化尋繹與當代述說》,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
中國書法家協會編:《全國第七屆書學研討會論文集》,黃河出版社,2007年5月。
中國書法家協會編:《全國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
310
出版社,
2002年8月。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編:《秦漢篆隸研究》,北京:榮寶齋,2013年11月。
毛萬寶:《書法美學概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王弘力:《黑白畫理》,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王岳川主編:《中外書法名家講演錄》(上) (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4月。
王岳川編著:《書法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王樹生:《美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課》,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年11月。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黃山書社,1996年11月。
平山觀月著 喻建十譯:《書法藝術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由智超:《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白砥、金錚:《近現代書法的碑帖融合現象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年9月。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7月。
仲威:《帖學10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6月。
仲威:《碑學10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6月。
朱志榮主編、王懷義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朱志榮 朱媛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史前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朱志榮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夏商周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朱忠元 等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朱媛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隋唐五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宋巍、董惠芳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宋元卷》,北京:人民出
311
版社,
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李修建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楊明剛著:《中國審美意識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朱志榮主編:《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朱培爾:《亞洲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朱艷苹:《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民國時期書法出版物研究》,鄭州: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4月。
李丕宇編著:《東西方美術史大事編年》,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李廷華著:《中國書法家全集.倪元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1年11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4年7月。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3月。
沃興華:《從創作到臨摹》,鄭州: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7月。
阮榮春、胡光華著:《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
周俊杰:《書法復興的尋繹》,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
周俊杰:《書法論評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4月。
周睿:《士人傳統與書法美學》,南寜: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12月。
周鳳五:《當書法成為藝術》,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林木:《筆墨論》,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8月。
河內利治:《漢字書法審美範疇考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5月。
312
邱才禎:《書法鑒賞》,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邱明正、朱立元主編:《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4月。
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杭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7月。
邱振中主編:《當代書法創作:理想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金丹:《包世臣書法批評》,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年12月。
金丹:《從臨摹到創作.董其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金學智 沈海牧:《書法美學引論―「新二十四書品」探析》,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7月。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下冊),,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
姜壽田:《中國書法理論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8月。
姜壽田:《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現代書法家批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4月。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洛齊:《書法主義文本》,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
洛齊:《書法與當代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
胡傳海:《法度 形式 觀念》,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
孫洵:《民國書法篆刻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孫稼阜:《從臨摹到創作.黃庭堅》,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
孫曉雲:《書法有法》,北京: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年10月。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1月。
袁啟明:《從臨摹到創作.王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8月。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
313
崔爾平選編:《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4月。
崔樹強:《黑白之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志民、譚逸冰:《中國山水畫構圖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1年10月。
張海、趙長青、陳紹基主編:《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作品集(一)》,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愛國編著:《明清調書法圖粹.巨軸篇》,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2月。
張韜:《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4月。
張寶全 王鏞編:《流行書風辨》,北京:中國藝苑出版社,2003年。
曹建 等著:《晚清書論與書家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曹建、徐海東、張雲霽等著:《20世紀書法觀念與書風嬗變》,上海;上海三聯書站,2012年7月。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梁新穎:《康有為書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郭魯風:《中國書法與中國當代書壇現狀之研究》,杭州:西冷印社,2000年。
陳大中:《當代書法創作模式與流派研究》,北京:榮寶齋,2005年10月。
陳方既 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陳玉圃:《山水畫畫理》,南寜: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陳明著:《審美意識價值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陳振濂:《日本書法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1月。
陳振濂:《民國書法史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8月。
陳振濂:《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現代中國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4月。
陳振濂:《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 明清》,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8月。
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5月2版。
314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 中國書法文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8月。
陳振濂主編:《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全國第一屆近現代書法研討會論文集;安徽•黃山;近現代書法研究 一》,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4月。
陳振濂主編:《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全國第二屆近現代書法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寧波;近現代書法研究 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7月。
陳振濂編著:《書法的未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9月。
單國強主編:《中國藝術通史10、11.明代卷上、下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曾來德 王民德:《書法的立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華人德、葛鴻楨、王偉林主編:《明清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馮民生著:《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楊吉平:《中國書法100年 1900-2000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榊莫山著、陳振濂譯:《日本書法史》,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10月。
葉鵬飛:《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 謝稚栁藝術研究》,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5月。
趙明:《中國書法藝術》,北京:新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劉小晴:《中國書學技法評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劉小晴:《書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53) 徐渭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56) 黃道周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3月2刷。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57) 倪元璐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9
315

6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近現代( 77) 吳昌碩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南國二晉南北朝(20) 魏晉南北朝名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9月。
劉宗超:《中國書法現代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
劉建龍:《中國書法家全集.董其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劉恒主編:《中國書法全集.清代(61) 王鐸一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4刷
劉綱紀:《周易美學史》,鄭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潘運告編著:《明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鄭曉華:《古典書學淺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
鄭曉華:《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盧輔聖:《中國書法史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3月。
盧輔聖:《書法生態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
蕭元:《中國書法五千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5月。
蕭培金:《近現代書論精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4年1月。
蕭燕翼主編:《明代書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 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叢文俊:《書法史鑒》,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
龔鵬程:《書藝叢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5月。
2.臺灣
(日)黑川雅之著 李柏蓁譯:《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19年2月。
(美)高居翰:《山外山》,臺北:石頭出版公司,1997年6月。
316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王壯為:《書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11月。
巴東:《江兆申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月。
古干:《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公司,2005年4月。
臺灣創價學會文化總局編輯處編輯:《曹秋圃書藝精品展》,臺北:創價文化基金會,2022年7月。
臺灣創價學會文化總局編輯處編輯:《鶴舞玄風;陳丁奇書藝精品展》,臺北:創價文化基金會,2017年3月。
白謙慎 張佳傑:《傅山》,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7年1月。
安海姆著 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5年7月。
朱書萱:《倪元璐》,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6年5月。
余秋雨:《極品美學;書法•崑曲•普洱茶》,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2月。
李怡:《董其昌》,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6年4月。
李郁周:《中國書史書跡論集》,臺北:蕙風堂公司,2003年2月。
李郁周:《中國書法研究論集》,臺北:蕙風堂公司,2020年6月。
李郁周:《南北朝書體及以碑帖畫分書體說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2年11月。
李郁周:《書心五十年論集》,臺北:蕙風堂公司,2015年5月。
李郁周:《臺灣書法研究論集》,臺北:蕙風堂公司,2020年6月。
李郁周:《臺灣書家書事論集》,臺北:蕙風堂公司,2002年8月。
李蕭錕:《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3;造化在手•匠心獨運》,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李蕭錕:《書法與生活》,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7年1月。
杜三鑫執行編輯:《明末清初書法展—忠烈。名臣。遺民。高僧》,臺北:何創時基金會,1996年10月。
杜忠誥、盧廷清:《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1;渡臺碩彥•書海揚波》,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沈尹默:《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91 年。
317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
周鳳五:《書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 年 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市:洪範書店,1981年 月。
林文欽編著:《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春暉出版社,2003年9月。
林泊佑主編:《臺靜農書畫紀念集》,臺北: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年。
林進忠:《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5;筆歌墨舞•任心馳騁》,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林榮森:《徐渭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4月。
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 技法的分析與訓練》,臺北;蕙風堂公司,1998年5月。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邵捷:《徐渭》,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2月。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3月。
徐建融 邵捷:《書法與其他藝術的關係》,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6年10月。
徐建融:《如何欣賞書法》,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4年11月。
徐建融:《書寫的技法》,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11月。
馬宗霍輯:《書林藻鑑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月。
崔詠雪主編:《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臺灣書法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
張以國:《書法—心靈的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9月。
郭芳忠:《明代書法風格研究》,高雄:汶采公司,2000年5月。
郭芳忠:《硯邊絮語-硯田無惡歲、墨耕有書香》,屏東市;李國揚,2022年8月。
郭芳忠:《濁世節風-傅山學術思想及其書法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0年9月。
郭晉銓:《從王羲之到王靜芝:帖學傳統中的典範書學體系》,臺北:新銳文創,2018年7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下),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陳欽忠:《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2;風歸器識•當代典範》,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中:正大光明筆墨公司,2002年10
318
月。
陳瓊花:《藝術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麥青龠:《書畫藝術在臺灣-專題研究》,臺北:麥氏國際文他事業公司,2011年5月。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臺北: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7月。
單國強:《王鐸》,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6年9月。
程代勒:《狂草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12月。
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公司,1999年4月。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臺北:蕙風堂公司,1987年4月。
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公司,1993年4月。
黃智陽:《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4;吐故納新•承先啟後》,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楊家駱主編:《近人書學論著上•下》,臺灣:世界書局,2008年8月。
葉郎:《美學原理》,臺北:信實文化行銷,2014年4月。
葉碧苓:《日治時期灣師範學校書法教育》,臺北:蕙風堂公司,2014年11月修訂再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0年1月。
劉芳如主編:《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臺北:故宮博物院,2021年8月。
歐陽中石等著:《書法天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蔡明讚:《蔡明讚著作集.書家卷.臺灣書家述評》,新北:宸品文化公司,2021年9月。
蔡明讚:《蔡明讚著作集.書論卷.臺灣書風論集》,新北:宸品文化公司,2021年9月。
蔡明讚:《蔡明讚著作集.書壇卷.臺灣書壇聞見》,新北:宸品文化公司,2021年9月。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新竹:易明企業公司,1980年5月。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3月。
319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9月。
蔣勳:《美的沉思》,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鄭國瑞:《餘暉反照更斕斑-清代書法觀念概要》,高雄:禾田人文出版社,2019年8月。
盧廷清:《沈鬱•勁拔•臺靜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11月。
盧廷清:《臺靜農的書法藝術》,臺北:蕙風堂公司,1998年 月。
韓玉濤:《中國書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11月。
蘇友泉、蘇子敬編輯:《妙筆墨花綻諸羅:陳丁奇先生暨其門生書法展作品集》,嘉義:嘉大,2020年10月。
3.日本
中村伸夫:《中國近代の書人たち》,東京:二玄社,2000年10月。
天來書院編著:《現代書道の父 比田井天來 図錄》,東京:天來書院,2010年10月
太田文子編集:《かなの大博覽会》墨2011 1、2月號,東京:藝術新聞社,2011年2月。
比田井和子:《現代書道の父 比田井天來》,東京:天來書院,2009年10月。
古谷 稔:《書道テキスト(第3巻) 日本書道史》,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書道研究所,2010年3月。
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編集:《清時代の書-碑學派- ~鄧石如生誕二七○年記念~》,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2013年10月。
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編集:《趙之謙の書畫と北魏の書-悲盦沒後一三○年-》,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2014年7月。
玉村霽山:《書道テキスト(第2巻) 中國書道史》,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書道研究所,2011年9月。
田宮文平:《「現代の書」檢證》,東京:藝術新聞社,2004年6月。
田宮文平:《「現代の書」檢證2》,東京:藝術新聞社,2007年6月。
田宮文平:《書 二十世紀の巨匠たち》,東京:天來書院,2006年1月。
田宮文平:《書˙二十世紀の巨匠たち》,東京:天來書院,2006年1月。
320
石川九楊編集:《書の宇宙24 書の近代の可能性•明治前後》,東京:二玄社,2002年12月。
名兒耶明:《〔決定版〕日本書道史》,東京:藝術新聞社,2009年5月。
名兒耶明:《日本書道史年表》,東京:二玄社,2015年10月。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編著:《日本の書 維新〜昭和初期》,東京:二玄社,2009年1月。
角井博監修:《〔決定版〕中國書道史》,東京:藝術新聞社,2009年1月。
宗像克元:《中國書道史の10人》,東京:藝術新聞社,1996年7月。
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書道研究所編著:《私の好きな書》,東京:二玄社,2007年11月。
青山杉雨 編:《明清書道圖說》,東京:二玄社,1994年6月。
酒井明編集:《圖說中國書道史》墨スペツャル季刊第9號,東京:藝術新聞社,2004年7月。
酒井明編集:《圖說日本書道史》墨スペツャル季刊第12號,東京:藝術新聞社,2007年6月。
高木聖雨:《書道テキスト(第8巻) 行草書》,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書道研究所,2007年4月。
斎藤昌青:《書道テキスト(第11巻) 近現代名家の書》,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書道研究所,2015年3月二刷。
謙慎書道會:《謙慎書道會展70回紀念 日中書法の伝承》,東京:二玄社,2008年3月。
二、期刊論文
王崗: 〈董其昌書法美學論〉《書法研究》,總第36輯1989年第2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王崗: 〈董其昌書法美學論〉《書法研究》,總第36輯1989年第2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王曉光:〈于右任與後碑學時代的碑帖熔冶-兼及趙之謙、沈曾植、于右任、王蘧常比較 〉,《中華書道》第77期,(臺北:中華書道,20 12年8月)。叟先師書法論提要〉《書法》第4期,總151,2002年。
321
王蘧常:〈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書法》第4期,總151,2002年。
王蘧常;〈憶沈寐叟師〉,《書法》第4期,1985年。
包佩源: 〈董其昌書學理論〉《固原師專學報》,總第56期1996年第1期,1996年。
田中雙鶴;〈特集/貫名松翁傳〉,《書道研究》第55期,1994年5月。
白砥;〈碑帖融合——赵之谦、沈曾植、陆维钊书法之比较〉,《新美術》第1期,2007年第1期,頁25-35。
白謙慎:〈明末清初中國書法的變遷〉《藝術家》,臺北:藝術家,1998年第278期。
朱惠良: 〈臨古之新路:董其昌以後學書發展研究之一〉《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3期,1998年春季。
呂金光:〈晚明表現主義書風與碑學思想的濫觴〉《中國書法》2007年3月。
李秀華: 〈試論倪元璐的書藝思想及其書風特色〉《花蓮師院學報》,2004年19期1-24頁。
李東泉:〈倪元璐書畫創作論及藝術創新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
李枝興:〈蘭陽第一筆」康灩泉之書藝初探〉,《中華書道季刊》第114期,(臺北,中華書道,2020年8月)。
李陽洪 徐濤:〈清代中期對碑派書法筆法的整理―從阮元、包世臣論書看基于篆隸的碑派筆法〉《秦漢篆隸研究》,2013年,頁303-316。
沃興華〈沈曾植書法藝術初論〉,《書法研究》總 42 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 年。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阿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
姜澄清:〈在帖學氛圍下明代書法思想的主要流派《中國書法》2008年8月。
范建華:〈略論倪元璐的藝術主張及書法藝術〉《書法研究》,總第54輯199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9月。
茆帆:〈書法風格的特徵及其形成〉《書法研究》,總第35輯1989年第1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張平: 〈試論徐渭的遒媚觀〉《國文天地》,第19卷第10期,2004年3月。
322
張窈慈:〈倪元璐書法藝術〉《中華書道季刊第45期》,中華書道學會,2006年8月。
郭仲選: 〈讀:《畫禪室隨筆》〉《書法研究》,總第22輯1985年第4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陳宇:〈晚明書法風格論〉《書法研究》,總第100期2001年第2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陳秀雋:〈沈曾植的書法藝術〉《中華書道季刊》第 41期, 中華書道學會,2003 年。
陳維德:〈碑帖略論〉《中華書道季刊》第 16期, 中華書道學會,1997 年。
傅申: 〈明末清初的帖學風尚〉《明末清初書法展—忠烈、名臣、遺民、高僧》,臺北:何創時基金會,1996年。
傅申著 朱琦譯:〈時代風格與大師間的相互關係〉《書法研究》,總第47輯1992年第1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傅申著 董壽琪譯:〈董其昌的書學〉《書法研究》,總第70輯1996年第2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傅愛國: 〈知白守黑美學思想探源〉《書法研究》,總第68期1995年第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
迪雲;〈論近、現代浙江書壇三大師-兼及傳統與創新問題〉《書法研究》,74期,1996年。
童衍方:〈心血為爐,熔鑄古今—來楚生的書法篆刻藝術〉《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來楚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新塵:〈傅山書法美學觀的淵源〉《書法研究》,總第38輯第4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葛獻南:〈獨闢蹊徑三大家—簡述倪元璐、黃道周及張瑞圖人格及書風的形成〉《書法叢刊》,1998年第2期。
蔣勳: 〈墨的斑爛與筆的軋結—書法之美與靜農先生〉《雄獅美術》,第151期,1983年。
鄭曉華:〈線條論:書法藝術構成分析(上)〉《藝壇雜誌》,1993年第308卷。
鍾家驥:〈草書「動」「靜」辨〉《書法研究》,總第21輯1985年第3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323
羅青:〈以碑入勁竟健風 論曾農髯的書法〉《中華書道季刊》,中華書道學會,2021年春。
劉瑩:(醇厚與縱逸―論楊守敬的書法藝術),《2000年書法論文選集》,(臺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2000年),頁185。
三、學術研討會論文
王振邦:〈倪元璐書學淵源初探〉《2008年第六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碟版)》,臺中教育大學編製,2008年。
朱惠良: 〈臨古之新路:董其昌以後學書發展研究之一〉《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3期,1998年春季。
李秀華: 〈試論倪元璐的書藝思想及其書風特色〉《花蓮師院學報》,2004年19期1-24頁。
李秀華:〈晚明書風中的用墨表現〉《2000年書法論文選集》,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2000年。
李東泉:〈倪元璐書畫創作論及藝術創新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
李郁周:〈時局轉換對書家處境與時代書風的影響-以啟功參加「日滿華親善書道展」與曹秋圃書寫乃木希典詩為例〉:《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李惠正;〈書法與書法表現〉《新竹師院學報》,第三期,1990年,頁50。
李蕭錕,〈臺灣書法源流與發展〉:《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館,1997年6月。
杜三鑫:〈吳昌碩行草作品之節奏變遷 〉《傅狷夫教授百歲紀念-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藝術大學編製,2009年。
阮大仁:〈書法史上行書筆法的兩次重大變化〉《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阿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3月。
324
東國惠:〈日本書道作品藝術表現的現況與今後的課題〉《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林美娥:〈大陸文革後書法藝術活動蓬勃發展之盛況與背景之分析《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河內利治:〈日本、臺灣書法交流史試論〉《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河內利治:〈日本書法藝術發展現況評析〉《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館,1997年6月。
張進勇:〈張大千博古眾長化古為已之書篆創作 〉《傅狷夫教授百歲紀念-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藝術大學編製,2009年。
許方怡:〈十人書會書法展及其影響〉,《書畫藝術學刊》第九期,(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2010年12月)。ˉ
郭伯佾:〈情深調合—書法作品的文辭內容與形式風格之最佳搭配〉《2000年書法論文選集》,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2000年。。
郭晉銓:〈論「碑帖融合」的創作意識---以臺灣藝術經典大系 書法藝術卷中的渡海書家為觀察對象〉《書法與當代哲學/美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蔡孟宸、蕭元朴、吳立敏編輯,高雄:高雄市明宗書法藝術館,2012年5月。
陳定欽:〈書法行氣的研究—群化原則與書法行氣〉《1994年書法論文選集》,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1994年。
陳欽忠:〈法書格式的演變與望展〉《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陳雲君:〈禪之光—從創新意識談書法藝術之拓展〉《1991年書法論文選集》,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1991年。
陳維德:〈從晚明的狂怪書風看書藝的發展〉《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陳維德:〈論于右任的人品與書品〉《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49歲誕辰暨于右任先生辭世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國父紀念館,1997 年。
梅墨生:〈于右任的行草書淺識〉《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49歲誕辰暨于右任先
325
生辭世
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國父紀念館,1997 年。
麥青龠:〈于右任《標準草書》改良進程揭祕與特殊版本•真偽釋疑〉《橫山獎:2022橫山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王麗娟主編、桃園市:桃園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2023年6月。
麥青龠:〈明清臺灣十五大書家之研究〉《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麥鳳秋:〈臺灣書壇百年回顧〉《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童衍方:〈心血為爐,熔鑄古今—來楚生的書法篆刻藝術〉《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來楚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黃宗義:〈臺灣書法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館,1997年6月。
黃智陽:〈書法的臨摹意涵與現代性轉化 〉《傅狷夫教授百歲紀念-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藝術大學編製,2009年。
黃雅宜:〈日下部鳴鶴與楊守敬的交流〉,《書畫藝術學刊》第12期,(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2012年6月),p421~448。ˉ
新塵: 〈傅山書法美學觀的淵源〉《書法研究》,總第38輯第4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葛獻南:〈獨闢蹊徑三大家—簡述倪元璐、黃道周及張瑞圖人格及書風的形成〉《書法叢刊》,1998年第2期。
資成都:〈書法藝術性探究—書法理論上最根本的命題〉《1990書法論文選集》,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協會,1990年。
態宜中:〈渡臺書家對臺灣書風的影響-以曾紹杰、王壯為二師為例〉《2004臺灣書法論集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張炳煌、崔成宗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趙明〈日據時期臺灣地區碑的審美轉向(上)〉:《中華書道》第100期,2018年9月秋季號。
趙明〈日據時期臺灣地區碑的審美轉向(下)〉:《中華書道》,第101期,2018年12月冬季號。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4期,1984年。
326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4期,1984年。
蔣勳: 〈墨的斑爛與筆的軋結—書法之美與靜農先生〉《雄獅美術》,第151期,1983年。
鄭培凱 :〈明未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明末清初書法展》,臺北何創時基金會,1996年。
鄭曉華: 〈線條論:書法藝術構成分析(上)〉 鄭曉華:《藝壇雜誌》,1993年第308卷。
橋本匡郎:〈日本書道史概觀〉《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會 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館,1997年6月。
鍾家驥:〈草書「動」「靜」辨〉《書法研究》,總第21輯1985年第3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簡月娟:〈書法美學研究方法論的省思〉《中興大學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2006年1月。
羅青:〈以碑入勁竟健風 論曾農髯的書法〉《中華書道季刊》,中華書道學會,2021年春。
羅青;〈頓挫紐推開新風 簡論李瑞清的書法〉《中華書道季刊》,中華書道學會,2020年冬。
黨禺〈狂怪和創新:《書法研究》,總第22輯1985年第4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四、學位論文
蘇英田:《日治時期臺灣書法研究 以:《高砂文雅集》為例》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7 月。
羅笙綸:《壯陶閣所藏唐宋書蹟之傳藏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6月。
簡月娟:《中國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盧毓騏:《倪元璐與黃道周行草書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鄭元惠:《傅山書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27
潘宏庭:《楊守敬對日下部鳴鶴影響之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6年7月。
劉家華:《金農書法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黃志煌:《董其昌書學思想及書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麥鳳秋:《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88年1月。
陳昭坤:《盛世遺珠-金農硯學及硯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年7月。
陳昭安:《來楚生書法及篆刻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陳秀隽:《清代篆隸名家風格新變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1月。
陳秀隽:《沈曾植書法藝術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郭芳忠:《乾嘉學術對晚清書學思想及書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6月。
許玉芳:《書法線條中情緒的表現》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莊連棚:《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倍源:《來楚生書法藝術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枝萬:《二十世紀臺灣書壇的重要推手 李普同書法生涯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香取潤哉:《「昭和書豪」山本竟山-日本治臺時期旅臺書家研究》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柯輝程:《于右任詩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6月。
姚吉聰:《近現代古文字學者篆書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6月。
林俊臣:《書法現代性問題之探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憲專:《歐陽脩:《集古錄跋尾》所記金石碑帖書法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6月。
李秀華:《晚明變形書風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10月。
吳旻穎:《巖谷一六書藝研究》,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328
王振邦:《倪元璐書法藝術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王民德:《晚清碑學思潮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4年4月。
(日)香取潤哉:《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六朝書」の受容と展開-日下部鳴鶴の活躍とその影響を中心に-》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1
五、研究報告書
麥鳳秋:《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發展研究之五 書法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省美術館,1996年1月。
李文珍2:〈臺灣書法變遷史(1945-1970)〉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國科會, 2007年8月。
李文珍:〈1930年代臺灣書法發展研究-以書法展賽為中心〉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國科會,100年10月。
李文珍:〈1930年代臺灣書風轉換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國科會, 101年10月。
李文珍:〈1920年代臺灣書風比較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國科會, 102年10 月。
六、工具書
二玄社編輯部編;《大書源》(光碟版),東京:二玄社,2007年3月。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1刷。
田宮文平(日);《書- 戦後六十年の軌跡.近現代書作人脈系譜図》,東京;美術年鑑社,2005年10月。
周俊杰等著:《書法知識千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1平成二十二年度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古谷稔)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六朝書」の受容と展開日下部鳴鶴の活躍とその影響を中心に―
近代日本对“六朝書”的接受与發展:關注日下部鳴鶴的活動及其影響 大東文化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 書道学専攻博士課程後期課程 (学籍番号〇八二一五一〇一) 香取潤哉
2 計畫主持人:李文珍,字郁周,以字行。明道大學國研究所 道大學國研究所 道大學國研究所 道大學國研究所 道大學國研究所
329
邱明正、朱立元主編:《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4月。
金通達主編;《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3版。
高樹藩編;《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3月。
漆劍影、潘曉晨編著;《中國歷代書法名句簡明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6年。
劉九庵編著;《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1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 (上).(下)》,大地出版社,2006 年 6月。
七、碑帖圖版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代表書法家系列作品集、來楚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海派書法百年百家作品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11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8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 書法篆刻編5 明代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2月。
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藝術 書法篆刻編》,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5年9月。
天來書院編輯部編:《大きな条幅手本 日本近現代編(下)》,東京:天來書院,2004年8月。
巴東主編:《海嶠風華:近現代名家書跡》,臺北:中華文化總會,史博館,2011年9月。
王乃梀編著:《碑學名家書法真偽圖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
王鏞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于右任》,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330

12月。
王鏞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沈曾植》,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9月。
田宮文平 監修:《日本の美術 IV書―1945~2005 戰後六十年の軌跡》,東京:藝術年鑑社,2005年 10月。
白立獻、陳培站編:《徐渭書法精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石井清和編:《大きな条幅手本 中國明清編(上)》,東京:天來書院,2015年8月第二版。
石井清和編:《大きな条幅手本 中國明清編(下)》,東京:天來書院,2004年8月。
成瀨映山:《條幅名品選(2)倪元璐》,日本:二玄社,1999年11月。 成瀨映山:《條幅名品選(3)王 鐸》,日本:二玄社,1999年11月。 成瀨映山:《條幅名品選(4)傅 山》,日本:二玄社,1999年11月。 白立獻、陳培站編:《黃庭堅書法精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朱培爾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吳昌碩》,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朱興華、魏清河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12月。
江口大象編:《古典新技法11.明人書翰2》,日本:二玄社,1994年4月。 張海 趙長青 陳紹基主編:《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作品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佐野光一編:《大きな条幅手本 日本近現代編(上)》,東京:天來書院,2004年8月。
何傳馨、楊美莉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 法書篇 13》,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1999年4月。
村上三島:《王鐸的書法(條幅篇)》,日本:二玄社,1991年8月。
沙更世、沙茂世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沙孟海》,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12月。
肖燕翼主編:《明代書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藝出版社,2001年12月。 白立獻、陳培站編:《倪元璐書法精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331
青山杉雨編著:《明清書道圖說》,日本:二玄社,1994年6月。
柣式會社同朋社編集:《中國真蹟大觀 民國.現代(一)(二)》,日本:同朋社,1995年12月。
相川政行監修:《書法の美》,東京:二玄社,2008年2月。
桑作楷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林散之》,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11月。
馬保杰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沈尹默》,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11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11月。
章祖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陸維釗》,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12月。
郭昌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臺靜農》,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揚州博物館編:《明清書畫集粹》,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9月。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14東晉王 之 十七帖》,日本:二玄社,1997年5月。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41唐顏真卿 祭姪文稿、祭伯文稿、爭坐位文稿》,日本二玄社,1999年6月初版12刷。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51明 董其昌》,日本:二玄社,1999年3月初版。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53明 王鐸》,日本:二玄社,19998年10月初版。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54明 倪元璐》,日本:二玄社,1990年6月初版。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55明 傅山》,日本:二玄社,1997年6月初版。
楊儒賓主編:《瀛海掇英 臺灣日人書書圖錄》,清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楊儒賓主編:《鯤島遺珍 臺灣漢人書書圖錄》,清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葉碧苓主編:《天鶴天來翠嘉邦― 臺日書法聯合展覽》,嘉義;嘉義市立美術館,2021年1月。
臺靜農:《靜農書藝集》,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57倪元璐》,北京:榮寶齋,1999年6 月。
332
薩本介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齊白石》,河北教育、廣東教育出版,1996年9月。
八、網路資黁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140.109.138.249/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清史稿》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8755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http://dl.ndl.go.jp/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www.hosfoundation.com/
陳丁奇網路美術館http://140.130.48.5/origin/origin.php
故宮博物院 https://theme.npm.edu.tw
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國立公共圖書館數位資源入口網http://ers.nlpi.edu.tw/idsermpl/searchErm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
谷川雅夫;〈近現代日本王羲之書風的展開〉,見書法集網路文章,
https://www.fanswong.com/article/018214b0-fb31-f472-8110-66c143852816 111年.08月18日查找。
盧毓騏;〈清代碑學思潮下碑帖融合創作模式探討—以何紹基、趙之謙及沈曾植為例〉,「2017 清代書法與碑學研討會」發表(未出版論文集),網路文章查找http://www.dcl.mdu.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