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中華美學的社會運用 —— 以雲門舞集和優人神鼓為例
作者:翟青
作者(外文):Di, Qi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彭立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美學氣韻古雅沖淡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比較研究AestheticsQi RhymeQuaintnessChong Xu and TranquilityCloud GateU-TheaterComparative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以「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個案研究出發,從美學社會運用的角度溯源探討傳統中華美學的內涵與範疇,提出具有實踐性的「傳統中華審美的三維範疇結構」,深入分析其社會運用之可能性。
研究者積多年來太鼓表演和雲門教室學習的經驗,通過日常觀察和參與,累積傳統中華美學的心得和問題。通過文獻研究,在釐清西方「美學」為何的基礎上,探討「傳統中華美學」的內涵,以儒、釋、道源流進行分梳,對比西洋和中華美學因哲學基礎差異而分別演化出的「科學美學」和「生命美學」,並推論傳統中華美學在當今社會永續發展中的實用性意義。
論文對於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優人神鼓」分別作了個案研究,對它們的美學源頭、美學運用、作品美學呈現和推廣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並引入「鬼太鼓座」個案進行比附,從「美學源流與社會運用」、「傳統精神與現代革新」兩個層面予以探討,比較其美學運用特點,發掘中華美學在實踐運用中的潛能。
在理論和個案的基礎上,本研究對藝術家和相關人士進行深度訪談,深入理解中華美學及其實踐運用之要義,引發研究者對於「中華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三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辨。在重新審視傳統中華美學所蘊涵的「生命情感」、「價值判斷」與「品格境界」後,嘗試提出「氣韻」、「古雅」、「沖淡」之「傳統中華審美的三維範疇結構」。
在三維結構的基礎上,本研究著重分析傳統中華美學之實用性。結合個案分析結果,總結傳統繼承和創新的經驗,提出美學落實的體系化、制度化、民眾審美精神的深化,以及如何形成審美文化等芻見。
Starting from the case studies of "Cloudy Gate Dance Collection" and "U-Theater",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pplication. This thesis proposes a highly generalized and practicalized "Three-Dimensional Category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its social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erforming Taiko and studying in the Cloud Gate classroom, the researcher has more thoughts and question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On the base of clarifying what "Aesthetics" is from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the origi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in depth. "Chinese Life Aesthetics" and "Western Science Aesthetics" are compared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 are emphasiz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This research has made case studies on the performance groups of "Cloudy Gate Dance Collection" and "U-theater". Their aesthetic origin, aesthetic presentation and aesthetic application mode are analyzed. Then,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case of Japan's "Ondekoza", compar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the groups from two aspects: 1.Ideological origin and social practice, 2.Traditional spirit and modern innovation. The potential of Chinese Aesthetics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rtists and related persons are conducted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leads researcher to further speculation on three pairs of questions: 1.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2.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and modernity, 3.Aesthetic theory and aesthetic practice. After a re-study of the three critical charac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Life-affirming emotions", "Value judgement", and "Life and moral realm",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ategory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Qi Rhyme"(Qi Yun), "Quaintness"(Gu Ya) and "Chong Xu and Tranquility"(Chong Dan).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ategory Structure", this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Cloudy Gate and other cases, it summarizes how they produce modern art with traditional aesthetics, proposes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esthetic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way of forming an aesthetic culture and deepening people's aesthetic spiri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國維,1987,《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社。
王國維 著,黃霖等 導讀,1998,《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國維 著,曾永義 導讀,2012,《宋元戲曲史》。台北:五南。頁:4。
王振復,張豔豔,2006,《中國美學範疇史第二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銘銘主編,2019,《20世紀西方人類學主要著作指南》。台北:後浪。
方東美,2009,《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2,《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
――,1987,《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
――,2005,《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
史紫忱,1979,《書法美學》。板橋:藝文印書館。
皮朝綱,1994,《禪宗美學史稿》。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田曼詩,1982,《美學》。台北:三民。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1975,《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2003,《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出版。
牟宗三,1990,《五十自述》。台北:鵝湖出版社。
――,2015,《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20,《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朱光潛,1987,《西方美學的源頭》。台北:金楓出版社。
――,1994,《談美》。台北:書泉出版社。
――,1994, 《詩論》。台北:書泉出版社。
――,2003,《文藝心理學》。台北: 頂淵出版社。
――,2000,《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
――,2009,《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朱良志,2009,《大音希聲:妙悟的審美考察》。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任卓宣,1980,《思想方法論》。台北:帕米爾。
李澤厚,1994,《美的歷程》。香港:利文出版社。
――,1996,《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
――,1999,《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
――,2008,《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
――,2008,《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三聯書店。
――,2012,《說巫史傳統》。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對話集:中國哲學登場》。北京:中華書局。
――,2015,《由巫到禮‧釋禮歸仁》。北京:三聯書店。
――,2018,《論語今讀》。台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李澤厚,劉綱紀,1988,《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書局。
李長聲,2019,《日本人的畫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保瑞,陳榮華,2011,《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
――,1987,《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
――,2013,《美學與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宗白華講美學:《美學的散步》《藝境》插圖本》。四川:
四川美術出版社。
林懷民,2007,《跟雲門去流浪》。台北:大塊文化。
――,2010,《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台北:遠流。
林聚任,劉玉安,200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
果力文化 主編,2013,《打開雲門》。台北:果力文化。
胡雪岡,2002,《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胡蘭成,2013,《中國的禮樂風景》。西安:中國長安出版社。
侯幼彬,2000,《中國建築美學》。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孫中興,2019,《久等了,韋伯先生!》。台北:聯經出版。
高莉芬,2008,《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台北:裡仁書局。
許博允,2017,《境‧會‧元‧勻:許博允回憶錄》。台北:遠流。
許慎,東漢,《宋本說文解字》。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羅家倫文庫藏書。
張節末,2006,《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忠明,2007,《美學導論》。台北:新陸書局。
張清治,2015,《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
曹利華,1994,《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郎,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上下冊。台北:滄浪。
葉維廉,2002,《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1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馮沅君,1980,《古優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鄒之牧,2001,《行草:一個舞蹈的誕生》。台北:木馬文化。
徐復觀,197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10,《中國藝術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2004,《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台北:三民。
――,2005,《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傳席,2000,《中國繪畫美學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梁漱溟,2005,《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敏澤,2004,《中國美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黃集偉,1997,《審美社會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黃誌群,2019,《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台北:天下文化。
鄂霞,2019,《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
――,2003,《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
楊孟瑜,200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02》。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閻國忠,1987,《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
蔣勳,2004,《舞動白蛇傳》。台北:遠流。
――,2005,《舞動紅樓夢》。台北:遠流。
――,2007,《舞動九歌》。台北:遠流。
――,2009,《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台北:遠流。
蔣春紅,2008,《日本近世國學思想 : 以本居宣長研究為中心》。北京: 學苑出版社。
劉若瑀,2016,《77個擁抱:一場冒險,看見自己》。台北:天下文化。
――, 2019,《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台北:天下文化。
劉昶讓,2007,《學術論文輯--優劇場[溯計劃]的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錢穆,1996,《錢賓四先生全集•人生十論》。台北:台北聯經出版社。
霍韜晦,1998,《世紀之思: 中囯文化的開新》。香港:法住出版社。
韓經太,2005,《清淡美論辨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辭海編輯委員會,2009,《辭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鍾明德,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台北:書林。
羅光,1999,《生命哲學的美學》台北:學生書局。
優表演藝術劇團,2008,《優人20來自土地的力量》。台北:優表演藝術
劇團。
龔鵬程,1998,《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台北:南華管理學院。

(二)譯著
大西克禮 著,王向遠 譯,2017,《幽玄‧物哀‧寂》。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幽玄:薄明之森》。台北:不二家。
――,――,2018,《物哀:櫻花落下後》。台北:不二家。
――,――,2019,《侘寂:素樸日常》。台北:不二家。
小野美枝子,2002,《和太鼓的基礎》,日本:淺野太鼓文化研究所。
今道友信 著,王永麗,周澤平 譯,1997,《關於愛和美的哲學思考》。
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今道友信 著,蔣寅等 譯,1991,《東方的美學》。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尼采 著,周國平 譯,1986,《悲劇的誕生》。北京:三聯書店。
伊莎朵拉‧鄧肯 著,張木楠,劉文榮 譯,1985,《鄧肯論舞蹈藝術》。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谷崎潤一郎 著,李尚霖 譯,2009,《陰翳禮贊》。台北:脸谱出版。
克裡斯多福 著,陳如為 譯,1987,《大和魂》。重慶: 新華。
岡倉天心 著 ,谷意譯,2009,《茶之書》。臺北: 五南。
茂木仁史,2003,《入門日本の太鼓》。東京:平凡社。
柄谷行人 著 ,薛羽 譯,2016,《民族的美學》,西北大學出版社。
約翰‧洛克 著,郎悅潔 譯,2013,《教育漫話》。武漢:武漢出版社。
席勒 著,徐恆醇 譯,1987,《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亞理士多德 著,吳壽彭 譯,1959,《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黑川雅之 著,王超鷹,張迎星 譯,2018,《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北京:中信出版社。
黑格爾 著,賀麟,王太慶 譯,2009,《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北京:
商務印書館。
費正清 著,張理京 譯,1987,《美國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鈴木大拙 著,劉大悲 譯,1988,《禪與生活》。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鈴木大拙 著,江月 譯,2016,《不惑》。北京:團結出版社。
湯恩比 著,陳曉林 譯,1984,《歷史研究》,台北:遠流。頁 91-96。
葛吉夫 著,劉蘊芳,黃梅峰 譯,2000,《與奇人相遇 : 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靈修之路》。台北:方智。
德尼斯•於斯曼 著,樂棟,關寶燕 譯,1990,《美學》。台北:遠流。
霍布斯邦等 著,陳思仁 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
露絲•本尼迪克特 著,何晴 譯,2016,《菊與刀》。杭州:浙江文藝
出版社。
Anderson,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
Berge,John著,吳莉君 譯,2010,《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Kant,Immanuel著,鄧曉芒,楊祖陶 譯,2002,《判斷力批判》。北京:
人民出版社。
Kant,Immanuel著,鄧曉芒 譯,2020,《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Neuman,William Lawrence著,朱柔若 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
Schmidt,Jochen著,林倩葦 譯,2007,《碧娜鮑許》。台北:遠流。

(三)碩博士論文
林芸伊,2009,《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
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唐季渟,2010,《日本和太鼓在台灣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陳世嘉,52014,《「道藝合一以外」的優人神鼓 ──以《金剛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張偉源,2008,《優人神鼓「道藝合一」理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黃智琳,2010,《從優人神鼓的表演訓練談表演者「道藝合一」之實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楊雅莉,2013,《如何以內在修練為基礎之核心能力創造價值?—以優人神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
鄭毓瑜,1990,《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论文。
羅燕芬,2007,《從政治環境來看舞蹈創作-以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舞蹈作品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四)期刊論文
丁泉傑,2015,〈東西方藝術美學的吸收與融合——從《雲門舞集的藝術特徵》談起〉。《通俗歌曲》9X: 231。
孔凡娟,2008,〈中國美學的歷史綜述——對美學研究的宏觀問題的深層思考〉。《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4:120-122。
王森田,2017,〈從巫舞看雲門《稻禾》的舞蹈形態與文化內涵〉。《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115–119。
王聰穎,2018,〈掠過繁雜的城市,找尋內心的平靜——賞析雲門舞集《稻禾》〉。《大眾文藝》4:1。
王墨林,2002,〈「當代」急驚風遇上「傳統」慢郎中一鬼太鼓與優人神鼓之比較〉。《表演藝術》No.117:51-53。
王璐,2015,〈淺析林懷民作品中華元素的體現〉。《北方音樂》35.20: 65。
田國平,2005,〈鬼太鼓以奔跑、敲擊震撼臺灣—爆發力的脈動、馬拉松的精神〉。《表演藝術》No.148:65。
皮朝綱,1999,〈關於禪宗美學的邏輯起點、研究對象與理論範式的思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6.3:41-49。
李天道,2000,〈禪:生命之境和最高審美之境〉。《北京大學學報》6:62-70。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之詮釋學方法〉。收錄於《教育哲學方法篇》。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45-75。
李詮林,2016,〈寫在舞步裡的詩意和文化夢想——論臺灣作家林懷民及其「雲門舞集」的藝術表達形式〉。《華文文學》 4 : 93-101。
呂安妮,2019,〈生命的輪迴往復——談雲門舞集《稻禾》的自然之美〉。《中國文藝家》11:24-25。
何洋洋,2019,〈對傳統文化的體認中引申出的形式意蘊——觀優人神鼓之《聽海之心》〉。《青春歲月》2: 74。
沈雕龍,2014,〈《愛人,Lover》打開思考東西文化交流的契機-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Performing arts review》257。
林佩璿,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頁:239-262。
林秀琴,2013,〈身體敘事和身體美學的跨文化實踐——論雲門舞集的結構與藝術風格〉。《藝術百家》29.6: 120-125。
宗方容,2011,〈超凡入聖的旅程-優人神鼓《金剛心》〉。《藝術欣賞》7.4:117-118。
周惠娟,2003,〈雲門舞集《行草》〉。《樂友》84:25。
周伶芝,2014,〈用身體,逼視時代容顏-雲門舞集創作中的社會關懷〉。《Performing Arts Review》no. 263。
吳宜錚,2014,〈從《稻禾》看見雲門舞集的發展〉。《舞蹈教育》12:83-94。
吳忻怡,2017,〈舞動的共同體:雲門舞集與當代台灣的認同辯證〉。《Performing Arts Review》no. 299。
吳清海,2018,〈書法融入表演藝術探究以雲門《行草》舞作為例〉。《明道學術論壇》10.4:001-010。
胡予欣,2015,〈傳統戲曲到現代舞蹈-雲門舞集《白蛇傳》中的文化再生產〉。《藝術欣賞》11.1 : 015-017。
紀少陵,2003,〈囚 試觀雲門舞集的肉身《行草》〉。《中外文學》31.10。
華生,2005,〈寧靜淡泊金剛心〉。《上海戲劇》5:23-24。
陳夢家,1936,〈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485-577。
陳雅萍,2018,〈雲門45 – 身體的長河,以舞蹈映現文化〉。《2018年秋季公演「雲門舞集45週年林懷民舞作精選」節目單》:27-38。
陳嫻穎,許立勇,2013,〈從「雲門舞集」系列作品看傳統價值觀的當代影像「轉譯」〉。《北京舞蹈學院學報》4:54–58.
陳國球,2008,〈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10:53-89。
孫延瑞,2018,〈稻禾之死生 ——觀雲門舞集《稻禾》之所思所想〉。《黃河之聲》18:140。
遊雅琦,2014,〈探究《稻禾》之視覺文化論述〉。《舞蹈教育》12:74-82。
黃鋶任,2005,〈禪境:中國藝術的直覺理性〉。《安徽大學學報》29.4:45-49。
黃惠如,1999,〈鬼太鼓一桃戰肉體和靈魂的極限〉。《康健雜誌》No.11:90-93。
黃磊,2015,〈編導視角下的舞蹈表演元素關聯——以《水月》等舞蹈作品為例〉。《藝術探索》29.5:98–100。
黃如羿,2011) ,〈幻化有形為無形-觀「雲門舞集」‧《屋漏痕》〉。《藝術欣賞》7(4)。
張首映,1988,〈西方美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湖北大學學報》4:1-7。
張佳棻,2009,〈人子劇團:孤獨的表演者〉,《戲劇月刊》9:31。
張旭光,羅聰明,2017,〈易經美學窺探-陰陽共生之美〉。《復興崗學報》 111: 061- 084。
張慧慧,2013,〈雲門40.稻禾收成〉。《PAR表演藝術雜誌》250:46 -51。
張佳棻,2009,〈人子劇團:孤獨的表演者〉,《戲劇月刊》9:21-38。
葉根泉,2013,〈試探七○至九○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身體技術做為一種實踐〉,《戲劇月刊》18:7-49。
楊在宇,2012,〈林懷民:有美學傳統的國家有自己的顏色〉。《上海采風》2 : 54–57。
楊春時,2019,〈中國早期現代美學思潮概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 : 91-98。
劉靜敏,潘小俠,1993,〈優之路:追溯東方的生命特質〉,《表演藝術雜誌》9:75-78。
劉靜敏,潘小俠,1995,〈優人的身體 東方的大自然〉,《表演藝術雜誌》35:20-23。
劉姿孝,2011,〈道藝合一的優人神鼓〉,《上海戲劇》5: 40-41。
劉成紀,2020,〈釋古雅〉。《中國社會科學》12:42-44。
劉秋月,鄭琳喆,2013,〈《水月》中的‘通透’之美〉。《北京舞蹈學院學報》3 : 24–27。
厲復平,2009,〈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9:7-20。
聶振斌,2008,〈禮樂文化的歷史考察〉。《東洋社會思想》,18:245-266。
鄒欣寧,2013,〈禮敬大地 自然成舞─林懷民的《稻禾》故事〉。《PAR表演藝術雜誌》250:58-60。
蔣勳,2009,〈美學的原點〉。《商業週刊》1129:22。
羅雪婷,2016,〈傳統哲學的身體注解——觀林懷民舞作《水月》有感〉。《長江叢刊》27: 46–46。

(五)專訪之影音資料
1.林懷民老師專訪、演講之影音資料
林懷民,2002,〈林懷民‧雲門行走〉,CCTV紀錄片《美麗鄉愁》第四集。於2021.3.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vNow9CwaU
――,2008,〈美學台灣系列----林懷民〉訪談,《孫正華的風格時代》。於
2021.3.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DyiYnU6h8&t=3s
――,2008,中天書坊訪談。於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dJqkcroM0&t=529s
――,2009,STIR News 採訪林懷民。於2021.3.1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Gdd7y6dL8&t=338s
――,2011,〈林懷民:在水泥地上種花〉,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於2021.3.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CAsM6OD1U
――,2013,〈林懷民:以舞蹈佈施〉,《溫暖人間》雜誌專訪。於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LnUio2AO0&t=72s
――,2015,〈看見台灣好‧對談柯文昌林懷民〉 ,《中天青年論壇》。於
2021.3.1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hh1OKKv50
――,2016,〈如何厚植台灣文化實力,讓表演藝術有更大的舞臺〉,《政問》欄目專訪。於2021.3.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deWtyoDXNk
――,2017,富邦藝術基金會20周年〈好友紀錄片:林懷民〉 。於
2021.3.1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E4WSmxSI&t=10s
――,2017,〈林懷民與龍應台〉,《港大沙龍》。於2021.3.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4kXlNo07E&t=151s
――,2018,〈雲門創辦人‧林懷民〉,《台灣名人堂》欄目專訪。於
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9VFOmHJ0E
――,2018,〈尋找台灣感動力‧林懷民心繫台灣 舞出雲門〉 ,台視專訪。
於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V3LKwuPpM&t=6s
――,2018,〈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雲門舞集林懷民談池上與松煙〉。於
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J9uGrvGLM
――,2018,〈林懷民的池上松煙〉訪談。於2021.3.25取自
https://youtu.be/Rxp85BZw8b4
――,2018,〈林懷民與台灣的對話〉, 聯合晚報採訪。於2021.3.2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1aS1SASdw
――,2019,〈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於2021.3.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QHdJ_HEMM&t=3738s
――,2019,〈青春住了林懷民〉,《天下雜誌 video》。。於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5KBzubjghU&t=24s
――,2019,〈蔡詩萍專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POP大國民》。於
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YxG1LQTP4
――,2019,〈「非常訪問」當張吉安遇見林懷民〉,雲門舞集在馬來西亞公演時接受的專訪。於2021.3.2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r4ysQOu2w
――,2020,〈願原心依舊•雲門的下一步〉,《富邦講堂》。於2021.3.2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6Xbh45RB8
――,2021,〈2000那年,雲門舞集在世界發光:專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天下雜誌 video》。於2021.3.1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jDq2cpxfc
――,2022年6月18日,於信義誠品五樓舉行新書《激流與倒影》的發表
會,並做了約1小時的演講。本人親自參與並提問。

2.優人神鼓劉若瑀、黃誌群老師專訪、演講之影音資料
劉若瑀,黃誌群,2016,〈鼓動心:優人28年沉定力量〉,《TVBS看板人物》。於2021.9.5取自https://youtu.be/8YXI8OX8P1k
――,――,2017,〈勇者之劍:劉若瑀、黃誌群總監訪談〉。於2021.8.1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QNFUzdDV4
劉若瑀,2017,〈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潑彩畫家柯淑玲〉,《殷瑗小聚》。於2021.8.20取自https://youtu.be/iy12SL47Mfs
――,2017,〈劉若瑀:時間之外〉,《一席》。於2021.8.20取自
https://youtu.be/dSTIWNwKe5g
――,2018,〈優人神鼓30週年‧劉若瑀老師專訪〉。《立德路2號 How ART
You》。於2021.8.15取自https://youtu.be/FujkwqRu7Ck
――,2019,〈覺醒的藝術:劉若瑀〉,《福智論壇》。於2021.7.15取自
https://youtu.be/ZCJWu73vOYw
――,2020,〈優人神鼓劉若瑀專訪〉,《華視會客室》。於2021.9.5取自
https://youtu.be/ihH-BOnonfk
黃誌群,2014,〈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靜思書軒心靈講座》。於2021.9.5取自https://youtu.be/8YXI8OX8P1k
――,2016, 〈優人神鼓的修行之路〉,《殷瑗小聚》。於2021.8.8取自
https://youtu.be/4Cd_yzOcG44
――,2016, 〈李若櫻專訪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十年一刻》。於
2021.7.25取自 https://youtu.be/bfbV42e6Xa8
――,2017,〈台灣名人堂•優人神鼓〉。於2021.8.15取自
https://youtu.be/M4SJaCWcHMI。
――,2019,〈優人神鼓黃誌群談《時間之外》〉,《世界一把抓》。於2021.8.8取自https://youtu.be/g5iXZC4YBX8
――,2020,〈藝術工作者:表演技術還是藝術?〉,《TEDx Talks》。於2021.7.25取自https://youtu.be/QqvL5i3P2QQ
――,2021,〈優人之心----黃誌群的創作觀〉,《Tea Philo哲學茶席》。於2021.8.8取自 https://youtu.be/4pgu9fYqoU8

3.其他專訪、演講的影音資料
牟宗三,1988,唐君毅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會演講。於2022.2.27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pOWIc5J0U

(六)網路資源
1.網路參考文獻
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靜庵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電子圖書館: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32849
朱立元,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美學範疇史》成果簡介(批准號:01BZW011)。於2022.1.28取自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25/14640186.html
李澤厚,2019,〈李澤厚:說巫史傳統〉。於2021.12.15取自
https://www.gushiciku.cn/dc_tw/200852895
――,1987,〈漫說「西體中用」〉。《孔子研究》,第1期。於2022.2.15取自https://read01.com/azxMAz6.html#.Yt_6nbZBwd4
――,2020,〈九十李澤厚:最後的訪談〉。於2022.6.27取自
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2000
林懷民,2014,〈現代人的桃花源〉。發表於《中華民國太極導引文化研究會》網站。於2021.1.10取自https://xuite.tw/x/c59nd
林懷民口述,吳雨潔整理,2019,〈用國家畫廊,重建台灣喪失的美學歷
史〉 。《天下雜誌》666期。於2021.3.15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3871
於國華,2002-07-13,〈刻苦清修鼓聲懾人‧將日本傳統重現在現代時空 〉,《民生報》A12版。於2021.10.20取自
https://bigfootgogogo.tripod.com/other_news2/9107013_2.htm
孫中興,2019,〈《久等了,韋伯先生!》:中國為何沒能發展出近代西方理性的資本主義?〉。於2022.1.20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8584
游昇俯,2020,〈推動樸門紮根民間社群〉,《農傳媒》。於2021.9.8取自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3205
歐陽辰柔,2015,〈從東方傳統尋找表演本質 ─ 專訪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LaVie》。於2021.8.26取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501855
陳一姍,2019,〈46年,90支舞 林懷民告別雲門:面對每個作品,你都要發抖〉,《天下雜誌.天下Web only》。於2021.4.12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244?template=fashion
陳婉茜,2019,〈林懷民告別作 秋水向時光致敬〉。於2021.3.28取自
https://www.pressreader.com/usa/world-journal-chicago/20191017/283820035360511
陳育賢,2016,〈優人+受刑人 77個擁抱將嗨翻高牆之外〉,《中國時報》。於2021.9.5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924000472-260107?chdtv
陳家榮等,2010,台灣永續發展評量模型之建立與應用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於2021.2.12取自
http://ir.lib.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39827/1/台灣永續發展評量模型之建立與應用研究.pdf
許惠涵,林筱穎,2009,〈雲門「行草三部曲」肢體語彙喚起古老字魂〉。於2021.3.20取自https://stirnews.wordpress.com/2009/07/15/cloudgatecursiveseries/
張小虹,2014,〈水分子的流變:看雲門的《白水 微塵》〉。於2021.3.20取自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4112401
楊齡媛,2008,〈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優人神鼓〉,《光華雜誌》。於2021.8.20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35e90e0f-9451-4ef8-a731-ba492f7ad366
楊濤,2017,〈作為現代主義宣言的東方傳統:3位西方建築師與桂離宮〉,《建築學報》第9期。於2021.5.30取自https://www.gushiciku.cn/dc_tw/102745252
蔣勳,2016,〈蔣勳:用身體詮釋書法之美〉。於2021.3.20取自
https://read01.com/Nz3zkQ.html#.Yt8BJ7ZBwd4
鍾佳欣,2007-10-25,〈鬼太鼓座靈魂人物-吉田敬洋蓄積團隊能量 堅持發揚傳統〉,《自由時報》。於2021.9.25取https://ent.ltn.com.tw/amp/news/paper/163456
作者不詳,2019,《林懷民的大實話!這是一篇看完想哭的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辦的林懷民藝術研討會上林懷民的發言整理。於2021.5.20取自https://lujuba.cc/zh-hant/426237.html
――,2016,〈雲門舞集《水月》:東方神韻與巴赫經典的交融〉。於
2021.4.21取自https://read01.com/6y44EN.html
――,〈道藝合一:優人神鼓〉。於2021.8.26取自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6/ctjhs2016/id-2.html

2.網頁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電子圖書館https://ctext.org/zh
「雲門數位典藏網站」全文檢索網頁https://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search
雲門舞集官方網站首頁:https://www.cloudgate.org.tw/cg/about/cloud-gate
雲門教室網站:https://www.cgds.com.tw/history
雲門基金會網站:https://www.cloudgate.org.tw/news/502
雲門基金會網站:〈雲門「舞蹈蒲公英」計畫〉
https://www.cloudgate.org.tw/news/673
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交通大學浩然資訊圖書合作「雲門文獻數位典藏計畫」網站首頁。http://cloudgate.e-lib.nctu.edu.tw/proj_about.asp
優人神鼓官方網站:https://www.utheatre.org.tw/u-intro
「巫覡調」青年優人「客觀劇場」網頁:https://zh-tw.facebook.com/wuxidiao/
「鬼太鼓座」日文官方網站首頁:http://ondekoza.com/ondekoza.html
「鬼太鼓座」官方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ndekoza.japan/photos/a.1633917576676071/4749092978491833/
?type=3
「鬼太鼓座」官方網站圖庫:http://ondekoza.com/galleryjapanese.html
太鼓の裡淺野:淺野大鼓文化硏究所網站:http://www.asano.jp
國家大劇院網站http://m.chncpa.org/product-1033478.html
臺中國家歌劇院網站:https://www.npac-ntt.org/program/events/c-2t4JrEMdTSm

(七)影音資料和節目單
1.影音資料
「雲門舞基集三十週年紀念套裝DVD」:包括《行草》、《我的鄉愁我的歌》、《家族合唱》、《九歌》、《白蛇傳》、《流浪者之歌》、《薪傳》。金革唱片發行,2006。
《優人神鼓2000・2002世界巡迴》,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2002。
《金剛心》Panorama Distributrous. co. Ltd / u-Theatre 出版,2002。
「鬼太鼓座」,1985,《鬼太鼓》。台北∶寶聲唱片。CD。
「鬼太鼓座」,2001,《鬼太鼓座—富嶽百景》。台北: 齊威國際。CD。
「鬼太鼓座」,2008,《鬼太鼓座-響天動地》台北:運籌。CD
「鬼太鼓座」,2012,《鬼太鼓座—疾走》。台北: 瑋秦。CD。
「鬼太鼓座」威尼斯影展特別數位修復版介紹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amp/0/214058
「鬼太鼓座」之「屋台」影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V7dHjiDhU
「鬼太鼓座」之「打八丈」影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uFJ9HSg70

2.節目單
2014年「《白水》、《微塵》雙舞作」公演節目單
2018年「雲門舞集45週年林懷民舞作精選」公演節目單
2019年「雲門舞集X陶身體劇場」公演節目單
《與你共舞》節目單,「優表演藝術劇團」,2006。
《禪武不二》節目單,「優表演藝術劇團」,2007。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Burgess, Robert 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Allen and Unwin.
Allen, A., 2019, Aesthetics and Sustainability. In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Burke, Edmund, and Boulton, James T., 1987,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London: Basil Blackwell.
Clarke, John, Cochranc, Allan, and McLaughlin, Eugene, eds., 1994, Managing Social Policy. London: Sage.
Edgell Sr, David L., 2016, Managing Sustainable Tourism: A Legacy for the Future. New York: Routledge.
Gellner, Ernest, 2008,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illham, Bill, 2000,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Continuum.
Hosey, Lynn C., 2012, The Shape of Green: Aesthetics, Ecology, and Design.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Leopold, Aldo, 1989,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rn, Nicholas, 2007,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fte, Edward R., 2001,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Cheshire, CT: Graphics Press.
Straughan, Roger, and Wilson, John, 1983, Philosophizing about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Weintraub L., 2012, To life!: Eco Art in Pursuit of a Sustainable Plan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in, Robert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Publications.

(二)期刊論文
Allen, Aaron S., 2019, “Aesthetics and Sustainability.” In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edited by Walter Leal Filho.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p. 25–33.
Eisendhardt, K.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4.4: 532-550.
Gao, Jianping, 200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 Filozofski Vestnik 22.2:146.
Philippon, Daniel J., 2012, "Sustainability and the humanities: An extensive pleasure."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24.1: 163-179.
Qian, Zhang, 2009, “The boundaries of beauty in Pre-Qin Confucian Aesthetic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4.1: 52-63. 52.
Weintraub, Linda, 2012, "Book Excerpt: To Life! Eco Art in Pursuit of a Sustainable Planet: Multiplicity-Eco Art Aesthetics." CSPA Quarterly 9: 20-21.
Wenzel, Christian Helmut, 2006, "Beauty in Kant and Confucius: A First Step."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3.1: 95-107. 98.
Williams, Colin C., and Millington, Andrew C., 2004, "The Diverse and Contested Meaning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Journal 170.2: 99-104.

(三)網頁資料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1987,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於2021.2.12取自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5987our-common-future.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