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屈大均及其《廣東新語》之研究
作者:駱淑文
作者(外文):Shu-Wen Luo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尤雅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屈大均《廣東新語》明遺民嶺南博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明遺民屈大均(1630-1696)是以「嶺南三大家」之一的身份垂名於中國文學史,對於屈翁山的詩詞,學界的討論已不勝枚舉。然對於其另一重要著作,「屈沱五書」之一的《廣東新語》,則尚有空間可供詮釋。本文以歷史分析、文本分析、修辭分析三種方法,在梳理完屈大均涅而不緇的人生經歷及屢禁不絕的著作流傳情況之餘,以「博物」為切入點,以此釐清《廣東新語》是兼具著「史書」與「地志」兩種特質於一體的文本,進而再分列兩章,從上述兩個面向討論《廣東新語》寫作內容,接著再以《文心雕龍》等古典文藝理論為品鑑標準,言說《廣東新語》在文章層面上的藝術特色。論文最後則在前文的研究成果之上,指出了《廣東新語》具有史地、博物等方面之價值,在傳播過程中,對嶺南本土文學創作產生了影響,與此同時本文亦發現,《廣東新語》有部分人物記述未及、一則條目之名重複等微小瑕疵。但總體而言,《廣東新語》仍是一部值得一探的著作,它在內容上包羅萬象,無愧於「廣東百科全書」之美譽。
另外,本文亦發現,《廣東新語》雖名為補《廣東通志》而作,但實則在延續《廣東通志》寫作內容的同時,亦形塑出自創一格的博物書寫系統,屈大均在書中有所寄託,展開在地的自我新詮釋,置入作為遺民之志節,這是《廣東新語》有別於其它博物著作之處。
none
一、傳統古籍(以出版時間排序)
〔西周〕佚名著,黃壽棋,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東周〕左丘明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周〕孔子述,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東周〕孟子著,方勇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東周〕莊周撰,楊柳橋譯注:《莊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東周〕孔門後學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著,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東周〕佚名著,徐正英,常佩雨譯註:《周禮》,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劉向,向宗魯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王充撰,陳蒲清點校:《論衡》,長沙:嶽麓書社,2006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桓寬:《鹽鐵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漢〕佚名著,王元圻編:《古詩十九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晉〕范寧注:《春秋穀梁傳注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沈海波校點:《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李傳書整理,徐朝華審定:《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張華,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顧微:〈廣州記〉,見於楊偉群校點《南越五主傳及其它七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長沙:嶽麓書社,2002年。
〔南朝梁〕劉勰撰,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唐〕段公錄:《北戶錄》,見於國學扶輪社輯《古今說部叢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鄧洪波整理,錢遜審定:《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獨孤及:《毗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柳宗元,張洲導讀注釋:《柳宗元集》,長沙:嶽麓書社,2018年。
〔唐〕劉知幾,白雲譯注:《史通》,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孫思邈,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藥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唐〕侯寧極:《藥譜》,見於魯軍主編,中國文化研究會纂《中國本草全書》第6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唐〕李商隱著,〔清〕朱鶴齡箋注,田松青點校:《李商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高澤:《群居解頤》,見於王利器《歷代笑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孟琯:〈嶺南異物志〉,見於駱偉,駱延輯注《嶺南古代方志輯佚》,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宋〕蘇軾著,毛德富等主編:《蘇東坡全集》第2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宋〕劉斧撰,施林良校點:《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省三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王觀國:《學林》,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司馬光著,李之亮箋注:《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第5冊,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宋〕鄭興裔:《鄭忠肅奏議遺集》,見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宋〕楊萬里著,薛瑞生校:《誠齋詩集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楊萬里,辛更儒箋校:《楊萬里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宋〕趙希鵠:《洞天青錄》,見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所編:《全宋筆記》第七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范成大撰,嚴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宋〕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葉權,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王艮著,陳祝生主編:《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明〕張居正著,〔明〕張嗣修,張懋修編撰,《張太岳集》,北京:中國書店,2019年。
〔明〕劉侗,〔明〕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明〕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明〕朱橚,王錦秀,湯彥承譯注:《救荒本草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呂坤:《閨範》,見於陳宏謀所輯《五種遺規》,北京:線裝書局,2015年。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第7冊,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清〕程大夏:《黎城縣志》,見於劉書友主編《黎城舊志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年。
〔清〕顧炎武撰,劉永翔校點:《亭林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新修方志叢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屈大均撰,李默校點:《翁山詩外》,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1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清〕屈大均撰,李文約校點:《翁山文外》,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3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清〕屈大均撰,王貴忱校點:《翁山文鈔》,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3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清〕屈大均撰,李默校點:《廣東新語》,收入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4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清〕屈大均著,李育中、鄧光禮等注:《廣東新語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清〕屈大均著,陳永正箋注:《屈大均詩詞編年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
〔清〕鈕琇:《觚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徐鼒:《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1968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武漢,崇文書局,2017年。
〔清〕紀昀等編纂:《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車騰芳:《瑩照閣集》,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本。
〔清〕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王士禛,文益人校點:《池北偶談》,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紀昀總篡,孟蓬生,楊永林等點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藍鼎元,鄭煥隆選編校注:《藍鼎元論潮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清〕吳嘉紀,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崔弼輯,閆曉青校注:《波羅外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第七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花溪逸士著,中英,中雄校點:《嶺南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清〕方旭:《蟲薈》,見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今人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子川:《斯文在茲:中國傳統書房文化與器物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仇江選注:《嶺南歷代文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尤雅姿:《中國敘事理論與實際批評》,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
尤雅姿:《文學探索》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年。
王惠:《中華石文化》,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貴忱:《可居叢稿》增訂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鶴鳴,王澄:《中國祠堂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丙公:《衛前集》,上海:上海書局,1975年。
司徒尚紀:《中國珠江文化簡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
司徒尚紀:《珠江傳》,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司徒尚紀:《嶺南史地論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4年。
左鵬軍主編:《嶺南學》第4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左鵬軍主編:《嶺南學》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
地理真相編輯部主編:《窺探地理真相》,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臺北市:新興書局,1964年。
何天傑:《清初愛國詩人和學者——屈大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何光岳:《中華姓氏源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何淑蘋:《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吳迪:《嶺南樂器的樂種學闡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
李宏亮主編:《亨飪概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
李建中,李小蘭主編:《中國文論話語導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泰棻:《方志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年。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德庚:《流動的博物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
杜秀榮主編的《中國分省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8年。
汪宗衍:《屈大均年譜》,見於《屈大均全集》第8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周靜:《絲弦樂》,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年。
周作人:《周作人小品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周作人詩,豐子愷畫,鐘叔河箋釋:《兒童雜事詩箋釋》,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東莞文史編輯部編:《東莞文史》第28輯,東莞:政協東莞市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1998年。
林宜蓉:《舟舫.療疾與救國想像 : 明清易代文人文化新探》,臺北:萬卷樓,2014年。
林衍經:《方志學廣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
林藜:《字字有來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8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紀德君、曾大興主編:《廣府文化 第1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倪寶元:《修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洗塵:《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第3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續:《對廬詩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
柴德賡:《史學叢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高東梅,楊林:《觀賞孔雀管理與馴化》,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
張妙弟主編:《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 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
張鄉里:《唐前博物類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張興國:《家宴上桌》,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 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 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曹雨:《一嚼兩千年 從藥品到癮品,檳榔在中國的流行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發行,1963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象升:《郭象升藏書題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長文編著:《中國八大菜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陳榮平:《圖說南粵文脈》,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15年。
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橋驛:《酈道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秋詳等主編:《中國文化源》,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
陳煥良:《訓詁學與古漢語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陳乃剛:《嶺南文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陶滙章:《諺語文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喬好勤:《嶺南文獻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
彭兆榮主編:《文化遺產關鍵詞》第4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
焦靜宜等編:《來新夏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年。
番禺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持整理:《番禺縣續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勉中:《中國書院書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
覃桂清:《劉三姐縱橫》,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黃一斕:《明代晚期民間日常生活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塔娜:《清代文學傳播個案研究——屈大均詩文集的傳播與禁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
葉春生,施愛東:《廣東民俗大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董就雄:《屈大均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熊姣:《約翰.雷的博物學思想》,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臧其祥:《奇石淺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爾巽:《清史稿》,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廣州學引論》,廣州:廣州出版社,2014年。
廣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州話舊《羊城古今》精選1987-2000》,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年。
廣東省文物局編:《廣東文化遺產 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鄧之誠:《清初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英〕柯律格著,黃小峰譯:《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英〕蒂姆.克雷斯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序)
柳作梅:〈屈大均「廣東新語」的歴史背景〉,《書目季刊》,1967年,第2卷1期。
柳作梅:〈屈大均之生平與著述〉,《圖書館學報》,1968年,2卷1期。
劉盛佳:〈我國古代地名學的傑作——《水經注》〉,《華中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吳建新:〈《廣東新語》成書年期再探〉,《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董曉萍:〈民眾眼中的民間文化創始人——對《廣東新語》中劉三妹形象再探討〉,《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2期。
趙立人:〈《廣東新語》的成書年代與十三行〉,《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林子雄:〈新版《廣東新語》辨誤九則〉,《文獻》,1991年第2期。
楊皚:〈《廣東新語》成書時間考辨〉,《廣東史志》,1995年第4期。
曾昭璇、曾憲珊:〈中國清初傑出地理學者屈大均——論《廣東新語》對自然地理學的貢獻〉,《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3期。
李默:〈讀屈大均《廣東新語》〉,《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柳超球:〈海神信仰與海洋開發——從《廣東新語》說起〉,《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曾漢棠:〈《明季南都殉難記.屈大均先生傳》辯正〉,《文獻》,1998年第2期。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張秀蓉:〈論《廣東新語》的經世之學〉,《東吳歷史學報》,2001年第3期。
林富士:〈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2003年第7期。
金觀濤、劉青峰:〈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年第46期。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南炳文:〈《廣東新語》成書時間考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匡達人:〈從《廣東新語〉看廣東古林業生態及建國後的建設〉,《農業考古》,2008年第1期。
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8年第33期。
劉慶華:〈廣東貶謫文人的時空考察〉,《學術研究》,2009年第5期。
林淑貞:〈地景臨現 ──六朝志怪「地誌書寫」範式與文化意蘊〉,《政大中文學報》,2009年第12期。
高煥:《關於《廣東新語》中聚落資料的分析〉,《黃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張星:〈屈大均《廣東新語》中醫藥內容探析〉,《中醫文獻雜誌》,2010年第3期。
張星、劉小斌:〈淺析《廣東新語》所載中醫藥史料〉,《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盧俊方:〈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洋」群詞彙之探討〉,《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1年第20期。
杜宏武:〈以公共藝術規劃推進城市人文景觀體系構建〉,《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楊中薇:〈玩物和遺民意識的形塑:論吳偉業的《秣陵春》〉,《戲劇研究》,2015年第16期。
劉家興、劉永連:〈「素馨」考辨〉,《暨南史學》,2015年第2期。
尤雅姿:《《世說新語》之篇章結構與敘事話語研究》,成大中文學報,2015年總第48期。
劉佳:〈明代社會中的神童與神童觀念〉,《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6年第十七卷。
左鵬軍:〈屈大均《廣東新語》的詩性精神與文化寄託〉,《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余佳韻:〈流離與回返:民初廣東文人汪兆鏞的遺民風景〉,《成大中文學報》,2016年第53期。
邱巧玲、古德泉、張鵬:《從木棉的「表」與「意」談廣州主題植物景觀打造》,《中國園林》,2016年第8期。
王彥坤:〈《廣東新語注》匡謬〉,《中國訓詁學報》,2018年第3期。
黃鴻劍:〈屈大均的香山澳門情緣〉,《文化雜誌》,2018年總第102期。
張如安、毛國強:《論沈光文寓台時期的博物書寫》,《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年第5期。
陳寶良:〈明代的時尚潮流與物質文化〉,見於唐力行主編:《江南社會歷史評論 第12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杜洪濤:〈試論中國地方學的理論建構〉,《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盧笛:《「博物」觀念在晚清時期的變遷》,《清史論叢》,2019年第2期。
包國滔:〈由鄉及國:從《廣東新語》論屈大均鄉國情懷的邏輯維度〉,《廣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黃鳴:〈《廣東新語》與明清之際廣東的自然及人文地理〉,《廣州大典研究》,2020年第1期。
孫恩樂:〈屈大均《廣東新語》與嶺南服飾〉,《廣州大典研究》,2020年第1期。
林宜蓉:〈世變下士子撰史的多元意蘊 ──試論屈大均《廣東新語》之化外深意〉,《清華學報》,第50卷第1期,2020年3月。
林宜蓉:〈世界秩序、家國認同與南方偏霸-屈大均《廣東新語》之文化隱喻與子題開展〉,《漢學研究》,第38卷第4期,2020年12月。
劉志偉 李小白:〈子產之道、術與原始儒家精神〉《中州學刊》,2021年第2期。
周金泰:〈從上林苑到《上林賦》:漢帝國的博物空間及其筆端營造〉,《學術月刊》,2021年第10期。
孫延林:〈從家族記憶到史乘書寫——南雄珠璣巷新探〉,《中國地方志》,2022年第1期。
四、會議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序)
李文約、林文雄:〈屈大均著作版本述略〉,《嶺嶠春秋 嶺南文化論集(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
林亦:〈《廣東新語》與廣西粵語〉,《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秀美:〈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當代自然書寫的博物性格〉,見於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主編《自然的書寫——第三屆主題文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4年。)
華道安:〈三部明代著作中的鋼鐵生產〉,《第三屆中國科技典籍國際會議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彭全民:〈深圳廣府宗祠的祭祖風俗〉,《2008年中國民間建築與園林營造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揚州: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2008年。)
王同策:〈《廣東新語》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價值〉,《2015年廣州學與城市學地方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五、學位論文(以發表時間排序)
廖肇亨:《明末清初逃禪之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俞秀紅《宋前元宵習俗與文學創作》,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與文化碩士論文,2007年。
張瑞:《論《金瓶梅》中的元宵節》,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智遠:《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程美珍:《屈大均及其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卜慶安:《屈大均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劉必琪:《屈大均與《廣東新語》》,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年。
何潔:《雷州雷神信仰研究——兼論〈廣東新語〉與屈大均民俗學史地位》,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廖秀倩:《《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張美華:《中國器物文化及其神話研究——以《太平廣記》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
姜冬:《《廣東新語》詞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4年。
覃鴻敏:《《芸臺類語》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陳燦彬:《嶺南植物的文學書寫》,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金玫玫:《屈大均與〈廣東新語〉》,淮北: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9年。
寧永穎:《屈大均山水記》,漳州:閩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
余根鵬:《論屈大均的民俗觀——以〈廣東新語〉為例》,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20年。
魯亞妮:《《王氏青箱餘》博物、志人書寫》,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0年。
六、網路資料
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http://202.96.31.78/xlsworkbench/publish。
HathiTrust數字圖書館:https://www.hathitrust.org/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