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抄古文所見經書古文構形疏證
作者:陳建勝
作者(外文):Jian-She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清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傳抄古文戰國文字古文字經籍構形演變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Warring States ScriptAncient ScriptScriptures and ClassicsFormationEvol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傳抄古文是指經過歷代輾轉傳抄而得以保存至今的古文字資料,主體是戰國古文字,主要有篆體古文和隸體古文。追溯傳抄古文之來源,主要是傳世「古文經書」典籍。因此,傳抄古文是連接古文字與傳世文獻的橋樑。
有鑒於此,本論文以「經書古文」為研究對象,從《汗簡》、《古文四聲韻》和《集篆古文韻海》、《增廣鐘鼎篆韻》、《集鐘鼎古文韻選》、《訂正六書通》、《六書通摭遺》等字書以及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劉建民《傳抄古文新編字編》二書所錄之傳抄古文中篩選出八種儒家類「經書古文」433字,包括注出《古周易》14字、《古毛詩》11字、《古周禮》9字、《古禮記》8字、《古春秋》9字、《古論語》19字、《古爾雅》34字、《古孝經》329字,分列八章,逐一疏證其構形之源流與演變,為日後研究相關問題提供可靠而方便使用的材料。
本論文的創新點主要有三:(1)首次將傳抄古文所見八種儒家類「經書古文」形體匯總集中、作全面系統的構形疏證,此為之前研究所未涉,期待能為古文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2)本文充分利用新材料、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將經書所引古文的形體與其他傳抄古文、出土戰國文字及其他古文字相比對,指出其在「字形」、「用字」上多與戰國文字相合,揭示古文所保留的早期形體有重大價值所在,來源有據,也是其他研究得以展開的基礎;(3)基於前面兩點,我們可以證明這些典籍確有古文寫本存在。
目前罕見以傳抄古文書寫的完整篇卷文獻,本文希望在形體疏證的基礎上,期待將來能對經書文本的流傳和散佚提供文字學方面的視角,並嘗試復原古文經書的篇章面貌,並復原了《古文孝經》的古抄本面貌。
The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s refer to the ancient written materials that have been preserved through generations of transcriptions, the main body of which is the Warring States ancient texts, mainly in seal script and clerical script. The main source of the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s is the ancient scriptures and classics, which have been hand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Therefore, the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is a bridge between the ancient scripts and the heirloom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i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ancient texts of scriptur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selects 433 characters of eight Confucian "ancient texts of scriptures and classics” from the dictionaries like「hàn jiǎn」汗簡(The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Gú Wén Sì Shēng Yùn」古文四聲韻(The Four Sound Rhymes of Ancient Script), 「Jǐ Zhuàn Gú Wén Yùn Hǎi」集篆古文韻海(The Sea of Rhymes of The Ancient Seal Script), 「Zēng Guǎng Zhōng Dǐng Zhuàn Yùn」增廣鐘鼎篆韻(The Expanded Rhymes of The Seal Script of Bronze Inscriptions),「Jǐ Zhōng Dǐng Gú Wén Yùn Xuǎn」 集鐘鼎古文韻選(The Selected Rhymes of Ancient Script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Dìng Zhèng liù Shū Tong」訂正六書通(The Revision of The Six Scripts),「liù Shū Tōng zhí Yí」六書通摭遺( The Remains of The Six Scripts), as well as the ancient characters recorded in 「Chuán Chāo Gú Wén Zì Biān」傳抄古文字編(The Dictionary of The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by Xu Zaiguo and 「Chuán Chāo Gú Wén Xīn Biān Zì Biān」傳抄古文新編字編(The New Dictionary of the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by Liu Jianmin, including 14 characters from 「Gú zhōu yì」古周易(The Ancient Book of Changes), 11 characters from 「Gú máo shī」古毛詩(The Ancient Mao Poems), 9 characters from「Gú Zhōu lǐ」古周禮(The Ancient Rites of the Zhou Dynasty), 8 characters from 「Gú lǐ Jì」古禮記(The Ancient Book of Rites), 9 characters from 「Gú chūn qiū」古春秋(The Ancient Spring and Autumn), 19 characters from「Gú lún yú」古論語(Tthe Ancient Analects), 34 characters from 「Gú Er yá」古爾雅(The Ancient Erya), and 329 characters from 「Gú xiào jīng」古孝經(The Ancient Book of Filial Piety).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o annotate and expou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s one by one, providing reliable and convenient material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related issues.
There are three main innovations in this study: (1)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orms of eight Confucian "ancient texts of scriptures"found in codice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ystematically verified, which is unprecedented an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scripts. (2) This study makes full use of the new materials and incorporate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field. By comparing the forms of the ancient characters cited in the scriptures with those of other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s, the excavated Warring States scripts, as well as other ancient script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character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usage" are most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Warring States scripts, revealing that the early forms preserved in the ancient scripts are of great value, and that the sources are well-founded and are the basis for other studies. (3) Based on the previous two points, we can prove that these ancient scriptures do exist in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s.
The complete scriptures are rarely found in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a phil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persal of the ancient texts of scriptur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notation, and to attempt to recover the chapters of ancient texts of scriptures, as well as to recover the ancient copy of The Ancient Book of Filial Piety.
參考文獻
傳世典籍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陳昌治刻本,1963年。
[唐]釋空海編:《篆隸萬象名義》,中華書局,1995年。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
[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字,[宋]陳彭年重修:《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全二冊),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
[宋]司馬光:《類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宋]杜從古撰,丁治民校補:《集篆古文韻海校補》,中華書局,2013年。
[宋]洪适:《隸釋•隸續》,中華書局,1985年,頁310-311。
[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中華書局,1998年。
[宋]郭忠恕、夏竦輯,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古文四聲韻》,中華書局,1983年。
[元]楊銁:《增廣鐘鼎篆韻》。《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二三七•經部•小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清]畢星海輯《訂正六書通摭遺》,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
[明]釋道泰:《集鐘鼎古文韻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頁688-745。本文所引多據《傳抄古文新編字編》所錄。
[清]王念孫著、鍾宇迅點校:《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林尚葵,[清]李根:《廣金石韻府》,《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16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頁12111-12244。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孫詒讓:《古籀餘論》,華文書局,1971年。
[清]孫詒讓:《契文舉例》上,蟫隱廬印行,1927年。
[清]孫星衍:《魏三體石經遺字考》,五松書屋藏,嘉慶十一年秋刊。
[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第六十卷,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鄭珍:《汗簡箋正》,《鄭珍集•小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鄭珍著,黃萬機等點校:《鄭珍全集(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343-799。
近人論著
B
白海燕:《居延新簡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馮勝君,2014年4月。
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白於藍:〈釋「風」——兼說「空穴來風」〉,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5月18-19日,頁131-142。
白於藍、王錦城:〈說「弔」〉,《江漢考古》,2019年第三期,頁135-138。
白於藍:〈「陳」字構形解釋〉,待刊稿。
白俊騫:《康熙字典古文研究》,黃山書社,2020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寫:《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1-101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C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〇三,2003年。
陳偉:〈《語叢》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3。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頁263。
陳偉武:〈試論晚清學者對傳抄古文的研究〉,《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收入氏著《愈愚齋磨牙集》,中西書局,2014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劍:〈釋造〉,原刊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劍:〈郭店簡〈六德〉用為「柔」之字考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劍:〈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89。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劍:〈據《清華簡(伍)》的「古文虞」字說毛公鼎和殷墟甲骨文的有關諸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五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 年。
陳劍:〈說「昔」字並論「????」形的真正來源〉,《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八期,2021年,頁1-46。
陳劍:〈說「規」等字並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復旦網,2021年12月14日。
陳斯鵬:〈說「凷」及相關諸字〉,《中國文字》新二十八期。
陳斯鵬:〈「眔」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新見金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奇:〈鄭珍對古文的研究〉,《貴州文史論叢》1987年第2期,頁113-119。
陳鎮卿:《說文解字古文形體試探》,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許錟輝,1996年。
陳秀玉:〈李遇孫《尚書隸古定釋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季旭昇,2012年1月。
陳建勝:《說文部首源流——字體演變與形義圖釋》(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陳建勝:〈袁安碑•袁敞碑篆文研究〉,《秦漢研究》(第十六輯),2021年12月。
陳建勝:〈李陽冰的古文書法〉,《西泠藝叢》,2021年第10期(總第82期),頁12-17。
曹景年:〈《古文四聲韻》所引「古孝經」字形考論〉,《古籍研究》2017年第2期,頁189-197。
曹建國、張玖青:〈李商隱《字略》真偽考辨〉,《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頁54-60。
蔡偉:《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9年。
D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
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5年。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杜忠誥:《漢字美學——杜忠誥文字書法論文集》,學生書局,2017年。
段凱:〈《清華藏簡(伍)》拾遺〉,《簡帛》(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段凱:《古文四聲韻(卷一至四)校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白於藍。2018年6月。
段凱:〈傳抄古文考釋四則〉,《中國文字研究》第28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頁43-46。
段凱:〈米芾古文印章考釋——兼論傳抄古文「弗」字〉,未刊稿。
戴尊德:〈司馬光撰魏閑墓誌之研究〉,《文物》1990年第12期,頁84-85。
F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繁體版),線裝書局,2007年。
馮勝君:〈戰國楚文字「黽」字用作「龜」字補議〉,《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頁281-285。
范常喜:《鄭玄注「古文」新證》,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偉武,2007年6月。
G
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
高鴻縉:〈散盤集釋〉,《師大學報》2期。
高明、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高明、涂白奎編著:《古陶字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郭沫若:〈歷史人文·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中華書局,2001年,頁349-360。
郭永秉:〈談古文字中的「要」字和從「要」之字〉,《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
郭永秉:〈關於「兆」、「涉」疑問的解釋〉,原刊《古文字研究》第30輯,中華書局,2014。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郭理遠:〈談安大簡《詩經》文本的錯訛現象〉,《中國文字》2021冬季卷。
郭曉敏:〈《廣韻》古文疏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趙學清,2009年5月。
廣瀨薰雄:〈說上博簡《姑成家父》的「為士 」——從清華簡《治政之道》的「 悁」談起〉,「《中國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場)」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63-70。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文書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石定果,2002年6月。
龔家民:《三體石經古文構形研究》,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光田,2017年6月。
耿昕:〈《說文》古文考〉,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白於藍,2022年5月。
H
何琳儀:〈古璽雜釋再續〉,《中國文字》新17期,藝文印書館,1993年3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全二冊),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2年,頁1-3。
胡小石:《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
黃德寬:〈戰國齊系文字中舊釋「馬」字的再探討〉,《漢字漢語研究》2022年第1期。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又《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七):汗簡注釋》,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義雲章》「古文」研究〉,《古文字與古貨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頁534-554。
黃錫全:〈利用《汗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1986年,頁135-151。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92年,頁509-536。又見氏著《古文字與古貨幣論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頁507-533。
黃天樹:〈《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語言》第一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雅雯:《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洪若震:《古文四聲韻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勝長,1998年6月。
花友娟:《鄭珍汗簡箋正研究》,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史光輝,2016年6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所:《千唐志齋藏志》下冊,文物出版社,1984年。宋故中山劉府君墓誌蓋文。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方城鹽店莊村宋墓》,《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1期。宋魏閑墓誌蓋文。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嶽麓書社,2007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貳)》,文物出版社,2017年。
J
蔣善國:〈三體石經裡面的古文〉,《漢字形體學》,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蔣玉斌:〈釋殷墟 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頁104-110。
蔣玉斌:〈釋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討」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 年。
蔣瓊傑:〈《繫年》簡56「貉」字的文字學解釋〉,《出土文獻》第12輯,中西書局,2018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灣藝文印書館,2014年。
季旭昇:〈上博五《姑成家父》「為士忨」新說〉,《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五輯)》,巴蜀書社,2022年,頁108-115。
冀小軍:〈《湯誓》「舍我穡事而割正夏」辨正〉,《語言論集》第四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江梅:《碧落碑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張世超,2004年5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L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年。
羅福頤:《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
羅福頤:《增訂漢印文字徵》,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劉毓慶等編撰:《詩義稽考》,學苑出版社,2006年。
劉釗:〈釋「儥」及相關諸字〉(原刊《中國文字》新28期,台灣藝文印書館,2002年。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釗:《書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劉釗:《書馨集續編》,中西書局,2018年。
劉釗主編:《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中華書局,2020年。
劉釗:〈秦「敬老思少」成語璽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年。收入《書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5-224。
劉釗:〈釋甲骨文中從夗的幾個字〉,收入《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
劉樂賢:〈釋《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頁94-95
劉樂賢:〈《說文》「法」字古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 2002 年,頁464-467。
劉建民:《傳抄古文新編字編》,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劉釗,2013年。
劉偉浠:《傳抄古文與出土文字合證》,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偉武,2020年6月。
劉秋瑞:《宋人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文字編》,社会科學文獻出版社·人文分社,2020年。
劉嘉成:《元代高翿〈古老子〉碑刻之研究》,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林進忠、劉靜敏,2016年1月。
劉芹:〈《汗簡》音切再探〉,《南開語言學刊》2015年第2期,頁53-62。
劉芹:〈《汗簡》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價值新考〉,《揚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頁125-128。
劉芹:〈《汗簡》音切來源考〉,《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頁5-6。
劉芹:〈《汗簡》稱引兩種韻書音切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頁23-27。
林義光:《文源》,中西書局,2012年。
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四期,頁83。
林澐:〈說飄風〉,《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林澐:《古文字學簡論》,中華書局,2012年。
林清源師:《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林清源師:《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修訂本),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3月。
林清源師:〈從「造」字看春秋戰國文字異形現象〉,《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輔仁大學,1992年。
林清源師:〈新舊交替——論楚國文字構形的時代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四分,2005年。
林清源師:〈釋「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
林清源師:〈構形類化與同形異字——以楚國簡帛文字為例〉,《中區文字學座談會》,逢甲大學,2002年11月。
林清源師:〈「 」、「 」考辨——釋 及其相關諸字〉,《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
林清源師:〈傳抄古文「示」部疏證十九則〉,《成大中文學報》第六十四期,2019年3月,頁99-138。
林清源師:〈傳抄古文「示」部疏證二十六則〉,《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19年6月,頁5-50。
林清源師:〈傳抄古文「一」、「上」、「示」部疏證二十七則〉,《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三期,2020年6月。頁209-248。
林志強:《古本尚書文字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志強:〈「分類新編」與「源流疏證」——關於傳抄古文研究的設想和示例〉,《中國文字》2020年夏季號,總第三期,2020年6月,頁143-163。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林素清,2000年。
林文華:〈《廣金石韻府》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林志強,2012年5月。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林聖峯:〈《古文四聲韻》古文考釋七則〉,《中國文字》新38期,藝文印書館,2012年,頁139-148。
李杲:《說文解字古文疏證》,民國二十六年刻本。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試解郭店簡讀「文」之字〉,《孔子·儒學研究文叢》第一輯,齊魯書社,2001年。又收入氏著《中國古代文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29-230。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李家浩:〈戰國 刀新考〉,《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年。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 字及從「昆」 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306-317。
李家浩:〈????鐘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頁68-70。
李家浩:〈關于郭店竹書《六德》「仁類䠢而速」一段文字的釋讀〉,《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2011年7月,頁42-55。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家浩:〈甲骨文「失」字小記〉,《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六輯)》,巴蜀書社,2022年,頁1-6。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頁410。
李零:《鑠古鑄今》,三聯書店,2007年。
李零:〈郭店楚簡中的「敏」字和「文」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頁389-391。
李天虹:《說文古文校補疏證》,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林澐,1990年。
李天虹:〈《說文》古文校補29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頁76-82。
李天虹:〈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頁73-80。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 」〉,《華學》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李天虹:〈釋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指導教授:吳振武。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21年5月。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李春桃:〈傳抄古文釋讀(五則)〉,《中國文字》新36期,藝文印書館,2011年,頁89-98。
李春桃:〈《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古文誤置現象校勘(選錄)〉,簡帛網:http://www.bsm.org.cn/?guwenzi/5643.html,2011年4月13日。
李春桃:〈利用楚簡資料研究古文五則〉,《簡帛》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95-106。
李春桃:〈古文形體三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375-377。
李春桃:〈楚文字中從「炅」之字補說——兼釋「熾」「震」字古文〉,《簡帛》第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11-18。
李春桃:〈據考古資料考釋古文四則〉,《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1期,頁124-127。
李春桃:〈鄭州黃崗寺北宋紀年壁畫墓所出古文墓志銘簡論〉,《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2015年,頁217-225。
李春桃:〈《古文四聲韻》誤植現象校訂(四十則)〉,《中國文字》新 45 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19年,頁109-123。
李春桃、張麗娜:〈古文形體釋讀(五篇)〉,《中國文字研究》第23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頁50-53。
李春桃、李飛:〈古文與東周文字合證兩篇〉,《簡帛》第1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1-6。
李飛:《古文印章輯錄》,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李春桃,2018年6月。
李飛:《明清以來古文奇字印章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吳振武,2022年5月。
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 2002年,頁468-472。
李守奎:〈「屎」與「徙」之古文考〉,《出土文獻》第6輯,中西書局,2015年,頁154-162。
李守奎:〈先秦文獻中的琴瑟與《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時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4卷第1期,2014年。
李守奎:〈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表意初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中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季旭昇、謝大寧,2009年6月。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中之《演說文》古文研究〉,《人文集刊》第8期,2009年,頁195-234。
李梅:〈《說文》古文研究初探(1949年以前)〉,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徐在國,2004年5月。
李瑤:《居延舊簡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馮勝君,2014年4月。
李若暉:〈《說文》古文論略〉,《紅河學院學報》2006年01期,頁52-54。
李鵬輝:《漢印文字資料整理與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徐在國,2017年。
李虹霖:《〈賈正之妻蔡氏墓志〉與宋代傳抄古文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濤,2020年6月。
李高峰:〈慧琳《一切經音義》「古文」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人瑄,2014年1月。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頁65。
呂朋林:〈《汗簡》音切考校(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1期,頁15-19。
呂朋林:〈《汗簡》音切考校(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頁45-49。
呂蒙:《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毛遠明,2011年4月。
梁春勝:《利用傳抄古文考釋字書疑難字舉例》,《中國文字學報》第7輯,商務印書館,2017年,頁233-238
廖堉汝:《新見商周金文字形編(2010-2016)》,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美蘭,2019年7月。
路遠:《郭忠恕其人其書與〈三體陰符經〉刻石》,《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碑林博物館,2008年,頁519-520。
聊城地區博物館:《山東省高唐金代虞寅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1期,頁49-51。金代虞寅墓誌。
M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P
裴大泉:《傳抄古文用字研究》,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曾憲通,1994年6月。
Q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
秦公:《碑別字新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
邱德修:《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學生書局,1974年。
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學生書局,1977年。
邱德修:《魏石經初探——魏石經古篆字典》,學海出版社,1978年。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原載《文物》1978年第3期。
裘錫圭:〈釋「注」〉,原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1期。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二卷)•簡牘帛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四卷)•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五卷)•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論文集(第六卷)•雜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說《盤庚》篇的「設中」——兼論甲骨、金文「中」的字形〉,《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中西書局,2019年。
邱龍昇:〈《五音集韻》古文的誤植字〉,《中國文字研究》第24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頁145-149。
R
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S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爾雅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明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明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明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明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文物出版社,1990年。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
單曉偉編著:《秦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民國二十六年(1937)石印本。藝文印書館,1975年。
孫超傑:〈傳抄古文札記一則〉,《出土文献》,中西書局,2021年第3期。
孫超傑:《隸定古文相關問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陳劍,2022年10月。
舒連景:《說文古文疏證》,商務印書館,1937年。
舒大剛:〈論日本傳《古文孝經》決非「隋唐之際」由我國傳入〉,《四川大學學報》2002 年第2期,頁110-117。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商承祚:《石刻篆文編》,中華書局,1992年。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頁67。
沈培:〈從西周金文「姚」字的寫法看楚文字「兆」字的來源〉,張光裕、黃德寬等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23-331。
沈培:〈釋甲金文中的「迓」——兼論上古音魚月通轉的證據問題〉,「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2017年7月。
沈奇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九)文字编》,學苑出版社(待出版)。
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施謝捷:《魏石經古文彙編》摹本,未刊電子稿。
施謝捷編著:《吳越文字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德寬,2006年。
施謝捷:《虛無有齋摹輯漢印》,藝文書院(日本京都),2014年。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季旭昇,2002年。
蘇建洲:〈《說文》古文補說二則〉,見氏著《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灣)萬卷樓,2008年,頁201-204。
蘇建洲:〈釋《語叢》、《天子建州》幾個从「乇」形的字——兼說《說文》古文「垂」〉,簡帛網,2008年11月18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5100.html。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蘇建洲:〈據楚簡「愧」譌變爲「思」的現象考釋古文字〉,《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西書局,2017年。
蘇建洲:〈根據清華簡《治政之道》「 」字重新討論幾個舊釋為「夗」「邑」「序」的字形〉,《中國文字》(2020夏季號·總第三期),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石晶:〈《說文》古文與楚簡文字合證〉,中南民族大學文傳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劉寶俊,2019年5月。
宋亞軍:《宋代石刻古文整理與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塗白奎,2020年8月。
宋華強:《釋新蔡簡中的一個祭牲名》,簡帛網2006年5月4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4568.html。
T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田煒:〈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兼論判斷出土秦文獻文本年代的重要尺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九本,第三分。2018年9月。
W
王國維:《魏石經考(一、二、三、四、五)》,謝維揚、房鑫亮主編;謝維揚、莊輝明、黃愛梅分卷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觀堂集林(第十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頁480-492。
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章義和、王東分卷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頁1-52。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總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
王國維:〈書《古文四聲韻》後〉、〈唐諸家《切韻》考〉、〈李舟《切韻》考〉三文,謝維揚、房鑫亮主編;謝維揚、莊輝明、黃愛梅分卷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觀堂集林(第八)》,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頁237-242。
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6年。
王恩田:《陶文字典》,齊魯書社,2007年。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
王貴元:〈《說文》古文與楚簡文字合證〉,《中國文字研究》第11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頁182-184。
王挺斌:〈北大簡《妄稽》與《反淫》研讀札記〉,《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九輯),巴蜀書社,2017年。
王挺斌:〈秦漢簡帛文字雜釋〉,《簡帛》第20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王挺斌:《戰國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丹:〈《古文四聲韻》重文間的關係試析〉,《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241-242。
王慧:《魏石經古文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徐在國,2004年5月。
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頁33。
王平:〈魏晉南北朝石刻篆字與《說文》小篆構形比較〉,《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第一輯(總第十輯),頁189-200。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3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全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吳良寶編纂:《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國昇編著:《春秋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吳慧:〈《說文古文考》、《說文古文疏證》、《說文中之古文考》之比較〉,《勵耘語言學刊》2015年第2期,頁136-148。
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一)•先秦貨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鄔可晶:〈說金文「䝳」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216-235。
鄔可晶:〈甲骨文「弔」字補釋〉,《中國文字》第四十二期,藝文印書館,2016年,頁151。
鄔可晶:〈「芻、若」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2輯,中華書局,2018年。
鄔可晶:〈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説「 」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鄔可晶:〈試釋殷墟甲骨文的「達」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鄔可晶:〈「夒」及有關諸字綜理〉,鄒芙都主編:《商周金文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科學出版社,2019年,頁22-45。
鄔可晶:〈「丸」字續釋——從清華簡所見的一種「邍」字談起〉,「《中國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場)」論文集,萬卷樓圖書公司,頁206-229。
鄔可晶:〈釋「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頁104-118。
鄔可晶:《戰國秦漢文字與文獻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鄔可晶、施瑞峰:〈說「朕」、「灷」〉,《文史》2022年第2輯·總第139輯,中華書局,2022年7月,頁5-44。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張之恆,2003年。
魏宜輝:〈說「盜」〉,《語言研究》2014年第1期。
魏宜輝:〈傳抄古文研究(五題)〉,《漢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87-93。
X
邢義田、陳昭容:〈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古今論衡》2,1999年6月。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研究•古文合證篇》,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引《古尚書》字理疏證例釋〉,《七朝石經研究新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1月,頁170。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引《古毛詩》文字考述〉,貴陽孔學堂:《第九屆中國文字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許舒潔:《傳抄古文尚書文字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許錟輝、許學仁,2011年。
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謝明文:〈甲骨文舊釋「益」之字新釋——兼「易」字新探〉,原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12期,頁7-21;又收入氏著:《商周文字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頁10-36。
徐剛:《古文源流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剛:〈衛宏《古文官書》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4期,頁78-84。
徐淵:〈两漢今古文《孝經》流變所反映的《禮記》屬性問題〉,虞萬里主編:《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二十八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20年12月,頁89-100。
徐正考、肖攀:《漢代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16年。
徐在國:〈談隸定古文中義近誤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6期,頁25-26。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線裝書局 ,2006年。
徐在國:〈試說《說文》「籃」字古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頁496-498。
徐在國、黃德寬:〈傳抄《老子》古文輯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2002年,頁211。
徐在國、黃德寬編著:《古老子文字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徐在國、程燕、張振謙編著:《戰國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
徐海東:《古文四聲韻疏證·上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
徐谷甫、王延林合著:《古陶字彙》,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增訂本)》,河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科學出版社,2017年。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30册),1977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0册),1979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40册),1986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Y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
于秀玲:《金文文字考釋匯纂(2000-2015)》,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何景成,2016年。
閆孝慈:《〈大風歌碑〉與〈三體石經〉》,《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頁14-17。
袁本良:〈鄭珍《汗簡箋正》論略〉,《貴州文史叢刊》2001年第3期。
袁梅:《詩經異文彙考辯證》,齊魯書社,2013年。
楊慧真:〈《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石定果,2002年5月。
岳拯士:〈《汗簡》補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白於藍,2021年5月。
Z
章太炎:《新出三體石經考》,《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
周祖謨:〈《新集古文四聲韻》與《集古文韻》辨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1期,頁7-9。
周波:〈「侮」字歸部及其相關問題考論〉,《古籍研究》2008卷·下,頁93-104。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線裝書局,2012年。
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古文字研究》第7輯,中華書局,1982年,頁273-289。
曾憲通:〈楚帛書文字新訂〉,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曾憲通:〈「亯」及相關諸字考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全十七冊),中華書局,2018年。
趙平安:〈《說文》古文考辨(五篇)〉,《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17-20。
趙平安:〈釋古文字資料中的「????」及相關諸字——從郭店楚簡談起〉,《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平安、李婧、石小力編纂:《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中西書局,2019年。
趙平安:《隸變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趙平安:〈釋曾侯乙墓竹簡的「 」和「 」——兼及昆、黽的形體來源〉,《簡帛》第一輯,頁12-13。
趙平安:〈「盬」「鋪」再辨〉,《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續集》,商務印書館,2018年。
趙立偉:《尚書古文字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疏證(五則)〉,《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辰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趙立偉、寧登國:〈魏三體石經歷代著錄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02期,頁116-121。
趙立偉:〈歷代三體石經研究狀況概觀〉,《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
張維信:《說文解字古文研究》,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金祥恆,1974年6月。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光裕:〈《說文》古文所見言字及從心從言偏旁互用〉例劄迻》,《文物研究》,第七輯,黃山書社,1991年。
張富海:〈說「矣」〉,《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線裝書局,2007年。
張富海:〈試說「盜」字的來源〉,《中國文字學報》第六輯,商務印書館,2015年。
張富海:〈古文經說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頁382-396。
張敏:《唐代隸書碑刻異體字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毛遠明、何山,2019年。
張學城:《說文古文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張學城:〈《說文》古文新證四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2期,頁54-58。
張振謙編著:《齊魯文字編》,學苑出版社,2014年。
張青松:〈讀《隸定古文疏證》劄記〉,《漢字漢語研究》第1期,2018年。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
鄒虎:《魏晉南北朝石刻新出字形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毛遠明,2014年。
臧克和主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
臧克和主編:《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鄭州黃崗寺北宋紀年壁畫墓》,《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頁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1-13冊,中華書局,1978-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1-18冊,中華書局,1984-199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