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寫情到抒情:重論晚宋典雅詞的文心與技藝
作者:陳蔚瑄
作者(外文):Chen, Wei-Hsua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漢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晚宋抒情寫情典雅詞人吳文英張炎late Songlyricismaffection expressedWu Wen-yingZhang Y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以「從寫情到抒情:重論晚宋典雅詞的文心與技藝」為題,反思「抒情論述」詮釋晚宋詞人與詞作的合理性,並另行提出「寫情」的詮釋視域,以切合晚宋詞人寫作的現象。
  由嚴格的「抒情論述」而言,「抒情」一詞偏重於作者「主觀的」、「感受性的」自傳式表達,因此,「抒情論述」偏重於「知人論世」的詮釋方法。本論文指出,晚宋詞人多半才秀人微,詮釋者首先面對的是文獻闕如的難題。其次,宋詞裡的「應歌」與「應社」之作,也突顯出「真正的創作者」是否與「文本內部的敘述者」一致的問題,在此,詮釋者面臨「抒情主體」歸屬於誰的難題。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釐清當創作者不同於文本中的敘述者,如何建構他者情感經驗的問題。為此,本論文提出「寫情」的概念,指出晚宋詞人具有另一種以「同情共感」為理解他人的基礎,作者運用觀察、摹擬與想像等方式,重塑他者經驗的創作態度。在此一創作態度下,作者藉由書寫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喚起讀者自我的經驗,促使讀者回到自身,思考自我生命存有的意義。在此一創作態度下書寫的文學作品,即「寫情的文學」,而「寫情的詞作」隸屬於中。
  環繞著「寫情」的論題,本論文指出「寫情的文學」不以抒發創作主體自身美感經驗為表現目的,而是通過再現「他者」的情感經驗,以彰顯人類生命主體的複雜性與多元性。由此,本論文以晚宋詞人吳文英與張炎為代表,由他們的作品與修辭方法,具體地表現出「寫情的文學」在寫作上的美學特質。
With the title "From affection expressed to lyricism: Re-discussing the literary spirit and skills of elegant poetry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rationality of "lyrical discourse" in interpreting the people and words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a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 of "writing emotions" in order to meet the phenomenon of late Song lyricists'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ictly "lyrical discourse", the word "lyrical" focuses on the author's "subjective" and "sensible" autobiographical expression, so "lyrical discourse"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know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st of the late Song lyricists were relatively unappreciated, and the interpreters first faced the problem of lack of literature.
  Secondly, the Song lyrics of "works are born of songs" ("ying-ge") and "works are born of social interaction" ("ying-she"), which also highlight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true creato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arrator within the text", where the interpreter faces the dilemma of who the "lyrical subject" belongs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larify how to construct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others when the creator and the narrator in the text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riting emotions", pointing out that late Song poets have another kind of "compassion and empathy" a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others. The author uses observation, imitation and imagination to reinterpret the creative attitude of others' experience.
  With such a creative attitude, the author evokes the readers' self-experience by writing about the common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leads the readers to return to themselves and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of self-existence. That is, "literature of love", and "words of love" are also included in it.
  Focusing on the topic of "expression of emotio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literature of emotion expression" does not aim at express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itself, but express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ubject of human life by reproduci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other". and diversity.
  This thesis 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Wu, Wen-Ying and Zhang, Yan, poets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Their works and rhetorical methods concretely show the aesthetic cha
壹、古籍(按四部分類法,每類按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一) 史部
宋.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註:《插圖本武林舊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臺北市:大立出版社,民69[1980]。
元.劉一清撰;王瑞來校箋考原:《錢塘遺事校箋考原》,北京市:中華書局,2016年。

(二) 子部
陶光撰:《列子校釋》(臺北:河洛出版社據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睢氏藏北宋刊本,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第888冊,1983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60[197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楊億口述;黃鑒筆錄;宋庠整理;李裕民輯校:《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惠洪撰;李保民,金圓校點:《冷齋夜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朱翌撰;朱凱;姜漢椿整理:《猗覺寮雜記》,收於《全宋筆記》,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三編第十冊。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 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189.,民72[1983]年。
宋.張端義撰,李保民校點:《貴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葉夢得撰:田松青,徐時儀校點:《避暑錄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陳鵠撰;韓谷,鄭世剛校點:《西塘集耆舊續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孔齊撰;莊葳,郭群一校點:《至正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三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民66[1977]。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補遺》,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
明.陶宗儀編;劉宇等整理:《說郛》,收於《全宋筆記》,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十編第十二冊。

(三) 集部
1. 詩文集
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民74[1985]年。
唐.賈島:《二南密旨》,長沙:商務印書館據學海類編本排印,叢書集成初編第2546冊,1939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註:《樂章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王灼《王灼集》,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民1978年。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成都 : 巴蜀書社,1993年。
宋.辛棄疾著;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軯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
宋.吳文英撰;朱孝臧校勘,鄭文焯校議:《夢窗詞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據四明叢書本影印,《叢書集成續編》第207冊,民78[1989]年。
宋.吳文英撰,楊鐵夫:《夢窗詞全集箋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
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夢窗詞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吳文英著;吳蓓箋校:《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周密著,史克振校注:《草窗詞校注》,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93年。
宋.鄧牧:《伯牙琴》,臺北:臺灣商務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189冊,1983年。
宋.張炎撰;黃畲:《山中白雲詞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年。
宋.張炎撰;孫虹,譚學純箋證:《山中白雲詞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宋.張炎撰:《山中白雲詞》,收於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清雍正四年[1726]序刊本。
元.戴表元著;李軍,辛夢霞校點:《剡源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2. 詩文詞評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陳廷焯撰;孫克強等輯校:《白雨齋詞話全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貳、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王國維著:《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瑤:《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田玉琪:《徘徊於七寶樓台──吳文英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江弱水:〈吳文英:語言的魔障〉,收於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書三聯書店),2010年,頁242-262
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臺北:源流文化,1983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沈祥龍:《論詞隨筆》,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周濟著;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周濟著;顧學頡校點:《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周鍚山編校:《王國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林佳蓉:《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臺灣:臺灣學生出版,2011年。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姚道生:《殘蟬身世香蓴興:《樂府補題》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18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段煉:《詩學的蘊意結構 :南宋詞論的跨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胡適:《詞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9年。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高陽:《高陽說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以仁撰:《花間詞論續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張瀠文:《南宋理宗詞壇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許昂霄:《詞綜偶評》,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陳元靚撰:《歲時廣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
陳文華:《海綃翁夢窗詞說詮評》,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
陳昌寧:《夢窗詞語言藝術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匪石編著;鍾振振校點:《宋詞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國球著:《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 五四的反啟蒙》,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黃寬重著:《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楊海明:《張炎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葉珊,林衡哲主編:《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永濟:《微睇室說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斐玟,朱瑞玲主編:《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20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蔡楨:《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鄭騫著;曾永義編:《從詩到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鄭騫編:《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錢鴻瑛:《夢窗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謝桃坊:《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日]興膳宏著;蕭婉燕譯注:《中國文學理論》,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法]亨利.柏格森著;蕭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華憂出版社,1998年。
[法]亨利.柏格森撰;陳聖生譯:《創造的進化論》,臺北:五南圖書,2020年。
[法]德勒茲著;江薦新,廖芊喬譯:《差異與重複:法國當代哲學巨擎德勒茲畢生代表作》,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美]田安著,馬強才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語境與詩學實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美]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美]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英]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社會的構成》,臺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7年。
[英]蘇文瑜(Susan Daruvala)著,陳思齊、凌曼苹譯:《周作人:自己的園地》,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德]安斯加爾‧紐寧主編;李恭忠,李霞譯:《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參、外文著作
[日]日本詞源研究會編著:《宋代の詞論 : 張炎「詞源」》,福岡市:中國書店, 2004年。
Stephen Owen: “Just a song :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

肆、單篇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 期刊論文
羅根澤:〈王昌齡詩格考證〉,《文史雜誌》,第2卷第2期,1942年2月,頁69-75。
謝桃坊:〈張炎詞論略〉,《文學遺產》,第4期,1983年12月,頁82-92。
謝桃坊:〈試論夢窗詞的藝術特徵〉,《學術月刊》,1984年第4期,頁51-56。
高亮工:〈芸香草堂評《山中白雲詞》〉,《詞學》,第六輯,1988年,頁154-175。
龔鵬程:〈論李商隱的櫻桃詩〉,《書目季刊》二十二卷第一期,1988年6月,頁33-46。
劉少雄:〈論張炎的詞學理論及其詞筆〉,《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3卷,1998年8月,頁79-103。
劉漢初:〈清空與騷雅──張炎詞初論〉,《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3卷,1998年8月,頁105-126。
孫虹:〈拒絕俗艷:張炎詞的美學風格〉,《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頁92-95。
白謙慎:〈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論及中國書法中的應酬和修辭問題(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4期,1999年,頁95-133。
侯迺慧:〈唐代懷古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臺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2000年,頁35-58。
鍾振振:〈讀夢窗詞札記(四)〉,收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24-29。
廖棟樑:〈主體間的等值:論知音〉,《輔仁國文學報》第十六集,2000年,頁157-188。
鍾振振:〈讀夢窗詞札記〉,《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年5月,頁129-134。
鍾振振:〈讀夢窗詞札記(七)〉,《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1年5月,頁81-85。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探討〉,收入《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頁1-36。
蔣曉城,張幼良:〈情愛的傷逝之歌:晏幾道、吳文英戀情詞比較〉,《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頁125-128。
馬興榮輯:〈張皋文手批《山中白雲詞》〉,《詞學》,第十五輯,2004年。
田玉琪〈讀夢窗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5年3月,頁51-53。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2005年7月,頁157-185。
鄭文惠:〈遺民的生命圖像與文化鄉愁──錢選詩/畫互文修辭的時空結構與對話主題〉,《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年,頁147-181。
孫克強:〈夢窗詞在詞學史上的意義〉,《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頁73-79。
江弱水:〈在語言的魔障面前:夢窗詞之再評價〉,收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8年9月,頁67-75。
李錫鎮:〈試論曹丕、曹植詩中人稱代詞的語用特質──從代言體詩篇的人稱代詞語法再論「抑丕揚植」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79-104。
翦伯象:〈張炎詞研究七百年述論及學理反思〉,《詞學》第二十一輯,2009年,頁42-71。
葛曉音:〈鮑照「代」樂府體探析──兼論漢魏樂府創作傳統的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9年3月,頁21-31。
陳尚君:〈唐女詩人甄辨〉,《文獻》,2010年4月第2期,頁10-25。
孫虹:〈論夢窗詞的複合用典及衍義創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43-49。
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詩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137-181。
周茜:〈映夢窗零亂碧──吳文英詞藝術價值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100-107。
齊騰騰:〈淺析南宋遺民詞中的山水之思──以周密、王沂孫、張炎、蔣捷的詞作為例〉,《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頁108-110。
許銘全:〈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並序〉中的文學批評義涵──兼論擬作中的抒情自我問題〉,《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14年,頁47-101。
李欣池:〈意象與時空的交錯:再論吳文英詞之現代性〉,《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53-55。
林佳蓉:〈論張炎詞從憂傷到恬靜的轉化〉,《長江學術》,2014年第4期,頁51-59。
黃浩然:〈張炎《玉田詞》版本與成書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14年11月,頁16-18。
林佳蓉:〈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文學報》第56期,2014年12月,頁1-34。
孫虹:〈張炎與袁易交遊詞編年考述——兼論遊吳交往的學官群體〉,《詞學》第三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77-90。
孫虹:〈張玉田年譜〉,《詞學》第三十六輯,2016年12月,頁268-325。
孫虹:〈張炎山陰詞補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頁26-30。
易楊:〈論張炎清空詞學觀的抒情精神內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第9期,頁67-70。
孫虹,田嘉怡:〈張炎「以詩為詞」的藝術路徑與詞風轉型〉,《詞學》第四十四輯,2018年12月,頁85-103。
孫虹:〈張炎游霅川;毗陵詞考述──兼論周密晚年歸隱吳興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頁73-79。

何揚:〈論《絕妙好詞》與《樂府指迷》《詞源》之關係及宋元之際雅詞理論體系的建立〉,《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4月,頁39-43、48。
姜曉娟,蔣蔚:〈論夢窗詞的抒情結構〉,《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46-53。
鄧靜:〈江湖詞人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經驗──論夢窗詞的悲劇意識與價值建構〉,《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2020年9月,頁29-38。
景遐東:〈張炎詞中的江南書寫與故國之思〉,《荊楚學刊》第22卷第4期,2021年8月,頁5-10。
石勖言:〈詩書不墜:元初西秦張氏家族與江南文壇〉,《新國學》,第二十一卷,2021年12月,頁119-135。
聶安福:〈南宋雅詞之典範選本──《絕妙好詞》述略〉,《新宋學》,第九輯,2020年10月,頁231-246。
黃澄華:〈「詞以意為主」或「詞以意趣為主」--由《詞源》版本差異說起〉,《詞學》,第四十六輯,2022年1月,頁133-149。
李騰焜:〈張炎北游南歸事迹新考──兼論與其詞學的關係〉,《文學遺產》,2022年第2期,頁100-108。
王冉,鞏本棟:〈南宋復雅詞集的編纂與文化紹興〉,《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頁57-66、206。

(二) 專書論文(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葉嘉瑩:〈拆碎七寶樓台──談夢窗詞之現代觀〉,收入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倫出版社,1982年,頁139-207。
曹道衡〈論江淹詩歌的幾個問題〉,收入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371-396
顏崑陽:〈論漢代士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入《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頁221-268。
鍾振振:〈論宋元易代之際詞〉,收入李豐楙主煸:《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91[]2002年。
梅家玲:〈漢晉詩賦中的擬作、代言現象及其相關問題──從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美學特質談起〉,收入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顏崑陽:〈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收入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頁201-252。
孫虹:〈張炎北游事跡發覆〉,《中國詞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2018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8月,頁35-42。
胡曉真:〈杭州與女性──杭城的女性居民與女性游客〉,《明清敘事文學中的城市與生活》,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
顏崑陽:〈洗刷漢代「擬騷」在文學史上的汙名:打開一扇詮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新視窗〉,收入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321-386。
[美]沃克‧吉布森(Walker Gibson)著;何百華譯:〈作者、說話者、讀者和冒牌讀者〉,收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外國文藝理論研究資料:《讀者反應批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頁49-56。

伍、碩博士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雅莉:《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本論文2002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書名更為《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 : 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
楊翰:《南宋題畫詞研究:以吳文英、周密、張炎為探究中心》,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中國語文碩士班中文組,2010年。
蘇虹菱:《吳文英的生涯和他的「節序懷人」詞》.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本論文2013年由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
孫蒙:《夢窗詞研究中「泛情詞說」論辨》,江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