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法華經》的精神與實踐研究――以聖嚴法師生命歷程與佛法實踐為例
作者:王薇甄
作者(外文):WANG, WEI-CH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法華經》教菩薩法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山理念Lotus Sutrasutra's teachingsMaster Sheng Yenspiritu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cept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聖嚴法師基於觀音菩薩與《法華經》,對佛教產生信心,對佛法產生向法之心,以及承擔佛法的責任感,進而以多元方式弘揚法華微義,又以《法華經》的精神融入「心靈環保」,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倡導「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斷地朝此目標努力、實踐、奉獻。然而,關於聖嚴法師與《法華經》之相關研究卻寥若晨星,鮮少有以聖嚴法師與《法華經》的關係、學習方法、經驗到開演等之研究。
 因此,本研究以「文獻學研究」和「詮釋學研究」手法來探討《法華經》,並從《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法華世界》等書(含有聲書),解讀聖嚴法師註解、宣說《法華經》之思想意涵。此外,亦從法鼓山的理念,如:「心靈環保」、「三大教育」、「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以及聖嚴法師的智慧法財,如:《法鼓全集》及其他開示影音等,進行彙整、分析、研究。研究範圍包含聖嚴法師終身奉行《法華經》、弘揚法華無上妙義、教菩薩法的法華行願,據此探討聖嚴法師與《法華經》的因緣與關涉、聖嚴法師弘揚《法華經》之著述,以及聖嚴法師的教菩薩法,亦即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落實與推展。
此外,從《法華經》經題與內文、《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意義、聖嚴法師對於《法華經》的自身體驗,以及聖嚴法師為他人演說《法華經》等面向,得到聖嚴法師法華願行對當代的影響,可歸結出「提振人心,淨化世界」、「攝受眾生,歸佛本懷」、「發救眾生,行願無窮」、「法輪常轉,正法久住」、「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等價值與貢獻。
Based on 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and the Lotus Sutra,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developed faith in Buddhism, cultivated a dedicated approach to the Dharma, andassum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pagating Buddhist teachings. He adopteddiverse methods to elucidate the subtle meanings of the Lotus Sutra andintegrated its spirit into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With 'spiritu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core, he advocated the idea of'elevating human quality and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tirelesslystriving, practicing, and contributing toward this goal. However, there is ascarcity of research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nerable Master ShengYen and the Lotus Sutra,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ir connection, learningmethodologies, experiential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
Hence,this study employs techniques of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hermeneuticalresearch' to explore the Lotus Sutra. Extracting insights from Sheng Yen'scommentaries and discourses on the Lotus Sutra from works like 'The ExquisiteDharma: Commentary on Lotus Sutra ' and 'The Lotus World,' as well as fromaudio materials, the research interprets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s explanations and expositions of the Lotus Sutra. Furthermore,the study integrates and analyzes the ideal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such as'spiritu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eefold Education,' 'Fourfold Environmentalism,''Fivefold Spiritual Renaissance Campaign,' and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swisdom teachings, lik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ster Shengyen.' Itinvestigates the lifelong adherence of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 to the LotusSutra, his propagation of its supreme and profound meanings, and the practiceof bodhisattva teachings through the Lotus Sutra. Through this exploration, thepaper examines the karmic connection and involvement of Venerable Master ShengYen with the Lotus Sutra, 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in propagating the sutra'steachings, and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he concept of'elevating human quality and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in Dharma DrumMountain.
Additionally,by analyzing aspects such as the titles and content of the Lotus Sutra, itssignificance in Chinese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s personalexperiences with the sutra, and his teachings of the sutra to others, the studyidentifies the contemporary impact of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s. Itconcludes that the values and contributions include 'inspiring hearts andpurifying the world,' 'guiding sentient beings back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sof Buddha,' 'liberating sentient beings and fulfilling vows with boundlessdedication,' 'sustaining the turning of the Dharma wheel and upholding the trueDharma,' and 'elevating human character and constructing a pure land.
一、佛教藏經(依年代順序)
本論文佛典引用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資料庫。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T12, no. 350。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09, no. 278。
[東晉]竺道生:《法華經疏》,X27, no. 577。
〔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要解,T37, no. 176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08, no. 235, p. 75。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T25, no. 1509。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T14, no. 475。
﹝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T08, no. 227。
〔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T32, no. 1646。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T09, no. 262。
〔姚秦〕竺佛念:《菩薩瓔珞本業經》,T24, no. 1485。
〔北魏〕菩提留支等譯:《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T26, no. 1519。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T12, no. 374。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T02, no. 99。
〔劉宋〕慧嚴等合譯:《大般涅槃經》,T12, no. 375。
[梁]法雲:《法華經義記》,T33, no. 1715。
〔梁〕慧皎:《高僧傳》,T50, no. 2059。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T55, no. 2145。
〔隋〕闍那崛多、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T09, no. 264。
﹝隋﹞智顗:《法華玄義》,T33, no. 1716。
﹝隋﹞智顗:《法華文句》,T34, no. 1718。
〔隋〕智顗:《摩訶止觀》,T46, no. 1911。
〔隋〕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T46, no. 1916。
﹝隋﹞吉藏:《法華玄論》,T34, no. 1720。
〔隋〕吉藏:《法華義疏》,T34, no. 1721。
﹝隋﹞吉藏:《法華遊意》,T34, no. 1722。
〔隋〕吉藏:《法華論疏》,T40, no. 1818。
〔隋〕吉藏:《十二門論疏》,T42, no. 1825。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07, no. 220。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08, no. 251。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 279。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10, no. 293。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19, no. 945。
〔唐〕湛然:《法華玄義釋籤》,T33, no. 1717。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T35, no. 1733。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T35, no. 1735。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T36, no. 1736。
〔唐〕一行:《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T39, no. 1796。
[唐]宗密:《原人論》,T45, no. 1886。
〔隋〕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T50, no. 2050。
[唐]道宣:《續高僧傳》,T50, no. 2060。
〔唐〕僧詳:《法華傳記》,T51, no. 2068。 
〔唐〕澄觀:《華嚴經行願品疏》,X05, no. 227。
〔唐〕宗密:《華嚴經行願品疏鈔》,X05, no. 229。
〔宋〕諦觀:《天台四教儀》,T46, no. 1931。
〔宋〕贊寧:《宋高僧傳》,T50, no. 2061。
[宋]戒環:《法華經要解》,X30, no. 602。
﹝宋﹞元照:《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X41, no. 728。
〔明〕智旭:《教觀綱宗》,T46, no. 1939。
[明]德清:《法華經擊節》,X31, no. 610。
[明]德清:《法華經通義》X31, no. 611。
[明]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X73, no. 1456。
〔明〕一如等編:《三藏法數》,B22, no. 117。
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T03, no. 156。
《緇門警訓》,T48, no. 2023。


二、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1996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二)佛經專著(依書名筆劃)
釋太虛:《法界圓覺學》,TX15, no. 7。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Y33, no. 31。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Y34, no. 32。
釋印順:《成佛之道》,Y12, no. 12。
釋印順:《佛在人間》,T25, no. 1509。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Y37, no. 35。
釋印順:《華雨集》, Y29, no. 29。
釋印順:《學佛三要》,Y15, no. 15。
(三)近人專著(依出版順序)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藍吉富主編:《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太虛大師著、唐曜編解:《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董群釋譯:《法華經》,高雄:佛光文化,1996年。
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佛光文化,1998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出版,2000年。
中村瑞隆:《真實之道──法華經》,台北:大展出版社,2001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台北:新文豐,2003年。
林煌洲等合著:《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池田大作等原著,創價學會編譯:《法華經的智慧:論二十一世紀宗教》,台北:正因文化,2005年。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一行禪師著、方怡蓉譯:《經王法華經,台北:橡實文化,2007年。
胡順萍:《《法華經》之思想內涵》,台北:萬卷樓,2007年。
朱光文:《佛學研究導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潘煊紀實:《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
聖嚴法師著;釋常悟、李青苑譯:《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台北:三采文化,2009年。
聖嚴法師:《好心‧好世界──聖嚴法師談心靈環保》,台北:法鼓文化,2012年。
侯坤宏、卓遵宏:《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台北:法鼓文化,2015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台北:法鼓文化,2016。
平岡聰著;釋惠敏、釋洞崧譯:《法華經成立的新解釋──從佛傳解讀法華經》,台北:法鼓文化,2016年。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法華經大意》,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
淨光法師:《大樂之鑰》,台北:全球四聖諦人間學會,2018年。
賴永海主編、王彬譯注:《法華經》,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河村孝照著:《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2019年。
淨光法師:《圓頓四聖諦彌陀禪》,新北:全球四聖諦人間學會,2019年。
賴志銘編撰:《智者大師──東土釋迦》,台北:經典雜誌,2019年。
林其賢:《迎向現實人間: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全集總目錄》,《法鼓全集》第00輯第00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法鼓全集》第2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學術論考》,《法鼓全集》第3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神通與人通──宗教人生》,《法鼓全集》第3輯第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第3輯第3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評介》,《法鼓全集》第3輯第6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致詞》,《法鼓全集》第3輯第7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法鼓全集》第4輯第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禪的世界》,《法鼓全集》第4輯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法鼓全集》第4輯第1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第4輯第13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法鼓全集》第5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法鼓全集》第5輯第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法鼓全集》第5輯第8-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法鼓全集》第5輯第8-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法鼓全集》第5輯第9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法鼓全集》第5輯第10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歸程》,《法鼓全集》第6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行雲流水》,《法鼓全集》第6輯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空花水月》,《法鼓全集》第6輯第10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第6輯第1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真正大好年》,《法鼓全集》第6輯第13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法鼓全集》第6輯第1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美好的晚年》,《法鼓全集》第6輯第16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心的經典──心經新釋》,《法鼓全集》第7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法鼓全集》第7輯第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法鼓全集》第7輯第3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智慧一○○》,《法鼓全集》第7輯第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法鼓全集》第7輯第7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法鼓全集》第7輯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法鼓全集》第7輯第9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法鼓全集》第7輯第10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法鼓全集》第7輯第14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法鼓全集》第7輯第1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第8輯第4-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人間世》,《法鼓全集》第8輯第6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找回自己》,《法鼓全集》第8輯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從心溝通》,《法鼓全集》第8輯第9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法鼓全集》第8輯第1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法鼓全集》第8輯第16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理念》,《法鼓全集》第9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全集》第9輯第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弘化》,《法鼓全集》第9輯第3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法鼓全集》第9輯第5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法鼓全集》第9輯第6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全集》第9輯第7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法鼓全集》第9輯第8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故事》,《法鼓全集》第9輯第9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晨音》,《法鼓全集》第9輯第10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法鼓全集》第9輯第11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聖嚴法師:《法鼓道風》,《法鼓全集》第9輯第12冊,台北:法鼓文化,2020年。
釋厚觀主編:《維摩經講義(三)》,新竹縣: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21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台北:法鼓文化,2022年。
聖嚴法師、法鼓山僧團錄製:《法華世界》,台北:法鼓文化,2022年。


二、單篇論文(依出版順序)
(一)期刊論文
蔡光超:〈願的體相用〉,《慧炬雜誌》第258期,1994年。
釋果徹:〈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2000年8月。
釋永本:〈《法華經》注釋書文獻概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9期,2004年9月。
黃國清:〈大乘佛教久住世間的菩薩精神特質〉,《人間佛教研究》第1期,2011年9月。
黃國清:〈明末憨山德清的《法華經》思想詮釋〉,《正觀佛學雜誌》第 59 期,2011年12月。
尤惠貞:〈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天台「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為主的論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2016年1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2016年1月。
董群:〈論《法華經》如來使及其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2016年3月。
釋永本:〈《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期,2016年7月。
胡健財:〈二十一世紀漢傳佛教與聖嚴法師弘法事業〉,《禪與人類文明研究》第2期,2017年。
程恭讓:〈以「善巧方便」為核心的《法華經》思想理念及其對當代佛教義學建構之可能價值〉,《佛光學報》第1期,2017年1月。
(二)論文集論文
郭朝順:〈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顗的思想結構〉,《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聖嚴法師:〈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聖嚴研究》第1輯,2010年3月。
聖嚴法師:〈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1輯,2010年3月。
黃國清:〈聖嚴法師對《法華經》的當代詮釋〉,《聖嚴研究》第1輯,2010年3月。
釋果光、釋常諗:〈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聖嚴研究》第2輯,2011年7月。
王晴薇:〈聖嚴法師禪法中之法華思想及法華禪觀──靈山勝會尚未散,法華鐘鳴靈山境〉,《聖嚴研究》第3輯,2012年5月。
胡健財:〈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之時代意義──以「四個環保」思想為對象之研究〉,《聖嚴研究》第5輯,2014年6月。
周柔含:〈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建設──以三大教育為中心〉,《聖嚴研究》第6輯,2015年6月。
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觀音思想與法門研究〉,《聖嚴研究》第10輯,2018年5月。
王晴薇:〈聖嚴法師的觀音感應書寫與觀音法門教學──由「神異巧遇」至「空性相應慈悲利他願行」之書寫義涵轉化〉,《聖嚴研究》第11輯,2018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份次序)
柯芬玲:《妙法蓮華經的授記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袁慧萍:《探討慈濟志工的行經──以《法華經‧安樂行品》為切入點》,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潘其祥:《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惠能思想演變之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賴玉梅:《《華嚴經》發願思想之研究》,新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呂嘉民:《《法華經》菩薩行的思想特質與實踐開展》,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簡秋燕:《《法華經》的人間佛教實踐:以佛光山為例的探討》,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洪瑀謙:《從《法華經‧四安樂行》解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蘇麗理:《《法華經》中修行方法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四、多媒體資料
(一)報紙雜誌(依出版順序)
聖嚴法師:〈聖嚴師父香江講經播佛種〉,《法鼓雜誌》,59期,1994年11月15日,第1版。
聖嚴法師:〈《法華經》清淨 積極 智慧人生系列講座〉,《法鼓雜誌》,75期,1996年3月15日,第1版。
聖嚴法師:〈人間有淨土 千人皈依成菩薩〉,《法鼓雜誌》,85期,1997年1月15日,第1版。
聖嚴法師:〈慈悲無敵 敵人在自己的內心〉,《聯合報》,2004年1月26日,第A6版。
聖嚴法師:〈法華鐘 響起渾厚鐘聲〉,《法鼓雜誌》,189期,2005年9月1日,第1版。
聖嚴法師:〈出家的意義〉,《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三~九十五學年度年報》,2008年10月。
林其賢:〈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聖嚴法師年譜》〉,《人生雜誌》第391期,2016年3月。
侯坤宏:〈掌握年譜重點的一種方式〉,《人生雜誌》第391期,2016年3月。
法鼓文化編輯室:〈當代智者的亙古跫音〉,《人生雜誌》第448期,2020年12月。
果毅法師:〈保存聖嚴法師的創見與善巧〉,《人生雜誌》第448期,2020年12月。
(二)多媒體影音(依姓名筆劃)
果竣法師:〈《法華經》綱要〉,法鼓山台南分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H5SB5aDog&t=7635s
果竣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導讀〉,法鼓山紫雲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dnsNyO1CM
果傳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概說〉,法鼓講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SrCSllqtw&t=489s
常諦法師:〈法華經與心靈環保〉,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NPjnjtmuo&t=3452s
淨光法師:〈如何圓修六度與四無量心〉,佛心山四聖諦彌陀教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xisLuuj18&t=2626s
慈濟全球共善學思會:〈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慈濟論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M3lkVHNTM


五、網路資源
CBETA網站:https://cbetaconcordance.dila.edu.tw/
HYPERLINK網站:https://plumvillage.org/
台灣大百科網站:https://nrch.culture.tw/
佛光大辭典網站:http://etext.fgs.org.tw/
佛光山資訊中心: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佛光電子大藏經網站:http://etext.fgs.org.tw/
佛學術語字辭典網站:https://glossaries.dila.edu.tw/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