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擺渡人―鍾理和生命書寫研究
作者:范碧惠
作者(外文):FAN, BI-HU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鍾理和生命書寫祖國經驗疾病敘事美濃圖像Zhong Lihelife writinghomeland experiencesnarrative of illnessimages of Mein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以鍾理和生命書寫為主題,擬由不同階段的書寫主題,串聯其一生之境遇,展示其文學書寫的質量與生命奮鬥的能量。此外,從個人生命歷程,亦可觀照當代的時局發展與社會變遷,其以文字映照社會流變,為底層人民紀錄。
    論文共分六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則先為「生命書寫」定義,再將生命歷程與時代進程相互參照,文獻回顧希冀由前人奠基的研究成果,開展鍾理和生命書寫的風貌。第貳章「創作理念與文學環境」,探討其以文立身之內外因素,堅持以真為本,誠正篤實的創作內涵,繼而以臺灣本土客籍作家的《文友通訊》為主題,探究其所處的文學環境以及自覺擔負的使命。第參章「祖國經驗與臺灣意識」,聚焦於早年赴大陸的生活實錄,以知識分子的雙重視角,觀看北方之境,以及二戰結束後的國際情勢與人情變異,思索臺灣定位與自身認同意識,筆者以為所謂「鄉關」不僅是地域分界,更應關懷其心之所嚮。第肆章「疾病敘事與生命感悟」,著墨於鍾理和返臺後罹患肺疾,北上療養時期為主,其刻劃院中病友的現實困境與人性光輝,並以疾病誌的形式,仔細敘述自己的病體與心理,徘徊生死之間的掙扎,並感受意義呼喚的力量。第伍章「美濃圖像與鄉土情懷」,尋繹其對故鄉美濃的各種描繪,包含自然地景與人文活動,營造獨特地方感,其次衝破封建藩籬,為現代鄉村變革敲起警鐘,也對草根人物的韌性與生命力發出讚嘆。第六章為結論,綜論鍾理和生命書寫的特色與價值,闡明其成為時代之經典,實屬必然。
    鍾理和以文學作為超脫現實的食糧、以文學擺渡自身生命困境,同時他也以文學創作擺渡廣大讀者,以溫潤樸實、自然真誠的文字為進路,是名符其實的文學擺渡人。
    This thesis focuses on Zhong Lihe’s life writing, trying to connect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his life with his writing from different stages. In doing so, it shows the progress of his literary writing and his tenacity toward life struggles. From his life journey, we can also examine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social change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suffering peopl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Firstly, I will define "life writing", and the thesis aims to connect Lihe’s lif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other hand, will revisit previous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essences of Zhong Lihe's life writing.
    The second chapter, "Creation perspectives and Literary Environment", discusses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shaped his literary views and his commitment to writing in a truth-oriented way. Then with "Literary Writers Newsletter", a publication by Taiwan native Hakka writers as the theme, the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literary environment in which he lived as well as the mission he undertook.
     The third chapter, "Homeland Experience and Taiwanese Identity", focuses on his early life in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an intellectual, we can observe the northern reg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human changes after World War II. It also leads us to re-examine Taiwan's positioning and self-identity. In my opinion, the "homeland ties" extend beyond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It also embodies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homeland.
    The fourth chapter, "Narratives of Illness and Reflections on Life", focuses on Zhong Lihe‘s struggles with lung disease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It depicts the hardship and positivity of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illness, it portrays the struggles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nd later helps him understand the purpose in his life.
    The fifth chapter "Images of Meinong and Sentiments for the Hometown" explores various depictions of his hometown Meinong, including it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t breaks free from feudal barriers, alerts the changes of rural reforms, and also praises the resilience of the grassroots peopl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offer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Zhong Lihe’s life writing, and manifests his literary works as timeless classics.
    Zhong Lihe writes his own life plight in words, and his literary works transcend reality. Meanwhile, he also guides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with his literary creation. With his sincerity in writing,  he truly becomes a literary guide.
一、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
〔晉〕陶潛撰;楊家駱主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
  局,1998年。
〔宋〕朱熹註:《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1991
  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明〕劉基著:《郁離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 1990年。
   
(二)鍾理和著作(依出版順序)
鍾理和著;張良澤主編:《鍾理和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 1976年。
鍾理和著;鍾鐵民總編輯:《鍾理和全集》,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年。
鍾理和著;鍾鐵民總編輯:《鍾理和全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


(三)近人專著(依出版順序)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1976年。
欒筱文主編:《肺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臺北:衛生教育社出版,1977年。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0年。
孫隆基譯述:《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江定遠譯:《疾病的症狀與治療》,臺北: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出版部,1985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智揚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和提燈》,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
陳左高編著:《中國日記史略》,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0年。
文心著;彭瑞金編:《文心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4》,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劉佐泉:《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簡炯仁編纂:《鍾理和是卅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2年。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3年。
林衡哲、張恒豪編:《復活的群像──台灣卅年代作家列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著:《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張泉:《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年。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何文敬、單德興主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張良澤著;廖為智譯:《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彭小妍主編:《認同、情慾與語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臺灣文學兩鍾書》,臺北: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999年。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玉玲著;張瓊惠譯:《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許雪姬訪問:《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余昭玟:《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3年。
林海音:《英子的鄉戀》,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彭素枝:《台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林慶彰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在中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謝重光:《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卞鳳奎:《日據時期台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楊絳:《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臺北:捷幼出版社,2006年。
張良澤譯;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汪淑珍:《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3》,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6》,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齊邦媛:《巨流河》,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
葉石濤著;中島利郎,澤井律之日譯本註解;彭萱漢譯:《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
紀元文、李有成主編:《生命書寫》,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1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編著:《台灣會館與同鄉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余昭玟:《從邊緣發聲:臺灣五、六0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陳兆珍:《鍾理和思想及其小說研究》,臺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臺灣五0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應鳳凰:《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年。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林秀蓉:《眾身顯影:臺灣小說疾病敘事意涵之探究(1929-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年。
梁一萍主編:《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台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鍾鐵民作;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高雄:高雄文化局,2013年。
許雪姬等訪問;藍瑩如等紀錄:《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州的生活經驗》,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4年。
游勝冠、熊秉真主編:《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魯迅:《朝花夕拾》,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
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8‧鍾鐵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
洪淑苓、黃美娥主編:《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應鳳凰:《畫說1950年代台灣文學》,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單德興主編:《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8年。
傅含章:《美濃現代作家的家鄉書寫研究》,臺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8年。
蔣夢麟:《西潮:蔣夢麟回憶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陳惠齡:《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黃美娥等作;黃美娥主編:《世界中的台灣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20年。
周錦宏、鍾延威、王保鍵主編:《鍾肇政的臺灣關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施英美:《林海音時代:聯副十年》,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四)譯本專著(依出版順序)
(美)韋勒克(Wellek Rene)、華倫(Warren Austi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美)斯特倫(Frederick J. Streng)著;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愛德華‧希爾(Edward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美)米樂(J. Hillis Miller)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美)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義)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等著;(英)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美)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著;金恆鑣譯:《傾聽自然》,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美)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法)布爾迪約(Pierre Bourdieu)著;(法)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on)著;邢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法)莫里斯‧瓦哈布赫(Halbwachs.M.)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奧)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美)韋思諦(Stepeh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陳永國、賴立里、郭英劍主編:《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史蒂文‧布拉薩(Steven C. Bourassa)著;彭鋒譯:《景觀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義)艾科(Umberto Eco)等著;董樂山譯:《知識分子寫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美)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奧)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事,2012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
(奧)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E. Frankl)著;鄭琛譯:《何為生命的意義》,成都:天地出版社,2020年。
(加) 愛德華‧雷爾夫(Edward Relph)著;劉蘇,相欣奕譯:《地方與無地方》,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順序)
張良澤:〈從鍾理和遺書說起──理和思想初探〉,《中外文學》第2卷第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73年11月,頁100-112。
張良澤:〈鍾理和的文學觀〉,《文季》第2期(1973年11月),頁48-59。
梅廣:〈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1年11月,頁213-238。
錢鴻鈞:〈論陳火泉、鍾肇政的戰後文學歷程〉,《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1期,臺南縣:私立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2002年11月,頁195-218。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74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2003年5月,頁49-67。
劉勇,楊志:〈論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的民族認同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5年,頁1-17。
林秀蓉:〈與白色瘟疫搏鬥的眾生相──鍾理和疾病書寫探析〉,《高雄文化研究》,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05年7月,頁259-282。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書寫」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5期,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06年9月,頁327-358。
黃麗月:〈「中國作家」/「台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台前後的作品〉,《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7年6月,頁111-138。
張惠珍:〈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臺北:國立臺北大學,2007年9月,頁29-66。
王幼華:〈「泰利斯曼」式的創作──以鍾理和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8年6月,頁143-158。
紀元文:〈再思生命書寫中的「脆弱主體」:專號緒論〉,《歐美研究》第38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8年9月,頁363-376。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台灣文學學報》第13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8年12月,頁151-178。
馮品佳:〈生命/書寫〉,《英美文學評論》,第15期,臺北: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2009年12月,頁V-Vii。
李有成:〈回家 論林玉玲的回憶錄〉,《英美文學評論》,第17期,臺北: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2010年12月,頁193-208。
余舜德:〈「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導言〉,《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2011年6月,頁1-10。
陳惠齡:〈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交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臺北:東吳大學,2014年5月,頁309-336。
蔡慧崑:〈鍾理和的生命觀照──以日記為主的探討〉,《南亞學報》第37期,桃園:南亞技術學院,2017年12月,頁266-299。
羅詩雲:〈故都的邊緣人──鍾理和文學中的1940年代北京日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8年4月,頁43-70。
羅詩雲:〈疾病與身分的辯證:論戰後鍾理和的療病日記與文學重述〉,《成大中文學報》,第72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21年3月,頁153-186。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份次序)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論鍾理和及其文學》,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鄔孟慧:《戰後臺灣的肺結核病防治(1950-1966)》,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談鍾理和的貧與病》,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台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奕利:《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何淑華:《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羅正晏:《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藍惠馨:《鍾理和作品的生命意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王珮真:《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年。
林靜雅:《原鄉人的心靈地圖──鍾理和文學中的自我敘事與療癒》,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楊明青:《抗議與隱忍風格之外──楊逵與鍾理和書寫及其背後的家族群像》,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
鍾怡彥:《美濃作家在地書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4年。
謝佩玲:《鍾理和「原鄉人」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如:《戰鬥到農村去?──1950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梁孟書:《鍾理和晚期小說所映現之生命感悟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顏汝蓉:《文藝‧時代‧教育:施翠峰五0、六0年代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王素真:《鍾理和作品中的國族意識與歷史想像》(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