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珠海市台商對兩岸關係態度之研究
作者:洪毓彬
作者(外文):Yu-Pin Hu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指導教授:翁嘉禧
歐陽利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台商國家認同感統獨認同感政治信任感政治效能感Taiwanese businessmennational identity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tendencypolitical trustpolitical effica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針對大陸台商對兩岸關係態度之探討,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研究珠海市大陸台商對兩岸關係的政治態度之現況。2、瞭解珠海市大陸台商不同背景,對兩岸關係的政治態度上有無差異性。3、研究分析對兩岸關係的政治態度其不同面向相互間的相關性。4、探討各個不同變項對珠海市大陸台商在兩岸關係的政治態度之預測能力。5、依據研究數據結果,建議執政當局針對大陸台商服務調整與需求之提供。
其次,透過問卷設計、問卷的收集,運用敘述統計、內在一致性信度、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卡分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等七種分式進行資料的分析。
研究結果:包括性別差異上,珠海台商的兩岸關係態度差異不顯著。不同教育程度的台商,在國家認同感、政治信任感與政治效能感皆達顯著水準,統獨認同感則無顯著性差異。省籍差異,在國家認同感與政治效能感存在顯著,統獨認同感及政治信任感則否。未表態及泛藍等兩類不同政黨傾向的珠海台商,在國家認同感、統獨認同感、政治信任感和政治效能感均無顯著性差異。不同時間到大陸經商的台商,國家認同感與政治效能感兩面向有顯著的差異性,但在統獨認同感及政治信任感兩面向並無顯著的差異性。不同職業類型和年齡層的台商,在國家認同感和政治效能感存有顯著性的差異,而在政治信任感和統獨認同感這兩面向上則無顯著性。不同返台頻率的台商,在國家認同感、政治效能感與統獨認同感方面,顯示有顯著性水準,在政治信任感方面,未有顯著性的差異。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attitudes of mainland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main research purposes are as follows: 1. To study the current political attitude of mainland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ZhuhaiCity. 2. To understand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mainland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Zhuhai City. 3.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4. To discuss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various variable on the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ofmainland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Zhuhai. 5.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data, trying to recommend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should adjust and provide services for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mainland China.
Secondly, through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questionnaire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nd seven types of analysis are used,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card score test,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attitudes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mong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Zhuhai. Taiwanes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levels of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fficacy except the national identity. Differences in provincial nationality are significant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efficacy, but not in unified identity and political trus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identity of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fficacy among Zhuhai Taiwanese businessmen who have not expressed their opinions, and those who are pan-blu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efficacy among Taiwanese businessmen who do business in the mainland at different time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trus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efficacy among Taiwanese businessmen of different occupation types and age group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aspects of political trust and independence identity. Taiwanes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turning to Taiwan show significant levels in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efficacy, and independence identity,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trust.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方世榮,2002。《基礎統計學》。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
江炳倫,1973。《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市:商務。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何思因,1994。《民意》。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市:五南。
林惠玲、陳正倉,2000。《應用統計學》。台北市:雙業書廊有限公司。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市:商務。
林嘉誠,1982。《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依士頓》。台北市:允晨。
林嘉誠、朱浤源,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市:五南。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施正鋒,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張紘炬,2002。《統計學》。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揚基,2000。〈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公訓系編,《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學術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頁427-461。
二、中文期刊
王靖興、王德育,2007。〈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對其政治功效意識之影響:以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11卷第1期,頁69-107。
王雅慧,2009。〈初探父母效能感之提升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第17期,頁 45-49。
朱雲漢,2012。〈2009年至201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3/3):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TEDS20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100-2420-H-002-030)。
呂亞力,1973。〈政治社會化研究之重心〉,《憲政思潮》,第24期,頁32-55。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頁163-299。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頁33-61。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2000。〈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頁23-44。
吳親恩,2007。〈台灣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政治人物、政府與民主體制三個面向的觀察〉,《台灣政治學刊》,第11卷第1期,頁147-200。
吳親恩、林政楠,2010。〈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變化〉,《政治學報》,第50期,頁41-82。
林平,2009。〈中國大陸台商學校學生的身份認同〉,《新社會政策》,第4期,頁39-43。
林平,2013。〈從虛擬到現實的身分認同:以東莞與華東臺商學校的畢業生為例〉,《人口學刊》,第46期,頁1-45。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行為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第1期,頁1-57。
高永光,1993。〈支持台獨選票之分析--78、80、81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研究〉,《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1期,頁77-108。
徐振國譯(RobertLewine著),1973。〈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變遷〉,《憲政思潮》,第24期,頁21-31。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第13卷第2期,頁3-56。
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第17卷第2期,頁1-33。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15-169。
陳映男、耿曙、陳陸輝,2016。〈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台灣政治學刊》,第20卷第1期,頁1-59。
張卿卿、陶振超,2016。《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四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MOST 103-2420-H-004-033-SS)》。台北市: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張卿卿,2002。〈大學生的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37-63。
陳義彥、陳陸輝,2002 /10/19-20 日2001。〈政治功效意識、政治信任感以及台灣民眾的民主價值〉,2001 年選舉與民主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09-141。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臺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65-84。
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臺灣民主的展望〉,《臺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149-188。
陳陸輝,2006。〈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頁39-62。
陳陸輝,2019。〈從民意的觀點評估兩岸關係與2020總統選舉〉,《展望與探索》,第17卷第4期,頁125-142。
陳陸輝,2020。〈從長期民調趨勢看兩岸關係〉,《展望與探索》,頁27-52。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3-186。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87-118。
陳陸輝、耿曙、涂萍蘭、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臺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頁87-125。
陳陸輝、陳奕伶,2014。〈兩岸關係與臺灣民眾政治支持的解析〉,《民主與治理》,第1卷第1期,頁87-109。
陳陸輝、陳映男,2016。〈政治情緒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影響:以臺灣的大學生為例〉,《選舉研究》,頁55-86。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臺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頁1-48。
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臺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頁121-156。
陳陸輝、鄭夙芬,2003。〈訪問時使用的語言與民眾政治態度間關聯性之研究〉,《選舉研究》,10:2卷,頁135-158。
陳朝政,2005。〈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頁227-274。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41-81。
黃信豪,2005。〈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2 卷第2 期,頁111-147。
黃信豪,2006。〈政治功效意識的行動效果:1998-2003〉,《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 期,頁119-158。
黃慕也、張世賢,2005。〈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對投票行為的影響-以2005 年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45-85。
衛民,2011。〈「一中原則」與大陸台商國家認同之芻探〉,《聯大學報》,第8卷第1期,頁25-49。
衛民,2015。〈大陸臺商的族群認同與公民身分:一個反思途徑的質性研究〉,《政治學報》,第60期,頁71-95。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8。〈選舉事件與政治信任:以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3期,頁29-50。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27。
三、學位論文
左中宜,2002。《台灣民眾政治態度之世代研究》。義義縣: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宏,2009。《從建構主義探討台灣國家認同的變遷》。嘉義縣: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政光,2014。《台灣民眾民主態度及相關因素路徑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吳宜芳,2004。《國小學童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南市:台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倉葦,2010。《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1992-2008)》。嘉義縣: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沈景愷,2015。《臺灣人認同與選民的投票抉擇:2000至2012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柯馨淳,2017。《太陽花學運後臺南市高中學生政治態度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政偉,2018。《離島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金門縣:金門大學管理學院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觀光管理組碩士論文。
張凱倫,2016。《女性新住民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宜蘭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黃心怡,2017。《高中職生公民投票及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國立旗美高中為例》。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呈,2012。《在台灣消失中的中國人認同─從1992年至2012年之民調資料分析》。高雄市: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鄒雅婷,2017。《臺灣學生在上海-留學經驗對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論文。
鄭州宏,2012。《南台灣國立大學研究生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鄭宏文,2012。《跨世紀(1991-2001)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變遷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四、報紙網路資料
丁文糸,2023/04/14,〈習近平考察廣東:重中之重建好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匯網》,。瀏覽日期:2023年04月19日。
大陸委員會編,2021。《兩岸經濟交流統計速報》。台北市:陸委會。,瀏覽日期:2021年09月09日。
大陸海關總署。,瀏覽日期:2023年5月15日。
中商情報網,2021/12/30。〈2021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瀏覽日期:2022年12月10日。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重要政策,2017/11/21。〈排除企業投資五缺障礙〉。,瀏覽日期:2023年05月16日。
林則宏,2021/07/14。〈我對陸順差780億美元〉。《經濟日報》。,瀏覽日期:2021年09月09日。
林朝億,2023/05/12/。〈綠執政危機民調:4成7民眾不樂見2024民進黨繼續執政〉。《Newtalk新聞》。,瀏覽日期:2023年05月21日。
徐秀娥,2018/08/03。〈怵目驚心!西進 200 萬人掏空台灣勞動力〉。《中時電子網》。,瀏覽日期:2021年09月09日。
陳羽、王瀟瀟,2021/10/27。〈灣區立南海 當驚世界殊——習近平總書記謀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譜寫“一國兩制”新篇章〉。《人民網》。,瀏覽日期:2023年05月21日。
賀先蕙,2023/02/14。〈美中陷入新冷戰,為什麼比前次美蘇冷戰更危險〉。《天下雜誌》。,瀏覽日期:2023年05月15日。
粵港澳大灣區,< https://www.bayarea.gov.hk/tc/connectivity/key.html >,瀏覽日期:2023年04月30日。
經濟部統計處。,瀏覽日期:2023年05月15日。
經濟導報。〈2022第二十一屆全球(國家)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在港向全球發佈〉。,瀏覽日期:2023年05月15日。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mond, Gabriel,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l.: Row, Peterson.
Easton, David. 1965.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Wiley.
Hibbing, John R., and Elizabeth Theiss-Morse. 1995. Congress as Public Enemy: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American political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owitz, Morris, and Dwaine Marvick. 1956.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DemocraticConsent. Chicago: Quadrangle.
Lane, Robert E. 1959.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Free Press.
Lee, Chun-Yi. (2013).From being privileged to being localized?: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China. In K. Chiu, D. Fell, & P. Lin (Eds.),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pp. 57–72).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heatsley, P. B. (1983). Questionnaire Construction and Item Writing. In Rossi, P.H., Wright, J.D., & Andersen, A.B. (Eds.) Handbook of Survey Research (pp. 195–23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udman, S. (1983).Applied Sampling. In Rossi, P.H.; Wright, J.D. & Andersen, A.B. (Eds.) Handbook of Survey Research (pp. 145–19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二、期刊
Adelson, Joseph, and Robert P. O''Neil. 1966. "Growth of Political Ideas inAdolescence: theSense of Community," J.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4(3): pp.295-306.
Avery, James A. 2009. “Political Mistrust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Support forthe Political System.”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2(1): pp.132-45.
Baker, Kendall L.1973."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Efficacy, and Socialization inGermany. "Comparative Politics 6(1): pp.73-98.
Citrin, Jack. 1974. “Comment: 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Trust in Govern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3): pp.973-88.
Chanley, Virginia A. 2002. “Trust in Govern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Political Psychology 23(3): pp.469-483.
Daniel J. Mundfrom、Dale G. Shaw &Tian Lu Ke(2005).“Minimum Sample Siz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ducting Factor Analy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Volume 5, 2005 - Issue 2: pp.159-168 .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1967. " 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Political Effic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1(1)pp.25-38.
Feldman, Stanley.1983. “The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Political Trust.” Political Methodology 9(3): pp.341-54.
Schubert, Gunter.2010."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Mainland Taishang: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fromthe Field",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39(1) :pp.73-110.
Easton, David and Dennis, Jack. 1967. " 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 Political Effic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1(1): pp.25-38.
Hetherngton, Mare J. 1998.“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Political Trust.”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4): pp.791-808.
Hetherngton, Mare J. 1999.“The Effect of Political Trust on the Presidential Vote.1968-96.”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2): pp.791-808.
Hibbing, John R., and Elizabeth Theiss-Morse. 2001. “Press Preference and American Politics: What the People Want Government to B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1): pp.145-53.
Kelleher, Christine A. and Jennifer Wolak. 2007. “Explaining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Branches of State Governmen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0(4): pp.707-721.
Lambert, Ronald D., James E. Curtis, Steven D. Brown and Barry J. Kay. 1986."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Governing Parties on Feelings of PoliticalEfficacy and Trust,"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Revue canadiennedescience politique19(4): pp.705-728.
MacCallum, R. C., Widaman, K. F., Zhang, S., & Hong, S. (1999). "Sample size in factor analysis".Psychological Methods, 4(1): p.84.
Madsen,Douglas.1987." Political Self-Efficacy Tested." The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 81(2): pp.571-581.
Michael E.Morrell.2005. " Deliberation,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and Internal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Behavior 27(1) : pp.49-69.
Miller, Arthur.1974.“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1964-1970.”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 (3) : pp.951-72.
Raubenheimer, J. (2004). "An item selection procedure to maximise sca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SA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30(4).
Weissberg, Robert.1975."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Illus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7(2): pp.469-48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