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常培之語言學探賾及其貢獻
作者:翁慧芳
作者(外文):Wong, Hui-F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姚榮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羅常培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語言與文化LuoChang-PeiChinese PhonologyChinese DialectsMinority LanguageLanguage and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羅常培是一位有著深厚舊學根柢的學者,卻能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掌握現代語言學的材料及方法,將傳統的中國音韻學往科學化的道路上走。基於羅常培在中國音韻學的貢獻是全方位的,諸如:漢語音韻史和漢語音韻學史、漢語方言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及語言與文化等,因此,本論文擬從20世紀20〜50年代的中國語言學學術背景入手,以「羅常培之語言學探賾及其貢獻」為題,以探討羅常培在語言學上的成果及其貢獻為目的。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介紹二、三十年代中國語言學的學術背景,並且論述羅常培的生平、著作以及他治學的學術背景,最後簡述學術界關於羅常培的研究概況。第二章論述羅常培在漢語音韻學上的研究及其貢獻,分別從上古音、漢魏晉南北朝音、中古音、唐五代西北方音以及近代音等領域,簡略介紹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並提出該研究成果的貢獻及影響。第三章論述羅常培在漢語方言學上的研究及其貢獻,主要針對他在《廈門音系》、績溪方言調查及《臨川音系》中所提供的方言調查成果進行論述,指出它們在漢語方言史上的貢獻及影響。第四章論述羅常培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上的研究,主要分作兩個方面論述:羅常培在雲南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調查研究成果及貢獻,以及1949年以後羅常培推行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貢獻。第五章論述羅常培在文化語言學上的研究及其貢獻。主要介紹《語言與文化》的內容,並論述它如何影響了中國的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及民族語言學;最後簡述《語言與文化》在語言與文化的課題上,羅常培提出的個人見解及建議。第六章總結羅常培在語言學研究的貢獻及其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地位,分別從音韻學的研究、方言研究、民族語言研究、聯繫語言與文化、將語言學落實到應用層面以及他的舊學根柢與全方位的承擔等六點,來展現羅常培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學者,他的成就是劃時代。
Luo Changpei is a scholar with a deep foundation in ancient learning, but he can use the theory of modern linguistics, master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odern linguistics, and ta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onology on the road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Luo Changpei’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phonology are all-round, such a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 and Chinese phonology, Chinese dialectology, minority languages, language and culture, etc.,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themed with "Luo Changpei's Linguistic Exploration and His Contribu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Luo Changpei's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in linguistic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tudy, which introduces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and discusses Luo Changpei's life, works and his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finall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Luo Changpei. Chapter two discusses Luo Changpei’s research on Chinese phonology and his contributions, briefly introducing his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s of ancient phonetics,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middle ancient phonetics,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northwest phonetics, and modern phone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ac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Luo Changpei’s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 on Chinese dialectology, mainly focusing on the dialect survey results provided by him i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The Amoy Dialect", Jixi Dialect Survey and "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The Lin-chuan Dialect", pointing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contributions and influences in Chinese dialect histor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Luo Changpei's research on minority languages,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Luo Changpei'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tributions to minority languages in Yunnan, and Luo Changpei's contribution to minority language work after 1949. Chapter five discusses Luo Changpei's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mainly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discussing how it has influenced China's cultural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d ethno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lso briefly described in the end of the chapter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uo Changpei's personal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inally, chapter six summarizes Luo Changpei’s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hi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ix point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of old learning and all-round commitment, show that Luo Changpei is a scholar who carries forward the past and forges ahead, and his achievements are epoch-making.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及姓氏筆畫排序)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晉﹞司馬彪撰志,﹝梁﹞劉昭注補
《後漢書》,《備要史部》,1965年5月。
﹝北齊﹞顏之推著,莊輝明、章義和譯注
《顏氏家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
《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1987年7月。
﹝漢﹞揚雄,張震澤校注
《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011年重印﹞。
﹝東漢﹞王充
《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通津草堂本。
﹝唐﹞長孫無忌等撰
《隋書•經籍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7月,《叢書集成》影印《八史經籍志》本。
﹝宋﹞鄭樵
《通志•六書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世界書局影印《乾隆中于敏中重刊之陳宗夔校刊本》。
﹝元﹞周德清
《中原音韻》(全三冊),中華書局,1978年,據訥菴本為底本。
﹝明﹞陳第著,康瑞琮點校
《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渭南嚴氏刻本》影印本。
﹝明﹞顧炎武,黃汝成集釋
《日知錄集釋》,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明﹞顧炎武
《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音韻學叢書》影印《觀稼樓仿刻本》。
﹝清﹞李光地等奉敕撰
《御定音韻闡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三四小學類。
﹝清﹞江永
《四聲切韻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清﹞段玉裁
《六書音均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音韻學叢書》重印《經韻樓叢書》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十三經清人注疏。
﹝清﹞戴震
《聲韻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清﹞錢大昕,陳文和點校
《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或英文字母排序)
L. R.帕默爾著,李榮、王菊良、周煥常、陳平譯,呂叔湘校
《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丁啟陣
《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2月。
于安瀾著,暴拯群校改
《漢魏六朝韻譜》,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王力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2002年7月重印)。
《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6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5月(1998年4刷)。
《中國語言學史》,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遠新
《中國民族語言學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民族語言學論綱》,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中國民族語言學: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
孔仲溫
《韻鏡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語文雜誌社編
《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概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社會語言學研究室編
《語言•社會•文化 首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1月。
休寧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休寧縣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省地方誌叢書》,1990年3月。
邢福義編
《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2刷。
李新魁
《〈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2月。
《李新魁語言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李榮
《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2003年9月1版5刷)。
呂叔湘
《呂叔湘語文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
何九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8月。
何大安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林燾主編
《中國語音學史》,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年(2015重印)。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法•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西儒耳目資•譯引首譜》,文字改革出版社,《拼文文字史料叢書》,1957年2月。
金星華主編
《中國民族語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
竺家寧
《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周德清原著、李殿魁校訂
《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學海出版社,1978年。
周長楫
《普通話與閩南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耿振生
《明清等韻學通論》,語文出版社,1992年。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袁家驊等著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年9月(2003年6月)。
﹝瑞典﹞高本漢撰、張洪年譯
《中國聲韻學大綱》,國立編譯館,1990年。
﹝瑞典﹞高本漢
《漢語的本質和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高華年、宋長棟、莊益群編著
《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教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徐通鏘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英﹞泰勒著,蔡江濃編譯
《原始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法﹞馬伯樂著,聶鴻音譯
《唐代長安方音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陸志韋
《古音說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再版。
陳新雄
《等韻述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音略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古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4月(2000年2刷)。
《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1月。
《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9月。
陳保亞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琨
《漢語方音》,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麥耘
《音韻與方言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傅懋勣、周定一、張壽康、羅慎儀主編
《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游汝杰、周振鶴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焦立為、冉啟斌、石鋒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音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4年。
甯繼福
《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6月。
董同龢
《廈門方言的音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1957年。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
﹝美﹞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北京重排第2版,2007年11月北京第9刷。
楊耐思
《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近代漢語音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建新
《中國少數民族通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趙元任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趙蔭棠
《中原音韻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再版。
劉丹青主編
《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9月。
蔣紹愚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鄭再發
《蒙古字韻跟跟八思巴字有關的韻書》,臺大文史叢刊,1965年。
戴慶廈、成燕燕、傅愛蘭、何俊芳等著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謝留文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聶鴻音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2刷。
羅維著,呂叔湘譯
《初民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87年2月。
羅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1933年。
《語言與文化》,北京出版社,1950年。
《臨川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初版,1994年初版三刷。
《廈門音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1993年。
《羅常培文集》編委會編
《羅常培文集》十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羅常培、蔡美彪 合編
《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資料彙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1月。
《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羅常培、周祖謨合著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羅香林
《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客家研究導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外文化要籍影印叢書》影印本,1992年1月。
譚彼岸
《晚清的白話文運動》,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邦新
〈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1981年。
〈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17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李方桂全集》總序〉,丁邦新主編:《李方桂全集:1漢藏語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丁治民、趙金文
〈敦煌詩中的別字異文研究─論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見二系合流〉,《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9年5月。
王力
〈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清華學報》第11卷第3期,1936年。
〈漢語描寫語言學的興起及其發展〉,《語文研究》1981年第2輯。
王均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情況〉,《民眾語文研究文集》,西寧市: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
王士元
〈語言的變異及語言的關係〉,《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王理嘉、鮑懷翹
〈羅常培先生與中國語音學〉,《中國語文》第4期,2009年。
王啟龍、鄧小咏
〈佛學大師鋼和泰男爵生平考〉(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195期,2007年11月。
王芳
〈明末清初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9年11月。
王佳琴
〈《歌謠》周刊與「五四」時期的方言文學〉,《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13年12月。
王興佳
〈漢語拼音研究回顧〉,《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1年。
王越
〈漢代樂府釋音〉,《國立中山大學史學研究所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第二期(1933年10月、11月)。
〈魏晉南北朝「支」「脂」「之」三部及「東」「中」二部之演變〉,《東方雜誌》第三十一卷第七號(1934年)。
王建設
〈閩南方言四種研究成果述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
白吉庵
〈羅常培傳略〉,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 第5輯》(傳記叢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史淑琴
〈敦煌漢藏對音材料研究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4期。
〈敦煌漢藏對音材料研究概述〉,《絲綢之路》,2012年第24期(總第241期)。
李方桂
〈漢語研究的方向〉,《音韻學研究通訊》1982年第1期。
李方桂,徐芳敏譯,丁邦新校訂
〈中國的語言和方言〉,丁邦新主編:《李方桂全集:1漢藏語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李榮
〈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方言》,1983年。
〈切韻與方言〉,《方言》,1983年。
〈漢語方言分區的幾個問題〉,《方言》第2期,1985年。
〈漢語方言的分區─《中國語言地圖集》圖﹝A2﹞與圖﹝B8﹞的說明稿〉,《方言》第4期,1989年11月。
李新魁
〈關於《中原音韻》音系的基礎和「入派三聲」的性質〉,《中國語文》第4期,1963年。
〈論內外轉〉,《音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李如龍
〈廈門話的變調和輕聲〉,《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月6月。
〈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3月5月。
李小凡
〈漢語方言分區方法再認識〉,《方言》第4期,2005年11月。
李敬忠
〈《方言》中的少數民族語詞試析〉,《民族語文》第3期,1987年。
汪榮寶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第1卷第2期,1923年。
〈論阿字長短音答太炎〉,《華國月刊》第2卷第9期,1925年。
辛世彪
〈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1年。
吳碧宇
〈臨川方言研究綜述〉,《晉中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4月。
吳澤順
〈音轉術語體系鈎沉〉,《古漢語研究》,第3期(總第68期)2005年。
林尹
〈影印《十韻彙編》後記〉,劉復等編:《十韻彙編》(全),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林語堂
〈方音調查會方音字母草案〉,《歌謠週刊》第55號「方言標音專號」,1924年5月18日。
〈漢代方音考〉,《語絲》第31期,1925年。
〈西漢方音區域考上〉,《貢獻》,第2期,1927年。
〈西漢方音區域考下〉,《貢獻》,第3期,1927年。
〈閩粵方言之來源〉,《語言學論叢》,上海書店出版社,1933年。
〈支脂之三部古讀考〉,《語言學論叢》,上海書店出版社,1933。
林寶卿
〈廈門、泉州、漳州的語音差異〉,《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1993年。
尚朴齋
〈《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評介〉,《考古》第6期,2005年。
周祖謨
〈悼念羅常培先生〉,《語文學習》1月號,1959年。
〈唐五代的北方語音〉,《語言學論叢》第15輯,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兩漢韻部略說〉,《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2004年7月重印)。
周法高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3本,1948年。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先生對語言學的貢獻〉,《書和人》463,1983年。
周長楫
〈廈門方言文白異讀的類型〉(上、下),《中國語文》,1983年。
〈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第2期,1986年。
〈廈門方言同音字彙〉,《方言》,1991年。
〈重讀《厦門音系》〉,《方言》第3期,1999年。
周士琦
〈羅常培、周祖謨二位先生的師生之誼〉,《語林漫錄》,1998年。
周作人
〈歌謠與方言調查〉,《歌謠》第31號1923年11月4日。
周慶生
〈中國語言人類學研究百年回眸〉,《人類語言學在中國─中國首屆人類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述略〉,《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2010年11月。
周季文、謝后芳
〈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滙〉,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辨明
〈廈語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廈門大學學報》第2卷第2期,1934年。
〈廈語拼音字之改進〉,廈門大學《書同文社》,1949年9月。
金周生
〈談m尾韻母字於宋詞中的押韻現象─以「咸」攝字為例〉,《聲韻論叢》第3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武•呼格吉勒图
〈八思巴字資料及其研究概況〉,《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年。
尚朴齋
〈《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評介〉,《考古》第6期,2005年。
姚榮松
〈中原音韻入聲問題再探〉,《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渡江書十五音初探〉,《聲韻論叢》第二輯,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5月。
姚小平
〈洪堡特與人類語言學研究〉,《人類語言學在中國─中國首屆人類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月4月。
胡適
〈發刊宣言〉,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
胡明揚
〈羅常培先生《語言與文化》讀後〉,《烟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近代漢語的上下限和分期問題〉,《語言學論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珂羅倔倫(Bernhard Karlgren)著,林玉堂(林語堂)譯
〈答馬斯貝囉(Maspert)論《切韻》之音〉,《國學季刊》,第1卷第3期,1923年。
高明
〈嘉吉元年本韻鏡跋〉,《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9月再版。
〈韻鏡研究〉,《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9月再版。
耿振生
〈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第4期,1993年。
徐大明
〈聯繫社會來研究語言─重讀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當代語言學》第1卷第3期,1999年。
徐通鏘、葉蜚聲
〈譯音對勘與漢語的音韻研究─「五四」時期漢語音韻研究方法的轉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6月。
〈內部擬測方法和漢語上古音系的研究〉,《語文研究》,第1輯(總第2輯),1981年。
孫宏開
〈羅常培先生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的貢獻〉,《中國語文》2009年第4期。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規劃百年議〉,《青海民族研究》第26卷第2期,2015年4月。
馬重奇
〈19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四部廈門方言辭書音系比較研究─兼與盧戇章、羅常培、周長楫廈門音系比較〉,《語文研究》,第1期,2015年。
馬重奇、馬睿穎
〈清末民初四部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厦門方言字典音系比較研究〉,《華夏文化論壇》第13輯,2015年8月。
陳亞川
〈中國語言學家評介羅常培〉,《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1979年。
陳望道
〈中國拼音文字的演進─明末以來中國語文的新潮〉,《陳望道文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陳乃雄
〈我國蒙古語族語言研究概況〉,《民族語文》第4期,1987年。
陳章太
〈20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劉堅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陸志韋
〈釋中原音韻〉,燕京學報第31期,1946年。
章炳麟
〈與汪旭初論阿字長短音書〉,《華國月刊》第1卷第5期,1924年。
張振興
〈閩語的分區(稿)〉,《方言》第3期,1985年。
〈閩語及其周邊方言〉,《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
〈現代漢語方言學奠基人之一羅常培教授〉,《中國語文》2009年第4期。
張光宇
〈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1985年。
〈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1992年。
張藩雄
〈讀羅常培先生的《語言與文化》─兼談發揮語義研究的重要性〉,《現代語文》,2012年8月。
張壽康
〈五四運動與現代漢語的形成〉,《北京師院學報》第2期,1979年5月。
張日昇、張群顯
〈從現代方言看內外轉〉,《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1992年5月。
婁育
〈羅常培先生年表新編─紀念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逝世50周年〉,《中國語文》,2008年第5期。
陸鏡光、張振江
〈百餘年間國外語言人類學研究的若干變遷─主要思潮〉,《人類語言學在中國─中國首屆人類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月4月。
陸宗達
〈王石臞先生韻譜合韻譜遺稿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3卷第1期,1932年。
許長安
〈周辨明、林語堂、羅常培的廈門方言拼音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94年。
許世瑛
〈評羅(常培)董(同龢)兩先生釋內外轉之得〉,《淡江學報》第5期,1966年11月。
華學誠
〈漢語方言學史及其研究論略〉,《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2002年1月。
馮友蘭
〈中國現代哲學〉(1934年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學會議上的發言),《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游汝杰、周振鶴
〈方言與中國文化〉,《復旦學報》第3期,1985年。
游汝杰
〈文化語言學答疑〉,《漢語學習》第3期〔總第51期〕,1989年。
〈中國文化語言學芻議〉,《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1月。
〈談談文化語言學和人類學語言學〉,《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期,1997年。
〈高本漢對漢語方言學的貢獻及相關問題探討〉,《語言研究集刊》(第17輯),2017年1月。
黃雪貞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1987年。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1988年。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1989年。
褚宏祥
〈中國漢語語音實驗研究的發端(1922-1937)〉,《科學文化評論》第17卷第4期,2020。
詹伯慧
〈談談漢語的方言調查研究─在日本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的講話〉,《語言與方言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董作賓
〈歌謠與方言問題〉,《歌謠》第32號,1923年11月11日。
董同龢
〈四個閩南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本,1959年。
〈廈門方言的音韻〉,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974年。
〈切韻指掌圖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1981年9月。
〈等韻門法通釋〉,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1981年9月。
楊耐思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國語文》,1957年11月。
〈八思巴字對音──讀龍果夫〈八思巴字與古官話〉後〉,《中國語文》,1959年12月。
〈元代八思巴字文的漢語拼音〉,文字改革第3期,1963年。
〈八思巴字研究概述〉(與照那斯圖合著),《民族語文》第1期,1981年。
〈漢語知章莊日的八思巴字譯音〉,《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年。
〈漢語影、ㄠ、魚、喻的八思巴字譯音〉,《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韻會與七音、蒙古字韻〉,《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知識出版社,1989年。
〈中原音韻兩韻並收字讀音考〉,《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
〈八思巴字漢語的字母〉,《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
〈元代漢語的標準音〉,《薪火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
楊耐思、唐作藩
〈羅常培先生在漢語音韻學上的傑出貢獻〉,《中國語文》第4期,2009年。
楊建新
〈少數民族的文字〉,《中國少數民族通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楊琳
〈文化語言學論綱〉,《語言文化》,第5期,2014年9月。
照那斯圖
〈有關八思巴字母e的幾個問題〉,《民族語文》第1期,1988年。
〈八思巴字蒙古語文獻的語音系統〉,《民族語文》第2期,2007年。
〈新中國八思巴字學科的奠基人羅常培先生〉,《中國語文》第4期,2009年。
〔美〕道格拉斯•帕克斯著,周慶生譯
〈人類語言學學科定位簡論〉,《人類語言學在中國─中國首屆人類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月4月。
趙元任
〈南京音系〉,《科學》第13卷第8期,1929年。
〈說清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1960年10月。
〈現代吳語的研究•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趙日新
〈安徽績溪方言音系特點〉,《方言》,第2期,1989年。
〈徽語的特點和分區〉,《方言》,第3期,2005年8月。
齊佩瑢
〈中國近三十年之聲韻學〉,《中國學報》第1卷第2期,1944年。
魯國堯
〈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音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魯國堯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魯國堯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方言》第4期,2001年。
潘悟雲
〈「輕清、重濁」釋─羅常培《釋輕重》、《釋清濁》補注〉,《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3年。
〈高本漢以後漢語音韻學的進展〉,《溫州師院學報》第2期,1988年。
鄭張尚芳
〈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第1期,1986年。
〈《蒙古字韻》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寫問題〉,《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8月。
〈從《切韻》音系到《蒙古字韻》音系的演變對應規則〉,《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2002年。
〈讀《貢山俅語初探》〉,《東方語言學》第11輯,2012年。
劉薇
〈抗戰時期國內學者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研究〉,《普洱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21年2月。
蔡元培
〈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新教育》,第1卷第3期,1919年。
錢玄同
〈歌謠音標私議〉,《歌謠增刊》,1923年12月17日。
〈古音無「邪」紐證〉,《文字音韻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俄﹞鋼和泰(A. von Stae#l-Holstein,Ph. D.),胡適譯
〈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國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
謝留文
〈重讀《臨川音系》〉,《方言》第3期,1999年。
〈江西省的漢語方言〉,《方言》第2期,2008年
謝自立
〈臨安浙川「績溪話」記音〉,《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月1月。
戴昭銘
〈人類語言學的當代意義(序)〉,《人類語言學在中國─中國首屆人類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月4月。
魏建功
〈古音學上的大辯論─《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引起的問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第1卷第1期,1926年。
〈黟縣方音調查錄〉,《國學季刊》第4卷第4期,1934年。
聶蒲生
〈抗戰時期在昆民族語言學家的調查研究〉,《語言研究》,第20卷第4期,2003年。
〈抗戰時期遷居昆明的語言學家對地方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10年11月。
聶鴻音
〈論「八思巴字梵語」〉,《民族語文》第2期,2011年。
顏森
〈江西方言的分區(稿)〉,《方言》第1期,1986年。
〈客家話的三個標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2年8月。
羅慎儀
〈前塵俯仰:羅常培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當代》第133期,1998年。
〈寫在《羅常培文集》(十卷)出版時〉,《中國語文》第4期,2009年。
羅澤珣
〈羅常培先生的治學精神─紀念先生逝世30周年〉,《文史哲》第6期,1988年。
羅常培、邵榮芬調查記錄,張潔整理撰文
〈半個多世紀前的休寧方言〉,《方言》,第2期,2018年。
羅常培
〈《十韻彙編》序〉,劉復等編:《十韻彙編》(全),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八思巴字和元代官話自序〉,《圖書季刊》新1第1期,1939年。
〈蒙古字韻跋〉,《圖書季刊》新1第3期,1939年。
〈關於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報告〉,《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概況》(中國語文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嚴紹璗、張渭毅
〈前言〉,魏建功著,嚴紹璗、張渭毅編選:《魏建功文選》(北大中文文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葉鍵得
《通志七音略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楊秀芳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5月。
王松木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系統》,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江敏華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翁慧芳
《韻鏡及七音略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瑤
《徽州方言音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宮宸
《論高本漢的中古音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8月。
馬嬉艷
《抗戰時期雲南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回顧》,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李千慧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