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研究(2012-2023):國家治理職能的視角
作者:莊卓穎
作者(外文):Cho-Ying 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繼祥
周嘉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國家治理職能國家能力國家-社會中國特色習近平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State CapacityState-SocietyChinese CharacteristicsXi Jinp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改革開放後,以其爆發式國力增長擠身世界強國之列。集大權於一身的中國共產黨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於2023年三度連任國家主席,他近年所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既總結其主政之初「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也被視為連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企圖引領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朝中共政權長年大力宣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邁進,而日漸成熟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架構更開始挑戰過往西方中心的現代化論述。
當中國重新拾起其文化傳統、揉合馬克思主義,並採新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致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際,本篇論文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研究主軸,先闡明其背景與主張、區辨中西現代化發展模式,再進一步自國家治理職能視角出發,就國家滲透社會、調節社會關係、汲取與配置資源等面向研析「中國式現代化」所倡議的治理機制,歸納出中共政權所落實之具體作為,並以中國政府面對Covid-19疫情時採取的管控措施、中共的對臺政策、習近平的共同富裕主張,分別對應國家治理職能的社會滲透、社會關係調節、資源汲取與配置面向,進行代表性案例之經驗分析,而後再針對前述國家治理職能的三個不同變項作綜合估量。
本研究發現,中國政府在推進所謂「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雖作為一個「強國家」,卻不得不更加細緻地處理當代國家與社會的各種新興關係,巧妙將無可迴避之市民社會群體力量轉化為政權正當性的一部分;中共的國家觸手甚至跨越國家統轄的社會疆界,進而延伸至不具國家治權的外部地域,成為迥異於傳統政治學「國家-社會」研究的新興現象。習近平新時代治理模式可被歸結為一種「習治型政府」的獨特未來政府治理模式,他所推崇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則成為延續北京共識的新型中國模式;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於中共官方語境中愈漸復甦,作為國家凝聚集體認同的手段之一,中共政權的實用主義與中國政治的「再毛化」也在研究中得到印證,體現「依法治國」大旗下「形式上制度化,實質上制度倒退」現象;習近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抗拒著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等來自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普世價值觀,暗喻外國不應干涉中國本國內政,其主張亦將陸續衝擊二戰後西方世界主導形塑之國際秩序與區域安全格局,形成與美國在檯面下的戰略對抗情勢。
至於本文相關研究,則將可拓展國家治理職能的其他創新衡量面向,探索共產中國如何於現代化進程兼顧權威秩序與創新能力之矛盾治理課題,反思並發掘國家中心論、歷史制度主義、比較研究途徑未來的研究潛能,亦可就中國推行現代化所面臨的諸多治理問題與挑戰著手,進而展望「中國式現代化」可能帶來的「中國特色」民主化前景,以及與民主化密不可分的自由、平等與人權等相關議題。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s been ranking among the world's great powers with skyrocketing national strength growth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Xi Jinping, the Fifth Generation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CP), concentrates all the governmental powers on himself and got re-elected as President of the country for the third time in 2023, the concep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e proposed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summarizes his targe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reign but is also seen as the connection of maj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ttempts to lead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oving towards the goal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ethnically Chinese” that the CCP regime has been vigorously promoting for many years, and its increasingly matur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as also begun to challenge the past Western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When China rediscovers its cultural traditions, blending Marxism and adopting the emerg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ory to build a powerful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s its backbone. The research first clarifies its background and proposition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the research further analyzes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proposed by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actoring in social penetration, social relationship regulation, and the extrac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state,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actions implemented by CCP. The research then tak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Covid-19 epidemic, China’s Taiwan policy, and Xi Jinping’s proposal for common prosperity as representative cases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factors, which is followed b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and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se factors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This thesis found that although PRC is a “strong state” when advancing so-calle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PRC government has to delicately deal with the emerg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state and society, ingeniously transforming the unavoidable power of civil society groups into part of regime legitimacy. The CCP’s tentacles even cross the social boundaries of the state’s governance and extend to external territories where it has no sovereignty, which becomes an up-and-coming phenomeno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state-society” research. Xi Jinping’s new era governance model can be summed up as a unique future government governance model, that is, “Xi-governance government,” whereas the theor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e advocates has become a new Chinese model that continues the Beijing consensu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radually revived in the official context of the CCP as well, becoming one of the means for the state to cohere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pragmatism of the CCP regime and the “re-Maoiz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are also confirmed in this research, reflecting the phenomen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form, institutional retrogression in nature” under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conception. Xi Jinping’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ically resists the universal value discourse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process such a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social diversity, implies that foreign countries should not interfere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and is expected to gradually impact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regional security pattern dominated by the Western world after World War II and form a strategic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table.
As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this thesis suggests expanding other innovative measurement dimensions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exploring the contradictory governance issue about how communist China balances authority order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reflecting and discovering future research potential of state-centered theor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Researchers can also start with the numerous governance issues and challenges when China promotes modernization, forecast the future of “Chinese-style democratization” possibly achieved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examine the issues inseparable from democratization including freedom,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afterwards.
壹、中文
一、專書
丁學良(2011a)。《辯論“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丁學良(2011b)。《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于桂芝(2006)。《全球化、中國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丹(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五講》。臺北:聯經。
王書成(2021)。《中國法治的想像》。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鋼(1993)。《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劍鋒(2014)。《中國趕超型體制──基於歷史成因與宏觀經濟失衡的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2018)。《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
尹慶耀(1990)。《共產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實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方燕(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問題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朱雲漢(2020)。《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增訂版)》。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何清漣(1998)。《現代化的陷阱──當今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何清漣、程曉農(2017)。《中國:潰而不崩》。新北:八旗文化。
何曉明(2007)。《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二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李雲霞(2010)。《中印現代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敬煊、劉從德(20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熱點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保華(2022)。《用鮮血和謊言寫下的百年中共黨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毓生(2019)。《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新北:聯經出版。
林德昌(2001)。《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臺北:成文出版社。
明居正(2013)。《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臺北:五南圖書。
周新富(2022)。《教育社會學(三版)》。臺北:五南出版。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臺北:威仕曼文化。
姚洋(2022)。《經濟的常識:中國經濟的變與不變》。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洪修平(2015)。《儒佛道思想家與中國思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馬占穩(2011。《比較視野下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峰(2020)。《走向復興與繁榮:大國治理現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夏明方(2012)。《近世荊棘: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習近平(20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
習近平(2017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習近平(202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喬志強(1998)。《中國近代社會史》。臺北:南天書局。
曾韋禎(2019)。《全面滲透:中國正在遙控臺灣》。臺北:主流出版。
曾敬涵(2016)。《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賀凌虛(1970)。《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論集》。臺中:霧峰出版社。
華國明、許魯洲(2010)。《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馮鋼(2010)。《轉型社會及其治理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當代中國研究所(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靳輝明、李崇富(2011)。《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正來(2002)。《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蔡拓(2008)。《全球化與中國政治發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鄭永年(2016)。《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心理出版。
潘維(2017)。《信仰人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治傳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新力(2008)。《現代化進程中黨的領導制度與執政方式新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鍾延麟(2013)。《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譚來興(2008)。《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圖書。
二、期刊論文
王信賢(2010)。〈當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變與常─以環保組織的發展為例〉,《政治學報》,(49):1-39。
王信賢(2018)。〈科技威權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展望與探索》,16(5):111-127。
王紹光、胡鞍鋼(1994)。〈中國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二十一世紀評論》,(21):5-14。
王紹光(2002)。〈國家汲取能力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經驗〉,《中國社會科學》,(1):77-93。
王偉光(2006)。〈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0(3):5-14。
王漢生、吳瑩(2011)。〈基層社會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國家──發生在一個商品房小區中的幾個“故事”〉,《社會學研究》,(1):63-95。
左正東(2009)。〈網路言論管制和網路自由運動〉,《資訊社會研究》,(17):239-255。
左正東(2012)。〈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貿易安全連結〉,《政治學報》,(54):81-105。
古明君(2022)。〈防疫健康碼、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數位科技威權主義:中國因應新冠肺炎的觀察〉,《中國大陸研究》,65(3):109-133。
申端鋒(2012)。〈將人民內部矛盾帶回分析的中心〉,《開放時代》,(7):26-53。
江華、張建民、周瑩(2011)。〈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社會學研究》,(3):136-152。
朱貴昌(譯),Arif Dirlik(原著)(2011)。〈“中國模式”理念:一個批判性分析〉,《國外理論動態》,(7):15-27。
汪子錫(2011)。〈在意識形態戰場吹響集結號的大陸電影政經分析〉,《展望與探索》,9(9):53-84。
沈中元(1995)。〈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3):73-89。
沈鐳、成升魁(2002)。〈論國家資源安全及其保障戰略〉,《自然資源學報》,17(4):393-400。
吳玉山(1998)。〈現代化理論 vs.政權穩定論: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前景〉,《政治科學論叢》,(9):443-466。
吳玉山(2021)。〈從比較共產主義看中共百年〉,《政治學報》,(71):1-31。
吳勇鋒(2019)。〈從分歧到整合:制度變遷解釋性研究的演進〉,《東南學術》,(5):141-150。
吳柏寬(2022)。〈淺析烏俄戰爭下,歐盟與中國大陸因應之道〉,《經濟前瞻》,(201):69-73。
吳進安(2013)。〈儒家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以古典儒家為中心〉,《哲學與文化》,40(9):5-21。
吳稼祥(2006)。〈權威落差與政治穩定〉,《二十一世紀》網絡版,(50):1-22。
李英明(2017)。〈習近平思想:新的中共意識型態模式的興起〉,《展望與探索》,15(9):8-13。
李宥霆(2019)。〈五四時期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兼與日本比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6(1):77-114。
李宥霆(2021)。〈20世紀晚期以降的中國論述:國關與歷史的對話〉,《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4):701-736。
李浩銘(2015)。〈從中共政法體系論「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司法體制改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3):215-235。
李浩燕、賴可基(2001)。〈我國稅收收入佔GDP比重偏低的原因〉,《中國財政》,(1):46-48。
李敏昌、張穗成、吳淑嫻(2011)。〈黨在建國初期的經濟政策及其影響〉,《甘肅社會科學》,(3):43-46。
李培林(1995)。〈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對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1):70-82。
李培林(2022)。〈新冠疫情常態化下的社會治理〉,《社會治理》,(2):5-7。
李路路(1995)。〈社會資本與私營企業家〉,《社會學研究》,(6):46-58。
宋國誠(2022)。〈解構上海「動態清零」-生命政治學的批判〉,《展望與探索》,20(8):97-108。
宋筱元(2016)。〈習近平時期中共的網絡輿論管理〉,《展望與探索》,14(3):46-66。
杜鈴玉(2015)。〈習近平「中國夢」之探討〉,《展望與探索》,13(3):40-64。
邵維慶(2008)。〈現代化意義與中國現代化歷程之探討〉,《人文及管理學報》,(5):81-110。
林疋愔(2021)。〈中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統戰宣傳工作〉,《軍事社會科學專刊》,(19):55-76。
林宗弘(2009)。〈威權主義與國家財政能力-以中國大陸財政改革為例之分析〉,《政治學報》,(47):105-154。
周嘉辰(2015)。〈混合研究法與中國研究:結合多類案例與量化內容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8(2):61-90。
周嘉辰、謝銘元(2018)。〈威權體制內部的民主制度:中國大陸民衆體制內政治參與對其政治態度的影響〉,《政治學報》,(66):1-28。
周嘉辰、黃佳雯(2021)。〈大衆化的網路監管與威權體制:中國大陸的網路「舉報」制度〉,《政治學報》,(71):99-129。
周繼祥(2013)。〈書評:Why Nations Fails: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利、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by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艾賽莫魯、羅賓森](United States, Turkey, Crown Business, 2012, hardcover, 546pp, ISBN 0307719219)〉,《臺灣民主季刊》,10(3):181-188。
柳金財(2022)。〈中共實施動態清零政策與黨內權力競逐〉,《展望與探索》,20(7):105-113。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姜新立(2018)。〈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評析〉,《展望與探索》,16(11):1-8。
洪敬富、司昕山(2016)。〈習近平主政以來的中共黨國宣傳體系與意識型態工作:新瓶舊酒或新瓶新酒?〉,《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8):31-76。
唐文玉(2010)。〈行政吸納服務──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種新詮釋〉,《公共管理學報》,(1):13-19。
唐皇鳳(2012)。〈“中國式”維穩:困境與超越〉,《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7-25。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孫采薇(2015)。〈「緬甸式」民主化:正當性、政權轉移、與政治改革〉,《問題與研究》,54(4):123-151。
桂宏誠(2005)。〈從「法制」到「法治」-中共「依法治國」之涵義與目的〉,《展望與探索》,3(3):83-98。
高奇琦(譯),James Mahoney(原著)(2012)。〈質性方法論與比較政治〉,《華東政法大學學報》,(5):145-160。
袁怡棟(2017)。〈中共18大以後政法委變革分析〉,《展望與探索》,15(12):76-103。
桂勇(2007)。〈鄰里政治:城市基層的權力操作策略與國家-社會的黏連模式〉,《社會》,27(6):102-106。
徐振雄(2006)。〈網路經濟下的中共電子商務政策與法律控制之評析〉,《展望與探索》,4(3):55-74。
郭崇武(2003)。〈中共公安部組織與職掌概述〉,《展望與探索》,1(6):88-93。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4):23-45。
陳浩天(2011)。〈從治理到善治:基層政府治理嬗變的現實圖景與國家整合〉,《湖北社會科學》,(11):41-44。
陳啓清(2006)。〈從國家中心論的觀點論國家能力的研究〉,《國家與社會》,(1):31-80。
陳康團(2000)。〈政府行政能力與政府財力資源問題研究〉,《中國行政管理》,(8):56-59。
陳新民(1998)。〈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家(Der Rechtsstaat)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28(1):47-121。
陳嫈郁(2012)。〈治理理論與國家職能的辯證:英國觀點〉,《政治科學論叢》,(53):1-52。
陳嫈郁(2014)。〈國家與國家職能之思辨: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觀點〉,《全球政治評論》,(48):179-206。
徐良維(2011)。〈全球化趨勢下地方政府之財政自主與國家資源之合理分配〉,《城市學學刊》,2(1):89-117。
徐崇溫(2010)。〈關於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4(2):17-21。
馬雪松(2014)。〈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體系的功能建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35-41。
張祥山(2008)。〈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6(3):22-41。
張健一(2020)。〈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與因應〉,《兩岸經貿》,342:8-11。
張齊發(2013)。〈美麗中國 永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學理論》,(4):13-16。
康曉光、韓恆(2006)。〈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社會學研究》,(6):73-89。
黑快明(2020)。〈中國銳實力對澳洲的滲透與澳洲政府的回應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21(3):41-109。
黃克武(2006)。〈「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當代》,(223):76-95。
黃彥慈(2013)。〈解析中國模式〉,《當代中國研究通訊》,19:55-57。
黃清賢(2008)。〈中共領導人的辯證思維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5):277-308。
曾建元(2014)。〈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控制〉,《中華行政學報》,(14):7-8。
曾建元(2017)。〈習近平主政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腐打貪機制及其成效〉,《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3(2):113-135。
彭錦珍(2006)。〈現代化發展趨勢下的資訊社會與資訊戰〉,《復興崗學報》,(86):31-56。
董立文(2016)。〈習近平集權之路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3):1-21。
董立文(2018)。〈「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阻力與發展」與談稿〉,《展望與探索》,16(2):96-99。
董慧明(2018)。〈習近平主政後社會維穩的武裝應急體制分析〉,《安全與情報研究》,1(2):99-139。
鄧玉英(2014)。〈後危機時期中國經濟轉型與國際參與〉,《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1):137-159。
熊自健(1998)。〈「轉變政府職能」與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41(8):5-16。
楊開煌(2014)。〈習近平出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小組長之政治意涵〉,《展望與探索》,12(2):7-16。
廖坤榮(1996)。〈國家職能及其從「發展國」到「管理國」的轉變〉,《中國行政評論》,5(4):125-148。
廖淑容(2005)。〈全球化、國家調節與台灣縣市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32(1):25-56。
趙春山、林祐斳(201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展望與探索》,10(5):24-42。
劉久清(2017)。〈後世俗社會與宗教公民身份-宗教道德教化在當世意義的一些思考〉,《宗教哲學》,(82):160-188。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233-268。
劉坤鱧(2012)。〈中國的崛起與挑戰:世界體系理論視角的分析〉,《全球政治評論》,(40):115-136。
劉致賢(2015)。〈中國國家資本主義: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議程〉,《台灣政治學刊》,19(2):41-80。
蔡中民(2015)。〈國家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理論脈絡〉,《台灣政治學刊》,19(2):7-39。
蔡英文(2003)。〈極權主義與現代民主〉,《政治科學論叢》,(19):57-84。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41(2):39-76。
潘彥豪(2010)。〈鄧小平四個現代化在現代化理論的適用性〉,《展望與探索》,8(8):33-49。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1-27。
戴東清(2014)。〈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從鄧小平到胡錦濤〉,《國家與社會》,(16):83-109。
鍾延麟(2021)。〈中共建政後統戰工作的歷史回顧:彭真的角色和活動〉,《中國大陸研究》,64(3):97-1275。
薛健吾(2022)。〈中國「一帶一路」的進展與影響,2013~2021〉,《中國大陸研究》,65(2):117-157。
謝游麟(2022)。〈中共「軍改」後武警之變革與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56(4):20-36。
謝寶煖(1999)。〈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2):35-55。
顏建發、黃琬珺(2013)。〈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9(3):71-92。
龐景超(2017)。〈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特質與意義〉,《愛知論叢》,(102):145-169。
蘇軍瑋、藍元駿(2012)。〈從租稅國理論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財政體制之變革〉,《展望與探索》,10(9):73-89。
嚴家炎(1997)。〈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42):129-136。
三、專書譯著
包淳亮(譯),Graham Allison(原著)(2018)。《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臺北:八旗文化。
李屹(譯),James Griffiths(原著)(2020)。《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臺北:游擊文化。
李佳蓉、林庭芳、張志涵、張盈秋、廖尉君(譯),Jeffrey Kopstein、Mark Lichbach(原著)(2013)。《比較政治學:轉變中全球秩序的利益、認同與制度》。臺北:巨流圖書。
沈宗靈(譯),Roscoe Pound(原著)(2002)。《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祐聖、葉欣怡(譯),David Held、Anthony McGrew(原著)(2005)。《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臺北:弘智文化事業。
林添貴(譯),Richard C. Bush(原著)(2013)。《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郁建興、何子英(譯),鄭永年(原著)(2009)。《全球化與中國國家轉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郭凡嘉(譯),西村晉(原著)(2023)。《中國共產黨,世界最強組織》。臺北:大是文化。
高湘澤、馮玲(譯),Martin Albrown(原著)(2001)。《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瑞宋(譯),朱敬一、羅昌發、李柏青、林建志(原著)(2023)。《價值戰爭:極權中國與民主陣營的終極經濟衝突》。臺北:衛城出版。
梅醴安(譯),Mark Levin(原著)(2022)。《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紅色思想如何滲透全美學校、媒體、科技公司和綠色新政》。臺北:黑體文化。
黃彥杰(譯),Prasenjit Duara(原著)(2017)。《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北京:商務印書館。
葛雪蕾、洪漫、李莎(譯),Jenny Clegg(原著)(2010)。《中國的全球戰略──走向一個多極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毅、鍾飛騰、苗苗(譯),Frederic S. Pearson、Simon Payaslian(原著)(2006)。《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體系中的衝突與合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丹婷(譯),王飛凌(原著)(2023)。《中國紀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北:八旗文化。
潘勛(譯),W. Cleon Skousen(原著)(2019)。《赤裸裸的共產黨:共產主義如何危害自由世界》。新北:八旗文化。
嚴伯英、江勇振(譯),Shmuel N. Eisenstadt(原著)(1979)。《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蘆荻(譯),峯村健司(原著)(2016)。《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臺北:聯經。
四、編著論文
王亮中(譯),Daniel A. Bell(原著)(2020)。〈走向由中國和印度領導之亞洲區域秩序〉,朱雲漢、鄭永年(主編),《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頁435-47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王信賢(2022)。〈鑲嵌在中國兩個大局的兩岸關係:習近平時期中共對台政策解析〉,吳玉山、寇健文、王信賢(主編),《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習近平執政十週年的檢視》,頁333-360。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韻(2022)。〈習近平十年:「頂端優勢」邏輯下的政社關係變化〉,吳玉山、寇健文、王信賢(主編),《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習近平執政十週年的檢視》,頁215-248。臺北:五南出版社。
朱雲漢(2009)。〈中國模式與全球秩序重組〉,潘維(主編),《中國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頁603-630。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朱鋒、Ross R.(2008)。〈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朱鋒、Robert S. Ross(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頁385-41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文(2010)。〈東亞現代化〉,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點》,頁57-67。北京:科學出版社。
何虎生(2009)。〈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新中國(1979-1992)〉,齊鵬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頁276-37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信全(2002)。〈儒家政治哲學的前景:從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脈絡的考察〉,黃俊傑(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頁207-228。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辛逸(2009)。〈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新中國(1956-1966)〉,齊鵬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頁107-19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汪雲生、耿化敏(2009)。〈“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進”時期的新中國(1966-1978)〉,齊鵬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頁194-27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吉辰(譯),Kishore Mahbubani(原著)(2020)。〈亞洲能否重塑全球治理?〉,朱雲漢、鄭永年(主編),《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頁323-3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明居正(2009)。〈國際體系層次理論與兩岸關係:檢視與回顧〉,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頁313-343。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繼祥(2011)。〈五都選後的兩岸關係〉,吳秀玲(主編),《兩岸關係六十年》,頁1-10。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陳志強、王萍(2009)。〈現代化發展史上的批判性思考〉,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編),《全球化與現代化》,頁173-185。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明通(2011)。〈李扁時期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比較-一項政治層面的「安全困境」分析〉,吳秀玲(主編),《兩岸關係六十年》,頁11-126。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陳健民(2016)。〈社會衝突與公民社會〉,陳健民、鍾華(主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頁167-18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徐斯儉(2004)。〈退化極權政體下的「有限改革」〉,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頁165-207。臺北:時報文化。
徐斯儉、張鈞智(2023)。〈測量中國演化式治理當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檢驗現有文獻(2005-2015)〉,徐斯儉、蔡欣怡、張鈞智(主編),《威權演化論:中國如何治理?國家與社會如何維持動態關係?》,頁71-108。臺北:左岸文化。
高瑞泉(1995)。〈終極關懷的玄學重建〉,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 第一卷 1800~1949》,頁556-564。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陶儀芬(2002)。〈從「放權讓利」到「宏觀調控」──後鄧時代中央與地方金融關係的轉變〉,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頁235-262。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莫紀宏(2003)。〈用新的視角審視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的關係〉,王逸舟(主編),《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頁223-256。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許紀霖、陳達凱(1995)。〈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類型與反應性質〉,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 第一卷 1800~1949》,頁1-5。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張歡華(2016)。〈社會不平等、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陳健民、鍾華(主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頁167-18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頁312-345。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黃瑞祺、黃之棟(2011)。〈現代性與全球化〉,黃瑞祺(主編),《當代社會學》,頁311-326。臺北:東華書局。
董立文(2004)。〈從權力繼承看中共政治發展的非制度化〉,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頁129-163。臺北:時報文化。
董正華(2009)。〈全球化的歧異與真實歷史進程〉,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編),《全球化與現代化》,頁137-145。北京:科學出版社。
費晟(2018)。〈中國大陸1970年代以來的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劉翠溶、畢以迪(主編),《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頁291-320。臺北:允晨文化。
楊德山、趙淑梅(2009)。〈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階段的新中國(1992-2009)〉,齊鵬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頁380-49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永年(2020)。〈中國模式:內部多元主義、賢能政治與民主〉,朱雲漢、鄭永年(主編),《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頁99-138。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鄭永年、劉伯建(2020)。〈精準裁定的多邊主義:中國大戰略的要義〉,朱雲漢、鄭永年(主編),《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頁289-32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趙穗生(2009)。〈中國模式探索:能否取代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潘維(主編),《中國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頁281-313。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蔡欣怡(2023)。〈中國的演化式治理:威權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互動〉,徐斯儉、蔡欣怡、張鈞智(主編),《威權演化論:中國如何治理?國家與社會如何維持動態關係?》,頁29-70。臺北:左岸文化。
劉翠溶(譯),James Beattie、Ts'ui-jung Liu(原著)(2018)。〈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導論〉,劉翠溶、畢以迪(主編),《東亞環境、現代化與發展:環境史的視野》,頁15-51。臺北:允晨文化。
劉曄(2006)。〈治理結構現代化:中國鄉村發展的政治要求〉,尹冬華(主編),《從管理到治理──中國地方治理現狀》,頁164-176。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鍾華、劉月(2016)。〈中國的犯罪與社會控制〉,陳建民、鍾華(主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頁189-21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魏明德(2001)。〈環境保護與中國發展模式:一個西方學者的淺見〉,狄明德、魏明德(主編),《環保與人文智慧》,頁95-111。臺北:光啟文化事業。
蘇子喬、沈有忠、胡全威(2017)。〈政治學研究途徑〉,王業立(主編),《政治學與臺灣政治》,頁21-46。臺北:雙葉書廊。
五、學位論文
江雲駒(2019)。《習近平時期維穩機制變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逸駿(2016)。《中國市場結構轉型中的社會治理機制--四種類型案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梁鈞淳(2016)。《後社會主義中國基層治理的細碎化變革—以廈門海滄新城社區的網格化管理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政府委託計畫
周繼祥(2017)。《中共「十九大」前人事及政策動向觀察》(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大陸委員會。
周繼祥、徐珮菱(2022)。《中共「二十大」前瞻》(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大陸委員會。
七、網路資料
人民日報(2023)。〈2023年對台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王滬寧出席並講話〉。 5月11日。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5/11/nw.D110000renmrb_20230511_1-02.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11日。
中央社(2018)。〈習近平又打破慣例 中共19屆三中26日召開〉。2月24日。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1802240152.aspx。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中央社(2022)。〈封控、管控霧煞煞?中國防疫用詞一次看懂〉。4月3日。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204030121.aspx。檢索日期:2023年5月10日。
中央社(2023)。〈習近平3度當選中國國家主席 一人時代降臨、權力比肩毛澤東〉。3月10日。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303100059.aspx。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中國共產黨(1981)。〈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6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8-06/23/content_1024934.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12日。
中國共產黨(1990)。〈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0709/P020191029595678185845.pdf。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中國共產黨(2013)。〈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中國共產黨(2019)。〈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中國共產黨(2021a)。〈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9日。
中國共產黨(2021b)。〈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1/content_5650329.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11日。
中國共產黨(2023)。〈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3-03/16/content_5747072.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guoqing/2018-03/22/content_5276318.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1979)。〈告臺灣同胞書〉。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twwt/stflgf/202206/t20220606_10699016.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15日。
文世芳(2019)。〈鄧小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月21日。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221/c69113-30851202.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11日。
王增福、劉洋(2023)。〈王增福 劉洋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礎〉。3月21日。黨建網。http://www.dangjian.cn/shouye/dangjianyaolun/202303/t20230329_6582013.s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30日。
王叢虎(2023)。〈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助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3月23日。中國日報中文網。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a/202303/22/WS641b05b2a3102ada8b234d67.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23日。
毛澤東(1930)。〈反對本本主義〉。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5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005.htm。檢索日期:2023年4月22日。
毛澤東(1939)。〈《共產黨人》發刊詞〉。10月4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91004.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毛澤東(1945)。〈論聯合政府〉。4月24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50424.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毛澤東(1957)。〈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2月27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70227.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2日。
未普(2017)。〈面對“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為何淡定?〉。4月19日。自由亞洲電台網站。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wp/com-04192017082254.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25日。
央視網(2023)。〈大國外交中 習近平這樣闡釋中國式現代化〉。4月8日。央視網。https://news.cctv.com/2023/04/08/ARTIU5YjRN2zbaaX8y8epdeW230407.s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9日。
平凡(2022)。〈中共“筆桿子”裡面出政權嗎?〉。7月27日。美國之音網站。https://www.voacantonese.com/a/ls-role-of-ccp-theorists-20220722-ry/6674550.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朱青(2022)。〈我國稅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6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網站。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80/c5176827/content.html。檢索日期:2023年6月14日。
朱建陵(2023)。〈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蘊〉。2月9日。經濟日報網站。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6961051。檢索日期:2023年3月15日。
江澤民(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9月12日。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19日。
江澤民(2001)。〈江澤民在慶祝中共成立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全文)〉。7月1日。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2001-07-02/26/101847.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4日。
江澤民(200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8日。
杜鵑、許鳳(2023)。〈專訪:“可能是有史以來任何一個國家取得的最大進步”──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阿爾布勞談中國式現代化〉。3月12日。新華網。http://www.news.cn/world/2023-03/12/c_1129427711.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周恩來(1954)。〈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673.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周恩來(1964)。〈196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1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787.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3日。
周嘉辰(2020)。〈疫情對中共威權領導影響觀察〉。3月。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s://ws.ma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jk1L2NrZmlsZS81Y2RhNjQwNi1kNjY0LTQ0ZTAtOWM0My1lMGM5ZWJiMzNhODAucGRm&n=5LiAIOeWq%2baDheWwjeS4reWFseWogeasiumgmOWwjuW9semfv%2bingOWvny3lkajlmInovrAucGRm。檢索日期:2023年6月1日。
底線思維(2023)。〈鮑里斯·塔迪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過錯的糾正〉。2月28日。緬華網。https://www.mhwmm.com/zonghezixun/66274.html。檢索日期:2023年7月30日。
林薏禎(2023)。〈習近平全票當選中國國家、軍委主席 三度連任成史上第一人〉。3月10日。鉅亨網。https://news.cnyes.com/news/id/5111377。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姚洋(202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中華文明的建構〉。7月2日。文化縱橫網站。http://www.21bcr.com/makesizhuyizhongguohuahexiandaizhonghuawenmingdezhonggou。檢索日期:2023年3月14日。
胡錦濤(200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0月15日。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npc/zggcddsbcqgdbdh/2012-11/06/content_1742192.htm。檢索日期:2023年4月20日。
胡錦濤(201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1月8日。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npc/zggcddsbcqgdbdh/2012-11/06/content_1742192.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19日。
殷之光(2023)。〈誰的現代化?尋找一個屬於人民的發展話語〉。2月15日。微信公眾平臺。https://mp.weixin.qq.com/s/sQt-7E8bVXeAyEbEX0Yqaw。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馬秀秀(2023)。〈東西問丨貝亞特·施耐德:西方如何更好讀懂中國?〉。3月28日。中國新聞網。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news.china.com.cn/2023-03/28/content_85197042.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馬建堂(2021)。〈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0/content_5650009.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16日。
陳家剛(2013)。〈“頂層設計”之辯〉。4月7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https://www.dswxyjy.org.cn/BIG5/n1/2019/0617/c427559-31160379.html。檢索日期:2023年6月5日。
唐緣媛(2023)。〈"中國式現代化"不搞對抗?專家:扭曲民主定義〉。3月16日。自由亞洲電台網站。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tj-03162023103310.html。檢索日期:2023年7月31日。
晧宇(2014)。〈觀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9月15日。BBC News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4/09/140915_karl_marx_china_today。檢索日期:2023年4月22日。
參考消息(2023)。〈港媒:中國式現代化的“十大優勢”〉。3月19日。參考消息網。http://m.cankaoxiaoxi.com/china/20230319/2507255.s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習近平(2013)。〈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 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c397563-27331317.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習近平(201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7月1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1/0416/c64094-32079803.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習近平(2017b)。〈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0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習近平(2017c)。〈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月18日。求是網。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1/01/c_1126935865.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6日。
習近平(2021a)。〈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7月1日。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9日。
習近平(2021b)。〈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076.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5日。
習近平(2021c)。〈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076.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15日。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9日。
張弘遠(2022)。〈中共有關「中國式現代化」論述觀察〉。9月。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s://ws.ma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jk1L2NrZmlsZS9lMGRiZDdhZC03NWEwLTRiMTItODUzNC0xMmM5ZjE3MDAxM2MucGRm&n=MjAyMjA5LTEucGRm。檢索日期:2023年5月4日。
張弘遠(2023)。〈「共同富裕」下的政經轉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思維〉。2月13日。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13591。檢索日期:2023年6月19日。
張宇韶(2022)。〈中共二十大後的習近平,徹底毀滅鄧小平的政治改革遺產〉。11月2日。鳴人堂丨聯合新聞網。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561/6732740。檢索日期:2023年6月5日。
張秀閣、孫良勇(2023)。〈從五個維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3月22日。光明思想理論網。https://theory.gmw.cn/2023-03/22/content_36447881.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張執中(2020)。〈習近平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8月18日。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5416。檢索日期:2023年6月5日。
張維為、范勇鵬(2023)。〈張維為、范勇鵬:“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中國特色的現代化”〉。3月2日。微信公眾平臺。https://mp.weixin.qq.com/s/Dfsqwt02ETPXtWDnMcYWMQ。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張鎮宏(2022)。〈延遲一年的《新疆報告》發布,聯合國:中國政府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9月1日。報導者網站。https://www.twreporter.org/a/un-human-rights-report-china-xinjiang-crimes-against-humanity。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康曉光(2004)。〈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1月28日。愛思想網站。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17.html。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黃佐春(2023)。〈焦點訪談:機構改革再深化〉。3月17日。央視網。https://news.cctv.com/2023/03/17/ARTIPopVZPgyEwmmFn80wAa1230317.s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22日。
黃季寬(2010)。〈大眾傳媒時代下中共的新形象工程〉。8月18日。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5282。檢索日期:2023年5月25日。
彭森(2023)。〈中國式現代化與市場化改革〉。4月7日。人民政協網。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304/06/content_41416.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9日。
彭曉玲(2023)。〈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這樣深入闡述〉。2月9日。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209/c164113-32620645.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新華社(2009)。〈新中國檔案: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9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9-09/16/content_1418992.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1日。
新華社(2021)。〈人民至上,堅持“動態清零”策略不動搖——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談當前疫情精準防控〉。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01/content_5655301.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30日。
新華社(2022)。〈堅決築牢疫情防控屏障 堅決鞏固住疫情防控成果——抓緊抓實疫情防控重點工作述評〉。5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22-05/06/content_5688771.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10日。
新華社(2023a)。〈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15日。
新華社(2023b)。〈全國政協召開雙週協商座談會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協商議政 王滬寧主持〉。3月31日。新華網。http://www.news.cn/2023-03/31/c_1129484556.htm。檢索日期:2023年4月1日。
新華社(2023c)。〈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yaowen/2023-04/13/content_5751283.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3日。
鄧小平(1987)。〈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4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網站。http://www.locpg.hk/2015-03/18/c_127503257.htm。檢索日期:2023年6月6日。
鄧聿文(2023)。〈聿文視界:中共力捧中國式現代化,這回要讓國際社會真正“讀懂中國”?〉。4月25日。美國之音網站。https://www.voachinese.com/a/ccp-promotes-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20230424/7064454.html。檢索日期:2023年7月31日。
趙中源(2023)。〈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2月9日。央視網。https://news.cctv.com/2023/02/09/ARTI4BhoLQQzdh0QAW7yKIDt230209.s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4日。
趙劍英、朱華彬(2023)。〈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理解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4月17日。理論中國_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23-04/17/content_85232816.htm。檢索日期:2023年4月23日。
鄭永年(2023)。〈民營企業躺平了,如何重新激活他們的活力?︱專家有話說〉。7月20日。香港01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92150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921500/。檢索日期:2023年7月23日。
鄭端耀(2020)。〈「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解析〉。8月18日。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5363。檢索日期:2023年6月1日。
齊衛平(2023)。〈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創新成果及其實踐意義〉。4月4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404/c40531-32657215.html。檢索日期:2023年4月9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疾病介紹〉。4月27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vleOMKqwuEbIMgqaTeXG8A。檢索日期:2023年4月24日。
蔡娪嫣(2023)。〈天安門屠殺34年後,中國如今還有抗議示威嗎?解析那些威權夾縫間的異議之聲〉。6月7日。風傳媒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803098?page=1。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劉倩藜、張紅日、郭涵(2023)。〈馬丁·雅克:從以西方為師到“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打開了新局面〉。2月13日。微信公眾平臺。https://mp.weixin.qq.com/s/LyWyH74tAOSQo2RRMl3J0Q。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黔西南日報(2023)。〈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2月8日。黔西南日報網站。https://www.qxnrb.com/epaper/qxnrb/html/2023-02/08/content_1712.htm。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黛博拉‧韋內齊亞爾(2023)。〈世界在危機中,“中國式現代化”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希望和信心〉。2月14日。微信公眾平臺。https://mp.weixin.qq.com/s/uSuDLJdBpx5Q6d1ZNEO0UA。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聶文婷(2022)。〈黨的十二大: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月30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2/0730/c427167-32489871.html。檢索日期:2023年5月3日。
羅立邦(2021)。〈儒學是現代「遊魂」?學者解析余英時觀點:日用常行才能實踐價值〉。9月4日。風傳媒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3921385。檢索日期:2023年3月11日。
顧海良(2023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2月21日。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221/c448667-32628300.html。檢索日期:2023年6月25日。
顧海良(2023b)。〈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回答重大時代課題〉。3月20日。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3-03/20/content_85179640.shtml。檢索日期:2023年3月29日。
貳、英文
一、專書
Apter, D. (1965). 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wson, A. (1986). Corporat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que, S. (1999).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Politics: A Critical Stud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uang, Y. (2008).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 A., Yan Y., Tang X., & Liu S. (2021). 2050 China: Becom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Huntington, S.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S. (1960).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New York: Doubleday, Garden City.
Migdal, J. (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New Jes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l, A. (2001).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Nordlinger, E.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G. (1997).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Ponton, G., & Gill, P. (1988).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Oxford 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Ramo, C. (2004).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
Ross, E. (1959). Social Control and the Foundations of Sociology: Pioneer Contributions of Edward Alsworth Ross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edited by Edgar F. Borgatta and Henry J. Meyer). Boston: Beacon Press.
Schwartz, B. (1968). Communism and China: Ideology in Flux.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ncent, A. (1987). Theories of the State.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Inc.
二、期刊論文
Beckley, M. (2018). “The Power of Nations: Measuring What Matte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3(2): 7-44.
Bremmer, I. (2009). “State Capitalism Comes of Age: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 Foreign Affair, 88(3): 40-55.
Fravel, T. (2008). “Power Shifts and Escalation: Explaining China's Use of Force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2(3): 44-83.
Greitens, S. (2020). “Surveillance, Security,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Post-COVID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74(1): 169-190.
He, X. (2020). “Change in Taiwa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administration: an internalized policy-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 Asia Studies, 9(2): 144-156.
Johnston, A. (2019). “China in a World of Orders: Rethinking Compliance and Challenge in Beijing'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4(2): 9-60.
Kang, D. (2003).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4): 57-85.
Kang, D. (2020). “International Order in Historical East Asia: Tribute and Hierarchy Beyond Sinocentrism and Eurocentr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74(1): 65-93.
Krasner, S. (1988),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1): 66-94.
Lake, D. (2018), “Economic Openness an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Lessons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1(3): 237-270.
Lee, J. (2020). “US grand strateg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43(5): 737-761.
Lee, W. (2020). “Multiple Shades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after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55(2): 201-220.
Li, Y., & Zhang, E. (2017), “Changing Taiwanese Identit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 Post 2016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2: 17-35.
Mearsheimer, J. (1994-1995).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3): 5-49.
Nathan, A. (2003).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14(1): 6-17.
Naughton, B. (2010), “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5): 437-460.
Petrova, T., & Tarrow, S. (2007), “Transac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Activism in the Emerging European Polity: The Puzzle of East-Central Europ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 40(1): 74-94.
Pickvance, C. (2001), “Four varietie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16(1): 7-28.
Schmitter, P.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36(1): 85-131.
Soifer, H. (2008). “State infrastructural power: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43: 231-251.
Steinberg, J. (2018). “‘Strong’ states and strategic governance: A model of territorial variation in state presencet.”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30(2): 224-245.
Torpey, J. (1998). “Coming and going: On the state monopolization of the legitimate “means of movement.” Sociological theory, 16(3): 239-259.
Zhuang, J., & Peck, J. (2016), “Variegated Capitalism, Chinese Style: Regional Models, Multi-scalar Constructions.” Regional Studies, 50(1): 52-78.
三、編著論文
Arbetman, M., Kugler, J., Abdollahian, M., Kang, K., Nelson, H., & Tammen, L. (2012).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Jacek Kugler and Ronald L. Tammen (eds.),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s, pp. 7-48.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Huang, J. (2017). “Xi Jinping’s Taiwan Policy: Boxing Taiwan In with the One-China Framework.” In Lowell Dittmer (eds.), Taiwan and China: Fitful Embrace, pp. 239-248. Oakland 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rippendorff, K. (1980). “Validity in content analysis.” In Ekkehard Mochmann (eds.), Computerstrategien für die kommunikationsanalyse, pp. 69-112. Frankfurt, New York: Campus.
Mahoney, J., & Rueschemeyer, D. (2003).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3-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A. (1987). “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 352-390. Boston: Little, Brown.
Skocpol, T.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pp. 3-3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其他
The Economist (2012). “The visible hand.” The Economist, January 21:1-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