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中晚期士大夫物的書寫研究
作者:吳潔盈
作者(外文):Kit-Ing Go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寄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北宋士大夫物的書寫歐陽修金石Northern SongLiteratiWritings on objectsOu Yang-hsiuBronze and sto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北宋中晚期,即從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為始,至徽宗宣和(1119-1125)年間為止,是中國古代賞物文化的發展與書寫的第一個高峰時期。經過唐末、五代士族的凋零,北宋中期興起了新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將學者、文士與官僚三種身份結合於一體,一方面追求身為學者所具備的博學條件,崇尚實踐身為官員關懷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重視文化與藝術涵養,希望能藉以展示精緻高雅的生活品味與情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自娛自樂,從而安頓自我。如此,士大夫階層理想的內涵與價值得以重新確立。
除了延續前人對書法繪畫這類藝術品的欣賞,此階段的士大夫,以歐陽修、蘇軾、趙明誠等人為代表,突破了傳統知識、文化與美感價值觀的脈絡,開始收藏、賞玩進而書寫銘文碑拓、文房器具、植物、奇石等帶有文化意涵的物品。於是,收集、賞玩藝術品、文化用品的知識逐漸凝聚成型,形成新的學問。而士大夫的「物的書寫」是以愛物的心理和博物的才識為基礎,進而記敘自己藏物、觀物、品物、體物的經驗、過程與感發。
觀察這階段的士大夫物的書寫的特質,可分別從文化、思想、文學的角度切入探討。就文化的角度論之,在北宋中晚期賞物文化當中最具代表性之物,當為金(青銅器)、石(石碑類)及其銘文。自歐陽修開始,集古、考古從小眾業餘的閒暇活動,逐漸蔚為風潮,成為士大夫群體共有的興趣愛好。金石被選擇作為收藏、賞玩之物,絕非偶然,而是緣於器物本身之「古」。所謂的「古」不僅指涉金石作為古代的器物,也包含金石銘文所記錄的歷史事跡之古、所表現的書法翰墨之古。士大夫們崇古、好古,他們閱覽金石文字,藉此考古、辨古,從而補史、證史,展現自己對古代政治、軍事、制度、社會、生活等等各方面的歷史認識與學問。
從其思想方面來說,沉浸於賞物生活當中的士大夫們積極的透過詩文創作書寫玩物的快樂,藉此獲得心靈的調適與安頓。然而,卻也因此招來耽溺於玩好、外物為內心之累、病與癖的非議,促使他們開始探討藉由外在的物獲取內心愉悅的做法是否有違儒家原則,思考該如何在賞物所帶來的「自樂」與「累心」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就物的書寫的特質來說,這階段賞物書寫的方式相當自由,融入了傳統詩文的抒情、敘事、議論手法。士大夫們通過賞物的書寫記錄與友人共賞佳物的歡樂,寄託對於個體生命短暫脆弱的哀情,提出關於群體生命的哲理思考,更將物的歷史背景與現實社會相連,希望能以古鑑今、以古喻今,批評時政,履行身為士大夫的社會責任,也帶出了物的書寫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藉由上述觀察,北宋中晚期士大夫物的書寫的風貌,可謂豐碩多元。藉由以賞物為主題的文字創作,他們展示了個人學識的廣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高度與情感的深度。而推動這一切的核心力量,就是北宋士大夫特有的人文精神與生活情趣。
The high point (and period of most intens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a’s culture of object appreciation in prose writing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ddle-to-lat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starting from Emperor Renzong’s Tiansheng era (1023-1032) and ending at Emperor Huizong’s Xuanhe era (1119-1125)). Following the gradual diminishment of the nobility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end of the Tang and the subsequent Five Dynasties period, the Northern Song saw the reestablishment of a vibrant literati class. This literati class combined scholars, writers, and public officials into one identity. On one hand, this class sought the broad knowledgeability of the scholar, but also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living up to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s public officials, even as they highly regarded culture and the arts. They hoped that by displaying an elegant and refined sensibility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y would be able to thus obtain mental pleasure, entertainment and happiness centered on the self, thereby affirming that sense of self. Thus, the values and ideals of the literati class were re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past traditions regarding the appreciation of art objects such a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is class of literati (including Ou Yang-hsiu, Su Shi, Zhao Ming-cheng, etc.) pushed beyond the traditional restrictions of knowledge, culture, and aesthetics which they had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They began to collect, appreciate, and write about ancient ston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stationary equipment, plants, unique rocks, and other culturally meaningful objects. At this point, knowledge of the collection, appreciation, and writing about cultural and artistic objects began to gradually consolidate into a new area of study. Their writings regarding the appreciation of objects took a love of the objects themselves, as well as a broad base of knowledge, as its foundation, and then began to develop into descriptions of their own collections, display pieces, objects of interest, and experienced objects; specifically, the relevant experiences, processes, and feelings that were attached to those objects.
Looking at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is time period’s literati and their appreciation of objects, we can separate our subject into the culture, the thought,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era as we begin our discussion. Simply looking at i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object appreciation during the middle-to-late Northern Song were bronze vessels, stone steles, and their inscriptions. Starting from Ou Yang-hsiu,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objects was at first the leisure activity of the few, but it gradually became a massive trend, finally becoming the common interest of the literati class. And indeed, it was no coincidence that bronze and stone objects were selected as objects of collection and delight; it was precisely due to the “ancient” nature of the objects themselves that they received such lavish attentions. What we call “ancient” was a concept that not only indicated the objects themselves, but also included the historical events recorded and embodied by the objects themselves, the “ancient” style expressed in calligraphy. The literati class’s love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ancient led to their interest in dechipering and reading the words recorded on these objects; they thus busied themselves with examining the ancient and determining the ancient history, there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of history, rectifying history and also demonstrating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ancient world of old, including its government, society, military, and daily life.
Regarding the thought of time regarding this issue, the literati who were immersed in a life of object appreciation actively used prose and poetry to write about the joys of object appreciation, thereby obtaining mental attunement and a state of being at peace with the self. However, it wa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were so enthralled with these objects, and because that which is external can become a burden to the heart, as well as the various criticisms of these interests, that they were prompted to begin a consideration as to whether using external objects to obtain internal pleasure was in fact a violation of Confucian principles, besides also considering how one should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self-pleasure” of object appreciation and the “burden to the heart” that came with it.
Finally, in regard to the special quality of the writing done regarding object appreciation, the writing done about object appreciation was quite free, making liberal use of traditional prose and poetry’s emotional expression, descriptive writing, and argumentation. The literati used these writings to imbue these records with a fragile lament for the passing nature of life, raising issues involved with life in the group, describing and recording the passion for these interests that they shared with their friends, and additionally link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doing so, they hoped to use the ancient to view the present, to use the old to indicate the new, to critique government and realize their social obligation to society.
Based on the above observations, writing regarding object writing in the middle-to-late Northern Song can certainly be considered diverse. Using object appreci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literary creation, they displayed the breadth of their knowledge and depth of their culture, as well as the heights reached by their spirits and deepness of their emotion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ll of these achievements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appreciation for daily life that characterized the Northern Song Literati, and so forth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on object has been highlighted.
一、傳統文獻

漢•賈誼:《新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編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曹操:《曹操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魏•曹丕撰,夏傳才、唐紹忠校注:《曹丕集校注》(石家莊:合肥教育出版社,2013年)。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陸機撰,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後魏•賈思勰撰,繆啓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南朝宋•鮑照,錢振倫注:《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齊•謝朓撰,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沈約等:《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孫過庭:《書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陸羽,沈冬梅校注:《茶經校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韓愈撰,清•方世舉箋注:《韓愈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唐•張彥遠撰,肖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校注:《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朱景玄著,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年)。
後梁•荊浩:《筆法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陶穀撰,孔一校點:《清異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宋•田況撰,張其凡點校:《儒林公議》(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歐陽修撰,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撰,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郭若虛:《圖畫聞見志》(香港:南通圖書,1973年)。
宋•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邵雍撰,郭彧、于天寶點校:《邵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霞紹暉校點:《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等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呂大臨編撰,廖蓮婷整理校點:《考古圖外五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
宋•黃庭堅撰,鄭永曉纂輯:《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撰,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李廌撰,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米芾:《畫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米芾:《書史》(上海:神州國光社,1936年)。
宋•米芾撰,辜艷紅點校:《米芾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宋•陳師道:《後山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何蘧撰,張明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宋•李孝美:《墨譜法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馬令:《馬氏南唐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宋•洪遵:《翰苑遺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佚名:《宣和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劉跂:《學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錄校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宋•趙明誠撰,劉曉東、崔燕南點校:《金石錄》(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晁公武編,孫猛校:《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翟耆年:《籀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辛文房撰,舒宝璋校注:《唐才子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陸友仁:《研北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陸友:《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鄭州: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俞琰輯,清•易開縉、孫洊鳴注:《詳注分類歷代咏物詩選》 (上海:大通書局,1929年)。
清•查愼行撰,張玉亮、辜艷紅點校:《查愼行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嚴可均校讎:《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黃以周等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葉昌熾撰,王其禕校點:《語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丁傳靖主編:《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程俊英、蔣見元注:《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北大古文獻研究所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傅璇琮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唐代文學研究(第六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毛文芳:《晚明閑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史正浩:《宋代金石圖譜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包偉民、吳錚強:《宋朝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朱劍心:《金石研究法》(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朱劍心:《金石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朱劍心:《金石學》(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
任爽:《南唐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衣若芬:《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18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年)。
李浩:《摩石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20年)。
李雪梅:《收藏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李淞主編:《「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會議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洪澤主編:《全宋文篇目分類索引》(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吳洋洋:《宋代士民的「花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何師寄澎、吕正惠、李伟泰等編著:《性靈書簡》(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何師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何師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苗長虹主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6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6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秦大樹等:《閒事與雅器:泰華古軒藏宋元珍品》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
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莫礪鋒:《唐宋詩論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莫礪鋒主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第三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陳芳妹:《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陳玨主編:《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陳玨主編:《跨界對話——漢學、比較文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臺北:萬卷樓,2014年)。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寅恪:《陳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孫作雲:《詩經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唐宋史論叢(增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孫欽善、曾棗莊等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硏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編: 《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大中文系,2009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4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張春田編:《物之記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與創作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黃美鈴: 《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馮亞琳、[德]阿斯特莉特‧埃爾(Erll, A.)主編,余傳玲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治宜:《「自然」之辯;蘇軾的有限與不朽》(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
路成文:《詠物文學與時代精神之關係研究:以唐宋牡丹審美文化與文學為個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漆俠:《漆俠全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鄧小南等著:《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滕固:《唐宋繪畫史》(上海:神州國光社,1933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3年)。
劉昭明:《蘇軾與章惇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1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1993年)。
劉朝謙:《蘇軾詩學研究》(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話(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薛穎:《元祐文人集團與元祐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及印刷》,李約瑟主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存訓編著:《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4年)。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鞠清遠:《唐宋官私工業》(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
謝珊珊:《休閒文化與唐宋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蘇梅:《宋代文人意趣與工藝美術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羅振玉著,羅繼祖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廬慶濱:《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日]下定雅弘:《白楽天の愉悦:生きる叡智の輝き》(東京:勉誠出版,2006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等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慶、駱玉明譯:《宋元明詩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日]埋田重夫:《白居易研究——閑適の詩想》(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英]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高昕丹、陳恒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法]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 Le système des objets)》(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
[波]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陳黎、張芬齡譯:《辛波絲卡詩集》(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等譯:《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包弼德(Peter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芮樂偉•韓森著,梁侃、鄒勁風譯:《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倪雅梅著,楊簡茹譯:《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美]陳雲倩(Yunchiahn C. Sena)著,梁民、李鴻賓譯:《金石:宋朝的崇古之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以前」(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涌譯:《藝術社會學三論•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2012年)。
Robert Hans van Gulik, 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書畫鑒賞彙編).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1958).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Wu Hung(ed.).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0).


(二)學位論文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張可禮教授指導)。
杜娟:《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馮浩菲教授指導)。
杜霄楓:《蘇易簡《文房四譜》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9年,吳漫教授指導)。
孫宗英:《歐陽修的日常生活與文學創作》(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胡可先教授指導)。
馬邦樂:《北宋書畫鑒藏風尚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論文,2011年,廬輔聖教授指導)。
莊清嘉:《自適、載道與歎逝: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之抒情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何寄澎教授指導)。
蔡崇禧:《宋代士大夫的賞花風尚》,(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許振興副教授指導)。
鄧淞露:《北宋物質文化與詩歌》,(南京: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鞏本棟教授指導)。

(三)期刊論文

毛文芳:〈物的神話——晚明文震亨《長物志》的物體系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第20期,頁303-366。
王世德:〈蘇軾「寓意於物」論與儒道佛思想〉,《求是學刊》1991年第5期,頁51-55。
王兆鵬:〈宋代的「潤筆」與宋代文學的商品化〉,《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頁95-98。
伍伯常:〈南唐文化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品味: 以文房四寶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6年7月,第23期,頁33-66。
朱子彥:〈孫吳政權正統性觀念的構建——兼論吳晉爭奪天命〉,《人文雜誌》2021年第2期,頁93-102。
朱伶杰:〈《集古錄跋尾》的編纂及其體現的思想研究〉,《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1月第6期,頁153-157。
衣若芬:〈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探析〉,《新宋學》第2輯,2003年11月,頁410-419。
衣若芬:〈複製•重整•回憶:歐陽修《集古錄》的文化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頁30-40。
李新華:〈「寓意於物」與「留意於物」的利與害——從蘇軾〈寶繪堂記〉看古代文人參與書畫活動的文化心態〉,《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頁6-8。
汪桂海:〈《幽州刺史朱龜碑》所載史事發微〉,《出土文獻》第十三輯,2018年十月,頁385-391。
阮廷焯:〈宋代有關正統論之史籍摭佚〉,《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5卷 ,1984 年1月,頁109-137。
周裕鍇:〈蘇軾的嗜石興味與宋代文人的審美觀念〉,《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頁169-176。
林莉娜:〈澄心觀物——宋無款〈人物〉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4期,2007年6月,頁71-118。
姚華:〈蘇軾詩歌的仇池石意象探析〉,《文學遺產》2016年第3期,頁155-165。
梁海、陳政:〈物欲的批判與超越——生活美學視域下的宋代士人鑒藏審美觀念與實踐〉,《江海學刊》2017年3月,第1期,頁215-222。
許雅惠:〈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社會網絡分析〉,《新史學》第29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71-124。
郭正忠:〈古代的解池與池鹽生產〉,《鹽業史研究》,1988年第2期,頁3-10。
陳植鍔:〈論北宋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社會科學研究》1988年第1期,頁82-86。
陳濤:〈宋代製筆業考述〉,《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13年7月,頁26-32。
陳濤:〈宋代製墨業考述〉,《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0月,第30卷第5期,頁62-65。
陳韻如:〈文人的身分認同——談宋人人物冊〉,《故宮文物月刊》第276期,2006年3月,頁75-82。
嵇若昕:〈宋代書案上的文房用具〉,《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1期,2011年,頁49-70。
嵇若昕:〈唐宋時期箕形硯、風字硯與抄手硯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001年,第18卷第4期,頁17-61。
解爽:〈論宋代文人對古舊器物的鑒賞與弘揚——以澄心堂紙為考據〉,《求索》2012年第11期,頁74-75,34。
寧雯:〈物之審美與情志寄寓——北宋士大夫關于澄心堂紙的酬贈與文學書寫〉,《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頁65-74。
廖咸惠:〈知識的分類與界定——宋代士人與小道之學〉,《漢學研究》第39卷第2期,2021年6月,頁39-78。
趙齊平:〈李清照與趙明誠及《金石錄》〉,《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頁15。
劉仁慶:〈論澄心堂紙——古紙研究之八〉,《紙和造紙》2011 年第5 期,頁65–71。
蔡英俊:〈東坡謫居黃州後的心境〉,《鵝湖》第2卷第4期,1976年10月,頁50-52。
鄧小南:〈游於藝:宋代的憂患與繁榮(三)〉,《文史知識》,2017年第3期,頁102-106。
錢建狀:〈宋代文人與墨〉,《文學遺產》2020年第2期,頁17-28。
謝輝:〈論《金石錄》對《集古錄》的校正〉,《文津學志》,2012年8月,頁219-230。
羅琴:〈文同與二蘇的交游及交往詩文繫年考〉,《西南民族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0月第10期,頁70-75。
蘇碧銓:〈趣味•身份•情感:作為「交游錄」的《集古錄》〉,《齊魯學刊》,2020年第1期,頁138-145。
[日]久保輝幸:〈宋代牡丹譜考釋〉,《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9卷第1期,2010年,頁46-60。
[日]松浦友久著,李寧琪譯:〈論白居易詩中「適」的意義——以詩語史的獨立性為基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40-46。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卞東波譯:〈快樂,擁有,命名——對北宋文化史的反思(上、中、下)〉,《古典文學知識》2015年第1期-第3期。
Wai-Yee Li, The Collector, The Connoisseur, and Late-Ming Sensibility (收藏、鑒賞與敏感的晚明時期) T’oung Pao, 2:81(1995), pp.269-302.

(四)會議論文與其他

何師寄澎:《宋代書院敎育及其啓示(I):宋代書院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硏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111-S-002-018,1994年)。
莫礪鋒:〈宋代文化的「形而下」〉,《中華讀書報》,第10版(2017年12月27日)。
許雅惠:〈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路與脈絡〉,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主辦:《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1月,頁103-127。
Jonathan Jones. “Why we're still up in arms about the mystery of the Venus de Milo”, The Guardian, 2015.05.11.
歷代畫幅集冊:無款人物,2022年3月21日,「國立故宮博物院 - 故宮Open Data專區 」<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2022年3月21日)。
The Bookworm (Spitzweg). (2022, Oct 20).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Bookworm_(Spitzwe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