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抒情與革命——柏克萊保釣作家研究: 劉大任、郭松棻、李渝
作者:楊婕
作者(外文):Chieh Y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梅家玲
張文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保釣文學保釣運動左翼憂鬱重寫魯迅陳世驤Baodiao LiteratureBaodiao MovementLeft-Wing MelancholiaRewritingLu XunChen Shih-Hsi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考察政治與文學的交鋒在文學史留下的軌跡,七O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對柏克萊保釣作家的深刻影響,是其中引人深思的一章。本文聚焦於同樣出身柏克萊釣運左翼的台灣作家劉大任、李渝、郭松棻,探討他們如何以文學書寫回應歷史經驗。
透過柏克萊保釣作家的中介,釣魚台問題與全球學潮的革命視景相為呼應,使台灣文學的歷史現場,同步寫下世界的印記。唯革命的挫敗銘刻於柏克萊保釣作家的寫作,使「左翼憂鬱」(Left-Wing Melancholia)成為他們後期作品中揮之不去的命題。然而劉大任、李渝、郭松棻的憂鬱癥狀,並非重蹈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保守頹廢,他們對「文學的政治」展開反思,尋求以詩學正義替代或延續革命正義的可能性。他們的左翼憂鬱敘事,因此具有積極的歷史再生產意義。
細考柏克萊保釣作家的憂鬱情懷,未嘗不可理解為一種以「抒情」對治「革命」的實踐。七O年代「情迷中國」的紅色話語,即出之以鮮明的情感號召,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展,進一步落實「革命的抒情」圖景;他們在八O年代以降,紛紛以寫作對治歷史經驗,更使作為創傷原點的保釣,被重構為由多重文本堆疊而成的抒情現場。
劉大任、李渝和郭松棻的小說,從相當唯物的層面印證歷史經驗的複雜性:劉大任不斷重複類似的題材、元素,藉此重申保釣的合法性,李渝和郭松棻則對保釣話題敬而遠之,但以苦行僧般的意志投入舊作的修訂。看似不同的重寫策略,突顯保釣的歷史無法被準確再現。在後革命語境中,「時間」成為重要的介質,「憂鬱」則是深層的重複結構——是憂鬱的內在動能,醞釀重寫的欲望,是「無法重寫」,推動了重寫的發生。對歷史作為對象物的難以確認,使作品永遠處於重寫或等待重寫的中途。而保釣的文本型態又如同千絲萬縷的歷史遺緒,以多音交響的形式遺存。無論不斷重寫的傾向,或文本存在的不同狀態,在在透露他們面向歷史的抒情意圖。
更進一步而言,「抒情」與「革命」固非新題,柏克萊保釣作家對這系列命題的獨到領會,在於他們將之凝聚於對革命導師魯迅的回應。魯迅在「政治」與「文學」的雙重典範意義,為年輕的他們演示——乃至賦予以行動介入現實的合法性。對魯迅的反思,遂成為後期與運動經驗協商的重要介面;相較魯迅的「正典性」,曾以右翼抒情倡議者之姿,錯落於保釣論述對立面的陳世驤,則映照出他們重拾抒情教義反思革命,更幽微、曖昧的一面。
劉大任、李渝和郭松棻,各以不同方式展開憂鬱的敘述。從「情迷中國」、「走出神話國」到「左翼烏托邦」的轉折與辯證,可謂貫穿劉大任一生的核心命題。保釣的廢墟意識,致使現代主義精神自始便滲入劉大任的現實主義描寫,從挫折重重的歷史經驗提煉烏托邦圖像,將憂鬱情懷轉化為熱切的敘事欲望。與重寫構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大任幾乎從不改稿,他對寫作唯物性的信任,成為其曾信仰歷史唯物性之另一鐵證。儘管強迫性的敘事規律,未免衍生製造記憶的危機,卻也由此介入,我們得見劉大任如何從後革命的廢墟召喚馬克思的詩情,見證頹而不衰的左翼精神。
郭松棻的憂鬱癥狀,則表現在對歷史經驗的拒認。本文指出郭松棻其實以極為曲折的方式重返歷史的景深:小說、手稿與藏書的劃記批註和魯迅的互文,成為其繞道與保釣對話的途徑。在郭松棻後期的小說中,攸關政治的七O年代總是隱蔽的。考慮到保釣與白色恐怖的左翼內涵共構,他對戰後初期的眺望,未嘗不可理解為一種七O年代的迂迴投射。生前未曾公開的保釣小說〈冰蠶〉與〈保釣自傳〉、〈保釣回憶錄〉,更以美學的失落和書寫的無以為繼,直揭憂鬱的內核。
有別於劉大任和郭松棻以「寫」或「不寫之寫」演繹憂鬱的極端敘事,在李渝的案例裡,左翼憂鬱以抒情的話語型態延展,開展出「抒情」、「反抒情」與「返抒情」的繁複辯證。魯迅和沈從文的典範共構,映現李渝對文學的政治之深刻思索;其保釣小說從七O年代對運動現場「迴身」,發展到八O年代的旁觀者視角,乃至新世紀以多重渡引美學憶述保釣,一脈相承的敘事策略,切中「反抒情」的內核;重寫行動和烏托邦敘事,則透露李渝以「情」為媒介,再造記憶、贖救自我的方法。
柏克萊保釣作家透過文學實踐,將作為憂鬱起源的保釣,重構為意蘊豐富的抒情領地。歷史因此無限延宕,卻也得到重蓄能量、別開新局的一線生機。這是我們重思台灣文學的運動風景與情感政治的入口,也構成從台灣觀點介入世界左翼論述的獨特位置。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overseas Baodiao Movement in the 1970s on Berkeley's Baodiao writers is a thought-provoking chapter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traces left by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Liu Da-ren, Li Yu, and Kuo Sung-Fen, who came from the left wing of the Berkeley Baodiao Movement, and explores how they responded to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literary writing.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Berkeley's Baodiao writers, the Diaoyutai Islands dispute echoed the revolutionary vision of the global student movement, making the historical scen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simultaneously write the imprint of the world. The defeat of the revolution was engraved in the writings of Berkeley's Baodiao writers, making "Left-Wing Melancholia" a lingering theme in their later works. However, the melancholic symptoms of Liu Da-ren, Li Yu, and Kuo Sung-Fen are not a repetition of the conservatism and decadence of Western Marxists. These writers reflect on the "politics of literature" and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replacing or extending revolutionary justice with poetic justice. Their left-wing melancholic narratives therefore have positive historical reproduction significance.
The melancholic sentiments of Berkeley's Baodiao writers can be understood as a practice of "lyricism" against "revolution". The rhetoric surrounding "Obsession with China" in the 1970s was a clear call to emo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left-wing literary movement further realized "revolutionary lyricism". Since the 1980s, they have been writing to confro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al trauma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into a set of lyrical scenes made up of multiple texts.
The works of Liu Da-ren, Li Yu, and Kuo Sung-Fen testify to the complexit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from a rather materialistic perspective: Liu's novels keep repeating similar themes and elements in order to reaffirm the legitimacy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while Li Yu and Kuo Sung-Fen stay away from the topic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but devote themselves to revising old works with the will of an ascetic. The seemingly different rewriting strategies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represent. In the post-revolutionary context, "tim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and "melancholy" is a deep repetitive structure—it is the inner kinetic energy of melancholy that constitutes the desire to rewrite; "inability to be rewitten" pushes forward the occurrence of rewriting. The difficulty of confirming history as an object makes the work always in the middle of rewriting or waiting for rewriting. And the textual form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is like the countless traces of history left in the form of a polyphonic symphony. Regardless of the tendency to constantly rewrite or the different states of textual existence, both reveal their lyrical intentions in facing history.
Furthermore, while "Lyricism," and "Revolution" are not new topics, Berkeley's Baodiao writer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eries of propositions is that they coalesce them in response to their revolutionary mentor Lu Xun. The dual exemplary significance of Lu Xun in terms of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llustrates and even legitimizes their attempts to affect reality. In contrast to Lu Xun's "canonicality," Chen Shih-Hsiang, who was once seen as a right-wing lyrical advocate in opposition to the narrative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represented their ambiguous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through a return to lyrical doctrine.
Liu Da-ren, Li Yu, and Kuo Sung-Fen, each in a different way, develop a melancholy narrative. From "Obsession with China" and "Out of the Mythical Country" to "Left-Wing Utopia," the dialectic of these concepts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throughout Liu's lif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ins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infuses Liu's realistic portrayal with the spirit of modernis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refining the utopian image from the frustrat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ransforming the melancholy sentiment into a constructive narrative desire. In stark contrast to his rewriting, Liu rarely changed his drafts, and his trust in the materialism of writing is almost another proof of his faith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spite the compulsive narrative rules that inevitably give rise to the danger of memory-making, it is from this intervention that we can see how Liu seeks out Marx's poetry from the ruins of the post-revolutionary era and testifies to the radical spirit of the lef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Kuo Sung-Fen’s melancholic symptoms manifest in his denial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Kuo returns to the depths of history in an extremely tortuous way: the intertext with Lu Xun became a way for him to make a detour and to engage in a dialogue with the Baodiao Movement, and the manuscripts and annotations of book collections provide us with more clues. In Kuo's late novels, the politically relevant 1970s are always hidden. Considering the co-construction of the left-wing connotation of the Diaoyu movement and the white terror, his vision of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can be understood as a roundabout projection of the 1970s. In addition, Kuo's unpublished novels "Ice Silkworm," "Autobiography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and "Memoirs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reveal a melancholic emotional core through two sets of features: aesthetic loss and the inability to continue writing.
Unlike Liu Da-ren and Kuo Sung-Fen's two extreme narratives of melancholy, in Li Yu's case, left-wing melancholy is extended and presented in lyrical discourse, opening up a complex debate among "lyricism," "anti-lyricism," and "return to lyricism”. The co-construction of the exemplary images of Lu Xun and Shen Congwen reflects her profound thoughts on the politics of literature. Her novel on the Baodiao Movement has evolved from the "detachment" from the scene of the movement in the 1970s, to the spectator's perspective in the 1980s, to the new century with its “Multiple Transitions” to recall the movement. The rewriting of action and utopian narratives reveals two ways in which Li Yu uses "lyricism" as a medium to redeem herself from the ruins of history.
With their literary practice, Berkeley's writers reconstructed the Baodiao Movement as the origin of melancholy in the territory of lyricism. History is thus infinitely delayed, but this delay is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it to regain energy and open up new horizons. This is an entry point for us to rethink the movement landscape and emotional politic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it also constitutes a unique position to intervene in the world's left-wing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一、劉大任文集與單篇作品
劉大任:《晚風習習》(台北:洪範書店,1990)。
劉大任:《神話的破滅》(台北:洪範書店,1992)。
劉大任:《走過蛻變的中國》(台北:麥田,1993)。
劉大任:《無夢時代》(台北:皇冠文化,1996)。
劉大任:《赤道歸來》(台北:皇冠文化,1997)。
劉大任:《走出神話國》(台北:皇冠文化,1997)。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文化,2000)。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2002)。
劉大任:《空望》(台北:印刻,2003)。
劉大任:《冬之物語》(台北:印刻,2004)。
劉大任:《月印萬川》(台北:印刻,2005)。
劉大任:《園林內外》(台北:時報文化,2006)。
劉大任:《晚晴》(台北:印刻,2007)。
劉大任:《憂樂》(台北:印刻文學,2008)。
劉大任:《羊齒》(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大任:《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大任:《晚風細雨》(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大任:《殘照》(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大任:《遠方有風雷》(台北:聯合文學,2010)。
劉大任:《閱世如看花》(台北:洪範書店,2011)。
劉大任:《枯山水》(新北:印刻文學,2012)。
劉大任:《當下四重奏》(新北:印刻文學,2015)。
劉大任:〈柏克萊通訊之二:地下大學〉,《大學雜誌》,第18期,1969年6月,頁36-37。
劉大任(劉易):〈大風論壇〉,《大風通訊》,第3期,1969年12月,頁3。
劉大任(劉易):〈柏克萊諸編輯之報告〉,《大風通訊》,第6期,1970年4月,頁4-6。
唐文標、郭松芬合意,劉易(劉大任)執筆:〈對第七期通訊反應的反應〉,《大風通訊》,第8期,1970年6月,頁5-8。
劉大任:〈反誣衊!反恐嚇!!反迫害!!!〉,柏克萊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戰報》,第2期,1971年6月,頁14-15。
劉大任(劉彬):〈海陸豐蘇維埃——中國第一個工農政權〉,《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7-10。
劉大任(劉彬):〈台灣人民的二二八起義——歷史地位與策略檢討〉,《東風》,第2期,1972年10月,頁22-25。
劉大任:〈給錢永祥的信〉,《當代》,第3期,1986年7月,頁150。
劉大任:〈文學.保釣.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2-17。
二、李渝文集與單篇作品
李渝:《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台北:雄獅圖書,1985)。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書店,1991)。
李渝:《應答的鄉岸——小說二集》(台北:洪範書店,1999)。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台北:雄獅圖書,2001)。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
李渝:《賢明時代》(台北:麥田,2005)。
李渝:《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2009)。
李渝:《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新北:印刻文學,2011)。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經典版)》(台北:聯合文學,2012)。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新北:印刻文學,2013)。
梅家玲、鍾秩維、楊富閔編:《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李渝(何倫):〈台北故鄉〉,《東風》,第2期,1972年10月,頁18-19。
李渝(黃俞):〈祝賀「雷雨」成功演出——在海外推展話劇運動是時候了〉,《東風》,第3期,1973年6月,頁32-35。
李渝(廖臣美):〈雨後春花〉,《東風》,第3期,1973年6月,頁57-61。
李渝(日出劇社):〈桂容媳婦——演出的話〉,《東風》,第7期,1974年12月,頁43。
李渝:〈返鄉——再見純子〉,《現代文學》,復刊第10期,1980年3月,頁47-60。
李渝:〈關河蕭索——給柏克萊保釣運動一二九示威十周年〉,《中報月刊》,第14期,1981年3月,頁79-82。
李渝:〈讓文學提昇政治 讓文學歸於文學——「江行初雪」不是政治宣言〉,《中國時報》,1984年3月25日,第8版。
李渝:〈朵雲——溫州街的故事〉,《知識份子》,第1卷第2期,1985年1月,頁72-76。
李渝:〈傷癒的手,飛起來〉,《中國時報》,1986年5月25日,第8版。
李渝:〈索漠之旅〉,柏楊:《是龍還是蟲——一九八七台灣現實批判》(台北:敦理,1988),頁133-144。
李渝:〈失去的庭園〉,《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12-14。
李渝:〈紅樓夢探賞〉,《聯合報》,1993年12月30日,第35版。
李渝:〈保釣和文革〉,《中國時報》,1996年9月9日,第19版。
李渝:〈提夢〉,《聯合報》,2003年6月6日,E7版。
李渝:〈光陰憂鬱——趙無極作品一九六O至一九七二〉,《藝術家》,第57卷第1期,2003年7月,頁332-339。
李渝:〈和平時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期,2003年10月,頁210-236。
李渝:〈賈政不做夢〉,《中國時報》,2010年10月20日,E4版。
三、郭松棻文集與單篇作品
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新北:印刻文學,2015)。
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印刻文學,2015)。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郭松棻:《驚婚》(新北:印刻文學,2012)。
郭松芬:〈王懷與他的女人〉,《大學時代》,第10期,1958年4月,頁23-24。
郭松棻(乙龡):〈文學與風土病〉,《大學》,第1卷第4期,1968年9月,頁10-11。
郭松棻(匿名):〈中國近代史的再認識〉,《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1-3。
郭松棻(夢竜):〈秋雨〉,《大風雜誌》,第1期,1970年6月,頁56-61。
郭松棻(鐵曇):〈阿Q與革命〉,《盤古》,第36期,1971年1月,頁32-33。
郭松棻(柯贊如):〈黑暗裡的腿子們!——支持支加哥行委會反國民黨特務的嚴正立場〉柏克萊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戰報》,第2期,1971年6月,頁15-16。
郭松棻(匿名):〈全面發起中國統一運動的時候到了〉,《柏克萊快訊》,第1期,1971年12月,頁1。
郭松棻(匿名):〈編後語〉,《婦女節特刊》,1973年3月,頁45。
郭松棻(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抖擻》,第1期,1974年1月,頁48-56。
郭松棻(張澍):〈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抖擻》,第5期,1974年9月,頁12-17。
四、國立台灣大學總圖書館特藏—郭松棻手稿
(一)報紙、刊物剪報
李渝:〈散文眼〉,《中報》,「東西風」,1986年6月21日,星期六,第31版。檔案典藏號:ntul_mf0044_088_01-0003。
許行:〈從鄧選看:中國新指導思想的誕生(上)—評「鄧小平文選」的出版〉,《北美日報》,1983年8月22日,星期一。檔案典藏號:ntul_mf0044_186_03-0001。
陳焜:〈索爾.貝婁——當代美國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世界文學》,1979年第4期,頁211。檔案典藏號:ntul_mf0044_008_16。
郭松棻、李渝、林冷等:〈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中報》,「東西風」,1986年6月23日,星期一,第31版。檔案典藏號:ntul_mf0044_088_01-0002。
郭松棻:〈那噠噠的腳步〉,《中報》,1985年,刊登日期、版面不詳。檔案典藏號:ntul_mf0044_158_06-0002。
(二)手稿、筆記、信件、書籍影本批註等
035_06-0014~035_06-0015(〈亞細亞的憂鬱〉)。
075_05-0001(〈東方的憂鬱〉)。
089_01-0002~0003(〈介紹《沸騰的群山》〉)。
094_02-0006(郭松棻、林秀梅通信)。
094_05-0002(〈小說初讀九則〉各篇創作筆記)。
094_10-0002~0003(郭松棻1992年6月8日致吳達芸信件)。
094_11-0002(郭松棻撰文回應吳達芸,未完稿)。
094_12-0001(〈小說初讀九則〉中〈雪盲〉初稿)。
094_13-0007(〈小說初讀九則〉中〈雪盲〉創作筆記)。
095-01(〈小說初讀八則〉謄清稿)。
096_01-0004(魯迅相關筆記)。
096_12-0005(魯迅相關筆記)。
096_14-0001(魯迅相關筆記)。
096_14-0005(魯迅相關筆記)。
096_19-0001(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0-0002。
096_19-0002(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0-0003。
096_19-0004(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1-0001。
096_19-0005(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1-0002。
096_19-0006(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1-0003。
096_19-0011(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2-0005。
096_19-0014(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3-0001。
096_19-0016(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3-0003。
096_19-0017(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3-0003。
096_19-0020(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3-0005。
096_19-0025(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4-0004。
096_19-0029〈〈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5-0001。
096_19-0030〈〈一次沒有參加的座談會〉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5-0002。
096_19-0033(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7-0001。
096_19-0034(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17-0002。
096_19-0043(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1。
096_19-0044(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2。
096_19-0045(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3。
096_19-0046(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5。
096_19-0047(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6。
096_19-0048(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7。
096_19-0049(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1-0008。
096_19-0063(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5-0003。
096_19-0066(魯迅相關筆記繕打稿),原始手稿:096_05-0006。
097_22-0014(雷驤《魯迅:鐵屋外的吶喊》旁述謄清稿)。
101_03-0044~0053(郭松棻、吳達芸通信繕打版)。
102_02-0010(〈月印〉參考資料:馬萊爾巴《蛇》)。
102_12-0012(〈月印補〉手稿)。
102_12-0014(《1984台灣小說選》影本)。
110_02-0006~0007(〈月印補〉手稿)。
110_04-0002(〈月印補〉手稿)。
110_07-0002~0003(〈月印補〉手稿)。
111_13-0001(〈月印補〉手稿)。
116_13-0003~0004(郭松棻1984年致《中國時報》信件)。
125_03-0004(李渝” Modern Chinese Fiction”課程2003年春,期末考題)。
124_44-0001(〈月印補〉人物表)。
124_46-0019(〈月印〉參考資料:魯迅〈一覺〉影本)。
151_07-0003(〈保釣回憶錄〉)。
151_07-0004(〈保釣自傳〉)。
164_09-0002(《知識份子》雜誌所收到〈雪盲〉稿件)。
166_05-0002(〈雪盲〉參考資料:Hopi Indian Reservation地圖)。
170_01-0001(洪範版《郭松棻集》目錄)。
177_04-0005(〈論寫作〉系列手稿)。
177_04-0007(〈論寫作〉系列手稿)。
184_01-0001~184_01-0060(〈驚婚〉手稿)。
185_03-0015(〈冰蠶〉手稿)。
185_07-0002(〈冰蠶〉手稿)。
185_08-0001(〈冰蠶〉手稿)。
185_13-0001(〈冰蠶〉手稿)。
185_14-0002(〈冰蠶〉手稿)。
185_21-0003(〈冰蠶〉手稿)。
189_07-0001(〈冰蠶〉手稿)。
189_07-0010(〈冰蠶〉手稿)。
189_07-0013(〈冰蠶〉手稿)。
189_10-0012(〈冰蠶〉手稿)。
189_12-0001(〈冰蠶〉手稿)。
189_14-0016(〈冰蠶〉手稿)。
189_15-0002(〈冰蠶〉手稿)。
189_16-0005~0007(〈冰蠶〉手稿)。
189_16-0012(〈冰蠶〉手稿)。
189_16-0018~0020(〈冰蠶〉手稿)。
189_17-0009~10(〈冰蠶〉手稿)。
189_17-0013~14(〈冰蠶〉手稿)。
189_18-0001(〈冰蠶〉手稿)。
189_19-0009(〈冰蠶〉手稿)。
189_19-0011(〈冰蠶〉手稿)。
189_19-0014(〈冰蠶〉手稿)。
189_23-0002(〈冰蠶〉手稿)。
189_24-0003(〈冰蠶〉手稿)。
189_31-0003(〈冰蠶〉手稿)。
190_01-0001(〈冰蠶〉手稿)。
五、國立台灣大學總圖書館特藏—李渝、郭松棻藏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郭松棻、李渝藏書資料庫:https://dl.lib.ntu.edu.tw/s/mf0044/page/home,檢索日期:2022年4月8日。
Hsia, Tsi-An. 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Kierkegaard, Soren. Fear and Trembling and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Translated by Walter Lowrie, Doubleday, 1954.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The Portable Nietzsche.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n, The Viking Press, 1966.
Shi, Nai’an, and Guanzhong Luo.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 An Abridge version, The Commercial Press, 1966.
三島由紀夫著,劉華亭譯:《太陽與鐵》(台北:星光,198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北京:人民,196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北京:人民,1971)。
全國政協、浙江省政協等編:《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1987)。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香港:藝美圖書,1966)。
李雲德:《沸騰的群山》(北京:人民文學,1972)。
杜斯妥也夫斯基著,孟祥森譯:《附魔者》(台北:遠景,1979)。
林語堂:《平心論高鶚》(台北:文星書店,1966)。
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3)。
姚文元:《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北京:人民,1967)。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景,1986)。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今天文學雜誌》(1993年第4期)。
唐文標編:《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6)(索書號:863.57 4039-1 1984)。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1961)。
徐志摩:《徐志摩散文集》(台北:啟明書局,1956)。
徐崇溫:《保衛唯物辯證法》(北京:人民,1980)。
高居翰著,宋偉航等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學,1982)。
曹聚仁:《魯迅評傳》(香港:新文化,出版年不詳,郭松棻1979年購於紐約)。
理查德.沃德:《越南戰爭的昨天、今天、明天》(香港:朝陽,1971)。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人民文學,1978)。
郭松棻:〈母與子〉,《九十年代》,總172期,1984年5月,頁100-104。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陳慧劍:《弘一大師傳(三)》(台北:三民書局,1974)。
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台北:雄獅圖書,1988)。
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香港:新藝,1967)。
六、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圖書室館藏—李渝、郭松棻藏書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馮雪峯:《回憶魯迅》(北京:人民文學,1953)。
魯迅:《墳》(香港:新藝,1967)。
魯迅:《而已集》(香港:三聯書店,1972)。
魯迅:《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兩地書》(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野草》(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華蓋集續編》(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墳》(北京:人民文學,1973)。
七、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保釣刊物
〈編輯組報告〉,《大風通訊》,第3期,1969年12月,頁2。
張系國:〈立場問題的一些問題〉,《大風通訊》,第6期,1970年4月,頁18-19。
〈柏克萊座談〉,《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4-6。
〈大風報告〉,《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7。
〈大風雜誌〉,《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8。
〈大風論壇〉,《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11-15。
(魯迅「黑暗的閘門」語錄),《大風通訊》,第7期,1970年5月,頁12。
柏克萊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戰報—一廿九示威專號》,第1期,1971年2月,頁1-68。
柏克萊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戰報》,第2期,1971年6月,頁1-75。
(稿約),《柏克萊快訊》,第1期,1971年12月,頁3。
〈中國的赤腳醫生〉,《柏克萊快訊》,第1期,1971年12月,頁3。
娃娃:〈電影「一定要把淮河根治」觀後感〉,《柏克萊快訊》,第1期,1971年12月,頁3。
(稿約),《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14。
學赤脚:〈醫死?醫生?〉,《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27、37。
方方:〈不落的太陽〉,《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30-32。
〈「一面倒」〉,《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36。
恒言:〈漁子心聲〉,《東風》,第1期,1972年4月,頁40-43。
杜華玲:〈我們的姊妹會〉,《婦女節特刊》,1973年3月,頁30、36-39。
邵怒觀:〈聰明人、傻瓜、與孤影〉,《東風》,第2期,1972年10月,頁15。
赤心:〈中國的愛〉,《東風》,第2期,1972年10月,頁53。
周民:〈談文藝的階級性〉,《東風》,第3期,1973年6月,頁21-23。
汪東河:〈藥渣〉,《東風》,第3期,1973年6月,頁25。
汪東河:〈救救自己〉,《東風》,第4期,1973年10月,頁19。
武漢:〈祖國來鴻〉,《東風》,第4期,1973年10月,頁24-25。
八、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特藏資料
〈『中國季刊』徵稿〉,清華大學校史&特藏資料,紀錄編號:TW000000000168,網址:https://nth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delivery/886UST_NTHU:886UST_NTHU/12367149890006774,檢索日期:2022年12月4日。
中國青年之聲:〈中國青年之聲節目表〉,清華大學校史&特藏資料,紀錄編號:DA000000004232,網址:https://nth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delivery/886UST_NTHU:886UST_NTHU/12367569410006774,檢索日期:2022年12月4日。
唐文標:〈唐文標筆記:獵「人」散記〉,清華大學校史與特藏數位資料管理系統—唐文標典藏,紀錄編號:TW000000000149,網址:https://nth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delivery/886UST_NTHU:886UST_NTHU/12367129600006774,頁10,檢索日期:2022年12月22日。
郭松棻手抄「大風社」發刊詞,清華大學校史&特藏資料,紀錄編號:DA000000000013,網址:https://nth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delivery/886UST_NTHU:886UST_NTHU/12367518350006774,檢索日期:2022年12月4日。
九、專書
Acton, Harold. Memoirs of an Aesthete,1939-1969. The Viking Press, 1971.
Arendt, Hannah. On Revolution. The Viking Press, 1965.
Chen, Shih-Hsiang. "Polish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Mickiewicz as ‘Mara Poet’." Adam Mickiewicz in World Literature, edited by Wacław Lednick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6, pp. 569–81.
Chen, Shih-Hsiang. “China-Literature.”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 6. Americana Corporation, 1954, pp. 541–48.
Chen, Shih-Hsiang. Essay on Literature: Written by the Third-Century Chinese Poet Lu Chi. The Anthoensen Press, 1952.
Chen, Shih-Hsiang. 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48.
Duncan, Russell. “The Summer of Love and Protest: Transatlantic Counterculture in the 1960s.” The Transatlantic Sixtie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unterculture Decade, edited by Grzegorz Kosc et al., Transcript Verlag, 2013, pp. 144–73.
Freud, Sigmun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V (1914-1916), edited by James Strachey, 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 The Hogarth Press, 1957, pp. 243–58.
Gitlin, Todd. The Sixties: Years of Hope, Days of Rage. Bantam Books, 1987.
Howe, Irving. A Margin of Hope: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4.
Hsia, C. T. "Obsession with China: 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lona E. Evans, et al., eds., China in Perspective. Wellesley College, 1967.
Hsia, C. T.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Jasper, James. The Art of Moral Protest: Culture, Biography, and Creativity in Social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Lader, Lawrence. Power on the Left: American Radical Movements Since 1946. Norton, 1979.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Routledge, 1992.
Sale, Kirkpatrick. SDS. Vintage Books, 1973.
Traverso, Enzo. Left-Wing Melancholia: Marxism, History, and Mem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王正方:《我這人長得彆扭》(台北:高談文化,2005)。
王正方:《我這人話多—導演講故事》(台北:九歌,2008)。
王正方:《孤獨在一起:我記得那些可愛的人》(台北:九歌,2014)。
王洞主編,季進編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四(1959-1962)》(台北:聯經,2019)。
王洞主編,季進編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五(1962-1965)》(台北:聯經,2019)。
王智明編:《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新北:聯經,2019)。
王智明:《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新北:聯經,2021)。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2009)。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台北:聯經,2016)。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台北:麥田,2017)。
王德威、宋明煒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聯經,2019)。
王德威、季進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鎮江:江蘇大學,2019)。
丘為君等編著:《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龍田,1979)。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台北:秀威資訊,2018)。
卡爾.曼海姆著,黎鳴、李書崇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白睿文、蔡建鑫編:《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台北:麥田,2016)。
皮埃爾-馬克.德比亞齊(Pierre-Marc de BIASI)著,汪秀華譯:《文本發生學》(天津,天津人民,2005)。
任孝琦:《有愛無悔——保釣風雲與愛盟故事》(台北:風雲時代,1997)。
朱西甯:《鐵漿》(台北:印刻,2003)。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何金蘭:《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秀威資訊,2011)。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呂慶廣:《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南京:江蘇人民,2004)。
李利國:《福禍休戚肩上扛》(台北:時報文化,1983)。
李怡:《知識分子與中國:訪問錄》(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83)。
李雅明、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編:《保釣風雲半世紀:保釣運動領軍人士的轉折人生與歷史展望》(台北:時報文化,2021)。
李瑞騰編:《考掘.研究.再現——臺灣文學史料集刊 第一輯》(台南:臺灣文學館,2011)。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1995)。
李黎:《海外華人作家小說選》(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李黎:《傾城》(台北:聯經,1989)。
李黎:《樂園不下雨》(台北:印刻,2007)。
汪曾祺:《汪曾祺自選集》(廣西:漓江,1987)。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易鵬編:《開始的開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
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2001)。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全新翻譯校對修訂版)》(台北,時報文化,2020)。
邵玉銘編:《風雲的年代——保釣運動及留學生涯之回憶》(台北:聯經,1991)。
邵玉銘:《保釣風雲錄:一九七O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新北:聯經,2013)。
南方朔:《憤怒之愛:六O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台北:久大文化,1991)。
姚嘉為:《在寫作中還鄉——北美的天空下》(台北:允晨文化,2011)。
封祖盛:《臺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州:福建人民,1983)。
春雷系列編輯委員會編:《崢嶸歲月.壯志未酬:保釣運動四十周年紀念專輯:春雷系列增編(上、下冊)》(台北:海峽學術,2010)。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O年代臺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
唐文標:《唐文標碎雜》(台北:遠景,1976)。
唐文標編:《1984臺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1988)。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
夏濟安著,萬芷均等合譯:《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
格雷戈里.克雷斯(Gregory Claeys)著,王榮輝譯:《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台北:麥田,2022)。
張一兵:《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態:關於阿爾都塞的一種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2003)。
張旭春:《政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政治化》(北京:人民,2004)。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書店,1988)。
張恆豪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6 郭松棻》(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
梅家玲、楊富閔、鍾秩維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8 李渝》(台南:臺灣文學館,2019)。
符杰祥:《國族迷思:現代中國的道德理想與文學命運》(台北:秀威經典,2015)。
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註》(台北:印刻文學,2008)。
郭松年著,許倍榕、曾巧芸執筆:《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台北:馬可孛羅,2018)。
郭紀舟:《七O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
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台北:印刻文學,2010)。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15)。
陳映真等著,封德屏編:《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台北:時報,2021)。
普實克著,李歐梵編,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中國現代文學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程巍:《中產階級的孩子們:60年代與文化領導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何一譯:《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須文蔚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5 劉大任》(台南:臺灣文學館,2017)。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
愛盟編著:《愛盟.保釣:風雲歲月四十年》(台北:風雲時代,2011)。
楊牧:《楊牧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7)。
楊牧:《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書店,1984)。
楊牧:《搜索者》(台北:洪範書店,1984)。
楊富閔:《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1》(台北:九歌,2013)。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澤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路易.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艾蒂安.巴里巴爾(Etienne Balibar)著,李其慶、馮文光譯:《讀《資本論》》(北京:中央編譯,2001)。
道格.麥亞當(Doug McAdam)著,黃克先譯:《自由之夏》(台北:群學,2011)。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2002)。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陳周旺譯:《論革命》(On Revolution)(南京:譯林,2007)。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股份有限公司,2010)。
劉容生、王智明、陳光興編:《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繼承、轉化、再前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2)。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9)。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O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南:臺灣文學館,2012)。
鄭穎:《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台北:印刻文學,2008)。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
魯迅:《魯迅全集:書信.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1981)。
盧瑋鑾、熊志琴訪問,熊志琴記錄:《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2010)。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2000)。
薛毅、孫曉忠編:《魯迅與竹內好》(上海:上海書店,2008)。
謝小苓、劉容生、王智明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0)。
龔忠武等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壹~參卷)》(台北:人間,2006)。
十、期刊論文
Benjamin, Walter. “Left-Wing Melancholy: On Erich Kästner’s New Book of Poems.” Screen, vol. 15, no. 2, Summer 1974, pp. 28–32.
Birch, Cyril. “Shih-Hsiang Chen, April 23rd, 1912-May 23rd, 197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91, no. 4, 1971, pp. 570–71.
Chen, Shih-Hsiang. “Metaphor and the Conscious in Chinese Poetry under Commu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 1963, pp. 39–59.
Chen, Shih-Hsiang. “Multiplicity in Uniformity: Poetry an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hina Quarterly, no. 3, 1960, pp. 1–15.
Cohen, Robby. “Berkeley Free Speech Movement: Paving the Way for Campus Activism.” OAH Magazine of History, vol. 1, no. 1, 1985, pp. 16–18.
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16, Summer 1989, pp. 3–18.
Heirich, Max, and Sam Kaplan. “Yesterday's Discord.” California Monthly, vol. 75, Feb. 1965, pp.20–32.
Hsia, C. T.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 Reply to Professor Průs̆ek.” T’oung Pao, vol. 50, no. 4, 1963, pp. 428–74.
Manthey, Dominic. “Mario Savio, ‘An End to History’ (2 December 1964).” Voices of Democracy, no. 10, 2015, pp. 41–54.
Průšek, J. “Basic Problem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T’oung Pao, vol. 49, no. 4, 1962, pp. 357–404.
Tu, Hang. “Left Melancholy: Chen Yingzhen, Wang Anyi, and the Desire for Utopia in the Postrevolutionary Er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 33, no. 1, Spring 2021, pp. 122–60.
Wang, Ling-chi. "Chronology of Ethnic Studies at UC Berkeley." Newsletter of the Department of Ethnic Studies at UC Berkeley, vol. 2, no. 2, Spring 1997, pp. 312–34.
王勇:〈穿越”幽靈學”:馬克思主義與解構批判性結合的一種可能——以《馬克思的幽靈》為文本重心〉,《山東社會科學》,總第273期,2018年第5期,頁71-75。
王智明:〈敘述七O年代:離鄉、祭國、資本化〉,《文化研究》,第5期,2007年10月,頁7-48。
王智明:〈一九九O年代後的釣運——兩岸保釣的交流與合流〉,《人間思想》,第1期,2012年7月,頁58-75。
王德威著,陳逢玥、王吉譯:〈小說作為「革命」——重讀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頁1-22。
王闖闖:〈20世紀以來西方學界對烏托邦理解的流變〉,《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3期,頁107-112。
朱衣仙:〈「廢園凝視」中綻放出的梅蕊:劉大任造園與寫園行動展現的知識份子身份認同〉,《中國現代文學》,第36期,2019年12月,頁77-102。
朱衣仙:〈盆栽、雜碎、枯山水:劉大任作品中「離散/反離散」交映的風景〉,《中山人文學報》,第49期,2020年7月,頁87-116。
朱衣仙:〈李渝〈江行初雪〉的園林意象與美學施為〉,《東海中文學報》,第41期,2021年6月,頁117-146。
米樂(J. Hillis Miller)著,王宏圖譯:〈重複的兩種形式〉,《中外文學》,第20卷第4期,1991年9月,頁28-51。
何玉:〈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保釣運動述論〉,《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19年6月,頁86-91。
克勞斯.博爾格漢(Klaus L. Berghahn)著,金壽鐵譯:〈波瀾狀闊的烏托邦歷程——從托馬斯.莫爾到恩斯特.布洛赫〉,《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5期,頁7-17。
吳明益:〈造心景,抑或安天命?——論劉大任《園林內外》中的園林觀與書寫特質〉,《臺灣文學學報》,第15期,2009年12月,頁199-232。
吳舒潔:〈啟蒙的遺產與失敗者的再出發——從《雪盲》看保釣知識分子的自我反思〉,《台灣研究集刊》,總132期,2014年第2期,頁85-94。
呂欣桐:〈文學作為不休止的介入——論劉大任的左翼現代主義寫作〉,《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21年1月,頁49-57。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水筆仔》,第3期,1997年9月,頁6-22。
李進益:〈劉大任小說中的父與子——以《晚風習習》為中心〉,《花蓮師院學報(綜合類)》,第20期,2005年5月,頁1-15。
汪暉:〈歷史的”中間物”與魯迅小說的精神特徵〉,《文學評論》,1986年第5期,頁53-67。
汪暉:〈魯迅文學的誕生——讀《吶喊》自序〉,《現代中文學刊》,總第21期,2012年第6期,頁20-41。
周之涵:〈歷史困境裡的現實突圍——“釣運”影響下劉大任的文學敘事〉,《華文文學》,第121期,2014年2月,頁85-90。
周之涵、朱雙一:〈郭松棻哲學追問與文學創作中的左翼堅守——兼論保釣運動中的批判”新殖民主義”發言〉,《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頁117-125。
周之涵、朱雙一:〈保釣運動視域下海外華人知識分子李黎的文學書寫〉,《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0期,頁71-77。
周之涵:〈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文壇的保釣敘事〉,《臺灣研究集刊》,總168期,2020年第2期,頁91-101。
邱進、胡文華、杜鳳剛:〈Rewriting:”改寫”還是”重寫”——兼評對勒菲弗爾理論的相關誤讀〉,《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5期,2014年9月,頁539-544。
金觀濤:〈觀念起源的猜想與證明——兼評《”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近代史研究集刊》,第42期,2003年12月,頁125-140。
金觀濤:〈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3期,2005年6月,頁1-51。
侯如綺:〈王鼎鈞〈土〉、劉大任〈盆景〉與張系國〈地〉中的土地象徵與外省族裔的身分思索〉,《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7期,2010年1月,頁229-266。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3月,頁80-84。
胡子沛:〈曹禺劇作與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中的演劇熱〉,《台灣研究集刊》,總第168期,2020年第2期,頁102-110。
徐聖心:〈在異鄉回眸中國——劉大任袖珍小說的文化反省〉,《中外文學》,第42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1-77。
高信奇:〈現代性視域下的烏托邦圖繪〉,《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17年9月,頁107-113。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重要工作成果—舉辦「郭松棻先生與李渝女士藏書贈藏儀式暨座談會」〉,《臺大圖書館年報Annual Report 2019》,2020年5月,頁5。
常彬、邵海倫:〈”海外五四運動”的精神屐履:左翼保釣台灣留美學生文學敘事〉,《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19-30。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試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年10月,頁219-249。
張政傑:〈東亞「風雷」如何殘響?——臺灣「保釣文學」與日本「全共鬥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外文學》,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85-130。
張楊:〈亞洲基金會:香港中文大學創建背後的美國推手〉,《當代中國史研究》,第22卷第2期,2015年2月,頁91-128。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文學臺灣》,第32期,1999年10月,頁206-229。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1990年1月,頁4-14。
陳世驤著,張万民譯,陳國球校訂:〈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政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21年6月,頁5-43。
陳建華:〈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0期,1997年4月,頁83-96。
陳建華著,符杰祥、陳心湛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以關鍵詞為視角的歷史敘事〉,《東岳論叢》,第35卷第6期,2014年6月,頁105-114。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
陳國球:〈陳世驤論中國文學——通往「抒情傳統論」之路〉,《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25-244。
傅修海:〈典型/非典型:現代中國文學的形象政治與身份焦慮——以《阿Q正傳》中”吳媽”形象的再解讀為中心〉,《文藝評論》,2013年第9期,頁9-16。
程凱:〈作為問題的30年代左翼文學〉,《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2006年1月,頁75-77。
黃衍智:〈歷史暴力與抒情的日常——論郭松棻的「詠史」〉,《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年2月,頁257-299。
黃啟峰:〈兩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寓言書寫:論魯迅與李渝小說的「故事新編」〉,《嘉大中文學報》,第9期,2013年9月,頁153-182。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91-11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黃錦樹:〈作為離散論述的抒情傳統——讀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中外文學》,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91-197。
黃錦樹:〈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年10月,頁9-35。
楊佳嫻:〈記憶.啟蒙.溫州街——論李渝的「台北人」書寫〉,《中國文學研究》,第17期,2003年6月,頁199-224。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33-155。
楊傑銘:〈曹聚仁《魯迅評傳》中的魯迅形象再現〉,《文學論衡》,第21期,2012年10月,頁46-57。
楊凱麟:〈寫作寫作的寫作——論郭松棻的「時間—文字」〉,《中山人文學報》,第50期,2021年1月,頁31-54。
劉玉山:〈台灣留美學生保釣群體研究〉,《當代青年研究》,總第322期,2013年1月,頁97-116。
劉玉山:〈論20世紀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期間的戲劇運動〉,《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5期,2016年9月,頁81-84。
劉建基:〈愛與「癱瘓/麻痺」:論郭松棻〈雪盲〉中的喬伊斯幽靈〉,《文化越界》,第1卷第4期,2010年9月,頁121-134。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年1月,頁33-54。
劉淑貞:〈鬱的演化:從藝術批評到小說書寫——論李渝保釣後的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頁127-150。
潘怡帆:〈重複或差異的「寫作」:論郭松棻的〈寫作〉與〈論寫作〉〉,《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年1月,頁29-46。
潘怡帆:〈缺席及錯置的作品:從郭松棻的〈寫作〉到〈論寫作〉〉,《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年12月,頁249-279。
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台灣左派初探〉,《人間思想》,第1期,2012年7月,頁8-48。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O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6月,頁1-58。
蕭寶鳳:〈「歷史中間物」意識與烏托邦精神:從劉大任的陳映真評論看當代台灣左翼思潮的變遷〉,《人間思想》,第17期,2018年8月,頁245-269。
蕭寶鳳:〈知識分子的窄門:劉大任”保釣三部曲”的思想流脈與文體特徵初探〉,《台灣研究集刊》,總174期,2021年第2期,頁89-99。
應磊:〈負傷的觀音——從沈從文到李渝〉,《明報月刊.附刊》,第30期,2016年6月,頁28-33。
謝欣苓:〈紐約作為鄉園之一——李渝作品的時空錯置與族裔地景〉,《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2018年12月,頁247-272。
鍾秩維:〈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重探一個台灣文學的批判論述〉,《中外文學》,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169-226。
韓月鄉:〈烏托邦 失樂園——政治烏托邦批判〉,《肇慶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5-20。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年4月,頁207-240。
蘇偉貞、黃資婷:〈立望關河到鶴群歸來:李渝小說跨藝術互文的懷舊現象——以〈關河蕭索〉、〈江行初雪〉、〈無岸之河〉、〈待鶴〉一組小說為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4期,2017年4月,頁169-198。
十一、學位論文
Chen, Po-hsi. Socialism on One Island: A Genealogy of the Pro-Unification Leftist Literary Discourse in Taiwan,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 Connecticut, 2020. ProQuest, https://www.proquest.com/dissertations-theses/socialism-on-one-island-genealogy-pro-unification/docview/2572599377/se-2.
Schultz, William R. Lu Hsun: The Creative Year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 Washington, 1955. ProQuest, https://www.proquest.com/dissertations-theses/lu-hsun-creative-years/docview/301949259/se-2.
王海燕:《魯迅的黑暗體驗與書寫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明宗:《戰爭之框:兩岸當代戰爭小說的演變》,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周倩鳳:《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的國/家認同——以外省籍留美青年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銘亮:《戰爭遺緒與蜃景的迷惑:臺灣現代小說中的復原神話與情感結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邵海倫:《文學視域下的海外保釣”左轉”問題——以李渝作品為考察中心》,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柯鈞齡:《李渝小說的藝術性追尋與實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馬翊航:《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年代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孟君:《神聖與虛構:兩岸當代小說中「國家神話」與「新歷史敘事」之辯證》,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陳俊益:《保釣世代的形成及其文化實踐:感覺結構與論述語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年。
陳湧漢:《介入與他者的獻/現身——論郭松棻小說及《哲學卷》中的倫理實踐》,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湯舒雯:《史的暴力,詩的壟斷——台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癥候閱讀與文化創傷》,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劉明亮:《對陣者的掙扎——劉大任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盧文婷:《德國浪漫主義與中國文學(從晚清到”五四”)》,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鍾秩維:《抒情與本土:戰後臺灣文學的自我、共同體和世界圖像》,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年。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十二、會議論文(集)
李娜:〈「美國」與郭松棻的文學/思想旅程:以《論寫作》為中心的考察〉,王鈺婷等著:《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7),頁415-435。
徐秀慧:〈革命、犧牲與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郭松棻與魯迅文本的互文性〉,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1),頁217-245。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編:《「論寫作:郭松棻與李渝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6)。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6),頁351-363。
黃啟峰:〈憤怒的知識青年圖像——論張系國、李渝與劉大任小說的國族關懷與流離書寫〉,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主辦:「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華語語系文學與影像」會議論文,2013年7月30~31日。
鍾秩維:〈越界與互文的敘述學:論李渝〈待鶴〉的悼亡書寫〉,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編:《「流動與知識傳播——方法論與實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2012),頁135-150。
十三、雜誌文章
王渝整理:〈保釣人士聚首話當年〉,《台灣與世界》,第32期,1986年6月,頁19-29。
王德威:〈追尋「歷史」的慾望——談劉大任的《杜鵑啼血》和《秋陽似酒》〉,《聯合文學》,第57期,1989年7月,頁169-170。
王德威:〈等待的藝術——李渝〈待鶴〉〉,《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11期,2010年7月,頁60-63。
朱宥勳:〈父親,我們結束之後才開始的理解……讀郭松棻《驚婚》〉,《聯合文學》,第334期,2012年8月,頁140-143。
阮毅成遺作:〈中央工作日記(一二一)〉,《傳記文學》,第109卷第1期,2016年7月,頁132-141。
南方朔:〈「保釣」的新解釋——歷史沒有被浪費掉的熱情〉,《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2期,2009年10月,頁85-88。
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研習小組:〈魯迅的討論——從「阿Q正傳」看留學生的精神世界〉,《七十年代》,第18期,1971年7月,頁46-49。
夏志清:〈悼念陳世驤並試論其治學之成就〉,《傳記文學》,第19卷第5期,1971年11月,頁16-23。
記者:〈引言〉,《小說月報》,第12卷第10號,1921年10月,頁2-7。
馬逢華:〈夏濟安回憶(中)〉,《傳記文學》,第40卷第4期,1982年4月,頁41-48。
商禽:〈六松山莊訪陳世驤教授問中國文學〉,《幼獅文藝》,第32卷第6期,1970年6月,頁63-80。
張研田:〈卅年往事憶世驤〉,《傳記文學》,第21卷第3期,1972年9月,頁55-60。
張研田:〈卅年往事憶世驤(之二)〉,《傳記文學》,第25卷第1期,1974年7月,頁29-34。
張研田:〈陳世驤與司卡拉匹諾——跋司卡拉匹諾:陳世驤先生事略〉,《幼獅月刊》,第41卷第1期,1975年1月,頁42-43。
許素蘭:〈未曾見面.恍如相識——追憶郭松棻先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第11期,2011年7月,頁48-53。
陳世驤:〈夏濟安選集序〉,《傳記文學》,第18卷第4期,1971年4月,頁89-93。
陳世驤著,陳越譯:〈一個中國詩人在戰時〉,《現代中文學刊》,2011年第1期,頁93-95。
黃碧端:〈在迷津中造境——評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聯合文學》,第88期,1992年2月,頁111-112。
楊佳嫻:〈強悍而美麗:訪劉大任談他的文學歷程〉,《文訊》,第268期,2008年2月,頁19-25。
楊聯陞:〈追懷石湘——陳世驤選集序〉,《傳記文學》,第19卷第6期,1971年11月,頁18-19。
廖玉蕙:〈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聯合文學》,第225期,2003年7月,頁114-122。
翟月琴、楊牧:〈「文字是我們的信仰」:訪談詩人楊牧〉,《揚子江評論》,2013年第1期,頁25-33。
舞鶴訪談,李渝整理:〈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年7月,頁38-54。
劉思坊記錄整理:〈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尉天驄對談劉大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2期,2009年10月,頁90-103。
魯迅:《語絲》,第4卷第1期,1927年12月,頁39-43。
錢永祥:〈走出神話國之後——評《走出神話國》〉,《當代》,1986年5月,頁144-148。
謝里法:〈二OO五年,飄的聯想——追念陳其茂、蔡瑞月、郭松棻〉,《文學台灣》,第57期,2006年1月15日,頁80-93。
魏子雲:〈那朵乘上吉林馬傑洛機車迷路的雲〉,《幼獅文藝》,第138期,1965年6月,頁19-21。
十四、報紙文章
中央社舊金山十九日專電:〈對釣魚台列嶼主權事 政府採堅定立場 旅美學人表滿意〉,《中央日報》,1971年3月21日,第1版。
中央社舊金山六日專電:〈周彤華籲僑社警覺 謹防野心分子 破壞愛國運動〉,《中央日報》,1971年4月8日,第2版。
亓樂義:〈日本同名漫畫 成暢銷書〉,《中國時報》,2009年3月24日,A13版。
王德威:〈劉大任的《浮游群落》〉,《中國時報》,1987年1月4日,第8版。
王德威:〈秋陽似酒——保釣老將的小說〉,《聯合報》,1996年9月30日,第42版。
本報上海廿四日電:〈陳世驤講演抗戰近况〉,《前線日報》,1941年4月25日,第2版。
本報訊:〈我旅美教育科學界人士上書蔣總統 強調釣魚台群島為我國領土〉,《中央日報》,1971年3月16日,第2版。
林欣誼越洋採訪:〈李渝細細整理 郭松棻遺作《驚婚》問世〉,《中國時報》,2012年8月2日,A13版。
林毓生著,杭之譯:〈魯迅思想的特質〉,《中國時報》,1986年10月20日,第8版。
保真:〈變與不變〉,《中央日報》,1980年12月17日,第12版。
保真:〈旅夢三千——「邢家大少」小說集自序〉,《中央日報》,1983年7月31日,第12版。
施淑:〈世變與事變〉,《聯合報》,1999年6月14日,第48版。
張文翊:〈回到廣闊的文學天地裡——訪李渝〉,《中國時報》,1983年10月2日,第8版。
莊信正:〈向使當初身未死——魯迅五十年祭〉,《中國時報》,1986年10月19-20日,第8版。
莊信正:〈追憶陳世驤〉,《中國時報》,2014年1月31日,A13版。
陳宛茜/台北報導:〈年輕人找答案 「資本論」熱賣〉,《聯合報》,2017年9月27日,A16版。
聶華苓:〈癡情嘆息——讀《應答的鄉岸》隨感〉,《聯合報》,2000年1月8-9日,第37版。
陳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歷——郭松棻的文學道路〉,《中國時報》,2005年7月17日,B3版。
楊牧:〈翻譯的事〉,《聯合報》,2006年12月7日,E7版。
十五、網路資源
Gordon, Peter E. “Mourning in America.” BOSTON REVIEW, 18 July 2017, https://www.bostonreview.net/articles/peter-e-gordon-left-melancholy/.
白墨:〈特寫:重溫《資本論》 再識馬克思〉,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4/09/140914_karl_marx_das_kapital,上線日期:2014年9月13日,檢索日期:2023年4月8日。
江青:〈又見柏克萊〉,《明報月刊》,2019年4月: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思潮%EF%BC%8E動向/2019-04/1590997546313/又見柏克萊(江%E3%80%80青),上線日期:2019年3月29日,檢索日期:2022年1月27日。
李浴洋:〈夏志清的「情迷中國」 | 陳國球訪談(下)〉:https://freewechat.com/a/MzA5ODMwMTgxOA==/2734699389/1,上線日期:2020年1月1日,檢索日期:2022年5月21日。
南方周末:〈專訪作家劉大任:「小說要有意義,先回到現實社會裡來」〉:https://kknews.cc/zh-tw/news/pgb4vvj.html,上線日期:2018年8月20日,檢索日期:2022年1月7日。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釣運文獻館「一九七O年代保釣運動文獻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https://adage.lib.nthu.edu.tw/nthu/activity/diaoyun/agenda.html,檢索日期:2022年4月8日。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釣運文獻館「典藏查詢」:https://archives.lib.nthu.edu.tw/diaoyun/search.htm,檢索日期:2022年4月8日。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源—「郭松棻、李渝」內容簡介:https://speccoll.lib.ntu.edu.tw/node/222,檢索日期:2023年3月8日。
深圳報業2018年重印版《殘照》自序:http://www.zxhsd.com/kgsm/ts/2018/11/09/4242985.shtml,檢索日期:2022年8月17日。
郭士榛:〈6人奪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獨立出版 《看電影的人》獲肯定〉,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7065,上線日期:2016年1月13日,檢索日期:2022年5月11日。
戴錦華:〈後革命的幽靈(一):古裝大片作為幽靈化的革命鏡中像〉:https://www.hk01.com/哲學/196078/後革命的幽靈-一-古裝大片作為幽靈化的革命鏡中像-戴錦華,上線日期:2018年6月5日,檢索日期:2022年5月31日。
十六、多媒體資源
雷驤執導:《作家身影系列一(9)沈從文:邊城文魄》(台北:春暉影業,19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