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法研究
作者:蕭順杰
作者(外文):HSIAO, SHUN-CHI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清華簡六國古文書手訛變結字構形Tsinghua Bamboo SlipsWarring States PeriodCalligraphyCharacteristicCharacter 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2008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為數可觀的戰國中晚期竹簡,而這批竹書大多為抄錄「經」、「史」類重要典籍,其文字清晰且工整秀麗、優美典雅,大多數具有典型楚系文字的特性。就書法史而論,它不同於鐘鼎金石碑刻文字,為真實的書寫墨跡,更能忠實反映當時書寫的真實面貌,是研究戰國時期經典筆寫墨跡書法的重要材料。
《清華簡》的書法特色就總體而言,用筆中、側鋒兼善,以精於側鋒為多;線性粗、細、頓、銳兼具;構形縱長、橫扁、大、小均見;結字寬綽、緊密嚴謹亦見,而以緊密嚴謹居多;佈字排列字距多約在1字之間。
戰國中晚期的《清華簡》文字為學術界普遍統稱為六國古文其中之一。其文字傳承自殷商和西周,大多為典型楚系文字,且具通見的繁化、簡化、省筆、省形、譌變、同字異構及合文等諸多現象。而其各篇文字之書法風格則各具特色,且其抄寫書手最多見抄錄達14篇之多,最少則是1位書手寫1篇,計有9篇是各1書手所抄錄,而壹至陸輯則見有共計13位抄寫書手。其中更見有明顯屬於三晉系的文字特性的〈良臣〉和〈祝辭〉兩篇;而尤為特別的是〈保訓〉篇,其文字有些可與後世的三體石經對照,有些字具有廟堂氣之鐘鼎金石筆趣,更有些字有齊、晉、楚、秦等四系的特徵,而更近於秦系。
戰國五系之文字皆是以承襲自殷周古文發展而來,雖然因分治、分域各自發展為文化獨具的文字特色,然而這五系文字卻都系出同源。因此,各系之間其文字並未因此全然不同,而是彼此之間互有異同,與所承襲源頭殷周古文亦是互有異同,數量有60餘篇、文字端整精美且大都為具有典型楚系文字特徵的《清華簡》即具有此一通性。
In 2008, there was a large batch of bamboo slip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ost of these bamboo books are copies of important classics such as "Classics" and "History". The characters are clear, neat, beautiful, graceful and elegant, and most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u script. As far as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s concerne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scriptions on bells, tripods, and stone steles. It is a real written ink, which can more faithfully reflect the real appearance of writing at that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classic ink calligraphy in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alligraphy features of "Tsinghua Bamboo Slips" are good at using both middle and side strokes, and most of them are proficient in side strokes; the line is thick, thin, dull, and sharp; the configuration is long, flat, large, and small;the construction is wide and tight, and most of them are tight and rigorous; the kerning of the characters is mostly lined between about one character.
The text of "Tsinghua Bamboo Slip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one of the ancient texts of the Six Kingdoms by the academic circle. Its characters are inherited from the Y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and most of them are typical Chu characters, and have many common phenomena such as complexity, simplification, saving strokes, saving shapes, changing characters, isomerism and combining characters. The calligraphic styles of each of the tex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cribes at most transcribed as many as 14 articles, and at least 1 article. A total of 9 articles were transcribed by 1 writer each. In volumes 1 to 6, there were a total of 13 scribes. Among them, there are two articles "Liangchen" and "Zhuci" that clearly belo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Sanjin system; especially the "Baoxun" article, some of which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later Three-Type Stone Classics, and some characters have the taste of the bell, tripod, gold and stone of orthodox mood, and some charact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families of Qi, Jin, Chu and Qin, and are closer to the Qin family.
The five lines of writing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all inherit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ings of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Although they each developed their own uniqu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division of rule and domain, these five lines of writing are all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 Therefore, the characters of each faction are not completely different, but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other, and also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ancient Yin and Zhou Dynasties, the source of inheritance. There are more than 60 articles, and most of them are typical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of Chu,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hu script, has this epicene."Tsinghua Bamboo Slips" are with more than 60 articles, well-organized and exquisite characters, and most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u characters. All of them have this commonality
一、基礎資料
〈武漢江夏丁家咀發現戰國楚墓並出土竹簡〉,《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
《戰國楚簡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1977年內部發行油印本。
于還素,《書道全集(第一卷,殷商秦)》,台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再版。
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8年12月初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一冊~第十二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李守奎,《古文字與古吏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守奎.蕭攀,《清華簡〈繋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湖南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6月。
李學勤、陳致主編,《清華簡研究》第二輯(清華簡與《詩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8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七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九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八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四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李學勤主編.董珊著,《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4年1月。
李學勤主編《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邢文,《楚簡書法探論─清華簡〈繫年〉書法與手稿文化》,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林進忠,〈唐代瞿令問的古文篆書〉,明道大學《唐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年11月。
林進忠,〈新出土商周秦漢墨跡文字的篆隸筆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案,2001年07月。
林進忠,《晴嵐論集》,(上)、(中)、(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2001年。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
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候文學.李明麗,《清華簡〈繋年〉與〈左傳〉叙事比較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孫飛燕,《清華簡〈繫年〉初探》,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至2012年。
馬楠,《清華簡〈繫年〉輯證》,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六輯,四川,巴蜀書社;第1版,2012年5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上海,中西書局,
201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
許兆昌,《〈繋年〉、〈春秋〉、〈竹書紀年〉的歷史叙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95年7月。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子彈庫戰國墓椁木〉,《文物》,1974年第2期。
賈連祥,《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劉光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整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
劉光勝,《清華簡〈繋年〉與〈竹書紀年〉比較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蕭毅,《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駢宇騫.段書安,《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4月初版。
駱宜安,〈刑事鑑識〉,《警察百科全書(十二)》,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1月。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台北,萬卷樓,2011年12月。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三種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5年9月。
二、工具書
《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2年11月。
《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5年8月5日。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再版。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二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第一版,1997年6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4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丁度編著,《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1976年9月初版,1988年10月十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影印五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7月一版1996年8月北京第5次印刷。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第四次印刷。
徐文鏡,《古籀匯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徐無聞,《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1996年7月第四次印刷。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出版, 1997年7月一版二刷。
高啟沃,《簡明通假字字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光裕,《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2月。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初版。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張軍.劉乃淑,《古漢語多用通假字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桁.許夢麟:《通假大字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一次印刷。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振裕.劉信芳,《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印行,1987年9月再版。
劉兆英,《元刻樓觀篆書本道德經碑》,陝西,陝西旅遊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3月台一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1996年9月第二次印刷。
羅福頤,《古璽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1994年6月第二次印刷。
三、典籍
〈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7期。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孔仲溫,《類篇字義析論》,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1月初版。
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四庫備要叢書(經部),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出版,1970年。
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6年12月初版。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史記》,《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初版。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初版。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2月第一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京華書局,1970年10月初版。
何耿鏞,《古代漢語的假借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3年4月初版二刷。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一刷。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文物》,1955年,7至9期。
周鳳五.林素清編著,《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8月初版。
林素清,〈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中國文字》,新13期,香港,藝文印書館,1990年。
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文字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9月初
容庚,〈宋代古金述評(續)〉曾懐疑《復齋》本為偽作,見《學術研究》,1964年1期,88頁。李零,〈宋代出土的楚王酓章鍾〉根據曾侯乙墓所出大鎛重作評述,見《江漢考古》1984年1期。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高華平,《楚簡文字與先秦思想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4月。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章季濤,《怎樣學習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4年6月初版三刷。
許錟輝,《說文重文形體考》,文津出版社,1973年3月出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考釋》,〈楚王酓章鍾〉,北京,科學出版社刊,1934年增訂本,1956年。
郭維德,〈曾侯乙墓圖象試釋〉,《江漢考古》,1981年1期。陳惠明,〈漆繪圖象考〉,《曾侯乙墓文物藝術》,湖北,美術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曾侯乙墓》上冊。
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登原,《國史舊聞》,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1月初版,1983年2月三版。
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上、下)》,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初版。
舒之梅.張緒球主編,《楚文化──奇譎浪漫的南方大國》,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黃季剛先生口述.黃焯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黃偉博,《韓非子通假文字考證》,高雄,高雄復文書局印行,1973年4月初
版,
1978年7月再版。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4月。
裘錫圭著,《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1995年4月再版。
蕭璋,《文字訓詁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台北,漢美圖書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戴侗,《六書故》,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6年。
戴震,《大戴禮》,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北京新一版。
四、相關期刊
〈芮良夫毖與文獻相類文句分析及補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系年考釋七則〉,《中國文字研究》,2014年01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體特徵探析〉,《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3年01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所見古代法中的司法理念與道德精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03期。
《印林》季刊第97期,台北,1996年3月。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06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考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文物》,2011年11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05期。
中村拓也,〈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文字字形考〉,《大東書道研究》第26號,2019年。
王國維,《王國維論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主),1997年。
古育安,〈傳世與出土尚書‧金縢對讀研究一題:試論清華簡金縢的「爾毋乃有備子之責在上」及相關問題〉,「2012年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6月2日,頁1-14。
朱歧祥,〈由金文字形評估清華藏戰國竹簡〉,「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11年10月29-31日,頁358-368。(收錄《朱歧祥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2月,頁223-240。)
朱鳳瀚,〈讀清華簡金縢兼論相關問題〉,「【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11年11月30日-12月2日,頁1-17。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總468期,2010年5月),頁51-57。又《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頁171-181。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5期。
李學勤,〈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後收錄《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頁152。)
李學勤,〈清華簡祭公與師詢簋銘〉,楊朝明主編《孔子學刊》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頁132-134。
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142期,2011年6月),頁104-109。
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總495期,2012年8月),頁66-71。
李學勤,〈釋清華簡金縢通假為「穫」之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頁1(後收錄《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頁194-195。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18),2011年1月6日。)
杜勇,〈清華簡金縢有關歷史問題考論〉,「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11年10月,頁200-209。
沈建華,〈清華楚簡祭公之顧命與逸周書校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頁23-37。
邢文,〈尹至「夏有祥」小議〉,「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11年10月,頁221-222。
周鳳五,〈楚簡文字瑣記(三則)〉,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1999年12月10─12日。
季旭昇,〈清華簡(一)‧耆夜研究〉,「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3月25-27日,頁67-81。
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歷史語言所集刊》,第56卷第4期,1985年12月。
林素清,〈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的符號談起〉,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1999年12月10─12日。
林進忠,〈青川木牘的秦篆形體析論〉,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報》第六十一期,第17-39頁,1997年12月。
林進忠,〈曾侯乙墓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參,1-58頁。中華書道學刊行,1998年10月。
林進忠,〈楚系簡帛墨跡文字的書法探折〉,《海峽兩岸楚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1月18-19日,129頁。
林進忠,〈漢簡識字書在文字與書法史上的重要意義 〉,《第三屆金石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5~118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刊印,1997年4月。
林進忠,〈說文解字與六國古文書跡〉,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報》第六十三期,第45~68頁,1998年12月。
林進忠,〈戰國時代中山國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報》第六十二期,第57-75頁,1998年06月。
孫飛燕,〈讀尹至、尹誥劄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頁38-41。
袁金平,〈利用清華簡考證古文字二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總116期,2011年7月),頁44-。
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戰國楚簡研究》,1997年第6期。
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概述〉,《戰國楚簡研究》,1997年第5期。
馬楠,〈金縢篇末析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總114期,2011年3月),頁65-67。
馬楠,〈據清華簡釋讀金文、尚書兩則〉,《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2年3月),頁59-61。
馬嘉賢,〈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考釋三則〉,「第23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6月1-2日,頁223-240。
張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考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12年4月),頁146-149。
張連航,〈清華簡皇門篇與傳世逸周書‧皇門解的對比研究〉,「第二屆東亞漢學研討會」會議論文,新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與通識中心博雅教育組,2012年4月27-28日)。又《東亞漢學研究》第2號(2012年5月)。
張富海,〈清華簡尹至字詞補釋二則〉,「中國文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2011年7月31日-8月1日,頁306-307。
郭永秉,〈清華簡耆夜詩試解二則〉,「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11年10月),頁258-262。
陳偉,〈清華簡金縢零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50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12年12月17-18日,頁1-6。
陳劍,〈清華簡金縢研讀三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頁145-169。
陳麗桂,〈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6卷第2期。
曾榮汾,〈異體字滋生之因試探〉,《孔孟月刊》,第23卷第10期,1985年6月。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黃人二,〈清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通釋〉,彭林主:《中國經學》第8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頁7-22。
黃庭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至探析──兼從「尹」、「摯」二字論文本形成年代〉,「第七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6月1日),頁161-179。
黃錫全,〈楚系文字略論〉,《華夏考古》,1990年第3期。
黃懷信,〈清華簡祭公篇校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頁125-132。
楊振紅,〈清華簡金縢看尚書的流傳及周公歷史記載的演變〉,《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總135期,2012年8月),頁47-63。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142期,2011年6月),頁110-115。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的內容與思想〉,「《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頁21-26。後以〈清華簡尹誥研究〉刊於《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頁110-115。
趙平安,〈談談出土文獻整理過程中有關文字釋讀的幾個問題──以清華簡的整理為例〉,「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1月26-27日,頁191-196。
劉國忠,〈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總116期,2011年7月),頁40-43。
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劄記五則〉,「第十屆中國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5月21-22日,頁57-66。
羅運環,〈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止、出的演變規律〉,《江漢考古》, 1989年第2期。
蘇建洲,〈利用清華簡(壹)字形考釋楚簡疑難字〉,《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12月,頁397-437。
蘇建洲,〈清華簡(壹)考釋十一則〉,《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1
年12月),頁343-396。
五、網路相關資料
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Confucius2000‧孔子2000‧21世紀孔子」網站,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2011年1月1日。原先發表於《文史哲》2010年第6期。
〈尹至、尹誥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侯乃峰.劉建民執筆),〈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54),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筆),〈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3,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蔡偉執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金縢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4,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張傳官執筆),〈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5,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陳志向、謝明文執筆)〈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47,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蔣文執筆),〈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53,2011年1月5日。
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金縢補釋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2,2011年1月5日。
蔡偉,〈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三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59,2011年1月6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8,2011年1月7日。
蕭旭,〈清華竹簡金縢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68,2011年1月8日。
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讀札(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2,2011年1月8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9,2011年1月8日。
宋華强,〈清華簡金縢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7,2011年1月8日。
黃人二.趙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5,2011年1月9日。
蘇建洲,〈清華簡(壹)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68,2011年1月9日。
沈之傑,〈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66,2011年1月9日。
黃杰,〈讀清華簡筆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6,2011年1月9日。
米雁,〈清華簡耆夜、金滕研讀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1,2011年1月10日。
蕭旭,〈清華竹簡祭公之顧命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375,2011年1月11日。
劉樂賢,〈讀清華簡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4,2011年1月11日。
宋華強,〈清華簡金縢讀爲「穫」之字解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8,2011年1月14日。
曹方向,〈記清華簡第一冊九篇竹書的若干書寫情況〉,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6,2011年1月31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四)〉,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2,2011年2月17日。
程浩,〈清華簡《保訓》源自三晉文獻說〉,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5,2011年4月21日。
劉洪濤,〈清華簡補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9,2011年4月27日。
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63,2011年4月22日。
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3,2011年5月4日。
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4,2011年5月5日。
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6,2011年5月13日。
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534,2011年6月10日。修改後刊於《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1期(總期,2012年月),頁85-88。又劉雲:《戰國文字異體字研究──以東方六國文字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
獻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6月),頁193-199。
子居,〈清華簡程寤解析〉,「簡帛研究」網站,《學燈》第19期,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86,2011年6月30日。
劉信芳,〈清華藏簡(壹)試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34,2011年9月9日。
胡凱,〈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2,2011年9月23日。
李守奎,〈清華簡《系年》與吳人入郢新探〉(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 ,網站http://www.guancha.cn/historiography/2011_11_30_62464.shtml?XGYD,2011-11-30 14:18。
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顧莉丹執筆),〈清華簡陳偉〈讀清華簡系年札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95,2011年12月20日。
李學勤,〈清華簡--學術史研究新貢獻〉,網站http://www.guancha.cn/comment/2012_02_06_65231.shtml?XGYD,2012-02-06 10:33。
徐天,〈清華簡成果: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記載為戲說〉,網站http://www.guancha.cn/historiography/2012_02_06_65151.shtml?XGYD,2012-02-0610:19。
張懷通,〈祭公與惇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4,2012年4月25日。
張懷通,〈清華簡祭公解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9,2012年5月8日。
鄭涵,〈浙大收藏"戰國楚簡"辨偽〉,華夏經緯網文化—考古專欄,網站http://big5.huaxia.com/zhwh/kgfx/2012/05/2866172_2.html,2012-05-29。
廖名春,〈清華簡金縢篇補釋〉,「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liaomingchun001.htm,2011年1月4日。後刊
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4期(總116期,2011年7月),頁24-28。
鄧佩玲,〈讀清華簡耆夜所見古佚詩小識〉,「【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11年11月30日-12月2日,頁1-15。
六、相關報刊
〈湖北省出現古墓盜掘狂潮〉,《中央通訊社》,1995年1月20日新聞稿。
〈湖北荊州狠剎盜墓惡風〉《中國新聞社》 1996年3月23日。
〈中共對盜竊文物犯處極刑〉,《中央通訊社》, 1996年7月1日新聞稿。
吳曉萍、卜憲群:〈二十世紀末簡牘的重大發現及其價值〉,《光明日報》 1998年10月23日第7版。
〈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買回戰國竹簡價值不凡〉,《中央通訊社》,1999年1月5日新聞稿。
〈戰國竹簡問世,中國古史大驚奇〉,《中國時報》, 1999年6月28日第11版。
曹錦炎,〈簡評《郭店楚簡研究‧文字編》〉,《中國文物報》,1999年6月30日第3版。
〈荊門嚴倉發掘甲字形大墓及車馬坑─為楚文字研究提供新資料〉,《中國文物報》2010年2月5日第9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偽古文《尚書》確系後人偽作,2013-01-05。
北京日報,〈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傳世尚書確系偽本〉2013-01-05 14:11:00
深圳商報,〈清華簡整理成果問世 先秦無小說結論恐被改寫〉2013-01-17 11:44:03來源: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3_01_17_121350.shtml?XGYD。
中國文化報,《筮法》、《別卦》與《算表》,2014-01-14。
七、碩博士論文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5月。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年。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12月。
林雅婷,《戰國合文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羨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強晨,《清華簡與西周開國史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4年。
許學仁,《先秦楚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年。
陳月秋,《楚系文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
陳立,《楚系簡帛文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論文, 1998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學專業生博士論文,1991年。
蕭順杰,《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書法研究》,台北,臺灣藝術大學,2013年6月。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