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書法藝術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中應用之研究
作者:褚家辰
作者(外文):CHU, CHIA-CHE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沈惠如
郭晉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書法華語文教學漢字藝術Calligraphy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書法藝術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中應用之研究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書法教學與文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共分為六章。除了緒論與結論,分別以「漢字原理與書法演進」、「儒道禪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內化與外顯」、「書法與當代藝術發展」,以及「書法在華語文教學中的實務及其檢討」四大章來闡述此議題。這四大章將會分別探討書法教育在華語文教學中的不同面向,但同時又互相融涉。首先從第二章「漢字原理與書法演進」中,我們可以從漢字的演變、結構,正、簡字的歷史背景,來綜論漢字的文化與根源,在有了概念上的認知後,緊接著透過第三章的「儒道禪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內化與外顯」,來探討書法文化中深層的藝術精神與審美思維,藉此說明華語文教學是如何透過書法來理解中華文化。從第四章開始,本論文試圖從現代的書法藝術去銜接前兩章所探討的古典書學,並以現代書藝家的創作為例,結合跨界的藝術型態,說明華語文教學如何結合當代書法表現與文創資源。最後在第五章「書法在華語文教學中的實務及其檢討」,筆者以前三章為思考基礎,探討當代書法在華語文教學中應用的運用、困境,以及應變之道,提出華語文教學與書法的未來發展。本論文六章前後呼應,希望能透過書法與華語文,闡述兩者在教學過程中最適當的結合模式以及在未來的發展中相互影響的重要思維。
Research on Calligraphy Ar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alligraphy teaching and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o present this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Chinese character principles and calligraphy evolu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thought in calligraphy art", "calligraphy and contemporary art development", and "calligraphy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review" to elaborate on this topic in four chapters. These four chapters will respectively explore different aspects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mutually integrated. First of all,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Evolution of Calligraphy", we can summarize the culture and roo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aracters. After having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Then, through the third chapter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Thoughts in Calligraphy Art", we will explore the deep artistic spirit and aesthetic thinking in calligraphy culture, so as to explain how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stands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alligraphy.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nect the classical calligraphy discussed in the previous two chapters from the modern calligraphy art, and takes the creation of modern calligraphers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cross-border art forms, to illustrate how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mbining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performance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resources. Finally, in the fifth chapter, "Calligraph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Its Review",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ts difficulties, and the way to respo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ree chapters.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calligraphy. The six chapters of this paper echo each other, hoping to explain the most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mode of the two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mutual influen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calligraphy and Chinese language.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戰國‧荀子: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16
年。
西漢‧揚雄著,清‧汪榮寶疏:《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漢‧蔡邕:〈九勢〉,收入清‧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浙江人民美
術出版社,2014年),卷3,第1冊。
晉‧王羲之:〈題衞夫人筆陣圖後〉,收錄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
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晉‧王羲之〈書論〉,收錄於清‧孫岳頒、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南朝‧顏之推,周法高撰輯:《顏氏家訓 彙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隋‧智果:〈心成頌〉,收錄於清‧孫岳頒、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李陽冰:〈論篆〉,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9
年。
唐‧孫過庭:〈書譜〉,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9
年。
唐‧徐浩:〈書法論〉,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9
年。
唐‧歐陽詢:〈三十六法〉,收入清‧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卷3,第1
冊。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唐‧魯收:〈懷素上人草書歌〉,《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年。
唐‧李世民:〈筆法訣〉,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
唐‧虞世南:〈筆髓論〉,收入清‧孫岳頒、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卷5,第1冊。
唐‧張懷瓘:〈書議〉,收入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4。
唐‧張懷瓘:〈六體書論〉,收入清‧孫岳頒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浙江人
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卷6。
北宋‧黃庭堅:〈題跋帖〉,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
北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北宋.蘇軾:《蘇軾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北宋‧歐陽修、歐陽棐:《集古錄跋尾集古錄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
北宋‧朱長文:《墨池編》,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北宋‧釋惠洪著,周裕鍇編:《石門文字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錄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
北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北宋‧朱長文:〈續書斷〉,收錄於王伯敏主編,《書學集成》,河北:河北美術出
版社,2002年。
南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商周出版社,2011
年。
宋‧姜夔,《續書譜》,收入清‧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浙江人民
美術出版社,2014年),卷7。
元‧趙孟頫:〈定武蘭亭跋〉,《松雪齋集》,北京:中國書店,2018年。
元‧呂宗傑︰〈書經補遺〉,《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收錄於孫岳頒、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明‧項穆:《書法雅言》,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明‧陳繼儒:〈容臺集序〉,收錄於明‧董其昌《容臺集‧文集》,杭州:西泠
印社出版社,2012年。
明‧張紳:《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清‧松年:《頤園論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中華書局,2010年。
清‧朱履貞纂述《書學捷要》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
出版社,1984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馮武:《書法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箋釋:《書概箋釋》,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2019年。
清‧諸宗元:《中國書畫淺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二、近人論著(以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小川環樹、倉田淳之助、田中謙二、中田勇次郎、牧田諦亮等,譯者: 于還素、
戴蘭村:《書道全集》,臺北:大陸書局,1970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王世徵:《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冬齡:《談現代書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合著:《中國哲學史‧下集》,臺北:里仁書局,
2019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中國國務院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簡化方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石小英:《八至十世紀敦煌尼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古干:《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5年。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宗焜:《當甲骨遇上考古:導覽YH127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2006年。
李郁周:《懷素自敘帖千年探秘》,臺北:蕙風堂出版公司,2003年。
李孟玲:《從中西造形思考探討文字墨畫:以設計創意春聯為例》,臺北:輔仁大
學出版社,2019年。
李聰明:《顛覆傳統的現代書法》,臺北:大千出版社,2007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 年 。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
何淑貞、章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
三民書局,2013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
林明昌:《華語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漢華天下出版公司,2012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14年。
林懷民:《跟雲門去流浪》,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9年。
房弘毅:《王羲之書論四篇》,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周芬伶:《美學課》,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馬如森:《甲骨文書法大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承祥:《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
徐永進:《徐永進現代書藝 1992—2001》,臺北:蕙風堂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7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2013年。
徐建榮、邵捷:《書法與其他藝術的關係》,臺北:石頭出版社,2006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孫霞、金銖:《72件最有意思的中國書法》,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郭晉銓:《從王羲之到王靜芝—帖學傳統中的典範書學體系》,臺北:新銳文創公
司,2018年。
郭晉銓:《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世界》,臺北:新銳文創公司,2012年。
陳大齊:《中國聖哲的智慧—與青年朋友們談孔子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
年。
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
張桂光:《張桂光書法集》,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張玉金,夏中華:《漢字學概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雙隸等譯註:《呂氏春秋》,臺北:中華書局,2007年。
崔樹強:《寫字:書法的基本》,臺北:如果出版社,2016年。
黃光男:《董陽孜作品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臺北:中正書局,1997年。
黃惇:《風來堂集—黃惇書學文選》,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
黃臺芝:《2022年臺北國際書法展暨迎春揮毫大會》,臺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
學會,2022年。
曾昭旭:《儒家傳統與現代生活—談儒學的文化面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003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楊樹達:《居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7年。
廖文豪:《漢字樹》,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源、宋鎮豪:《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龍異騰:《基礎漢字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2年。
錢玄同:《簡體字譜》,教育部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1935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8年。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9年。
蔡日新:《禪之藝術》,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2002年。
顏炳罡:《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鐘明善:《中國書法簡史》,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陸蓉之:《1980年代女性藝術的成長期》,臺北: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董陽孜:《董陽孜作品集—獨樂》,臺北:誠品公司,2012年。
董陽孜:《董陽孜作品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社,2000年。
董陽孜:《字在自在—董陽孜書法作品》,臺北:自在工作室,2003年。
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二)期刊論文
丁孝民:〈莊子以天合天的美學意涵〉,《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11期,2014年6
月。
王季香:〈數位典藏及多元文創融入書藝文化之教學設計—以文藻外語大學短期
遊學團文化課為例〉,《應華學報》第15期,2014年6月。
王怡棻:〈知名書法家董陽孜勁筆揮灑快意人生〉,《遠見雜誌》第221期,2004
年11月。
王嘉驥:〈書即心畫─論董陽孜的書法美學〉,《藝術家》第59卷4期,2004年
10月。
尤思貽:〈新冠疫情下文創產業網路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故宮文創電商平台為
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第11卷第1期,2021年4月。
尤煌傑:〈荊浩《筆法記》之「六要」與謝赫「六法」之比較〉,《哲學與文化》
第3期第 34卷,2007年3月。
白恆旭:〈漢字習得的「藝想」世界—漢字書法藝術教學與對外華語教學〉,《華
語學刊》第27期,2019年12月。
石守謙:〈中國古代書法傳統與當代藝術〉,《清華學報》第40卷第3期,2010
年9月。
任婷、馬勇軍:〈人文與人文教育〉,《湖北廣播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2014
年5月。
朱學忠、陳維型:〈也談現代書風的成因〉,《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
5期,2007年10月。
邢偉,〈一帶一路視角下國際漢語教育軟實力研究〉,《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
第12期,2018年。
李珂:〈從「二王」到「顛素」:賀知章草書精神探索〉,《書畫藝術學刊》第24
期,2018年6月。
李秀華、傅亦平:〈圖文觀念融入書法于海外華文教學之運用〉,《台中教育大學
學報》第30卷第2期,2016年2月。
李佩珊,〈美「中」近期爭端:美國限制中國大陸孔子學院發展之研析〉,《展望
與探索月刊》第18卷第9期,2020年9月。
李秀華、楊勢年,〈臺灣書法基礎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5
期,2008年12月。
花俊雄,〈新冠疫情後的全球秩序及中美博弈〉,《海峽評論》第353期,2020年
5月。
阮堂明:〈張旭卒年考辨〉,《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2004年12月。
呂佛庭,〈文字畫研究〉,《暢流》第47期,1973年2月。
何美青:〈中國現代書法初探〉,《書畫藝術學刊》第5期,2008年12月。
吳有能:〈中國書道藝術的內在主體性進路-以禪宗精神為中心〉,《普門學報》第
42期,2007年11月。
吳清海:〈書法融入表演藝術探究,以雲門《行草》舞作為例〉,《明道學術論壇》
第10卷第4期,2018年12月。
周倩漪、黃鈺嵐:〈「行草三部曲」書法與身體的激盪修練〉,《表演藝術雜誌期刊》
第200期,2009年8月。
易永忠,〈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研究〉,《高等教育期刊》第669期,2020
年1月。
林文琪:〈書法的倫理教育功能及其施教原則初探〉,《關渡通識學刊》第13期,
2018年4月。
林谷芳:〈書法的本質與界限─從董陽孜書法藝術談起〉,《新朝華人藝術雜誌》
第20期,2000年5月。
林榮森:〈道家與書法藝術〉,《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10期,2003年10月。
林榮泰:〈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第
85期,2009年10月。
林家安:〈儒釋道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之影響探微〉,《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第8卷第2期,2019年8月。
林富美:〈文化創意帶動產業創新加值之分析〉,《研考雙月刊》第36期,2012
年。
冼劍民:〈甲骨文的書法與美學思想〉,《書法研究》第4期,1986年。
周英,〈孔子學院的海外危機及其原因探析〉,《東亞研究期刊》第48卷第1期,
2017年6月。
周紹賢:〈荀子之教育論〉,《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10期,1987年10月。
周健:〈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暨南學報》第1期,2010年2
月。
衣若芬:〈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山谷題跋析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
第23期,2013年3月。
柯耀程:〈從美學觀點論書法頓挫的價值〉,《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
12月。
郝文勉:〈甲骨文線條之建構分析〉,《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
年6月。
袁啓陶:〈以黃庭堅「字中有筆」觀點試析禪意書風況味〉,《造型藝術學刊》2017
年度,2017年9月。
孫得欽:〈赤子心海納百川 騷動中出入自得-董陽孜的跨界旅程〉,《PAR表演藝
術雜誌》第 253期,2014年1月。
孫中峰:〈「形上根源之美」-《莊子》「天地大美」義涵新論〉,《興大中文學報》
第25期,2009年6月。
高明一:〈從身體角度來看唐代「永字八法」出現的意義與書論「筋骨說」在北
宋的發揮〉,《藝術評論期刊》第27期,2014年7月。
康才媛:〈唐代藝會-以懷素書會為例〉,《淡江史學期刊》第33期,2021年9月。
康文玲:〈文創產業與創意生活〉,《萬國法律期刊》第194期,2014年4月。
陳愛民:〈接納與進入-二十世紀甲骨文書法的發展態勢〉,《中華書道》第63期,
2009年3月。
陳中庸:〈漢字與中國書法〉,《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9年11月。
陳阿榮、陳冠華:〈文化創意與生活美學-藝術進入社區初探〉,《國家與社會期刊》
第17期,2015年12月。
陳福濱:〈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哲學與文化》第34期,2007年12月。陳希宜,〈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下的國際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71期,2020
年7月。
陳冠竹:〈遊藝翰墨:主題式對外書法教學課程規劃〉,《臺灣華語文教學》第13
期,2012年12月。
陳其誠:〈論莊子美學的實踐基礎–以「真人」概念為核心所展開的省察〉,《問
學集期刊》第18期,2011年6月。
盛譯元:〈國際漢語教學「字本位教學法」相關問題研究〉,《漢語國際傳播研究
期刊》第2期,2011年。
郭益悅:〈從道家思想論魏晉王羲之書法美學〉,《明新學報》第37卷第2期,2011
年6月。
郭晉銓:〈王靜知的「帖學」思維〉,《輔仁大學國文學報》第40期,2015年4
月。
郭晉銓:〈論中國書法「現代」與「後現代」的跨界思維與立論侷限〉,《北市大
語文學報》第16期,2017年6月。
郭建榮:〈錢玄同與簡體字〉,《北大學人》第7期,2000年。
黃柏欽,〈習近平時期對外宣傳〉,《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第16期,2020年3月。
黃如伶:〈新中國人的驕傲—活化書法藝術〉,《新觀念》第218期,2006年。
黃惇:〈漢字書法、書寫與電腦〉,《書畫藝術學刊》第11期,2011年12月。
黃明理:〈楷書基本筆形再認識—論寫字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中國學術年刊》
第31-1期,2009年3月。
黃篤生:〈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墨潮一九九三現代書藝展」座談會之二〉,《藝術
家》第22期,1993年9月。
張素生:〈宗白華書法美學〉,《明道學術論壇》第10卷第4期,2018年12月。
曾春海:〈宗白華意境美學中的《周易》元素〉,《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9期,
2019年9月。
程棠:〈關於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1992
年6月。
程榕寧:〈呂佛庭首創文字畫〉,《中原文獻》第6期,1974年5月。
黑快明:〈中國銳實力對澳洲的滲透與澳洲政府的回應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21卷第3期,2020年7月。
楊開煌:〈「新冠肺炎疫情」vs「新型舉國體制」中共治理現代化中依法治理的探
討〉,《海峽評論》第352期,2020年4月。
楊晨:〈芻議書法學科化發展的歷史與今天〉,《書學,中華書道》,第102期,2019
年3月。
虞曉勇:〈中國書法的人文品位〉,《中華書道》,第93期,2017年3月。
榮斌:〈書法藝術中的醉狂與放逸書寫的美感經驗─張旭書法美學初探〉,《哲
學與文化》,第37期,2010年9月。
廖慶華:〈從傳統書藝到臺灣墨潮會〉,《高苑學報》第12卷,2006年7月。
廖慶華:〈現代書藝美學的教育與推廣〉,《警察行政管理學報》第9期,2013 年
5月。
鄧時忠:〈漢字繁簡體與美國中文教學〉,《臺灣華語文教學期刊》第9期,2010
年12月。
鄭家慶:〈中國大陸在歐洲影響力之變動〉,《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8卷第10期,
2020年10月。
潘善助:〈書法家的悟和通─大話懷素和張旭〉,《中華書道》第39期,2017年3月。
諸葛正、陳麗桂:〈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至漢代為止的脈
絡與特徵解讀〉,《朝陽設計學報》第4期,2004年。
蔡介騰:〈「無象之象」書寫之意象析論〉,《書畫藝術學刊》第15期,2013年12
月。
蔡介騰:〈佛教禪宗與書法—禪思神融會書法表現之探討〉,《夏荊山藝術論衡》
第5期,2018年3月。
戴士弘:〈論中國傳統書法的創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
2007年2月。
簡月娟、周碧香、洪月女:〈九年一貫書法課程之學科取向探究),《長庚科技學
刊》第18期,2013年6月。
魏猷恩:〈唐代僧侶與寫經眾的書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
14/15期,2017年6月。
蔡信發:〈正體漢字之未來發展〉,《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5年。
簡月娟:〈「字本位」理論與對外華語文教學〉,《臺東大學人文學報》第2卷第1
期,2012年。


(三)論文集論文
宋建華:〈從漢字文化觀點談漢字的教學〉,《漢字運用與國(華)語文教學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僑協會總會期刊。
林麗娥:〈從趙壹非草書的儒家意識談漢代草書的發展和研究〉,《第二屆儒道國
際學術研討會—兩漢》,2004年11月。
莊哲彥:〈韓愈《送高閒上人序》探析〉,《2012跨界視覺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屏東:國立屏東大學出版,2012年。
陳章錫:〈試論臺灣書法「道、技分途」之隱憂及其解決之道〉,《書畫藝術與生
活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屠新時:〈海外中國書法教學與持續發展探索〉,《杭州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
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
黃智陽:〈臺灣現代書法初期發展的特色與價值〉,《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
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年12月。
黃緯中:〈論當代書法的表演意識〉,《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2006 年。
張炳煌:〈書法的科技現象〉,《書畫藝術與生活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里仁書局,2011年8月。
張炳煌:〈數字e筆及應用於文字書寫的融合〉,《問道‧漢字:兩岸書法藝術論
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4月。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1935
年。
楊應時:〈書法作為資源—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方向〉,《中國書法的疆界—中
國現代書法論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
蔡明讚:〈臺灣書法活動型態的觀察〉,《書畫藝術與生活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8月。

(四)學位論文
方令光:《干祿之心、經世之書:顏真卿(709-785)楷書考論》,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柯良志:《今不同弊—「後書寫」藝術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吳宥鋅:《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月。
姚吉聰:《近現代古文字學者篆書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學位論文,2017年6月。
郭國權:《清代金文研究綜論》,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
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陳琪︰《敦煌遺書書法淺探》,蘭州: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6月。
張佑珍:《文化導入原則之建立與華語文教學之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趙太順:《蘇軾及其書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
年6月。
劉靖年:《漢字結構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五)網路資料
孔子學院總部/教育部對外漢語教學發展中心,公佈時間:2006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址:http://mov.gov.cn,瀏覽日期:2021年12月8日。
臺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站,網址:https://taiwan.k12ea.gov.tw,瀏覽日期:
2021年12月31日。
董陽孜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tongyangtze.com/crossitem?id=6,瀏覽日期: 2022年4月27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創發展網站,網址: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71.html,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故宮網站,網址:https://www.nmhshop.com.tw/category.html?id=9,瀏覽日期:2022
年4月4日。
雲門舞集官方網站,網址:https://archive.cloudgate.org.tw/dance/4519,瀏覽日期:
2021年12月31日。
臺北市政府正體字主題網站,網址:
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40689&CtNode=5443&mp=100032,瀏覽
日期:2019年10月28日。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網址:www.gov.cn ,發佈日期:2015年03月28日,瀏覽日期:2020年8月2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