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刑法中的人文情懷——以兩岸的倫常條款為中心
作者:章樂
作者(外文):ZHANG,YUE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林東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倫常條款比較法法律移植歷史法學派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親親相隱Ethical ClauseLegal TransplantLegal HistoryCriminal LawComparative La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台灣的刑事法中有諸多的倫常條款,這是台灣刑事法體系獨樹一幟的特點。相比台灣,中國大陸的刑事法體系中卻鮮有倫常條款。放眼寰球,倫常條款也零星的存在於別國。兩岸之間一有一無的對比,以及中外之間的「暗合」催生了本文的研究動機。
傳統中國的中華法系以家族為本位,重視倫理秩序。但當今的台灣社會是自由、民主的華人社會,與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與理念已完全不同。何以台灣仍現存諸多的倫常條款?同為華人社會的中國大陸,卻幾乎沒有倫常條款的存在。本文試圖找出兩岸之間倫常條款一有一無的原因。
縱觀世界,倫常條款並非是傳統中國中華法系的特產。以德國為代表的歐陸法系以及美國等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倫常條款。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與理念也與傳統中國存在明顯的差別,何以中外存在「暗合」是本文試圖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法律條文的背後有制度,法律制度的背後有思想。本文從時間與空間的坐標軸出發:一方面釐清倫常條款從傳統中國到兩岸華人社會之演變,另一方面,對中外的倫常條款進行比較與分析。進一步闡述,法律條文,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制度之間的關係。
本文以歷史法學派以及法律移植的觀點出發,為兩岸倫常條款將來發展提供立法建言。台灣在通姦罪廢除後,剩餘的倫常條款將走向何處?中國大陸是否有必要恢復倫常條款,如若恢復,又該如何設立倫常條款?本文的視角恢宏,試圖解決一個非常深奧的問題:即褪去倫常條款的外衣,到底法律文化,法律歷史、法律思想是如何影響法律條款的發展,而法律移植又該如何在法律文化、法律歷史、法律思想的本土化之上長出靈肉?
Ethical Clause i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riminal Law in Taiwan. Although China Mainland is also a Chinese Society, there is no Ethical Clause in the Criminal Law of China Mainland. Ethical Clause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o traditional ideas of China. why both sides have different phenomenon?
We can find many countries of Civil Legal System and Case Law also have Ethical Clause. Obviously, the culture about “rule of law” and traditional ideas are literally different from China. Does this just coincide? Or is there some common sense between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Western courtiers? We try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Culture, Clauses, and Legal System.
On one hand, the dissertation will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lause from the Tradition China to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compare Ethical Clause of Taiwan with other countries. It may provide answers to why China Mainland has no Ethical Clause, but Taiwan has. It also may help China Mainland to Legal Transplant.
Actually, we need to analysis whether Ethical Clause is necessary to be continued in Taiwan and how to transplant clause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countr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forecast whether the Ethical Clause in Taiwan would be abolished and provide fantastic suggestions to China Mainland about transplantation of Ethical Clause.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legal system back up to legal clause and legal culture support to legal system. We want to show a good road map to Legal Transplant in order to prove the clause from other countries can survive in a different environment.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專書(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
2、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版。
3、申皓晉:《刑法要論》,首爾,韓國書院,2000年版。
4、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何賴傑,林鈺雄審譯,李聖傑,潘怡宏編譯,《德國刑法典》,台北,元照出版社,2019年版。
6、何休,<公羊傳序>,收於(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李昌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8、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卷640,1959年版。
9、宋慈,《宋提刑洗冤集錄》,卷2,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版。
10、宋慈,楊奉琨譯,《洗冤集錄校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
11、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0月版。
12、林東茂,《刑法與病人自主:兼論死亡協助》,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2021年版。
13、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台北,作者自版,2020年9月,第10版。
14、卓澤淵,《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周鰓,《羅馬法原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16、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注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版。
17、陳明光主編:《中國衛生法規史料選編(1912—1949.9)》,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8、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自版,2018年9月版。
19、郭欣陽,《刑事錯案評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高銘暄,趙秉志主編,《新中國刑法立法文獻資料總覽》(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1、高漢成,《〈大清新刑律〉立法資料彙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2、馬建石,楊育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3、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出版社,卷48,1982年10月版。
24、高銘喧、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5、常健,《人權的理想・悖論・現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梁治平,《法律史的視界:梁治平自選集》,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7、梁啟超,《中國成文法編制之嚴格》(附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3月版。
28、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9、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史》(古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30、張榮錚、金懋初、劉勇強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1、張甘妹, 《犯罪學原論》,1999年作者自刊本。
32、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33、梁任華,《刑法分論》,北京,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34、程樹德,《九朝律考》,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版。
3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6、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春秋》,台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8年版。
37、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台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3年9月版。
38、黃源盛編輯,《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台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0年7月年版。
39、喬偉,《新編法學詞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0、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獄書——張家山二十七號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1、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國家、社會法益之保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42、楊一凡點校,《皇明制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43、戴季陶,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台北,帕米爾書店,1952年8月3版。
44、韓世龍,常兆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4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二)中文期刊論文
1、王晨光,《法律移植與中國的法制發展》,載於《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3期。
2、王剛,《德國刑法中的安樂死——圍繞聯邦最高法院第二刑事審判庭2010年判決的展開》,載於《比較法研究》,2015年第5期。
3、方流芳,《羅伊判例:關於司法和政治分界的爭辯——墮胎和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的司法解釋》,載於《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1期。
4、石榮顯,《殺尊親屬罪加重處罰規定之比較研究》,載於《刑事法杂志》,台北,1968年第5期。
5、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審判與西歐近代型的法秩序》,載於《中外法學》,1999年第2期。
6、何勤華,《論羅馬法對歐洲大陸法的影響》,載於《行政》,第十六卷總第六十期,2003年第2期。
7、何勤華,《歷史法學評述》,載於許章潤主編,《薩維尼與歷史法學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8、何勤華,《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載於《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9、利子平,詹紅星,《「轉化型故意殺人罪」立論之質疑》,載於《法學》,2006年5期。
10、李貴連,《清末修訂法律中的禮法之爭》,載於《法學研究資料》,1982年Z1期。
11、李桂林,《德國歷史法學派衰落原因探究原因》,載於《法律方法》,2012年第12卷。
12、李擁軍,《「孝」的法治難題及其理論破解》,載於《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0期。
13、李擁軍,《「親屬相姦」何以為罪——對亂倫罪回歸中國刑法的生層次思考》,載於《蘭州大學學報》,2012年11月,第40卷第6期。
14、李少偉,《權利的人本主義解釋》,載於《法學雜誌》,2010年第12期。
15、李震山,《從生命權與自決權之關係論生前與安寧照護之法律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999年7月第2期。
16、李倩,《「中斷醫療型」安樂死在德國的刑法教義學考察》,載於《北方法學》,第11卷總第65期,2017年第5期。
17、李亦萌,李旭,李恩昌,《荷蘭、比利時安樂死合法化的成效與反思》,載於《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年8月,第27卷第4期。
18、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於《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19、李亞明,《進化論與20世紀的安樂死運動》,載於《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第38卷第2期,2021年4月。
20、沈樂君,劉俊榮,《放棄治療知情同意書及授權委託書使用現狀調查——以廣州地區醫療機構為例》,載於《醫學與哲學》,第11a期總第536期,2015年第36卷。
21、何成軒,《從人的發現到人的禁錮——法家的人學思想及其演變》,載於《中國哲學史》,1994年4月。
22、吳昌植,《韓國刑法上的通姦罪考察》,載於《中國刑事法雜誌》,2003年第6期。
23、林東茂,《死亡協助的刑法問題》,載於《高大法學論集》,第10卷第2期,2015年3月。
24、明石一紀,《大寶律令親等法》,載於《日本史研究》,1984年第2期。
25、武樹臣,《變革、繼承與法的演進:對「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載於《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26、於雁潔,《先秦時代的儒、道、法家論人性》,載於《文化萬象》,2007年第4期。
27、侯欣一,《孝與漢代法制》,載於《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
28、胡元江,《中西方孝文化的探析》,載於《南京林業大學學报(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7卷第1期。
29、段琦,《西方教會的墮胎之爭》,載於《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第3期。
30、范忠信,《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隱」》,載於《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31、范忠信,《「親親尊尊」與親屬相犯:中外刑法的暗合》,載於《法學研究》,1997年第19卷第3期。
32、陳興良,《非家庭成員間遺棄行為之定性研究——王益民等遺棄案之定性分析》,載於《法學評論》,2005年第4期。
33、陳茜茜,《古羅馬殺嬰傳統考證》,載於《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3期。
34、陳學凱,《孔子倫理思想的體系與結構》,載於《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
35、高鴻鈞,《法律文化與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間》,載於《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6、馬漢寶,《法律、道德與中國的社會變遷》,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卷第1期,1971年1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刊印。
37、馬作武,《略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儒家化》,載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38、徐國棟,《優士丁尼羅馬法中的公訴犯罪及其懲治——優士丁尼<法學階梯>中的「公訴」題評注》,載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年1月總第114期。
39、徐偉群,《論遺棄故意與遺棄罪的立法作用》,載於《中原財經法律評論》,2007年12月。
40、唐華彭,董家友,《論民國刑法中的墮胎罪》,載於《歷史教學》,2012年第12期。
41、康懷宇,《兩種刑事容隱制度的辨與思——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雙重考察》,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西南民族大學,2014年第4期。
42、張中秋,《人與文化和法——從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與難題及其克服》,載於《中國法學》,2005年第4期。
43、張中秋,《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44、張晉藩,《中華法系特點再議》,載於《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8月第8期。
45、張明楷,《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的區分》,載於《法學研究》,2016年第1期。
46、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專刊(86)》,2001年12月。
47、張本碩,《「親親相隱」制度的刑事立法研究》,載於《法學雜誌》,2006年第6期。
48、張鏡予,《北京司法部犯罪統計的分析》,載於《社會學界》第二卷,1928年6月。
49、許絲捷,《血親性交的可罰性》,載於《軍法專刊》第59卷第3期,2013年6月。
50、黃源盛,《人性、情理、法意——親親相隱的傳統與當代》,《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2016年6月第29期。
51、黃源盛,《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法制史研究》(台灣),2013年第23期。
52、黃源盛,《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倫常條款——以「殺尊親屬罪」爲例》,載於《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53、黃源盛,《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3月。
54、黃源盛,《西法東漸重無夫姦存廢之爭》,載於《政大法學評論》(台灣),2006年6月。
55、黃源盛,《刑法的古今絕續——〈清史稿・刑法志〉舉要與思辨》,載於《清華法學》(北京),2019年第3期。
56、黃源盛,《晚清民國的社會變遷與法文化的重構》,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長春),2020年第3期。
57、馮軍,《刑法的規範化闡釋》,載於《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
58、馮軍,《刑法的自我答責》,載於《中國法學》,2006年第3期。
59、楊代雄,《歷史法學派的方法論探源——以哥廷根學派的法學方法論革新為考察重點》,載於《法律方法》第十卷。
60、楊郁,《古羅馬法「家父權」制度淺談》,載於《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7期。
61、楊秀儀,《救到死為止?——從國際間安樂死爭議之發展評析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台大法學論集》,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
62、葉萍,彭志剛,張峰,《從「親親相隱」原則看證人免證權在我國的構建》,載於《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6月。
63、趙萃文,《倫常犯罪的變與不變——刑法中倫常精義的再復興》,載於《國會季刊》,第48卷第3期。
64、趙萃文,《試論誣告罪之歷史、現實與規制取向》,載於《軍法專刊》,第66卷第2期。
65、趙東玉,《周代「男女有別」和「夫婦有別」的方方面面》,載於《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66、齊延平,《論西塞羅理性主義自然法思想》,載於《法學論壇》,2005年第1期。
67、滕佳一,《羅馬法中家父權权盛衰之歷史解釋——以家子地位的變化為線索》,載於《東方法學》,2014年第2期。
68、劉舫,《古代禮學「尊尊」觀念釋義》,載於《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捲第3期。
69、龍宗智,《薄熙來案審判中若干證據法問題》,載於《法學》,2013年第10期。
70、鄺承華,《澳大利亞安樂死法律之探討——病患“權利”之行使?醫療行為之規範?》,載於《台大法學論集》,第27卷第4期,1998年。
71、韓星,《儒家核心價值體系——「仁」的建構》,載於《中國哲學》,2016年第10期。
72、嚴存生,《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維》,載於《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三)專書論文
1、許玉秀,《除罪:解消類型——從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談起》,《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二卷),台灣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1、宇都峰,《「家長權」研究——中、西方法文化視野中的「家長權」》,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4月。
2、朱海,《漢代孝道入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硕士論文,2014年。
3、李玉璽,《從孝道思想論殺尊親屬罪概念的衍變》,臺灣政治大學法律學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4、林素英,《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為主之義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6年7月。
5、楊慶文,《當代中國刑法史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6、趙萃文,《刑法親屬間論常規範的成與變》,輔仁大學法學院博士論文,2019年。
7、謝書穎,《破壞軍婚罪的除罪化研究》,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五)古籍
1、《道德經》。
2、《儀禮》。
3、《墨子》。
4、《左傳》。
5、《國語》。
6、《論語》。
7、《孟子》。
8、《荀子》。
9、《孝經》。
10、《中庸》。
11、《管子》。
12、《商君書》。
13、《雲夢秦簡》。
14、 董仲舒,《春秋・繁露》。
15、《禮記》。
16、《尚書》。
17、《白虎通義・三綱六紀》。
18、《漢書》。
19、《三國志》卷24。
20、《後漢書》。
21、《宋書》。
22、《魏書・刑法志》卷111。
23、《晉書》。
24、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
25、《孔子家語》卷7,《五儀解》。
26、 朱熹,《孟子・集注》。
27、《元史》。
28、《刑統賦疏》。
29、(唐)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30、(漢)趙歧注,(宋)孫爽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31、《大明律》。
32、 邱睿,《大學衍義補》,卷101。
33、《大清律例》。
34、《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卷12,<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奏進呈刑律分分則草案折(並清單)>。
(六)中文資料
1、《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和確定解放區司法原則的指示》,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編,《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五部門,《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
5、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第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年。
7、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中華書局,1979年7月第1班。
8、憲政編查館編,《刑律草案簽注》第一冊,油印本,清宣統二年。
9、《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法發{2015} 4號。
10、《彭真文選》,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勞乃宣,《聲明管見說帖》,收於《新刑律修正案彙錄》。
12、勞乃宣,<修正刑律草案說帖>,收於勞乃宣《桐鄉勞先生(乃宣)遺稿》。
13、沈家本,《沈大臣酌擬辦法說帖》,收於《新刑律修正案彙錄》。
14、 人民網:《媒體:官員包養情婦成誘發各類人禍的直接間接因素》,來源新京報,2015年8月22日,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22/c1001-27500863.html。
(七)中文譯著
1、蓋尤斯,《法學階梯》,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3、卡斯東・斯特法尼,《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精義》,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義大利刑事訴訟法典》,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5、羅伯特・克洛斯瓊斯,《英國刑法導論》,趙秉志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6、理查德・梅,《刑事證據》,牟斌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8、大塚仁,《刑法論集》,東京,有斐閣,1978年版。
9、Ian Mcleod,《法理論的基礎》,楊智傑譯,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5年版。
10、勒內・達維德,《當代主要法律體系》,漆竹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12、桑德羅・斯奇巴尼選編,《民法大全選譯.婚姻家庭和遺產繼承》,費安玲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3、斯諾賓莎,《幾何學》,賀麟譯,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
14、羅素,《西方哲學史》,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 2001年版。
15、 博登・海默,《法裡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6、(日)曾根威彥,《刑法學基礎》,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國法學會,《美國模範刑法典及其評注》,劉仁文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外文文獻
(一)外文專書
1、Beverly Harrison, , Bean Press, Boston, 1983.
2、Eugen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Moll’s Transl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Edgar Bodenheimer, 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Hughes. Dennis D, Human Sacrifice in Ancient Greece, Routledge Press, 2014.
5、Margaret F.A. Otlowski,Voluntary Euthanasia and the Common Law,Clarendon Press, 1997.
6、Naphtali Lewis, ed, “Papyrus Oxyrhynchus 744” Life in Egypt Under Roman Ru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7、Noman. L. Cantor, Making Medical Decision for the Profoundly Mentally Disabled,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5.
8、Samuel Pufendorf, De jure Naturae et Gentium Libri Octo, the Photographic, Reproduction of the Edition of 1688,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34, S.2.
(二)外文期刊論文
1、Amanda H. Frost, Updating the Martial Privileges : a Witness-centered Rationale, Wisconsin Women’s Law Journal,Spring 1999.
2、Bruce Jennings, Freedom Fading: On Dementia, Best Interests, and Public Safety, 35 Ga. L. Rev. 593, 605 (2000).
3、Christine Neylono’Brien, Gerald A. Madek & Gerald A. Ferrara, “Oregon’s Guidelines For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A Legal and Ethic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Vol.61, P.329(2000).
4、Christy A. Coe, Beyond Being Mortal: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o Efficacious Treatment and Dignity at the End of Life, NYSBA Journal, Oct 2016.
5、David Medine, The Adverse Testimony Privilege: Time to Dispose of a “Sentimental Relic”, 67 Oregon Law Review.
6、Daniel P. Sulmasy & Lois Snyder, Substituted Interests and Best Judgment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JAMA. 2010; 304(17): 1946-1947.
7、Friedman, The Level Playing Field : Human Rights and Modern Legal Culture , Hong Kong Law Journal.403.2014.
8、Friedman, Legal Cultur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6(1969).
9、1E. Coke, A Commentarie Upon Littileton 6b (1628), see generally, 8 J. Wigmore, Evidence § 2227 (McNaughton rev.1961).
10、L. M. 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Vol.7No.2 July1994(31).
11、Lois Shepherd, Terri Schiavo: Unsettling The settled, 37 Loy. U. Chi. L.J 297.
13、Lawrence. A. Frolik, Is a Guardian the Alter Ego of the Ward? 37 Stetson L. Rev. 53, 69 (2007).
14、Linda S. Whitton, Lawrence A. Frolik,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Standards for Guardians: Theory and Reality. 2012 Utah Law Review, 1491.
15、Pam R. Sailors, Autonomy, Benevolenc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Cambridge Quarterly of Healthcare Ethics 10(2): 184-193 (2001).
16、Raphael Cohen-Almagor, “Why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and Ethics, Vol.29, No.4, Winter(2001).
17、Susan Green, Through The Guardianship Looking Glas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Conflicting Commitments , 28 Elder Law. J.1(2020).
18、Timothy E. Quill, Death and Dignity: A Case of Individualized Decision Mak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91-694(1991).
(三)外文資料
1、Alaska R. Evid. 505 (a)(2)(d)(i).
2、BVerftiE.39,1/7.
3、BGHSt 40, 257, 1994.
4、Courts and Judicial Proceedings Article.
5、Cf. BVerfGE 58, 208 <224 and 225>; 128, 282 <304 and 305>; 142, 313 <340 para. 76 et seq.>; 149,293 <322 para. 74>.
6、Cf. BVerfGE 128, 282<301>; BGHZ 102, 17 <22>; 106, 391<394>; 168, 103<108 para. 13>.
7、Eisenstadt v. Baird,405 U.S.438,453(1972).
8、Family Health Care Decisions Act § 2994-d.
9、HSCDA § 2994-d.
10、LÜBECK, BGHSt154, 205, 2003.
11、Menendez v. Terhune, 422 F.3d 1012 (9 Cir. 2005).
12、MHL § 81.02 (a).
13、Matter of Storar, 52 N.Y.2d 363 (1981).
14、Matter of Teitelbaum, 807 N.Y.S.2d 268 (2005). And MHL § 81.01.
15、Matter of Claudia EE., 35A.D.3d 112 (2006). And SCPA 1750-b (1).
16、Matter of R.K. 11 Misc.3d 741; 809 N.Y.S.2d 442 (Surr. Ct., Westchester Cty. 2006).
17、Matter of Miriam T., 2008 N.Y. Misc Lexis 947; 239 N.Y.L.J. 28 (Surr Ct., Bronx Cty).
18、New York Task Force on Life and the Law Special Advisory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 for Amending the Family Health Care Decisions Act to Include Health Care Decisions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nd Parties in or Transferred from Mental Health Facilities, Jun 21, 2016.
19、Planned Parenthood of Southern Pennsylvania v. Casy, 505 U.S.833,112S.Ct.2971(1992).
20、Richardson v. State,103 md.112, 63 a.317 (1906).
21、Rose Mary Bailly, practice commentaries in the WESTLAW.
22、Roe v. Wade U.S.11(1973).
23、Surrogate’s Court Procedure Act § 1750-b.
24、Strunk v. Strunk, 445, S.W. 2d 145 (Ky. Ct. App. 1969).
25、Trammel v. United States., Labor &Empl.L.679633(1980).
26、Terri Schiavo case,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rri_Schiavo_case5.
27、United States v. Pensinger, 549 f.2d 1150 (8th Cir. 1997).
28、United states v. Mendoza, 574 f.2d 1373 (5th Cir. 197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