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土地徵收之研究 ——以調和公益與私益為中心
作者:雷化豪
作者(外文):LEI, HUA-HAO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洪家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土地徵收調和財產權協議價購公益Land ExpropriationIntegrationProperty RightPurchase of negotiationPublic Interes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土地徵收以處分之方式剝奪人民的土地所有權,並交給需用土地人進行使用。此一結果不只對財產權,在個案中其他基本權利也可能受影響,實務上也常成為爭訟、抗爭的標的。
但土地徵收的目的在於,藉由使用土地而實現公益,因此,在公益目的確實存在的前提下,能否儘可能地在沒有爭訟、抗爭的情況下,儘早使用到土地,將對公益目的的履行產生重大的影響。
本文認為,在這種公私益容易產生衝突的情況下,尋求公私益的調和,也就是最佳化的結果,是在制度、程序設計時,應該去著重的地方。要求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徵收前,必須要先與需用土地人進行協議價購,其背後的目的,就在於積極地調和公私益,而創造最佳化的結果。因此,我們首要應該著重於,如何使協議價購發揮其實質的作用,而非僅流於形式。
若無法達成協議,而必須開啟徵收程序,則應注意公益性是否具備,並藉由核准的程序、決策方法,使人民更能夠信任徵收處分,而減低其爭訟、抗爭的可能性。在徵收完成後,也應繼續注意是否符合收回、撤銷廢止徵收之要件,使徵收制度更能符合公私益調和的目的。
Land expropriation deprives the right of property of people and gives it to the applicant. This result not only affects property rights, but other fundimental rights may also be affected in individual cases, and it is often to be the subject of litigation and protest.
However, the purpos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to achieve public interest through the use of land. Therefore, 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 does exist, whether the land can be used as early as possible without litigation or protes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situation where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are prone to conflict, seeking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is w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Applicant must use purchase of negotiation with the people. The purpose of purchase of negotiation i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and create optimal results. Therefore, we should focus on how to make the purchase of negotiation play its substantive role, rather than just a formality.
If an agreement cannot be reached, we should focus whether the public interest exists, and procedures and decision-making, to make people to be more trustworthy in the expropriation. And we should continue to focus on it even after the expropriation is completed. So that the expropriation system can better meet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一、中文(依筆劃順序排序)
(一) 專書
1.史尚寬,土地法原論,臺5版,1975年。
2.李建良,損失補償,收於 翁岳生編 行政法(下),第4版,2020年
3.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1年。
4.李惠宗,憲法要義,第6版,2012年。
5.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行政法入門,第6版,2013年。
6.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冊),第7版,1993年。
7.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第3版,2015年。
8.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第4版,2010年。
9.張永健,土地徵收與管制之補償:理論與實務,2020年。
10.許育典,憲法,2008年2月,第2版。
11.陳明燦,土地法導論,2021年。
12.陳明燦,土地徵收導論,第2版,2018年。
13.陳明燦,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2001年。
14.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第5版,2002年。
15.陳敏,行政法總論,第10版,2019年。
16.楊松齡,實用土地法精義, 2022年9月。
17.葉百修,損失補償法,修訂一版,2018年。
18.董保城、湛中樂,國家責任法——兼論大陸地區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2008年9月。
19.溫豐文,土地法,修訂版,2014年。
20.廖義男,土地法制度論集,2015年。
21.謝哲勝,土地法,第4版,2020年。
(二)學位論文
1.于中政,美國法上公益徵收對我國法的省思,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20年。
2.林宜均,從審議民主論土地徵收相關計畫之程序問題——以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2014年。
3.邵曼璠,論憲法上之制度性保障:以財產權保障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范雅琇,土地徵收收回權之財產權保障與正當行政程序研究——以釋字第763號解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2020年。
5.翁瑞麟,形成公用地役關係既成道路之損失補償救濟--以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2005年。
6.高健祐,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基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5年。
7.康賢綜,從憲法上財產權保障論我國公益徵收-以有益於私人之徵收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2年。
8.張乃文,日本時代臺灣的土地徵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2014年。
9.張欣怡,影響需用土地人達成協議價購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18年。
10.張雅婷,土地徵收補償制度之研析──從公告土地現值到市價補償,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20年。
11.許辰田,從居住權、生存權與財產權探討土地徵收,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2021年。
12.許佩芸,論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正當法律程序——以「土地徵收條例」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3年。
13.許家豪,我國區段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制度之研究——以桃園航空城機場園區建設計畫案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2014年。
14.陳乃榕,我國土地徵收地價補償行政救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2008年。
15.陳冠瑋,憲法上居住權之建構與實現——以司法審查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6.陳育祺,土地徵收之必要性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2014年。
17.葉百修,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1988年。
18.董晉宏,土地徵收前協議價購契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20年。
19.劉怡廷,土地徵收之正當法律程序—以收回權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20年。
20.歐永銘,從憲法觀點論人民行政損失補償權之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5年。
21.鄧煜祥,從財產權保障之觀點論土地使用管制與損失補償—美國法管制準徵收概念之引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
22.賴伯男,土地徵收中有關生存權補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3.謝搖明,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研究-以徵收之地價補償及其行政救濟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11年。
24.顏明樟,土地徵收程序研究——以協議價購為研究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5.顏子薰,土地徵收補償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8年。
26.顧明河,土地徵收條例中有關協議價購收回權之問題,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三) 期刊論文
1.尤重道,土地徵收非法定補償之概念與核發原則暨實務見解分析(一),法務通訊,第2566期,2011年10月20日,第3-4頁。
2.尤重道,土地徵收非法定補償之概念與核發原則暨實務見解分析(二),法務通訊,第2567期,2011年10月27日,第5-6頁。
3.尤重道,土地徵收非法定補償之概念與核發原則暨實務簡解分析(三),法務通訊,第2568期,2011年11月3日,第5-6頁。
4.尤重道,土地徵收非法定補償之概念與核發原則暨實務簡解分析(四),法務通訊,第2569期,2011年11月10日,第3-4頁。
5.尤重道,情事變更原則與不當得利及代償請求權暨危險負擔間之法律關係──以土地徵收地價補償請求權為例(一),現代地政,第305期,2006年11月,第3-8頁。
6.王服清,論財產權特別犧牲損失補償原則在行政救濟之實踐問題--無法律,無補償?,興大法學,第14期,2013年11月,第81-150頁。
7.王珍玲,撤銷徵收與市地重劃,台灣法學雜誌,第172期,2011年3月15日,第97-104頁。
8.王珍玲,論土地徵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毗鄰非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範圍——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八年度判字第二五四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38期,2009年10月15日,第248-254頁。
9.王珍玲,論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從司法院大法官第七○九號解釋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出發,法學新論,第45期,2013年12月,第1-16頁。
10.王珍玲、顧明河,土地徵收條例中協議價購之性質及收回權之行使,台灣土地研究,第16卷第1期,2013年5月,第59-79頁。
11.王韻茹,德國威瑪憲法基本權之形成與基本權理論發展1918-1933,成大法學,第19期,2010年6月,第79-134頁。
12.江義雄,日本法上「公用徵收」補償制度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1998年7月,第5-24頁。
13.李仁淼,生存權的法性質,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2008年8月,第6-7頁。
14.李承嘉,淺論我國土地徵收制度調整方向,現代地政,第336期,2011年11月,第43-49頁。
15.李建良,土地徵收的正當行政執行:試析苗栗縣政府府商用字第1020116080號、第1020132885號函,台灣法學雜誌,第234期,2013年10月15日,第41-49頁。
16.李建良,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1997年9月,第22-23頁。
17.李建良,有徵收必有補償原則/釋字第六五二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2008年12月15日,第171-174頁。
18.李建良,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東吳法律學報,第11卷第2期,1999年5月,第33-101頁。
19.李建良,法律的溯及既往與信賴保護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4期,2001年7月,第79-88頁。
20.李建良,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下)——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29期,2013年8月1日,第57-77頁。
21.李惠宗,主觀公權利、法律上利益與反射利益之區別,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 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2000年。
22.李進建、林俊銘,協議價購機制之研究——土地徵收程序中公益追求與私益侵害之緩衝器,財產法暨經濟法,第43期,2015年9月,第43-94頁。
23.李震山,行政損失補償法定原則─無法律即無補償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第143-148頁。
24.辛年豐,論國家賠償法中的求償權-兼論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中的求償權,法學新論,第16期,2009年11月,第85-115頁。
25.林三欽,土地徵收之公益性必要性考量、協議價購與理由說明──簡評臺中高等行政法院一○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第105-118頁。
26.林三欽,冤獄賠償、國家賠償與特別犧牲──簡評釋字第六七○號,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第124-140頁。
27.林明鏘,私有既成道路與損失補償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第47-56頁。
28.林明鏘,政策性之補償—兼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訴字第二三○五號判決,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2008年6月,第8-9頁。
29.林明鏘,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 評臺中高行一○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第96-104頁。
30.林明鏘,比例原則之功能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8月,第65-79頁。
31.林英彥,對土地徵收「協議價購」之省思,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50期,2014年6月,第32-36頁。
32.林秋綿,土地徵收補償市價之探討,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第79-85頁。
33.林榮裕,土地徵收與行政爭訟問題之研究(1),現代地政,第272期,2004年2月,第34-38頁。
34.林榮裕,土地徵收與行政爭訟問題之研究(2),現代地政,第273期,2004年3月,第20-23頁。
35.林榮裕,土地徵收與行政爭訟問題之研究(3),現代地政,第274期,2004年4月,第31-38頁。
36.林榮裕,土地徵收與行政爭訟問題之研究(4),現代地政,第275期,2004年5月,第14-18頁。
37.林榮裕,土地徵收與行政爭訟問題之研究(5),現代地政,第276期,2004年6月,第36-41頁。
38.林鈺雄,基於憲法及公約之類似緊急避難──初探公民抗爭運動的刑法評價平台,台灣法學雜誌,第247期,2014年5月1日,第99-122頁。
39.林誠二,買賣契約中附買回或賣回條款之效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54期,2014年8月15日,第149-154頁。
40.林騰鷂,國家補償責任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5期,2000年11月,第99-118頁。
41.周佳宥,協議價購運行之最低標準/最高行101判95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45期,2014年4月1日,第193-198頁。
42.胡博硯,論土地徵收中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2期,2014年10月,第67-104頁。
43.范文清,土地徵收與比例原則——評釋字第732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50期,2016年8月,第59-66頁。
44.宮文祥,美國聯邦憲法第五增修條文「徵收條款」之初探——以Kelo v. New London, 545 U.S. 469 (2005)為例– 以作為釋字709 號解釋的另項參考,真理財經法學,11期,2013年9月,第1-37頁。
45.孫迺翊,恩給性社會給付沒保障?——憲法與行政法角度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2007年2月,第79-88頁。
46.徐世榮、廖麗敏,建構民主人權的土地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第403-429頁。
47.徐揮彥,「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我國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適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2014年,第839-909頁。
48.翁曉玲,徵收補償與財產權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第22-23頁。
49.高金桂、陳明燦,我國私法既成道路用地使用受限與損失補償之法律經濟分析,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4期,2006年6月,第93-132頁。
50.張文郁,徵收及特別犧牲之補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3期,2003年12月,第169-175頁。
51.張永明,聲請收回被徵收土地,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7月,第24-25頁。
52.張永健,土地與地上物徵收補償──常見訴願案例之分析與反省,法學新論,第36期,2012年5月,第75-97頁。
53.張永健,土地徵收條例第三十條之徵收補償標準--綜論2000年後之最高行政法院相關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6期,2010年3月,第167-206頁。
54.張永健,土地徵收補償之規範標準與實證評估,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4期,2011年4月,第27-64頁。
55.張永健,台灣徵收補償法制一甲子——三種不同制度,相同結果?,台灣法學雜誌,第218期,2013年2月15日,第22-42頁。
56.張欣怡,土地徵收補償與協議價購之市價查估方式探討─以公共設施保留地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4卷第4期,2015年12月,第106-116頁。
57.郭宏榮,協議價購行為之性質是否為行政契約,法務通訊,第2182期,2004年4月15日,第6-7頁。
58.陳文貴,土地徵收處分廢止概念之釐清,法令月刊,第54卷第9期,2003年9月,第40-45頁。
59.陳立夫,土地改良物之一併徵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第131-136頁。
60.陳立夫,土地徵用,月旦法學教室,第66期,2008年4月,第26-27頁。
61.陳立夫,土地徵收、都市計畫與徵收前之協議程序──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六年判字第一四四二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第275-282頁。
62.陳立夫,土地徵收補償之給付方式,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2008年7月,第26-27頁。
63.陳立夫,大埔‧相思寮土地徵收事件雜感,台灣法學雜誌,第158期,2010年8月15日,第4-7頁。
64.陳立夫,公共設施保留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第34-35頁。
65.陳立夫,接連地補償—土地法第二一六條規定之闡釋,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第30-31頁。
66.陳立夫,被徵收土地人之收回權,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第26-27頁。
67.陳立夫,都市更新與土地徵收——釋都市更新條例第二五條之一修正條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第115-121頁。
68.陳立夫,殘餘地之一併徵收,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第28-29頁。
69.陳立夫,評二○一二年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條文——以徵收程序與補償之規定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3年1月,第82-102頁。
70.陳立夫,徵收範圍以外土地之損失補償制度──我國殘餘地補償及接連地補償問題初探,台灣法學雜誌,第109期,2008年8月1日,第5-24頁。
71.陳仲嶙,分區變更與土地徵收──評最高行政法院一○○年度判字第二二四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第282-293頁。
72.陳仲嶙,圈地惡法立即停止:對私用徵收的憲法批判,台灣法學雜誌,第159期,2010年9月1日,第9-15頁。
73.陳仲嶙,徵收之憲法拘束——以私用徵收的違憲審查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0卷第3期,2011年9月,第1029-1088頁。
74.陳宗憶,論Carl Schmitt憲政秩序思想,成大法學,第37卷,2019年6月,第1-38頁。
75.陳明燦,一併徵收與土地相當使用之闡析,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2009年10月,第30-31頁。
76.陳明燦,土地徵收、補償費發給與徵收失效,台灣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第187-194頁。
77.陳明燦,土地徵收註記登記之法律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第24-25頁。
78.陳明燦,土地徵收與使用變更,月旦法學教室,第63期,2008年1月,第28-29頁。
79.陳明燦,公設保留地地價稅與徵收補償,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第30-31頁。
80.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法制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地政,第340期,2011年11月,第93-104頁。
81.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核准要件與審查制度之問題分析,現代地政,第348期,2013年11月,第75-91頁。
82.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之評析——以財產權保障觀點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5期,2013年3月,第1-42頁。
83.陳明燦,土地徵收前協議價購法律問題分析--幾則司法實務見解觀察,現代地政,第364期,2017年11月,第105-115頁。
84.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補償價額爭議行政解決機制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1期,2010年10月,第1-55頁。
85.陳明燦,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之地價分析─兼論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判字第一九七○號判決,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4期,2008年9月,第115-149頁。
86.陳明燦,論我國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地價補償法制——以新修正土地徵收條例及其相關規定為側面,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4期,2012年12月,第82-98頁。
87.陳柏宇,論野生動物保護區土地徵收之實質正當性基礎——從環境權與財產權之衝突與調和角度思考,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第173-210頁。
88.陳清秀,既成道路之捐贈財產估價標準──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七年度訴字第一八五二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1期,2010年2月,第31-38頁。
89.陳新民,財產權保障的陰暗角落?——論被徵收人的回復權問題,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 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2007年7月,第399頁。
90.陳愛娥,行政法學的方法——傳統行政法釋義學的續造,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第78-91頁。
91.陳諶,土地徵收補償市價查估辦法能否滿足民眾的期待,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第101-105頁。
92.曾健瑋,徵收協議市價評估過程地政機關定位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7卷第1期,2018年3月,第94-98頁。
93.黃昭元,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第113-114頁。
94.黃舒芃,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第183-198頁。
95.傅玲靜,大眾捷運系統土地開發徵收公益性之探求——對於釋字第732號解釋的另一種觀察,月旦裁判時報,第50期,2016年8月,第49-58頁。
96.傅玲靜,土地徵收條例第二二條與訴願之先行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85期,2009年11月,第14-15頁。
97.傅玲靜,土地徵收與情況判決--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度判字第一九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9期,2011年12月,第198-209頁。
98.彭忠義,談土地徵收怠於補償費給付--論行政不作為之法律效力及權利保障(一),現代地政,第289期,2005年7月,第6-10頁。
99.彭忠義,談土地徵收怠於補償費給付--論行政不作為之法律效力及權利保障(二),現代地政,第290期,2005年8月,第6-9頁。
100.彭忠義,談土地徵收怠於補償費給付--論行政不作為之法律效力及權利保障(三),現代地政,第291期,2005年9月,第6-10頁。
101.曾肇昌,談既成道路與政府徵收補償,全國律師,第6卷第7期,2002年7月,第61-62頁。
102.游進發,收回請求權的消滅時效期間--問題立法與不當且評價矛盾的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第221-233頁。
103.游適銘,土地徵收地價補償與市價查估,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第86-100頁。
104.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第37-65頁。
105.程明修,公告期滿後未發給徵收補償費之徵收處分失其效力,應如何救濟?∕最高行101判39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1日,第190-191頁。
106.黃兆偉,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要件之認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訴字第二一三號判決評析,全國律師,第17卷第5期,2013年5月,第92-106頁。
107.黃兆偉,美國土地徵收公用要件之相關判決與法案簡介,現代地政,第346期,2013年4月,第40-55頁。
108.黃志偉,被徵收之土地應按照徵收當期之市價補償地價解析,現代地政,第344期,2012年10月,第94-103頁。
109.黃宗樂,土地徵收補償法上若干問題之研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1卷第1期,1991年12月,第67-103頁。
110.黃啟禎,既成道路徵收補償實務問題之商榷與建議,中律會訊,第6卷第3期,2003年12月,第17-26頁。
111.黃淳鈺,論土地徵收之特別犧牲——以土地所有權為中心,真理財經法學,第10期,2013年3月,第99-153頁。
112.葉耀中,土地徵收收回權,台中市地政學會會刊,第18期,2014年1月,第66-70頁。
113.楊松齡,「民營化」下之土地徵收立法-論土地徵收之申請,律師雜誌,第225期,1998年6月,第29-38頁。
114.楊松齡,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判斷,第1期,2012年4月,第41-52頁。
115.楊松齡,市價補償即為公平?——論徵收補償之地價基準,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第65-78頁。
116.楊松齡,區段徵收本質之探討,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8期,2013年12月,第141-155頁。
117.葉俊榮,國家責任的溢流:國家賠償法施行現況的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卷第2期,1995年6月,第123-147頁。
118.詹順貴,淺談土地徵收條例的癥結問題,司法改革雜誌,第79期,2010年7月,第68-69頁。
119.詹鎮榮,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4)--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2004年11月,第13-29頁。
120.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七十四)──土地徵收之程序規定不符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法令月刊,第65卷第3期,2014年3月,第137-142頁。
121.廖義男,夏蟲語冰錄(十五)-土地法規之體系、法規適用與立法技術,法令月刊,第60卷第3期,2009年3月,第135-139頁。
122.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五十二)--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評估及審查,法令月刊,第63卷第5期,2012年5月,第130-133頁。
123.廖義男,夏蟲語冰錄(四十二)--土地登記、徵收補償及其行政救濟問題--最高行政法院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簡評,法令月刊,第62卷第7期,2011年7月,第144-148頁。
124.劉如慧,都市計畫之附屬徵收──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判字第○一四四二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2012年2月,第225-238頁。
125.蔡茂寅,公用徵收之公益要件與正當補償,月旦法學教室,第138期,2014年4月,第9-11頁。
126.蔡茂寅,日本包裹立法之簡介,國會月刊,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第35-45頁。
127.蔡培慧,「土地正義的堅持與實踐:大埔事件一年過後」專題引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第397-401頁。
128.蔡維音,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2006年6月,第31-74頁。
129.蕭忠仁,土地徵收條例修正後之行政爭訟,司法周刊,第1608期,2012年8月23日,第2頁。
130.蕭輔導,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回顧與展望,現代地政,第340期,2011年11月,第25-30頁。
131.戴秀雄,以臺中市為例區段徵收判決簡評: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371號,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8期,2013年12月,第157-168頁。
132.謝武昌,「鐵路用地」之釋義──兼論車站專用區土地徵收之疑義(1),現代地政,第335期,2010年7月,第82-92頁。
133.謝武昌,「鐵路用地」之釋義──兼論車站專用區土地徵收之疑義(2),現代地政,第336期,2011年11月,第131-139頁。
134.謝搖明,土地徵收條例第22條徵收補償爭議之救濟程序探討,現代地政,第349期,2014年1月,第85-94頁。
135.謝榮堂,公益徵收補償核定處分違法之相當救濟期間,月旦法學教室,第120期,2012年10月,第9-11頁。
136.鍾玉美,土地徵收條例第十一條──協議價購性質之探討,現代地政,第284期,2005年2月,第53-57頁。
137.鍾玉美,有關土地徵收條例第十一條協議價購執行問題之初探,現代地政,第267期,2003年9月,第42-46頁。
138.鍾麗娜、徐世榮,從權力的觀點審視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社會科學論叢,第6卷第2期,2012年10月,第70-99頁。
139.譚國雄,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之研究──以臺中縣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為例(1),現代地政,第261期,2003年3月,第15-19頁。
140.譚國雄,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之研究──以臺中縣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為例(2),現代地政,第262期,2003年4月,第24-27頁。
141.譚國雄,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之研究──以臺中縣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為例(3),現代地政,第263期,2003年5月,第30-37頁。
142.譚國雄,土地徵收地價補償問題與衝突管理之研究,現代地政,第266期,2003年8月,第46-52頁。
143.顧明河,土地徵收失效問題之探討,現代地政,第333期,2010年1月,第91-96頁。
二、外文
(一)專書
1.Ahrens, Michael: Staatshaftungsrecht, 2008.
2.Aicher, Josef: Grundfragen der Staatshaftung bei rechtmäßigen hoheiten Eigentumsbeeinträchtigungen, 1978.
3.Badura, Peter: Staatsrecht, 6 Aufl., 2015.
4.Bender, Bernd: Staatshaftungsrecht, 3. Aufl., 1981.
5.Breuer, Rüdiger: Die Bodennutzung im Konflikt zwischen Städtebau und Eigentumsgarantie, 1976.
6.Bumke, Christian /Voßkuhle, Andreas: Casebook Verfassungsrecht, 8 Aufl., 2020.
7.Depenheuer, Otto: Eigentumsverfassung und Finanzkrise, 2009.
8.Frenzel, Michael: Das öffenliche Interesse als Voraussetzung der Enteignung, 1978.
9.Battis, Ulrich/ Krautzberger, Michael/ Löhr, Rolf-Perer: Baugesetzbuch, Kommentar, 15 Aufl., 2022.
10.Busse, Felix/ Gelzer, Konrad: Der Umfang des Entschaedigungsanspruchs aus Enteignung und enteignungsgleichem Eingriff, 1980.
11.Hesse, Konrad: Grundzüge des Verfassung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 Aufl., 1999
12.Hoffmann-Riem, Wolfgang/ Schmidt-Aßmann, Eberhard(Hrsg.), Methoden der Verwaltungsrechtswissenschaft, 2004.
13.Hoppe, Werner/ Bönker, Christian/ Grotefels, Susan: Öffentliches Baurecht, 5 Aufl., 2023.
14.Hösch, Ulrich: Eigentum und Freiheit, 2000.
15.Itzel, Peter/Schwall, Karin: Praxishandbuch des Amts- und Staatshaftungsrechts, 3 Aufl., 2020.
16.Jarass, Hans D./Kment, Martin: Bauugesetzbuch, 2013.
17.Kempen, Bernhard : Der Eingriff des Staates in das Eigentum, 1991.
18.Kocher, Hans-Joachim/ Hendler, Reinhard: Baurecht, Raumordnung- und Landesplanungsrecht, 5 Aufl., 2015.
19.Kreft, Friedrich: Oeffentlich-rechtliche Ersatzleistungen : Eigentum, Enteignung, Entschaedigung, 1998.
20.Krohn, Günter/ Löwisch, Gottfried: Eigentumsgarantie, Enteigung, Entschädigung, 1984.
21.Leisner, Walter: Sozialbindung des Eigentums, 1972.
22.Muckel, Stefan/ Ogorek, Markus: Öffentliches Baurecht, 4 Aufl., 2020.
23.Ossenbühl, Fritz/Cornils, Matthias: Staatshaftungsrecht, 6. Aufl., 2013.
24.Rabe, Klaus/ Pauli, Felix / Werzel, Gerhard: Bau- und Planungsrecht, 7 Aufl., 2014.
25.Riedel, Daniel: Eigentum, Enteignung und das Wohl der Allgemeinheit, 2012.
26.Röder, Daniel: Die Haftungsfunktion der Grundrechte, 2002.
27.Rozek, Jochen: Die Unterscheidung von Eigentumsbindung und Eigentum, 1998.
28.Sass, Wolfgang: Art. 14 GG und das Entschädigungserfordenis, 1992.
29.Schulze-Osterloh, Lerke: Das Prinzip der Eigentumsopferentschädigung im Zivilrecht und im öffentlichen Recht, 1980.
30.Steinberg, Rudolf/ Lubberger, Andreas: Aufopferung- Enteigung und Staatshaftung, 1991.
31.Thiele, Alexander: Staatshaftungsrecht, 4 Aufl., 2016.
32.Wolff, Martin: Reichsverfassung und Eigentum, 1923.
(二)專書論文
1.Ferner, Hilmar/ Kröninger, Holger/ Aschke, Manfred(Hrsg.): Baugesetzbuch, 3 Aufl., 2013.
2.Hoffmann-Riem, Wolfgang/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Schuppert, Gunnar Folke (Hrsg.), Reform des Allgemeinen Verwaltungsrechts, 1993.
3.Hoffmann-Riem, Wolfgang/ Schmidt-Aßmann, Eberhard(Hrsg.), Effizienz als Herausforderung an das Verwaltungsrecht, 1998.
4.Isensee, Josef/Kirchhof, Mult.(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 Band IV, 3 Aufl., 2006.
5.Maurer, Hartmut: Enteignungsbegriff und Eigentumsgarantie, FS Dürig, 1990, 293.
6.Schmidt-Kammler, Arnulf: Enteignungsentschädigung und staatliche Unrechtshaftung, FS Wolf, 1985, 595.
7.Schrödter, Wolfgang(Hrsg.): Baugesetzbuch, 5. Aufl., 1992.
8.Von Münch, Ingo/ Kunig, Philip: GG, Bd.1, 7. Aufl., 2021.

(三)期刊論文
1.Alexy, Robert: Menschenwürde und Verhältnismäßigkeit, AöR, 140. Band, 2015, 502.
2.Augsberg, Ino: Ohne Gesetz kein Eigentum?, Rechtsgeschichte, 2007, 94.
3.Böckenferde, Ernst-Wolfgang: Die getarnte Enteignung, NJW 2009, 2484.
4.Detterbeck, Steffan: Salvatorische Entschädigungsklausen vor dem Hintergrund der Eigentumsdogmatik des BverfG, DÖV 1994, 273.
5.Ehlers, Dirk: Eigentumsschutz, Sozialbindung und Enteignung bei der Nutzung von Boden und Umwelt, VVDStRL 51 (1992), 211.
6.Elicker, Michael: Spontane Gemeinwohlverwirklichung durch Eigentumsgebrauch, NJW 2005, 2052.
7.Eschenbach, Jürgen: Die Enteignung, Jura 1997, 519.
8.Gramlich, Ludwig: "Privatbegünstigende" Enteignung als Verfassungsproblem, JZ 1986, 269.
9.Ipsen, Hans Peter: Enteignung und Sozialsierung, VVDStRL 10 (1952), 74.
10.Klein, Max: Der unbestimmte Ort des Eigentums, Politische Vierteljahresschrift, 2022, 25.
11.Kratzlmeier, Fabian: Die Systematik des Staatshaftungsrechts, Jura 2018, S.1239.
12.Lege, Joachim: Enteignung und „Enteignung“. Zur Vereinbarkeit der BGH-Rechtsprechung mit Art. 14 GG, NJW 1990, 864.
13.Lege, Joachim: Das Eigentumsgrundrecht aus Art. 14 GG Teil 2: Art. 14 GG und das Staatshaftungsrecht, Jura 2011, 159.
14.Plumpe, Werner: Eine kurze Geschichte der Enteignung, APuZ, 2020, 1.
15.Rengeling, Hans-Werner: Das Grundeigentum als Schutzobjekt der Eigentumsgarantie (Art. 14 GG) und als Gegenstand verwaltungsrechtlicher Planung, AöR 105 (1980), 423.
16.Rittstieg, Helmut: Grundgesetz und Eigentum, NJW 1982, 721.
17.Schmidt-Aßmann, Eberhard: Formen der Enteignung (Art. 14 III GG), JuS 1986, 833.
18.Schulze-Osterloh, Lerke: Entschädigungspflichtige Inhalts- und Schrankenbestimmung des Eigentums und Enteignung, NJW 1981, 2537.
19.Schwerdtfeger, Gunter: Eigentumsgarantie, Inhaltsbestimmung und Enteignung, JuS 1983, 1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