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之研究
作者:王穎
作者(外文):WANG,Y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陳琇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體系建構social work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ystem constru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有力推動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隨著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制度需要完善創新。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獻分析、深度訪談、政策德菲法等研究方法,探討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的意涵和目標定位,檢析制度形成與發展的背景及影響因素,进一步研析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的問題,並提出未來發展方向及完善策略,提供政策制定者作為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未來精進之參考。
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的形成受到社會力量、國家行政力量和專業力量的形塑,制度既有職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兼具中國本土特色,即同時關注本土實際從業人員和專業教育人員的訴求。而隨著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的深入,制度定位應從職業的專業化向專業的職業化轉型,強調社會工作的職業屬性,確立職業准入;制度目標應從擴大數量向提升質量邁進,制度發展的方向包括:提升社會工作者能力素質、轉變職業身份、實現「考用合一」、實現職業認同等。本研究提出中國大陸職業資格制度體系建構可以從完善制度基礎的規制性要素、優化運行系統的規範性要素和重視支持系統的文化-認知性要素三個面向同向發力,建構「三位一體、互動互構」的社會工作職業資格制度體系。並提出研究建議,即國家政府、社會工作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專業團體、社會工作用人單位、社會工作從業者等多元主體應發揮其自身優勢,共同參與到制度完善和建設中。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has strongly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th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innovate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 policy Delphi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aning and target positioning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examines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alyzes the current system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work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is shaped by social forces,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forces and professional forces. The system has both the universal law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mands of local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o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degree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z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system orientation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Specialization of occupation”to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pecialty”, emphasizing the occupational attribute of social work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admittance system. The goal of the system should shift from expanding quantity to improving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es: improving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ocial workers, chang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realizing "integr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realiz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direc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regulatory elements of the system foundation, optimizing the normative elements of the operation system and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cognitive elements of the support system, so as to construct a "trinity, interactive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system.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research suggestions, that i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ocial work experts and scholar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groups, social work employers,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multiple subjec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jointly participate in the system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一、中文文獻
丁美方、齊芳等(2008)。社工師考試出題的分析與建議。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07,7-8。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取自: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 年 10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取自:http://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53176.htm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部等(2011)。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取自:http://www.mca.gov.cn/article/gk/ghjh/201204/20120415302325.shtml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部等(2011)。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取自: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1100197275.shtml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2019)。《2018年度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取自: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267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1995)。關於印發《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暫行辦法》的通知。取自: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1411/t20141117_14438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6)。關於印發《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準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取自: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1407/t20140717_13634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09)。民政部關於印發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辦法的通知。取自: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429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09)。民政部關於印發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證書登記辦法的通知。取自: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29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1)。民政部辦公廳關於正式啟用社會工作者登記資訊系統的通知。取自: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42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1)。民政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工作的通知.取自: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467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2)。民政部關於印發《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的通知。取自: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426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8)。關於發佈《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準考試大綱(2018年修訂版)》的通知。取自:http://www.mca.gov.cn/article/xw/tzgg/201803/2018031500798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2018)。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關於印發《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的通知。取自:http://www.mohrss.gov.cn/gkml/zcfg/gfxwj/201804/t20180402_29137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0)。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取自: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009/1601261242921.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0)。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取自: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永慈(2017)。公職社工師教考訓用制度之評析。考選部研究課題。
王行(2006)。速寫證照建制化下的知識產業: 助人工作者的政經階級。臺灣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網站
王秀燕(2010)。現實與使命的掙扎——臺灣社工人力配置。社區發展季刊,129,114-127。
王卓聖(2004)。臺灣與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9,137-182。
王建芹(2009)。體制變革的中國模式。理論月刊(02),42-45。
王建軍、甄炳亮(2007)。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評價制度解讀。中國社會導刊,12,50-51。
王思斌(2007)。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社會工作的參與。河北學刊,3,64-67。
王思斌(2008)。 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19—36。
王思斌(2011)。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社會科學戰線,2,206-222。
王思斌(2013)。我國社會工作制度建設分析。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5,12-18+86。
王思斌(2016)。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43-47。
王思斌(2016)。體制轉變中社會工作的職業化進程。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王思斌(2018)。社會工作之真善美。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思斌(2019)。走向我國社會工作的高質量進階式發展。社會工作與管理,05,5-11。
王思斌(2019)。走向我國社會工作的高質量進階式發展。社會工作與管理,19(5),5-11。
王思斌(2020)。我國社會工作從嵌入性發展到融合性發展之分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3),29-38。
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5,128-140+207。
王勇(2009)。論社區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當代文化與教育研究,3
王琦(2008)。社工師誕生記。中國社會導刊(20),9-10。
王雲東(2018)。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市:揚志。
王瑞華(2015)。從公共政策途徑看社會工作的職業化戰略——基於價值、困境與出路的多維分析。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1-65。
王增勇(2014)。後證照時期的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如何自我解殖?,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王篤強(2016)。當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概況。社區發展季刊,155,73-85。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2019)。《2018年度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取自: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2678。html
方振邦(2014)。國外人才能力標準與評價。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方曙光(2013)。當前我國社會工作人才評價研究。第一資源(02),135-143。
古允文、黃培潔。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臺灣社會工作,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40。
石晶晶(2016)。基於服務社會視角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67-68。
田毅鵬、劉傑(2008)。中西社會結構之「異」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社會科學,5,73-77。
史柏年(2016)。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的十年發展歷程。載於王思斌、鄒文開(主編),回顧、反思、展望——中國社會工作輝煌發展的十年(2006-1016)(22-35頁)。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
史柏年(2019)。「雙軌運行」下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國社會工作,5(上)。
史麗珠、林莉華(編譯)(2004)。統計學(原作者:G。 Argyrous)。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白峰(2013)。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初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2),58-60。
民政部人事司(社會工作司)(2008)。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三十年大事記。中國社會報,2008年10月15日第004版。
朱永亮、童華強(2019)。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中「減與加」的協調發展思考。中國培訓(06),49-50。
朱希峰(2007)。臺灣地區的社會工作師證照制度。 社會福利(04),44-46。
朱健剛、童秋婷(2017)。反思社會工作的「證照化」。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119-127。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279-291。臺北:元照。
李迎生(2016)。社會工作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反思。載於王思斌、鄒文開(主編),回顧、反思、展望——中國社會工作輝煌發展的十年(2006-1016)(37頁)。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
李迎生、方舒(2010)。中國社會工作模式的轉型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4(3),101-108。
李迎生、張朝雄、孫平、張瑞凱(2007)。英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概況及其啟示。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11-17。
李宗派(1996)。討論社會工作師證照與檢定制度。社區發展季刊,76,24-33。
李相禹、彭茜(2022)。新制度主義視角下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制度分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125-135。
李政賢(譯)(2016)。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原作者:A。 Rubin & E。 R。 Babbie)。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13)
李斌(2012)。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嵌入性」建設——以湖南省為例。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5)。
李棉管、姚媛(2017)。回報遞增、體制鎖定與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框架。社會工作(01),25-35+109。
李榮山(譯)(2016)。職業系統: 論專業技能的勞動分工(原著作者:Andrew Abbott),北京: 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88)
李增祿(1980)。社會變遷與社會工作專業化之探討。張老師月刊,5(4),198-204。
李增祿(主編)(2012)。社會工作概論。新北市:巨流。
肖欽元、謝開天(2013)。重慶市社工員職業水準評價制度「破繭」。中國社會報(005版)。
肖慧欣(2008)。職業化背景下的醫務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制度探究。中國考試(研究版)(09),24-27。
肖慧欣(2011)。臺灣社會工作師考試的概況及其啟示。 中國考試(09),43-48。
呂忠民(2011)。職業資格制度概論。北京市:中國人事出版社。
吳立波、吳回生(2018)。職業資格制度改革與職業教育的關係研究。職業教育研究(09),59-62。
吳江、蔡學軍等(2011)。中國職稱制度改革。北京市:中國人事出版社,124-125。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平(2012)。論我國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模式選擇。社會工作(08),23-26。
何平(2013)。我國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設計研究。社會工作(02),110-115+154。
何素秋(2010)。臺灣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競合間的社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29):267-280。
何雪松(2018)。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56(2),41-46。
汪昊。(2020)。科學評價,激發社會工作職業動力。中國社會工作(34),28-29。
沈黎。(2008)。2008年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考試情況分析。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07),8-9。
宋巨盛。(2014)。「持證社工」繼續教育中的價值認同與能力提升問題探討。社會工作(01),53-59+152。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2013)。《香港社工註冊制度》。取自:http://www.swrb.org.hk/。
林卡(2009)。論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及其面臨的問題。社會科學,(4):62-70。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R.Babbie)。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5)
林喜慶(2016)海峽兩岸專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比較研究。北京市:黨建讀物出版社
林喜慶、蔡學軍(2015)。臺灣地區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及其借鑒。中國行政管理(04),123-126。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 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
林萬億(2020)。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 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03,(121)。
杭行(譯)(201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益(原作者:North)。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原文出版年:1990)
周光明(2006)。職業資格許可制度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
周雪光(1999)。西方社會學關於中國組織與制度變遷研究狀況述評,社會學研究,4。
孟志強等(2015)。《關於赴上海、安徽開展社會工作調研的報告》。民政部社會工作司2013年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報告。北京,453。
柳拯(2012)。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制度體系——《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解讀。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5-12。
姚偉等譯,W.理查德.斯科特著(2020)。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利益偏好與身份認同(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62頁、116-118頁。
姚澤麟(2015)。近代以來中國醫生職業與國家關係的演變——一種職業社會學的解釋。社會學研究(03),46-68+243。
胡良(2021)。我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中國社會工作,(19):34-35。
胡傑容(2019)。制度環境與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澳門的實踐與借鑒。社會工作(02),30-39+109。
胡傑容、鄧鎖(譯)(2013),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嗎?(原作者:Flexner),《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1期。(原文出版年:1915)
侯自芳(2006)。《我國職業資格制度人才評價體系研究》,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5,第8頁。
侯建州(2012)。社會工作師專業證照發展之檢視: 機會與反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1-17。
凃金堂(2012)。量表編制與SPSS。臺北市:五南。
施旦旦(2021)。「證照化」等同於「專業化」?——對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省思。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9-19。
洪敏琬(譯)(2013)。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整合運用取向(原作者:C。 Beckett)。臺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2006)
祖菲(2021)。技能人才培養視角下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研究——基於600篇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教育資訊化論壇(10),92-93。
秦燕(201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6(1), 2012。頁233-262
馬巧玲(2019)。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問題、對策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03),21-22。
馬芝蘭(2008)。社會工作者人才評價制度初探。區域人才開發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北京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358-362。
袁光亮(2009)。從現行法律解讀我國社工的職業條件。 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10),49-50。
柴定紅(2009)。《英美社會工作專業化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南開大學博士論文。
徐道穩(2012)。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制度研究。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5-11。
徐道穩(2013)。社會工作者就業准入制度研究。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58-65+85。
徐道穩(2021)。深度職業化: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社會工作(03),9。
殷妙仲(2011)。專業、科學、本土化:中國社會工作十年的三個迷思。社會科學,1,63-71。
高迪理(2003)。社會工作之專業證照考試制度。論文發表於「社會變遷中社會工作者角色定位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
郭志南(2013)。考不上證照的「他者」異議:誰是「社工」?又誰的「專業/專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67-285。
唐慧、王繼平、劉錦(2022)。我國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歷史演進、當下構建及邏輯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3),6-13。
陳亞軍(1995)。新實用主義:美國哲學的新希望? 哲學動態(04),27-29+31。
陳俊穎、陳政智(2018)。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運用遠距教學的策略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61。
陳淑娟(2004)。美容證照制度改革之研究,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孫瑩(2000)。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設的政策考慮。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66-70。
孫瑩(2003)。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分析。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03-2004論文集。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55-264。
陶蕃瀛(2012)。社會工作、證照與專精化反思。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
曹曄、盛子強(2015)。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職教論壇(01),70-75。
許素彬、呂朝賢、朱美珍、趙善如、王篤強、鄭夙芬、曾華源(2013)。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原作者:R。 K。 Schutt)。臺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2011)
章長城(2008)。社會工作人才評價的制度體系。人才開發(10),42-43。
章長城(2012)。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歷史演進。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
章長城(2013)。中國社會工作的十大發展路向探索。求索(12),248-250。
章長城(2016)。我國社會工作人才評價的制度探索。人力資源管理(12),37-39。
章長城(2019)。深化社會工作證照制度改革的目標、原則和路徑。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2),171-175。
章長城、李琳(2008)。美國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經驗與啟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03),78-81。
章長城、張婷(2010)。完善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中國人力資源開發(02),80-83。
渠敬東(譯)(2017)。社會分工論(原作者:Durkheim)。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02)。
梁快、張蘭萍(2018)。論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體系的優化與重構——基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中國校外教育(24),153-154。
張玉、武玉坤(2010)。論制度變遷與「中國模式」的邏輯路徑。江淮論壇(02),40-45。
張成福、黨秀雲(2001)。公共管理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英陣、鄭怡世(2012)。再探 Jane Addams 的社區工作理念。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
張金俊、王文娟(2017)。當代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及其發展路徑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17(1),66-72。
張威(2017)。社會工作者的「反思性專業性」與核心職業能力——對「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解讀和思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3), 23-34。
張粉霞(2003)。上海市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分析報告。社會(12),50-52。
張敏傑。中國專業社會工作面臨的三大問題[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4。
張瑞(2011)。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價值教育的問題與對策。教育理論與實踐,9,32-33。
張麗芬、童翎(2015)。論社會工作職業的社會認同度。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156-160。
隋玉傑等(譯)(2005)。社會工作概論(原作者:O. W. Farley, L. L. Smith & S. W. Boyl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414。
彭秀良(2019)。科學設置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指標的幾點建議。中國社會工作(31),13-14。
彭宗超、鐘開斌譯,保羅.薩巴蒂爾著。《政策過程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p97-101。
彭振宇(2021)。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歷史回溯及述評。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29-36+81。
彭華民(2017)。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百年論爭、百年成長與自主性研究。社會科學,7,66-73。
彭淑樺(2016)。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55),86-98。
彭懷真(2019)。社會福利行政。新北:揚智。
黃光倫、黃曉琴、黃玉芳、楊光龍(2021)。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政策變遷與「1+X」證書制度研究。農機使用與維修(11),90-92。
黃志華(2008)。巡考後的反思。社會工作(實務版),7上。
黃杭娟(2012)。文化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本質與現狀的思考。 中國高教研究(08),101-104。
黃培潔、古允文(2014)。再思考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129-154。
黃源協(1997)。英國社會工作的緣起與發展:臺灣社會工作的借鏡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78,141-156。
葉興華(2003)。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過程中的政策選擇。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8。
萬育維(譯)(1997)。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原作者:B。 R。 Cournoyer)。臺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1996)
葛忠明(2015)。從專業化到專業主義: 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中的一個潛在問題。社會科學,(4)。
葛道順(2012)。社會工作制度建構:內涵、設置與嵌入。學習與實踐(10),81-89。
董雲芳(2011)。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勝任力模型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5),41-48。
傅文成、王隆綱(2016)。應用修正式德菲法評估國軍新媒體議題管理關鍵因素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29,33-96。
鄒學銀等(2015)。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研究報告,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內部資料。
鄒學銀、鄢勇兵、郭名倞、王穎(2019)。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評價發展歷程與趨勢分析。中國社會工作學刊第一輯,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第186-199頁。
童敏(2007)。東西方的碰撞和交流: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與和諧社會建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4,137-141。
曾中明、黃碧霞、陳敬宏、蔡適如、黃佩琪、周慧婷(2010)。健全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談社工人力現況及充實公部門社會工作人力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29),3-19。
曾中明、蔡適如。健全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談現階段充實公部門社會工作人力措施[J]。社區發展季刊。2007(120):9-20
曾守錘(2020)。中國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準考試有效性研究——基於2008-2019年國家真題的分析。 社會工作(05),63-82+111。
曾華源(2007)。建構服務品質為導向的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20,106-114。
曾華源、白倩如、李仰慈(2007)。社會工作人力品質需求與專業人力資源養成制度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9),76-94。
曾家達、許認(2013)。中國社會工作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加拿大華人學者的回顧與探討。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6-17頁。
湯向玲(2006)。職業資格與執業資格-兩種資格的歷史變遷與概念辨析。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1,16-19。
鄢勇兵(2013)。職業水準考試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分析。社會工作(03),138-144+156。
楊代福(2016)。政策工具選擇研究——基於理性與政策網絡的視角。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旭華、楊瑞(2014)。專業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的結構與分析——以北京市為例。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15-20。
楊金蔚(2017)。社會工作證照制度比較與借鑒。 南方論刊(12),36-37。
楊帥、蔡政忠、徐若蘭(2012)。剖析高級社會工作師專科設置與實訓效益——以臺灣「專科社會工作師」改革經驗借鑒。 社會工作(08),4-9+43。
楊晶(2006)。社會工作兩極化趨勢及專業定位的反思。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116-119。
楊寶、肖鹿俊(2021)。技術治理與制度匹配:社會工作本土化路徑「雙向趨同」現象研究。學習與實踐(10),108-118。
甄炳亮(2007)。中國的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社會福利,(5),15-17。
雷雨(2010)。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繼續教育的缺失分析。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4),62—63。
詹火生(2014)。臺灣社會工作:發展、領域與展望。臺灣社會工作。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
新華網(2022)。近90萬人報考社會工作者職業日益受認可。取自: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902581?channel=weixin
趙玉峰(2017)。專業化還是職業化:重述社會工作發展史——基於職業社會學視角的考察。社會工作(01),13-24+108-109。
趙民、林均昌(2016)。社會工作人才繼續教育模式研究。唐山師範學院學報(01),149-151+154。
臺灣地區考選部(2012)。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社會工作(福利)實習或實地工作認定標準。取自:https://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88
臺灣地區考選部(2018)。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取自:https://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88
蔡漢賢(2010)。 社會工作師國家考試與社工人力供需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9,52-63。
聞英(2012)。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制度的構建。人民論壇,(9),112-113。
薑慧(2018)。證照化對社區社會工作者職業能力影響研究——基於江蘇省常州市的調查。 都市社會工作研究(02),85-107。
鄭怡世(2007)。臺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 1949-1963 年「社會部所從事的工作」與「美式專業社會工作」雙元化的社會工作認識。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153-197。
鄭麗珍、黃泓智(2010)。政府部門社工人力推估模式的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29):95-113。
範巍(2016)。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資格制度和職業標準。北京市:黨建讀物出版社。
衛小將(2014)。土生化:中國社會工作發展路徑之構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108-111。
劉明浩(2016)。從參與典範反思社會工作高等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55):62-72。
劉佩怡(2011)。臺灣專技人員證照制度與人才國際接軌之研究。金門大學研究報告,17-18。
劉思達(2006)。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1),197-221。
劉斌志(2011)。終身學習視野下社會工作專業繼續教育的發展。 繼續教育研究,(2) : 8—9。
劉斌誌(2009)。20年來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綜述——基於CNKI的文獻分析。社會工作,2,9-12。
劉斌誌、何冰冰(2018)。近十年來我國社會工作能力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23。
劉夢(譯)(2016)。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質性和量化的應用(原作者:W。 L。 Neuman & L。 W。 Kreug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劉繼同、左芙蓉(2014)。中國特色現代社會工作制度框架設計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38-43。
潘亞妮、陳雪峰、鬱惠珍(2019)。對我國職業資格制度現狀的思考。化工時刊(09),41-4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鄧泉洋、汪鴻波(2020)。國家治理視角下社會組織的治理自主性建構——以上海司法社會工作組織為例。學習論壇(08),62-69。
賴兩陽(2007)。社工師法對專業制度的影響與爭議:1997~2007。社區發展季刊(120),67-84.
盧磊、周世強(2015)。中國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福利,(12):33-37。
錢柔冰(2017)。正式制度環境對社會工作職業社會認同度的影響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魏成(2019)。問題、政策與政治:社會工作專案生髮的決策議程機制探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28-36。
戴望舒、王金水(2021)。職業資格證書概念辨析與制度協調發展路徑探索。 職業(20),86-88
簡春安、鄒平儀(2016)。社會工作研究法。新北市:巨流。
藺豐奇,李佳航(2014)。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規範化建設——基於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經濟與管理(2)。
關信平(2017)。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05),21-27+144。
關信平(2020)。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在抗疫治理中的專業優勢。社會工作,1,8-11。
關信平(2020)。社會工作政策法規。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嚴君(2005)。基於職業能力模型的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羅豎元、李萍(2010)。 推進社會工作者職業化: 美國經驗及其啟示。 繼續教育研究,(3):60-63。
羅興奇、宋言奇(2015)。社會工作職業制度體系的本土構建——基於社會治理的視角。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05),185-190。
顧東輝(2008)。社會工作專業水準的認證制度。 中國社會導刊(08),29。
龔勁(2010)。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議程分析。四川行政學院學報(06),75-78。

二、英文文獻
Albright, D. L. , & Thyer, B. A. . (2010). A tes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lcsw examination: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2(4), 223-227.
Alcantara, C., & Roy, J. (2014). Reforming election dates in Canada: Towards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 Publique Du Canada, 57, 256-274.
Allen, S. C. , & O'Dell, K. J. . (2006). Explor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ssing the basic social work license examination. Arete.
Aluttis, C., Krafft, T., & Brand, H. (2014). Global health in the European Union – a review from an agenda-setting perspective. Global Health Action, 7.
Andrew Abbott(1988),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Chicago: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 31,pp. 32 - 47,pp. 48 - 67,pp. 68 - 77,pp. 103 - 27.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2018). Model Social Work Practice Act.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2020).CE Requirement by Jurisdiction[EB/OL].https://www.aswb.org.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2020).Exam Content Outlines[EB/OL].https://www.aswb.org.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2020).License Requirement by States[EB/OL].https://www.aswb.org,.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oards(2020).Passing Rate[EB/OL].https://www.aswb.org,2020.
Austral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 Business Council of Australia(2002).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Austral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Baartman, L. , Bastiaens, T. J. , Kirschner, P. A. , & Vleuten, C. . (2006). The wheel of competency assessment: presenting quality criteria for competency assessment program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2(2), 153-170.
Bai, J. (2014). What is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15(2), 495-506.
Banks, S. (2016). Everyday ethics in professional life: Social work as ethics work. Ethics and Social Welfare, 10(1), 35-52.
Beech, I. B. (2001). The Delphi Approach: Recent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Nurse Researcher, 8(4): 38-47.
Behavioral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Licensing Board.Appplication for Licensure by Reciprocity In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s[EB/OL].www.pla.in.gov,2020.
Boland-Prom, K. , & Alvarez, M. E. . (2014). School social workers sanctioned by stat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nd state licensing boards. Children & Schools.
Bowles, J. N. (1999). The Delphi technique, Nursing Standard, 13(3): 32-36.
Bureau of Labour.What Social Workers Do[EB/OL].https://www.bls.gov/ooh/community-and-social- service/ social-workers.htm,2020.
Caplow, T. (1954). The Sociology of Work. Minneapolis, Min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
Carr-Saunders, A. M., & Wilson, P. A. (1933). The Profess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r-Saunders, A. M., & Wilson, P. A. (1962).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s’, in Nosow, S. & Form, W. H. (eds.), Man, Work, and Society (pp. 199-206). NewYork:Basic Books.
Christopher C.Hood(1983),The Tools of Government,London:Macmillan.
Clarke & Newman, Janet, 1997, The Managerial State: Power,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the Remaking of So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Clive Diaza,Lauren HillA(2020)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form and Modernisation Agenda Has Impacted on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Social Work in England.CHILD CARE IN PRACTICE2020, VOL. 26, NO. 3, 272–284.
Craig, R.L., Felix, H.C., Walker, J.F., & Phillips, M.M. (2010).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as policy entrepreneurs: Arkansas's childhood obesity policy exper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 11, 2047-52 .
D.Barrie Needham(1982).Choosing the Right Policy Instruments:An Investigation of Two Types of Instruments,Physical and Financial,and a Study of Their Application to Local Problems of Unemplayment ,Alder-shot:Gower.
Dubois Brenda,Karla. Miley.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Needham Heights,MA: Allyn and Bacon,1998
Durant, R.F., & Diehl, P.F. (1989).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U.S. Foreign Policy Arena.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9, 179 - 205.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 of Medicine: A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Applied Knowledge,New York: Dodd,Mead & Company,1970,p. 43.
Erlene Grise-Owens, Larry W. Owens & Justin Jay Miller (2016) Recasting Licensing in Social Work: Something More for Professionalism,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52:sup1, S126-S133
Flexner A.(1915),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 School and Society, 1: 901-11
Flexner, A. (2001).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1(2), 152–165.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5).
Freidson E.(1970), Profession of Medicine : A Study of Applied Knowledge .Social Forces, 1970: 231
Goode W. J.(1969),「The Theoretical Limits of Professionalization,」in A. Etzioni (Ed.),The Semi -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Teachers,Nurses,Social Workers. New York:The Free Press,pp.266-313.
Greenwood, 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in Tripodi, T. (eds.), Social Workers at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pp. 208-220). Itasca F. E.Peacock Publishers.
Greenwood, E. (1962).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in S. Nosow & W. H. Form (eds.), Man, Work, and Society (pp. 206-217). New York: Basic Books.
Grise-Owens, E. , Owens, L. W. , & Miller, J. J. . (2016). Recasting licensing in social work: something more for professionalism.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52(sup1).
Gulliver, P. , Jonas, M. , Fanslow, J. , Mcintosh, T. , & Waayer, D. . (2018). Surveys, social licence and the integrated data infrastructure. Aotearoa New Zealand Social Work, 30(3), 57.
Hendrix, E. , Barusch, A. , & Gringeri, C. . (2020). Eats me alive!: social workers reflect on practice in neoliberal contexts. Social Work Education(7), 1-13.
Hughes, E. C. (1971). The Sociological Eye. Chicago: Aldine-Atherton.
Hunt, S. , Staniforth, B. , & Beddoe, L. . (2019). Establishing the qualification criteria for social worker registration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Social Work Education(3), 1-14.
Hunt, S., Staniforth, B., & Beddoe, L. (2019). Establishing the qualification criteria for social worker registration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Social Work Education, 38(7), 894–907.
Jurkowski, E. . (2015). Social work licensure: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egypt. Egypt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1).
Kathleen Hoffman,(2002).The Basics of Social Work Licensing.The New Social Worker,28-29.
Larson Sarfatti M. 1977,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
Lauffer, Armand (1982) Assessment Tools: For Practitioners, Managers, and Trainers. Newbury Park: SAGE.
Lawrence, R. J. (1965),Professional socialwork in Australia,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Linstone,H. A. (1978).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J. Fowless ,Handbook of Futures Researc (pp.273-300). London:GreenwoodPress.
Magali Sarfatti Larson(1993),Behind the Postmodern Facade: Architectural Change in Late Twentieth - Century 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Mike, S. . (2012). Defining a profess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ism, 2(1).
Morales, A., Sheafor, B. W., & Scott, M. E. (2010).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12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Nagata, A. , & Kanda, K. . (2012). A comparison of university and minimum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for japan's certified care worker license. Social Work Education, 31(3), 347-363.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04).A STUDY OF THE ROLES AND USE OF LICENSED SOCIAL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Center for Health Workforce Studies University at Alban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08). Pennsylvania Chapter.Questions & Answers About Pennsylvania's Social Work Licensing [EB/OL]. https://cdn.ymaws. com/www.nasw-pa.org.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20). Michigan.Licensing[EB/OL].https://nasw-michigan.org.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ical Workers(2020).Credentials & Certifications[EB/OL].https://www.social workers.org/careers/credentials.
Oak, M. E. , & Campling, J. . (2008).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Peter A. Hall,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Ritter, & JA. (2008). A national study predicting licensed social workers' lev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resources, psychological engagement, and recruitment networks. SOC WORK, 2008,53(4)(-), 347-357.
Saks, M. (2012). Defining a profess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ism, 2(1).
Saunders S.Carr-Saunders, A. M. & P. A. Wilson(1933). The Professions. Studies in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
Shouchui Zeng, Xiao Li , and Wei Chen,(2019).China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Level Examination Pass Rates: Chronological Chang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1-9.
Social Work Guide(2020).Minnesota Social Work License Requirements[EB/OL].SocialWorkGuide.org.
Spicker, P. (2006). Policy analysis for practice: Applying social policy. Policy Press.
Succar, B. , Sher, W. , & Williams, A. . (2013).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bim competency assessment,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35(nov.), 174-189.
Sue E. S. Crawford, Elior Ostrom(1995).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9, No.3 September,pp582~599.
Thelen, K. & Steinmo S.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ing, R. . (2020). Compassion through intercorporeality: the value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david michael levin to social work education. Social Work Education(8), 1-13.
Wilensky H L(1964).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Volume 70, Number 2):137.
W.Richard Scott(2014).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4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Inc.
Yuan, Y. , Liu, C. , Sun, Z. , & He, X. . (2021). Baseline survey of china social work longitudinal study 2019: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31(5), 513-5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