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建構「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集體身分研究-以中國與巴拿馬建交為例
作者:周雨田
作者(外文):Yu-Tien Chou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翁明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建構主義集體身分文化一個中國原則constructivismcollective identitycultureone-China princi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積極對拉美地區進行經營與投資。這塊傳統上
屬於中華民國邦交國的群聚,與我國的關係開始出現鬆動。2017年巴拿馬與中
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轉而與中共建交。巴拿馬乃與中華民國有百年以上的外
交邦誼,中共與巴拿馬建交,顯示中共對巴拿馬經略的策略發生效用。本篇
論文,以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解釋本事件的原委與本質。
建構主義強調,國家間的關係與國際社會與秩序,來自各行動者間的身分建構
。而身份決定利益與行動,進而形成規範,形塑出文化,而文化(共同觀念的
形成)乃其中的關鍵要素。於是得以構成一個穩定與和諧的關係。建構主義
學者以康德文化、洛克文化、霍布斯文化,作為國際社會演化的三個進程,其
中霍布斯文化代表無政府狀態、洛克文化為相互競爭關係,而以康德文化作為
美好大同世界的典範。
兩岸在與拉美地區進行外交競爭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那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在拉美地區的外交競爭,事實上牽涉到四
個主要的行動者,即美國、中共、中華民國與巴拿馬。前述四個行動者間之關
係及其互動,均會牽動拉美地區的外交政策與走向。而一中原則,則在其中
起到了規範的作用。儘管一中原則具有排他性與獨佔性,然而卻也使得各方的
遊戲規則趨於明確。近年來,臺灣內部政黨政治的更迭,造成對於「一中」
概念的質疑並試圖翻轉,將對各方行動者原本的默契,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
中共對巴拿馬,乃至整個拉美地區的經營,係屬長期且有計畫地。舉凡經濟合作與投資、自貿區的建立、一帶一路倡議、區域論壇的舉辦等等舉措,除了以雙邊利益拉近雙方的關係,也在潛移默化之間,形塑出彼此間的相互依存度、同質性與共同命運,而對於和平崛起的強調,則顯示出中共自我約束的意圖。這幾點均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用以塑造出彼此「集體身分」的重要因素。當這個過程趨近成熟時,即以雙方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作為中共與拉美國家集體身分的建構完成的一種標誌,而「一中原則」將具有一種規範的作用。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mainland China, the CCP has actively operated and invested in Latin America. This group, which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 diplomatic all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gun to loosen its relationship with our country. In 2017, Panama sever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stead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CCP. Panama has had a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CP and Panama shows that the CCP’s strategy of managing Panama is eff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this incident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that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order come from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ong various actors. Identity determin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and then forms norms and shapes culture, of which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ncepts) is a key element. Thus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can be formed. Constructivist scholars regard Kant culture, Locke culture, and Hobbes culture as the three processe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mong them, Hobbes culture represents anarchy and Locke culture are in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 while Kant culture is the basis for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world.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diplomat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Latin America, an important factor plays a key role, and that is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The cross-Strait diplomatic competition in Latin America actually involves four major actors, namely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Panam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actors mentioned above Rela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ll affect the foreign policies and trend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one-China principle is among them Played a normative role. Although the one-China principle is exclusive and exclusive, it also makes all parties
The rules of the game become clearer. In recent years, changes in party politics within Taiwan have created concerns about "one China" Questioning and trying to reverse concepts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original tacit understanding of actors from all parties. The CCP’s management of Panama, and indeed the entire Latin American region, is long-term and planned. Initiatives such as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vest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zon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holding of regional forums not only bring the two sides closer with bilateral interests, but also subtly shape the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m. Homogeneity and a common destiny, and the emphasis on peaceful rise shows the CCP’s intention of self-restraint. These points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used to shape each other's "collective identity" in constructivist theory. When this process reaches mat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ill serve as a sign that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he CCP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s been completed, and the "one-China principle" will have a normative role.
一、中文資料
(一)中文書籍
丁渝洲。臺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
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8-2019)。
北京:時事出版社,2019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編。《當代中國拉丁美洲研究》。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
蘇振東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
徐世澄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
于洪君。「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5月。
王高成主編。《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臺北市:時英,2008年
4月)。
王高成、卓忠宏。全球化的挑戰與發展。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2018年3月。
王子昌,《東亞區域合作的動力與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頁163-173。
王金水,《中國政府競爭力提升的戰略分析-基於經濟全球化的張力》,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藍色戰略-把領海問題徹底摸清楚》(北
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年)。
王明利。新絲路.新格局:全球治理變革的中國智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8年7月。
王帆。美國對華中長期戰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王帆、曲博。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範式與命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9月。
王帆、曲博主編,《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範式與命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9月)。
王帆、盧靜。國際安全概論(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王瑞貳著。學術論文寫作。臺北市:臺灣東華,2003年。
王義桅。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
王緝思編著。大國關係。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9月。
王緝思。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4月。
王逸舟著。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王逸舟著。當代國際政治析論(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12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概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
月。
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
王逸舟、張小明、莊俊舉。外交與國際關係新疆域、新趨勢:理論與
實踐的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王俊評。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
與文化戰略。臺北市: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4月。
中華歐亞基金會。《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市:大屯,2006年)。
尹繼武。戰略心理與國際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臺北市:五南,1999年。
石之瑜。身份政治—偶然性、能動者與情境。臺北市﹕五南,2006年。
白雲真ヽ李開盛。國際關係理論流派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包宗和、張登及。國際關係理論入門。臺北市:五南,2018年6月。
包宗和、吳玉山。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第二版)。臺北市:
五南,2012年9月。
向駿,《拉丁美洲研究》(臺北市:五南,2001年)。
宋瑋,《國際關係理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頁1。
朱雲漢著。《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朱雲鵬。關鍵處方—引領新興國家走向富強的人物和作為。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10年12月。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李大中。川習時期:美中霸權競逐新關係。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2019年8月。
巫穎翰,中國戰略文化的底蘊,收錄於翁明賢主編。《臺灣的安全挑戰:兼論臺灣當前面臨的國安危機。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2016年5月。
李英明。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臺北:揚智,2004年7月〈
吳如嵩、宮玉振,「中國歷史上國家安全問題的基本啟示」,鄧曉寶主編,《強國之路.戰略史鑑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1月),頁145。
呂紅波。一個真實的創新中國。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18年1月。
邵宗海。中共對臺政策(1979-2013)。臺北市:唐山出版,2013年9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文京出版社,2003年9月。
吳白乙主編。拉美國家的能力建設與社會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吳建德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的深水區。臺北市:黎明文化,2012年。
吳仁修。使於四方:四十年外交生涯回顧。臺北市:臺灣商務,2013年4月。
金一南著。世界大格局 中國有態度。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5月。
何中順,《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頁203-204。
李守石、雷敘川等,《拉美民意看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頁88
阮宗澤。《諸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地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宋德星。戰略與外交(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年3月。
潘忠岐。與霸權相處的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門洪華。關鍵時刻-美國精英眼中的中國ヽ美國與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門洪華。中國戰略報告—中國軟實力的戰略思路(第一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門洪華等主編。中國戰略報告—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第三輯)。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門洪華、李放主編。中國戰略報告(第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門洪華。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邏輯建構:理論、戰略與對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門洪華。中國戰略報告(第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
門洪華。中國國際戰略導論(第二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年9月。
門洪華。中國治國理政的重大議題研究。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年3月。
柳思思,《突破與創新﹕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頁52-53。
何子鵬。利益的糾結—美國涉臺政策解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8月)。
林隆儀。論文寫作要領。臺北:五南,2011年。
林中斌、亓樂義。撥雲見日:破解臺美中三方困局。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年8月。
周志懷。維護共同基礎 積極應對挑戰:全國臺灣研究會201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
周文重著。鬥而不破—中美博弈與世界再平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周湘華、董致麟主編。國際關係:理論與運用。新北市:新文京開發,2014年9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政治作戰學校學生部文史系教材。西洋近代史。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教育處,1976年11月。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著ヽ洪漫等譯。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 (Strategic Vision-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2月出版。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倪世雄。國際關係理論探索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袁征。中美博奕影響下的中國戰略機遇期」,左鳳榮主編,《世界大變局 中國新機遇。(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11月。
馮玉軍。「應對世界大變局的中國戰略選擇」,左鳳榮主編,世界大變局 中國新機遇。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11月。
徐世澄。當代拉丁美洲的社會主義思潮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7月。
徐世澄。拉丁美洲現代思潮。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9月。
徐飛。縱橫「一帶一路」:中國高鐵全球戰略。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年7月。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編ヽ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譯。全球趨勢2025-轉型的世界(Global Trends 2025-A Transformed World)。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秦亞青等。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秦亞青著。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秦亞青、魏玲。結構、進程與大國的社會化—東亞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崛起」,朱鋒、羅伯特‧羅斯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秦亞青著。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秦亞青。實踐與變革:中國參與國際體系進程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5月。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崔之清主編。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49-199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曾向紅。世界觀與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
翁明賢等。新戰略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臺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翁明賢。論中國夢。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4月。
翁明賢。兵棋推演:意涵、模式與操作。臺北市:五南,2019年2月。
翁明賢。臺灣的灣全挑戰。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2016年5月。
唐俊等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展中心等主編。拉丁美洲經濟展望-發展與中國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2016)(Latin Ame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16: Towards a New Partnership with Chin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
柴宇球主編。外交謀略-左右逢緣、當仁不讓、縱橫捭闔。臺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黃樸民、張志銳,「歷代實現國家統一的基本經驗」,鄧曉寶主編,《強國之路.戰略史鑑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1月),頁210。
黃年,韓國瑜VS. 蔡英文/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臺北市﹕天下文化,2019年7月)。
應慎。習近平外交演講中的世界主義情懷。《當代世界》,2014年11月,
郭樹勇、夏莉萍、方曉。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探索: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梁守德等。變革中的國際體系與中國責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陳良生等。中國國家統一戰略—和戰之間,我們選擇全面打擊與遏制「台獨」。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2月。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冷戰後東協國家對美國戰略。北京:知識世界出版社
張亞中。小國崛起-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張亞中、張登及。國際關係總論(第四版)。新北市:揚智文化,2016年10月。
張亞中。兩岸政治定位探索。臺北縣深坑鄉:生智,2010年6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1999 年。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張新平主編。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張陽等。東方戰略管理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張維為。中國人:你要自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張曉芒著。先秦諸子論辯思想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張芳著。當代中國軍事外交:歷史與現實。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年3月。
張哲。戰略威懾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3月。
張鵬。拉丁美洲概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張梅。哈佛學者看中國和世界。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3月。
張占斌。大國新征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張泉。大國戰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年9月。
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201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崔立如。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馬紹章著。兩岸鋼索。臺北:天下遠見文化,2016年6月。
耿向東。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0年4月。
棊大鵬。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4月。
葉舒憲。文化與符號經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8年3月。
程曼麗ヽ王維佳著。對外傳播及其效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程偉等著。美國單極思維與世界多極化訴求之博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葛健雄等。改變世界經濟地理的一帶一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葛勇平。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11月。
彭克慧。新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馮紹唐。大格局:2020年的亞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
莫大華,「建構主義」,包宗和、張登及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入門。臺北市﹕五南,2018年6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市:時英,2003年。
楊潔勉等著。天下大勢-鄧小平的外交思想與實踐。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
楊春長等主編。論軍事軟實力-兼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係。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臺北:楊永明,2008年。
楊國樞。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市:桂冠,1993年。
童振源。臺灣的中國戰略:從扈從到平衡。臺北市:新銳文創,2011年10月。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臺北市:天下遠見,2002年。
賀雙榮主編。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8月。
賈大山、金明著。海運強國發展模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熊玠。習近平時代。新北市:人類智庫數位科技,2015年12月。
傅琪椋。讀懂美國史,你就讀懂了世界格局.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傅耀祖ヽ周啟朋。焦聚中國外交。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0年。
楚樹龍、金威。《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蔡華堂。大國東北亞戰略博弈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17年7月。
潘亞玲,《美國政治文化轉型與外交戰略調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
趙春山。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臺北市:三民,2017年。
趙可金、倪世雄著。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趙全勝。大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趙進軍主編。中國外交十年(2002-2012年)。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5月。
閻學通。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年。
閻學通著。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閻學通、徐進。國際安全理論經典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閻學通、何穎。國際關係分析(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董青嶺,《複合建構主義-進化衝突與進化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 2012年),頁17。
劉俊裕。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高雄市:巨流,
2018年1月)。
鄭永年。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1年。
鄭永年。危機或重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命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鄭永年。中國轉型:和諧與衝突。新加坡:八方文化,2007年10月。
鄭必堅。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學起與兩岸關係。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3月。
鄭必堅。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學起與兩岸關係。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3月。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3月。
薛力。『一帶一路』中外學者的剖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月。
劉尚希等。中國改革開放的財政邏輯(1978-20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劉毅。關係邏輯與國家間互動新常態研究。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9月。
韓乾。研究方法原理(二版)。臺北市:五南,2012年10月。
蘇起ヽ童振源編。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台北:五南出版社,2013
年。
蘇起、鄭安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
蘇格主編。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2016年4月。
蘇振興主編。中國與拉丁美洲: 未來10年的經貿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蘇振興主編。國際變局中的拉美:形勢與對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7月。
蘇振興主編。拉美國家現代化進程及其啟示。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11月。
(二)外文翻譯書籍
Acharya, Amitav著、白雲真、宋亦明譯。重新思考世界政治中的權力、制度與觀念(Rethinking Power,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World Politics: Whose I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Alexander, Jeffrey C. and Steven Sel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年),頁56, 58。
Allison,Graham T, and Philip Zelikow著、王偉光、王雲萍譯。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Allison, Graham著、包淳亮譯。註定一戰? 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年9月。
Almond, Gabriel A.等著、任暁普等譯。發展中地區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R.P.巴斯頓著ヽ趙懷普等譯。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Bagby, Philip.H.著、夏克等譯。文化與歷史:文明比較研究導論(Culture and History: Prolegomena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ivilizations)。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Babbie, Earl原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頁183
Bertola, Luis and Jose Antonio Ocampo著、石發林譯。拉丁美洲獨立後的經濟發展(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since Independenc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5月。
Blanton, Shannon and Charles W.Kegley著、夏維勇譯。世界政治:趨勢與變革(第16版)(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6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Brown, Chris and Kirsten Ainley著、葉惠琦、龐元媛譯。國際關係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市:五南,2019年6月。
Brzezinski, Zbigniew 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Brzezinski, Zbigniew著ヽ洪漫等譯。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
Beck, Ulrich著ヽ蔣仁祥等譯。全球化時代的權力•力(Macht und
Gegenmacht im globalen Zeitalter)。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
Bruner, M. Lane 著、藍胤淇譯。記憶的戰略: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修辭維度(Strategies of Remembrance: The Rhetorical Dimen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Bush,Richard C.著,林添貴譯。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Bush, Richard C.著,林添貴譯。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Uncharted Strait-The 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Bush, Richard C.著,林添貴譯。臺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Untying The Knot-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Brookfield,Stephen D.著、。批判性思維教與學:幫助學生質疑假設的方法和工具》(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Tools And Techniques To Help Students Question Their Assumption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Burchill, Scott等著、莊皓雲譯。國際關係理論(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市:時英,2010年6月。
Burrows,Mathew著、晏奎、夏思潔譯。下一個大事件-影響未來 世界World Unless We Take Action)。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
Buzan, Barry等著、朱寧譯。新安全論(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Buzan, Barry著、顏震譯。英國學派理論導論(An Introductiuon to 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年4月。
Buzan, Barry and Richard Little 著、劉德斌等譯。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
Remar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8月。
Charmaz, Kathy C.著、邊國英譯。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Cohen, Eliot著、劉白雲、郭駿譯。大棒:軟實力的局限和軍事力量的必要性(The Big Stick: The Limits of Soft Power and the Necessary of Military Force)。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年4月。
Collins, Alan主編、高望來等譯。當代安全研究(第三版)(Comptemporary Security Studies, THIRD EDITION)。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1月。
Diamond, Louise及約翰・麥克唐納(John McDonald)著ヽ李永輝
等譯。多軌外交-通向和平的多體系途徑(Multi-Track Diplomacy A System Approach to Pea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Copeland, Dale C.著、金寶譯。經濟相互依賴與戰爭(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3月。
Crowley, Roger著、陸大鵬、張騁譯。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City of Fortune:How Venice Ruled the Seas)。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17年9月。
Crowley, Roger 著、陸大鵬。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力邊界帝爭霸時代(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16年12月。
Delenuze, Gilles著、安靖、張子嶽譯。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epetition)。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Dougherty,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二版)(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10月。
Dos-Santos, Theotorio著、楊衍永等譯。帝國主義與依附(修訂
版)(Imperialism and Dependenc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2月。
Durant, Will and Ariel Durant著、倪玉平、張閌等譯。歷史的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Edwards, Sebastian著、郭金興譯。掉隊的拉美(Left Behi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False Promise of Populi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
Elchengreen, Barry等著、符荊捷譯。貨幣變局:痛吸過季強勢貨幣交替(How Global Gurrencies Work: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4月。
Engdahl, William F.著ヽ戴健等譯。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Mubiaozhongguo: Husashengdunde “Tulong” Zhanlue)。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
Expóisto, Francisco Luis Perez著、柳嘉信等譯。臺灣與拉丁美洲關係(Relacíones entre Taiwán y América Latina)。高雄市:麗文文化,2006年。
Finimore, Martha 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29-31。
Foster, Lynn V.著、張森根、陳會麗譯。巴拿馬史(A Brief History of Central America)。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3月。
Friedman, George著,衛宗雷ヽ傑寧娜譯。《未來100年大預言-21世紀各國大派位》。三河:海天出版社,2010年
Friedman, George著,王祖寧ヽ劉寅龍譯。《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臺中市:晨星,2012年。
Fukuyama, Francis著、黃中憲、林錦慧譯。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臺北市:時報文化,2014年9月。
Galeano, Eduardo著、王玟等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台北市:南方國家文化,2011年12月。
Grabo, Cynthia M.著、國防部譯。洞燭機先-奇襲之戰略預警
(Anticipating Surprise Analysis for Strategic Warning)。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Goldstein, Avery著ヽ王軍ヽ林民旺譯。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
Grossberg, Lawrence 著、莊鵬濤等譯。文化研究的未來(Cultur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Tens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Hill, Chritopher著、唐小松譯,《變化中的對外政策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56。
Hughes, Christopher W.著、李育慈譯。日本安全議題-軍事ヽ經濟ヽ環境(Japan’s Securtiy Agenda-Military, Economic &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Han Byung-Chul(韓炳哲)著、關玉紅譯。精神政治學。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3月。
Harrison,Lawrence E.著ヽ黃葳葳譯。《強國之路-文化因素對政治ヽ經濟的影響》(Who Prospers?-How Culture Values Shap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uccess)。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Harrison,Lawrence E.著ヽ王樂洋譯。多元文化主義的終結(Jews,
Confucians and Protestants: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End of
Multiculturalis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年7月。
Halper,Stefan著,王鑫等譯。北京說了算?(The Beijing Consensus)。臺北縣新店市:八旗文化,2010年10月,頁131。
Haslam,Jonathan原著,張振江ヽ盧明華譯。《馬基雅維利以來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思想》。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Hay, Colin 著、徐子婷譯。政治學分析的途徑。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8年)。
Hertz,Noreena著ヽ李芳齡譯。《當債務吞噬國家》(I.O.U.:The Debt Threat and Why We Must Defuse It)。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Heywood Andrew著、盛盈仙等譯。政治學(Politics,4/E)。臺北市:雙葉書廊,2016年1月。
Hill, Christopher著、唐小松、陳寒溪譯。變化中的對外政策政治(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Holsti, K.J.著、李偉成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臺北市:幼獅,1988年。
Huntington, Samuel P.著ヽ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Hunt,Tristram著、馮奕達譯。帝國城市:成就大英帝國的十座殖民城市(Ten Cities that Made an Empire)(臺北市:蔚藍文化,2017年10月)。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Huntington, Samuel P.and Harrison E. Lawrence著、程克維譯。文化的重要作用(Culture Matters)。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2月。
Huntington, Samuel《文化的重要作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Inch, Edward S. and Kristen H. Tudor 著、彭正梅等譯。批判性思
維與溝通:理性在論證中的運用(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 , 7E)。上海:學林出版社,2018年8月。
Jackson, Robert and Georg Sørensen著、吳勇、宋德星譯。國際關係學理論與方法(第四版)(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Approaches)(4th Edi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Jacques, Martin著、孫豫寧等譯。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
Jervis, Rober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Perce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Jervis, Robert L.著、徐進譯。信號與欺騙:國際關係中的形象邏輯(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3月。
Jones, Handel著ヽ陳儀譯。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Chinamerica:The Uneasy Partnership That Will Change The World)。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10年。
Judis, John著、馬霖譯。民粹主義大爆炸:經濟大衰退如何改變美國和歐洲政治(The Populist Explosion:How the Great Recession Transform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Politics)。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11月。
Katzenstein, Peter J.著、宋偉、劉鐵娃譯。《國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規範與認同》(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Katzenstein, Peter J.、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 編、秦亞青等譯。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Robert Keohane、Joseph Nye 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8-31。
Keohane, Robert O.編、郭樹勇譯。新現實主義極其批判(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Khanna, Parag著、丁喜慧、高嘉旋譯。亞洲世紀:世界即將亞洲化(The Future is Asian:Commerce, Conflict and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
Kennedy,Paul著ヽ張春柏ヽ陸乃聖譯。霸權興衰史-一五00至二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臺北:五南出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Keukeleire, Stephen and Tom Delreux 著、劉宏松等譯。歐盟外交政策(第二版)(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2nd Editio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Kissinger,Henry著ヽ胡利平等譯。基辛格-美國的全球戰略﹙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
Kissinger, Henry著ヽ胡利平等譯。論中國﹙On China﹚。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Kissinger, Henry著ヽ顧淑馨等譯。大外交(修訂版)﹙Diplomacy﹚。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
Kissinger, Henry等著ヽ蔣宗強譯。舌戰中國-21世紀屬於中國嗎?(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北京:中信出版,2012年。
Kissinger, Henry著、胡利平等譯。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2015年8月。
Kolodziej, Edward A.著、顏琳譯,《安全與國際關係》(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年6月。
Kottak, Conrad Phillip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臺北市:臺灣東華,2018年1月。
Kurlantzick, Joshua著、陳平譯。《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CAF-拉丁美洲開發銀行主編、唐駿等譯。《拉丁美洲經濟展望(2016):發展與中國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Latin Ame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16:Towards a New Partnership with Chin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
Lampton,David M.。《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Lampton, David M.著ヽ姚芸竹譯。中國力量的三面-軍力ヽ財力和智力(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Might, Money and Minds)。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1月。
拉賽特, Bruce 等著、張偉傑譯。世界政治:供選擇的菜單(World Politics:The Menu for Choice)。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Leavy , Patricia 著、鐘玉觀等譯,《研究設計﹕量化、質化、混合方法、藝術本位與社區本位參與研究取向》(Research design: quantitative, mixed metods, arts-based and community-based pr=articipatory research approaches)(臺北市﹕雙葉書廊,2020年4月),頁89
Leonard, Mark著、林雨蒨譯。中國怎麼想?(What Does China Think?)。臺北市:行人,2008年11月)。
Ludendorff, Erich著、衛止戈譯。總體戰(The Whole War)。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Lundestad, Geir著、張雲雷譯。大國博奕(第六版)》(East, West, North, South:Major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ince 194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McCoy, Alfred W.著、小毛線譯。美國全球權力的興衰(The Rise and
Decline of US Global Power)。北京:金城出版社,2019年2月。
McDermott, Rose著、李明月譯。國際關係中的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年。
MacDonald, James著、洪慧芳譯,大國的不安—為什麼經濟相互依賴不會帶來和平?為什麼多極化的世界非常危險?(When Globalization Fail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x Americana)(臺北市:如果出版,2016年11月)。
Marriott, David)及卡爾・雷克羅依克(Karl Lacroix)著ヽ謝佩妏譯。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Fault Lines on the Face of China: 50 Reasons Why China May Never Be Great),(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Machi, Lawrence A., Brenda T. McEvoy著、李政賢譯。做好文獻探討走向成功的六個步驟(The Literature Review: Six Steps to Success)。臺北市:五南,2016年3月。
McNeill, William H.著ヽ倪大昕等譯。《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ヽ軍事與社會》(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Mares, David R.著、劉捷等譯。《拉丁美洲與和平幻象》。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4月。
Marsh, David、Gerry Stoker等著、陳義彥等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修正革新版)(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1月)。
Mearsheimer,John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Fower Politics)。2014年7月。
Medeiros, Evans S.著,《中國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臺北:國防部譯印,2011年。
Miller, Toby著、王曉路等譯。文化研究指南(A Companion to Cultural Studie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Milne, David著、魏金玲譯。塑造世界:美國外交的藝術與科學(World making:The Art and Science of American Diplomacy)。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年9月。
Mingst, Karen A.ヽ伊萬・阿雷奎恩-托夫特(Ivan M.Arreguin-Toft)著ヽ潘忠歧譯。國際關係精要(第五版)(Essent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Mommsen, Wolfgang J.著、閻克文譯。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
Moyo, Dambisa著、黃中憲譯。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全球資源佈局戰的最大贏家,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網絡(Winner Take All:China’s Race for Resource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新北市:野人文化,2013年1月。
Mostrous, Yiannis G.等著、高子梅譯。《世界想東方移動:國家參與金融投資弟的時代來臨,下一波經濟趨勢大解密:政治角力X能源供需》(The Rise of the State:Profitable Investing and Geographics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6月。
Murray, Williamson著ヽ黃文啟譯。戰爭、戰略與軍事效能(War,
Strategy, and Military Effectiveness)。(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2014年1月)。
Narizny, Kevin著、白雲真、傅強譯。大戰略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and Strateg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Nash, Kate著、林庭瑤譯。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
Nathan,Andrew J.ヽ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ヽ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關係》。新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Nathan, Andrew J.、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新店:左岸文化,2018年10月。
Naisbitt, Doris et al.著、張岩譯。世界新趨勢:「一帶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Creating a Megatrend: The Belt and Road)。北京:中國商工聯合出版社,2017年5月。
Nye,Joseph S. Jr、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Nye, Joseph S. and David A. Welch著、張小明譯。哈佛熱門的國 際關係課(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10th Edition)。臺北市:城邦商業週刊,2019年7月)。
Navarro, Peter著、鍾友綸譯。美、中開戰的起點:既有強權,應該如何面對崛起中的強權?(Crouching Tiger: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臺北市:光現,2017年5月。
Nünning, Ansgar and Vera Nünning 著、閔志榮譯。文化學研究
導論:理論基礎•方法思路•研究視角(Einführung in die Kulturwissenschaften: /theoretische Grundiagen-Ansätze-Perspektive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Nye,Joseph S. Jr及戴維・韋爾奇(David A. Welch)著、張小明譯。《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第九版)(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Nye,Joseph S.Jr著、王吉美譯。論權力(The Future of Power)。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
Nye,Josepy S.Jr著、李靜宜譯。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The Future of Power)。臺北市:天下遠見,2011年9月。
Olson, Mancur 著、蘇長和,稽飛譯。權力與繁榮(第2版)(Power and Prosperit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Pan, Chengxin (潘成鑫)著、張旗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識、欲望與權力:中國崛起的西方敘事(Knowledge, Desire and Power in Global
Politics: Western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s Ris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
Paul,Richard and Linda Elder 著、李小平譯。思辨與立場(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Profesional and Personal Lif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Phillips, Estelle M. and Derek S. Pugh著、戴靖惠譯。如何拿博士學位(How to Get A PhD)。臺北市:弘智文化,2002年。
Rachman, Gideon 著、洪世民譯。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年8月。
Pomeranz, Kenneth and Steven Topik 著、黃中憲、吳莉葦譯。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1400 to the Present)。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
Sarkesian, Sam C.等ヽ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美國國家安全(U.S. National Security-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Sawyer, Ralph D.著、晴天譯。欺敵,聖者帝王道(The Tao of Deception)。臺北市:大是文化,2008年1月。
Schmitt, Gary J.著、韓凝等譯。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The Rise of China:Essays On the Future Competition)。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年4月。
Scruton, Roger著、谷婷婷譯。文化的政治及其他(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月。
Shambaugh, David主編、丁超等譯。糾纏的大國-中美關係的未來(Tangled Titans-United and China)。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年1月。
Sharma, Ruchir著、吳國卿譯。誰來拯救全球經濟?(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fo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臺北市:商周出版,2012年9月。
Spykman, Nicholas著、王珊、郭鑫雨譯。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
(Ameri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Stavrianos, L.S.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上、下兩冊)(Global Rift: 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Studwell, Joe著、齊思賢譯。中國熱(The China Dream)。臺北市:時報文化,2002年)。
Sebastian Schoepp著、麥德文譯。孤寂的 盡頭-全世界能像拉丁美洲學道什麼?。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
Shirk.Susan著、溫哈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Shusterman, Richard著、高硯平譯。情感與行動:實用主義之道(Act and Affect:Paths of Pragmatis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Smith, Raymond F.著、曲博譯。羅盤與風向標(The Craft of Political Analysis for Diplomat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Tcuker , Nancy Bernkopf (唐耐心)箸、林添貴譯。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 中臺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Strait Talk:United States-
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臺北市:黎明文化,201年2月。
Ross Terrill著、楊明暐等譯。一中帝國大夢(The New Chinese
Empire)。臺北市:雅言文化,2004年。
Wendt, Alexander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285。
Wendt, Alexander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8年
Wendt, Alexander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Wittgenstein, Ludwig著、樓巍譯。論文化與價值(Vermischte
Bemerkunge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Wiarda, Howard等著、劉捷、李宇嫻譯。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1月。
Zakaria, Fareed著、杜默譯。後美國世界(The Post American World)。臺北市:麥田,2008年10月。

二、期刊
向駿、楊建平。〈政治經濟學家赫緒曼對拉丁美洲的貢獻〉。國際政治與經濟論叢2014年12月第2期,頁115。
向駿。〈21世紀初中國與拉美經貿關係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4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40。
汪長明。〈回顧與展望:前進中的中拉關係〉。中國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頁119-121。
王崑義。〈中國大陸全球化戰略—理論、力量與倡議〉。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8期,頁47-71。
王成兵,〈國家認同﹕當代認同問題研究的新焦點〉,學術論壇,2010年第12期,頁20。
王宏仁。〈中國大陸的單邊和平外交與關係模式:習近平是新轉變,還是胡調新彈?〉。中國大陸研究第60卷第3期,頁1-15。
王宏仁,〈「銳實力」概念於「後」中國崛起時期之理論化探究〉。中國大陸研究,第62卷第3期,2019年9月,頁1-23。
王海良。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初探。中國評論 2019年8 月總第260期,頁6-13。
王逸舟。有關中國外交政策分析的幾點思考。外交評論 2010年第4期,頁8-13。
王海運。建設絲路經濟帶促進地區各國共同發展。俄羅斯學刊第4卷總第19期,2014年2月,頁5-10。
王連峰等。拉美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給我們的啟示。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66。
王鵬。擴建之後的巴拿馬運河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當代世界,2016年11月,頁62-65。
方長平、馮秀珍,「國家利益研究的範式之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國際論壇,2002年5月,第5卷第3期,頁58。
尹茂祥,「臺灣社會認同的歷史變遷與現實建構」,臺灣研究,2017年第5期,頁41。
江憶恩(A. Iain Johnston) 著、郎平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8期,頁64-73。
惠耕田,「克拉托赫維爾與規範建構主義」,秦亞青主編,《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頁30-53。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231-264。
呂鬱女、鄧中堅。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21
期(2008),頁1-18。
李以珍。習近平外交政策之探討:從全球化的影響來觀察。展望與探索,
第17卷第8期,2019年8月,頁27-48。
李佳怡、蔡宗漢。〈國家資本主義與拉丁美洲外資徵收的成因〉。臺灣政
治學刊,第19卷第2期,頁133-172。
李國恆,〈中國外交的形式特徵及其社會性解讀〉,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
報,2008年1月10日第1期(總第327期),頁97(94-97)。
李忠壹。「習近平關於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
學報,2019年3月,第1期(總第78期),頁11-16。
何亞非。〈全球治理改革與新世紀國際秩序的重要〉。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6年(總第9期),頁18-28。
安軍地。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試論中國的國家定位。關際公關,
2018年6月,頁13-14。
宋偉。中國外交政策研究:西方理論與方法第侷限性。外交評論 2010年
第4期,81-93。
季玲,「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 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2年第6期,頁89。
林碧炤。「國際關係的典範發展」。國際關係學報,第29期,2010年1
月,頁11-67。
林正義。解構中國大陸採孫子兵法對美「印太戰略」之應對策略論壇。
中共研究 第53卷第4期,2019年7月,頁93-135。
沈滿洪、餘璿。「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重要論述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報),第48卷第6期,2018年11月,頁5-17。
阮宗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助力中國戰略機遇期。國際問題研究,
2018年第1期,頁13-26。
范江玲。「新自由主義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第10
卷第4期,2009年10月,頁587。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
軍與軍備管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9。
邱稔壤。〈委內瑞拉在全球化浪潮下之『玻利瓦美洲替代方案』--拉美左
派非傳統區域選項〉。臺灣民主季刊 第6卷第1期,2009年3月,頁
107-133。
邱昭憲。〈中國大陸主場外交之第2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坪
析〉。展望與探索 第17卷第6期,2019年6月,頁16-22。
張登及,「外交戰略與國際地位」,王振寰等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
究。(新北市﹕巨流,2011年9月),頁425-426。
範雲。從利益外交到價值外交,我的海洋民主之旅。外交部通訊 第37
卷第1期,2019年第1季,頁10-13。
周志偉。〈從習近平『拉美行』看中拉關係的新意〉。中國遠洋航務,2014
年8月,頁22-24。
周志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挑戰與動能﹥,《進一步開創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文集》,中國全國臺灣研究會,2010年6月,頁
100。
姚璐、邢亞傑,「國際關係中的身份政治: 內涵、運行邏輯與互動困境」,國
際政治研究(雙月刊),2022年第8期,頁105,117-118。
翁明賢。〈菲國動向對亞太戰略之影響:建構主義「集體身分」與「角色
身分」的抗衡〉第14卷第7期,2017年2月,頁45-63。
翁明賢。〈建構兩岸海洋合作的集體身分路徑分析〉。臺海研究,2014年
7月,頁15-36。
曾向紅,《世界觀與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
月),頁357。
謝賢璟,「川普政府『一個中國政策』變化 因素之分析」,國會季刊,2019
年6月,第47卷第2期,頁90(83-110)。
謝文澤,〈改革開放40年中拉關係回顧與思考〉,拉丁美洲研究,第40卷第
1期,2018年2月,頁28。
陳世民。「習近平的戰略轉向與臺海局勢的變遷:2012-2018」。《遠景基
金會季刊》第22卷第2期,2019年4月,頁49-93。
張祥山。「從中國『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
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2008年3月, 頁
22-41。
張祥山。「兩岸關係的關鍵:從主權理論視角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7
卷第6期,2019年6月,頁31-55。
常漢清。〈中國崛起與國際體系的變遷〉,翁明賢等著,《戰略與國際關係》
(臺北市:五南出版圖書公司,2021年7月),頁159。
曹廷。百年巴拿馬。World Affairs,2017年16期,頁63-65。
趙春山。〈從習近平的對台思想析論中國的對台戰略及策略〉。中國評論,
2017年4月號,頁13-17。
趙本堂。〈努力推動中拉關係 在更高水準上向前發展〉。拉丁美洲研究,
2018年第1期,頁1-10, 154。
董青嶺。〈現實建構主義理論評述〉。國際政治科學,2008年 總第13期,
頁130-157。
賈中海、程睿:《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方式:特質、生成邏輯與
內生機制》,《理論探討》2021年 第2期,頁43-44。
楊建平,「拉美國家對華政策轉向 兩岸外交競逐 or 中美地緣政治競爭」,
拉美經貿季刊,33期,2018年6月,頁40。
楊建平。〈拉丁美洲對中國戰略地位之演變〉。淡江國際與區域研究半年
刊 第4卷第2期,頁159-191。
楊建平。〈中國對拉丁美洲直接投資之政治經濟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16卷第4期,2015年10月,頁165-215。
楊丹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思維的理論分析。臺灣研究集刊,2010年
第4期(總第110期,頁8-16。
謝文澤。改革開放40年中拉關係回顧與思考。拉丁美洲研究 第40卷
第1期,2018年2月,頁11-35。
鄧中堅,〈巴拿馬與中國大陸建交之戰略意涵〉,《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7
期,2017年7月,頁9。
鄧中堅。〈中國對拉丁美洲的資源外交:新殖民主義與南南合作之爭辯〉。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3期,2015年7月,頁131-180。
鄧中堅。〈崛起的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政策與作為:追求霸權或是建立夥伴
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2007年1月,頁15-56。
鄧中堅。〈大陸拓展拉丁美洲政經影響之策略與作為:以產能合作為例〉。
《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2期,2016年2月,頁25-33。
閻學通。「無序體系中的國際秩序」,國際政治科學,第1卷第1期(總第
1期),2016年,頁3。
閻學通,〈權力中心轉移與國際體系轉變〉,《當代亞太》,第6期,2012
年,頁13-16。
鄭端耀,〈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
第2期,頁199-299。
林文程,「因應全球化需要 突破中共外交封鎖」,丁渝洲主編,《臺灣安全戰
略評估》(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4年),頁100。
胡宗山,「和平崛起是否可能?—歷史與理論的思考,秦亞青主編,《中國學
者看世界﹕國際秩序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頁227。
楊世盛,〈省思中共堅持『一國兩制』對臺灣挑戰思維與實踐〉,淡江大學國
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慶紀念文輯,2022年9月24日,頁216-217。
楊世盛,「中共推動一國兩制對臺統戰集體身分實踐之研究」,頁306。
趙春山,《兩岸逆境﹕解讀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對治策略》
(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9年7月),頁128。
倪世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發展:學派、論戰、理論」,郭樹勇等主編,
《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探索: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文獻選編(1987-2017
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頁116-117。
田飛龍,「『一國兩制』與兩岸關係的憲制難題」,馮霞主編,《新時代兩
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交流展望—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周年》(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9年11月),頁171。
范世平,「中共十九大前之對臺政策走向與影響」,童振源主編,《兩岸政策
藍皮書》(新北市:博誌文化出版,2016年3月)頁102。
門洪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中國的責任與擔當」,門洪華主編,《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頁115。

郭樹勇,「建構主義的『共同體和平論』」,歐洲,2001年第2期,頁18-25。
陳小雀,〈小國的外交策略—以拉丁美洲的外交關係演變為例〉,王世宗主編,《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臺北市:三民,2018年),頁116-117。

應慎。習近平外交演講中的世界主義情懷。當代世界2014年11月,頁6-9。
蔡萬煥,「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新自由主義辨析》編寫組,《新自由主義辨析》(北京:學習出版社,2017年7月),頁51。

三、出版品
中國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中國外商投資報告-政策與環境。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6)。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13年版)》。北
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5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16年版)》。北
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17年版)》。北
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年4月。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全文),《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
1993年9月1日,瀏覽日期:2013年5月13日。
中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於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
局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10月。
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編。全球化時代的美國(Americ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民建北京市委理論委員會編。齊繪同心圓 共築中國夢:民建北京市委2012-2014年度理論實踐研究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年12月。
法務部調察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中國大陸綜覽 2018年版》(新
北市﹕2018年6月)。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檔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46。
國防部辦長辦公室。中共研究彙編。臺北市: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
造中心北部印製廠,2006年11月)。
國家資訊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
(2018)。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六輯)。臺北市:銓敘部與公保 月刊社,1992年5月。
報紙
林中斌。〈一帶一路點線面反包抄〉。《聯合報》,2015年5月19日,版A7。
胡錦濤,《中共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頁46-47。
四、論文
李中強。〈中國對臺文化戰略的解析(2008-2016)-建構主義集體身分取向的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1月。
唐宜安。〈解析臺灣中美洲的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2008-2016)〉。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1月。
陳華凱。〈臺海兩岸關係的後現代地緣政治文化新思維〉。淡江大學國際事
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1月。
楊建平。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趙遠良。〈大國博弈的演進邏輯:基於武器、治理和文明〉。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9月。
五、研討會論文
周雨田。〈中國對巴拿馬戰略之研究-以建構主義國家身份觀點分析〉。淡
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8年戰略學派年會,2018年5月18
日,頁190-207。
周雨田。〈兩岸高等教育之機遇與挑戰-以建構主義集體身份觀點〉。淡江
大學未來學研究所2018全球發展趨勢及在地社會關懷研討會,2018年
6月1日。
周雨田。〈中國對多明尼加戰略之研究-以建構主義集體身份觀點〉。中國
民國國際關係學會2018年會及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9日。

六、中文新聞與網路資料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哈薩克的公共外交」,中國網,2019年6月1日,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9-06/01/content_75056549.htm(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8日)
中共外交部,〈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 〉,2015年1月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zglgtlt_685877/xgxw_685883/t1226550.shtml(瀏覽日期:2019年2月10日)
中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王毅:中國和巴拿馬既是老相識,又是老朋友」, 2017年9月1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tpxw/t1493966.shtm(瀏覽日期:2019年2月15日)
中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驻巴拿马大使魏强在《今日中国》杂志撰文慶祝中巴建交五周年」,2022年6月9日,https://www.mfa.gov.cn/zwbd_673032/wjzs/202206/t20220609_10700562.shtml(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聯合新聞公報」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t1618656.shtml(瀏覽日期:2019年2月5日)

「中共十八大報告全文」,《多維新聞網》,2012年11月8日,http://18.dwnew.com/big5/news/2012-11-08/58948183-all.html。
《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政策檔》,2008年11月5日,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tytj/zcwj/t521016.htm (瀏覽日期﹕2020年8月4日)


「中國共產黨第18屆4中全會公報全文—河北頻道」,《人民網》2014年10月24日,http://he.people.com.cn//BIG5/n/2014/1024/c192235-22704746.html。

中國評論新聞「1979年全國人大《告臺灣同胞書》(全文)」,《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12月31日,http://hk.crntt.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coluid=9&kindid=4230&docid=1...。

「中新社述評:三年六個『胡四點』相比耐人尋味」,《中國網》,2006年4月17日, 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ggla/txt/2006-04/17/content_6186022。

王晉,「國際關係能不能『預測』未來」,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年第3期,https://www.reileurope.com/index/dkzgxp/zgshkxpj/2021nd3q_129981/202111/t20211103_5371455.shtml(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1日)
江時學,「美國攪局無妨中拉合作推進」,環球時報,2021年10月19日,https://igs.shu.edu.cn/info/1036/3678.htm(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江時學,「美國攪局無妨中拉合作推進」,環球時報,2021年10月19日,https://igs.shu.edu.cn/info/1036/3678.htm(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會上講話」,《新浪網》,2008年12月31日。http://news.sina.com.cn/c/2008-12-31/132716956875.shtm1。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9-01/02/content_2070110(瀏覽日期:2019年4月20日)
「文字實錄」(2019年1月2日),《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tw/zhuanti/gtwbs40/wzsl.htm(瀏覽日期:2019年1月2日)
〈臺灣總統蔡英文首次外訪將過境邁阿密和洛杉磯〉,《BBC 中文網》,2016年6月14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6/160614_taiwan_president_tsai_visit。(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8日)。
「習近平會見吳伯雄提出四點意見」,《文匯報》,2013年9月11日,
http://news.wenweipo.com/2013/06/13/IN1306130065.htm。
「汪洋﹕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陸委會回應 不接受北京設定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旺報,2021年3月5日,版AA1。
3.重點新聞,〈英翔專案啟動 蔡總統首次出訪雙巴〉,《中央通訊社》,2016年6月24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6240056-1.aspx。(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8日)。
國際貿易局網,〈中華民國與巴拿馬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臺灣ECA/FTA總入口網》,下載日期:2018年7月1日,http://fta.trade.gov.tw/ftapage.asp?k=4&p=9&n=11
〈巴拿馬總統訪問大陸 建交後首次〉,《聯合新聞網》,2017年11月15日,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819671。(檢索日期:2017年12月4日)。
「巴拿馬僑領:中巴建交互惠共贏 期待更多合作機會」,中國新聞網,2017年6月16日,http://www.chinaqw.com/hqhr/2017/06-16/147768.shtml(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2日)
〈巴拿馬總統「奉行一中」 圓夢訪華〉,《世界日報》,2017年11月17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5283191/article-巴拿馬總統「奉行一中」圓夢訪華/?ref。(檢索日期:2017年12月4日)
郭篤為,「中國與巴拿馬建交峰迴路轉:幕後有哪些利益考量?」,2017年6月1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0257183(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姚亞平,「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中拉經貿關係發展服務專訪中國駐巴拿馬貿易發展辦事處副代表王建」,中國遠洋航務,2016年第7期,頁36 。http://cnki.sris.com.tw.ezproxy.lib.tk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YYHW201607013&uid=S0VzZTltNTZ3NmcrbHRkRzd4MVJ2cktlOXQ4dkdvQ2V6Q0tVZ1Q5RUFha1hMVUtl(檢索日期:2019年3月31日)
「巴拿馬與中國建交一周年」,財新,2018年5月26日,https://special.caixin.com/event_0613_1/(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年終報導:從巴拿馬與中國建交說起」,美國之音,2017年12月21日,https://www.voacantonese.com/a/year-ender-china-extends-bri-to-latin-america-20171221/4173153.html(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2日)

羅法,「建交後首次 習近平親訪巴拿馬」,德國之聲中文版,2018年12月4,https://tw.news.yahoo.com/%E5%BB%BA%E4%BA%A4%E5%BE%8C%E9%A6%96%E6%AC%A1-%E7%BF%92%E8%BF%91%E5%B9%B3%E8%A6%AA%E8%A8%AA%E5%B7%B4%E6%8B%BF%E9%A6%AC-020100725.html(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2日)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1995年1月30日,http://www.gwytb.gov.cn/zt/jiang/20110105_1676843.htm。

習近平在2014年11月28日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佈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中國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4年11月30日,版1。

「大陸對臺白皮書 重申和平統一」,聯合報,2022年8月11日,版A4。
張可衣,「學者:美一中政策 不應混淆」,《中央通訊社》,2018 年 11 月 18 日, https://www.cna. com.tw/news/aopl/201811180106.aspx。
「吳伯雄會見習近平 提出7項主張」,《ETtoday 新聞網》,2013年9月6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13/222931.htm。
「張志軍、馬英九記者會問答全記錄」,《端傳媒》,2015年11月7日,https://www.theintitium.com/article/20151107-taiwa-Xi-and -Ma-summit-QA/。
《中美關係的軌跡》,頁263;人民日報觀察員,「駁李登輝的『兩國論』」,人民日報,1999年8月10日。
鄭興弟,〈政治統合架構之探析〉,《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1月10日http://old.ltn.com.tw/2001/new/jan/10/today-o1.htm。
「民進黨提名參選總統,蔡英文演說全文」,Yahoo 奇摩新聞,2015年4月15日,請參閱
https://tw.news.yahoo.com/%E6%B0%91%E9%80%B2%E9%BB%A8%E6%8F%90%E5%90%8D%E5%8
F%83%E9%81%83%E9%81%B8%E7%B8%BD%E7%B8%BD%E7%B5%B1-%94%A1%E8%8B%B1%E6%96%87%E6%BC%94%E8%AA%E5%85%A8%E6%96%87-080316463.htlm.

薛力,〈「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外交調整〉,《臺灣中評網》,2015年8月27日,http://www.crntt.tw/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59&kindid=0&docid=103904284&mdate=0826111946 (瀏覽日期﹕2020年12月20日)

Ho Jintao, “Promoting the All-Rould Constructive and Cooperative China-US Relationship, “April 21, 2006, http://www.fmprcgov.cn.
「蔡英文:習五條後,兩岸須更謹慎『重新平衡』」,《上報》,2019年3月22日,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9808。
「回應習近平對臺原則 蔡總統中英文談話全文」,2019年1月2日,《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1025004.aspx。
七、其他及外文專書
Axelrod, Robert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1984).
Alexander, Colon R..China and Taiwan in Central America-Engaging Foreign Publics
in Diplomacy.New York:Palgae Macmillan,2006
Appelbaum, Nancy P. and etal. Race and Nation in Modern Latin
America,Minon and Kabe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3.
Baldwin, David A.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8.
Baldwin,Davi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Washington, D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4-8.
Beasley, Ryan K. and et al.Foreign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on State Behavior.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3.
Bértola, Luis and José Antonio Ocamp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since Independe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Booth, Kenneth and 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day, 1995.
Brown, Kerry, China 2020:the Next Decade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xoford: Chandos Publishing,2010.
Bull, Benedicte et al. Business Groups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in
Central America.Basingstoke: Macmillan Distribution Ltd.,2017. Campbell,D., Writing Securit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rev. ed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a.
Chase, Michael S.Security Policy:External Threats and Domestic
Politics.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2008.
Checkel, Jeffrey T.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p. 340-342.
Chasteen, John Charles and Joseph S. Tulchin. Problems in Modern Latin American History A Reader, Wilmington, DE: Scholarly Resources Inc.,1984.
Cooper, John F.China’s Foreign Aid and Investment Diplomacy,Volume
II:History and Practice in Asia,1950-Present.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6.
Cox, Kevin R.and etal.The Sage Handbook of Political Geography.
Crawford, Robert 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Dumbrell, John and Axel R. Schäfer. America’s “Special Relationships”:Foreign and Domestic Aspects of the Politics of Alliance.Oxon:Routledge,2009.
Easterlin, Richard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27, 1995, pp.35-47
Easterlin,R ichard A.,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 a Unified Theroy”, Ecoomic Journal, Vol. 111, 2011, pp. 465-484.
Epstein, Charlotte, “Who Speaks? Discourse, the Subject and the Study of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1, 17/2, pp. 327-350.
Ellis,R.Evan. China in Latin America-The Whats & Wherefores. Bouder,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9.
Ellis,R. Evan.China on the Ground in Latin America-Challenge for the Chinese and Impacts on the Region,New York, N.Y:Palgrave MacMillan,2014.
Erçetin, Sefika Sule and Santo Banerjee. Chaos and Complexity Theory in World Politics. Hershey:IGI Global, 2014.
Fierke, K.M., “Critical Methodology an d Constructivism”, in K.M. Fierke and K.E. Jorgensen(eds),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Next Gen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2001), pp. 116-117.
Fenby, Johnathan. Will China Dominate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7.
Fishkin,James S.and Robert E. Goodin.Population and Political Theroy.West Sussex:Wiley-Blackwell,2010.
Finnemore,Martha,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
Finimore, Martha and Kathryn Sikkink, “International Nore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Peter J. Katzenstein, 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D. Krasner, eds., Explan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10 Foundation, 1999, p.251.
Foot, Rossmary, “Chinese Strategies in U.S.-Hegemonic Global Order: Accommodating and Hedg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2, No.1, 2006.
Fornés, Gastón and Alan Butt Philip. The China-Latin America Axis:Emerging Markets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isation.London:Palgave MacMillan, 2012.
Fukuyama, Franci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4.
Gallagher, Kevin P. The China Triangle:Latin America’s China Boom and the Fate of the Washingtion Consens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Garay, Candelaria.Social Policy Expansion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Glaeser, Edward L. and Raven E. Saks., “Corruption in Americ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90, 2006, pp. 1053-1072.
Goldstein, Steven M. China and Taiwan.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15.
Goldstein, Avery and Edward D. Mansfield. The Nexus of Economics,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Gutiérrez, Francisco, Degradacion o Cambio: Evolución del Sistema polítoco Colombiano, Bogotá:Editorial Norma, 2002.
Gontier, Nathalie, Jean Paul van Bendegem and Diederik Avens eds., Evolutionaty Epistenology, Language and Culture: A Non-adaptationist: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 Dordrecht, Springe, 2006.
Graham, Carol and Stefano Petinato, “Happiness, Markets, and Democracy: Latin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2, 2001
Heazle, Michael and etal.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Held, David and Pietro Maffetone. Global Political Theory.Cambridge:Polity Press, 2016.
Helliwell, John F. and Robert D. Putnam, “The Social Context of Well-be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Vol.359, No.1449.
Haynes, Jeffrey etal. World Political: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is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
Hironaka,Ann.Tokens of Power: Rethinking War.New York:Cambrida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Hungtington, Samuel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1996.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PL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tiy.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ituation an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2013-2014).Beijing:PL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1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bert S. Ross.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Kan,Shirly, “China/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Key Statements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anuary 10, 2011.
Katzenstein, Peter, ed.,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eohane, Robert,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n(Glenville, IL:Scott Foresman, 1999), pp.12-16.
Kroeber, Arthur R.China’s Economy: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Lanteigne, Marc.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Roultledge, 2016.
Lelkes,Orsolya, “Tasting Freedom: Happiness, Relig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 Jo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59, No.2, 2006.
Lincoln, Jennie K.and Elizabeth G. Ferris. The Dynamics of Lat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Challenges for the 1980s,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Inc.,1984.
Londoño, Gilberto Arango..Estructura Económica Colombiana. Santafé de Bogotá,D.C.:McGraw-Hill Interamericana, S.A., 1997.
López-Arias, Julio and Gladys M. Varona-Lacey. Latin America: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New York: Lang Publishing, Inc., 1999.
Manor, James. Rethinking Thir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Meade, Teresa A.A History of Modern Latin America:1800 to the Present. West Sussex:Wiley’s Global Scientific, 2010.
Menon,Sudha.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Delve Publishing LLC,2017.
Mignolo, Walter D. The Idea of Latin America, Malden, MA:Blackwell Pubishing,2005.
Montgomerie, Johnna.Critical Method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conomy.Abingdon:Routledge,2017.
Mosher, Steven W.Hegemon: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San Francisco:Encounter Books, 2002.
Muñoz, Heraldo and Joseph S. Tulchin. Latin American N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Bouder: Westview Press, Inc., 1984.
Muñoz, Jorge Luján. Breve Historia Contemporánea de Guatemala. Ciudad de Guatemala:Grupo Amanuense,S.A.,2012.
Myers, Margaret and Carol Wise. The Politicl Economy of China-Latin America Relations in the New Milleninium:Brave New World.New York: Routledge, 2016.
Navarro, Peter. Crouching Tiger: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 Prometheus Books,2015.
Neufeld, Mark, The Restructuring Relations Theory( UK: Cambridge, 1995), p.60.
Qin Yaqing and Wei Ling, Structures, Processed,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Power: East Asian Community-Building and the Rise of China, Robert S. Ross and Zhu Feng, “China’s Ascent: Power,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O’Leary, Brendan and John McGarry.The Politics of Antagonism:Understanding Northern Ireland.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6.
Patrick,Morgan,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hat Are We to Think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82), p. 14.
Pouliot,Vincent. International Pecking Orders: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Multilateral Diplomacy.Cambrid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Strauch, RalphStrategic Planning as a Perceptional Proces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The RAND Corporation, 1981).
Ray, Rebecca and etal. China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New York:Anthem Press, 2017.
Roett, Riodan and Guadalupe Paz.Latin America and the Asian Giants:Evolving Ties with China and India.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6.
Ross, Robert S. and Jo Inge Bekkevold. China in the Era of Xi Jinping: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d.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6.
Ross, Robert S. and Zhu Feng. China’s Ascent:Power,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Sell, Jane and Tony P. Love, “Common Fate, Crisis,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in S.R.Thyeand E.J. Lawler,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Groups, 2009.
Shannon, Vaughn P. and Paul A. Kowert, Psychology and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 Idealtional Allianc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2.
Seorensen, Georg, “IR Theory after the Cold War,” .
Sørensen, Georg, Rethinking the New World Order. London: Palgrave, 2016.
Steinberger, Peter J.The Ideas of the Stat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iegler,Bernard.For a New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age:Polity Press,2010.
Sutter, Robert G.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 Fourth Edition.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2016.
Talbot, John M.Ground for Agreeme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ffee Commodity Chain,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4.
Tellis, A.J. and Tanner, T. Strategic Asia 2012-20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WA and Washington, D.C.,2012.
Trump, Donald and Tony Schwartz.Trump:The Deal of the Art.New York:Ballantine Books,2015.
Tulchin, Joseph S.and Gary Bland. Getting Globalization Right:the Delemmas of Inequality.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5.
Tulchin, Joseph S.and Allison M. Garl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The Politics of Reform.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0.
Tulchin, Joseph S.and Brown Amelia. Democatic governance & Social Inequality.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2.
50. Veenhoven,Ruut, “Quality of Life in Individualistic Society: A Comparative of 43 N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Social Indicatiors Research, Vol.48, No.1, 1999, pp.157-186.
Velinga, Menno.Democracia y Política en América Latina.Coyoacan:Siglo Veintiuno Editors, sa.de c.v., 1993.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rtual Publishing, 2003.
Wiards,Howard, “Introduction: Social Chang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tin American Tradition,”in Politics Social Change in Latin America:Still a Distinct Tradition?(Boulder: Westview, 1992),p.14.
Wiarda, Howard J. and Harver F. Kline.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11.
Wood, James A. and John Charles Chasteen. Problem in Modern Latin American History:Sources and Interpretations.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9.
Woodward, Ralph Lee, Jr.Central America:A Nation Divi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Zehfuss, Maja, “Cno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p. 262.
Zhang, Jin and Zhang Laiming.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Transition and Challenges.New York:Routledge, 2018.
Zeolick, Robert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八、外文期刊
Acharya,Amitav, “How Ideas Spread Whose Norms Matter? Norm Lo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 in Asian Reg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8, No.2, 2004, pp.239-275.

Behnke,Andreas, “Grand Theory in the Age of Its Impossibility”, in Guzzini and Anna Leaner, Constructivism and Relations: Alexander Wendt and His Cirtics, Routledge Press, 2006, p.50.

Brewer,Marilynn B., “Super ordinate Goals Versus Super ordinate Identity as Bases of Intergroup
Cooperation,” in Dora Capozzaand Rupert Brown, Social IdentityProcesses: TrendsinTheory and Research, 2000, pp.117-132.

Campbell, D.T. “CommonFate,Similarity and Other Indicesof TheStatusof Aggregates of Persons as Social Entities, ”Behavioral Science, Vol.3,No.1,2007,pp.14-25
Jervis, Robert, “Realism in the Studies of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No.4(Autumn 1998), pp. 971-991.

Farrell,T , “Constructivist Security Studies: Portrait of a Research Program”,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s, 2002, pp. 60-61.
Keohane,Robert O.,”Ideas Part-Way Dow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6/1, 2000, pp. 125-130.

Koslowski, Rey and Friedrich Kratochwil, “Understanding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Soviet Empire Demi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2, 1994, p. 48.

Krasner,S.D., “Wars, Hotel Fires, and Plane Crashe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6, pp. 131-136.
Kratochwil, Friedrich V., “Thrasymnmachos Revisited: On the Relevance of Norms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84, 37(2), pp. 343-356. ----, “Rules, Norms, Vales and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Archiv für Rechts-und Sozialphilosophie(73), 1987, pp. 301-329.------, “Regime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Mi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88, 17(2), pp. 263-284.
Kratochwil, Friedrich and John G. Ruggi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of an Art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0, No.4(Fall 1986), pp.753-775.

Legro, Jeffrey and Andrew Moravesik, “Is Anybody a Reali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2, Fall 1999, pp.5-49.

Medeiros, ,Evans “Strategic Hedging and Future of Asia-Pacific Stabilit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9, No.1, 2006. Brock Tessman, “Great Powers and Strategic Hedg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13, No.2, 2011.
Nye, Joseph S.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World Politics 40, 1988, pp.235-251.
Nogueira, Uziel, 〈Beijing Replaces Washington’s Dominant Position in Latin America〉.Com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ategic Rel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 1, No. 1, April 2015, pp. 9-36.
Jepperson, Ronald L., Alexander Wendt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Security,: in Katzestein, ed., The Culutre of National Security, p.52.
Ravenhill, John “Is China an Economic Threat to Southeast Asia?” Asian Survey, Vol. 46, No.5, 2006, pp. 653-674。
Palan,Ronen, “A World of Their Making: An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vist Critiq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6/4, p. 598.
Walt, Stephen 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40-42.

Weber, Cynthia, “IR: The Resurrection or New Frontiers of Incorpo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4, 1999, pp. 439-440.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 p.398;
Wendt, Alexander,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3(Summer 1987), 335-370.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op.cit., pp.418-422.
Wendt,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 6,No.2,Spring 1992,pp.391-425.
Wendt, Alexander,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88,No.2,1994,pp.384 -396.
Wendt, Alexander, “Why a World State is Inevitable: Technology and the Logic of Anarchy”,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9, No.4, 2003, p.512.
Zhang, Mingde, 〈Much In Common〉,America Quarterly, New York 6.1,Winter 2012, 74-78.
參、網路資料
Clinton,Hillary R.,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October 11, 2011.
http://foreignpolicy.com/2011/10/11/americas-pacific-century/(accessed Februry 10, 2020)
Diaz, Michael Jr. and Robert Q. Lee, “China’s Rising Interest in Latin America”,China bsinessreview.com September-October 2009, pp.18-2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