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國家地位崛起與其愛國主義的呈現:以「愛國三部曲」為例
作者:陳欣儀
作者(外文):Hsinyi Chen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莫大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中國崛起愛國主義批判性地緣政治地緣政治想像愛國三部曲China RisePatriotismCritical GeopoliticsGeopolitical Imagination“The Three Patriotic Episodes” Mov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中國隨著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日增,也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崛起」(China Rise)逐漸成為事實,也意味著中國的國家地位崛起,已非昔日中國,有必要正面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傳播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擴大國際影響力。國內更要從中國崛起的真實及國家形象的建立,疏理愛國主義宣傳政策的內容,藉由主流電影將愛國主義置入觀眾的心中。例如中共為紀念建政70周年,推出《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的主旋律電影,作為傳達中共官方主流意識的主旋律愛國電影。
「批判性地緣政治」(critical geopolitics)或「後現代地緣政治」(postmodern geopolitics)運用後現代主義主張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研究方法,以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或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例如電影、電視影集、小說、戲劇、音樂、文學等)作為文本,探究地緣政治背後的相互文本作用及權力論述實務,以通俗文化作為理解人民地緣政治想像的途徑,使地緣政治研究更為貼近人民的地緣政治空間想像。
本文運用批判性地緣政治的觀點探索其愛國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所呈現,中國國家地位崛起後,以愛國主旋律電影建構地緣政治的論述,並就此論述做出詮釋與批判。
一、研究發現
(一)、中國國力崛起加速其宣傳其愛國主義的力道,宣傳內容寓教於樂,走向大眾娛樂,擴大宣傳效果,但仍是國家主導的地緣政治想像敘事。
(二)、由於中國國力崛起,人民生活改善與所得增加,其愛國主義宣傳大眾娛樂化,宣傳效果增強,但也證明中共堅持意識型態的關鍵選擇。
(三)、證明愛國主義超越共產主義理論(國家消亡論),中共是以愛國主義鞏固其黨國體制,以社會主義為名,實為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建設增強國力。
二、研究建議
(一)、2019年後,中共更積極規劃2049年建黨建國百年活動,每十年都擴大宣傳活動。由此可見中共在未來的建黨建國八十年、九十年及百年活動中,愛國主義宣傳是其核心,殊值後續研究與分析。
(二)、在未來建黨建國百年前的二三十年,中共國力若是受到歐美制約而衰落,例如目前美國對中國實施的科技管制,其愛國主義宣傳內容是否會轉為對抗或動員反美,亦是值得研究。
(三)、中共宣傳愛國主義的傳播媒介多元,在運用藝術為媒介上,除了電影外,電視戲劇影集、歌曲、文學、美術等等,甚至電動遊戲,亦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四)、批判性地緣政治理論觀點提供分析「地緣政治想像」的主體性與建構過程,但在實務操作過程中,尤其是在觀察與理解大陸民眾的「地緣政治想像」上,仍有待深入的研究。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held fast, China national power increasing, and comprehensively participate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a Rise” is a real fact. It also means the rise of China national power status, China is no longer the old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onvey the China’s image, tell the China’s story,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a passively and actively. For the domestic,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the contents of patriotism promotion policy form the reality of “China Rise” and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image. And, to implant the patriotism into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mainstream movies. Such as “The Three Patriotic Episodes” Movies- the “My People, My Country”, “China Captain”, and “The Clumbers” for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founding China and as the mainstream patriotic movies for conveying the official ideology.
Critical geopolitics or postmodern geopolitics takes the textual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 that Postmodernism promoted, such as popular culture or mass culture includes movies, TV series, novels, drama, music, and literature as text.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 effects and the practice of power discourse behind the geopolitics, take the popular culture a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people’s geopolitical imaging, and make geopolitics studies more close to people’s geopolitical space imagination.
This dissertation use the Critical Geopolitics to explore China’s geopolitical discourse presented by “The Three Patriotic Episodes” Movies, and to provide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discourse, after its national power status ris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199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1994。〈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莫大華,2011。〈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包宗和主編,2009。《國際關係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前引書。
朱雲漢,2020。《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李林主編,2013。《依法治國與法治文化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林育珊譯,2008。《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台北:寂天文化。
阿來,2019。《攀登者》。北京:人民文學。
洪漢鼎主編,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永清,2017。《珠峰簡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程季華主編,1980。《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
鄭宇碩編著,1990。〈中國『現代化』的外交政策〉,《中國與亞洲》。香港:商務印書館。
(二)專書及譯著
Maddison, A.著,伍曉鷹、馬德斌譯,2008。《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Parker, Geoffrey著,劉從德譯,2003。《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新華出版社。
Rapley, Tim著,張可婷譯,2010。《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W. 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台北:揚智文化。
太田泰彥,卓惠娟譯,2022。《半導體地緣政治學》,臺北:野人文化。
許湘濤,2022。《地緣政治學》,臺北:元華文創。
(三)期刊論文
尹鴻,2018/8。〈新主流電影論: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現代傳播》,2018年7期,頁82-87。
甘泉,駱鬱廷,2011/7。〈社會動員的本質探析〉,《學術探索》,2011年6期,頁24-28。
李少軍,2006。〈國際關係研究與詮釋學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1-12。
李江靜,2008。〈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演進邏輯、理論意蘊及其當代啟示〉,《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8期,頁132-140。
李寧,2020/3。〈主旋律電影的主體重構與美學新變—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2020年03期,頁198-205。
李漢成,2020/2。〈關於「中國機長」時代內涵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北京市),2020年第2期,頁19-20。
汪子錫,〈在意識形態戰場吹響集結號的大陸點影政經分析〉,《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9期,頁53-84。
沈錦惠,2014/12。〈隱喻即視覺化的語藝行動:網路時代談視覺語藝的古典根源〉,《中華傳播學刊》,第26期,頁63-106。
周星,2013/7。〈中國電影的普適性創作支撐——新主流電影的認知思考〉,《藝術百家》,2013年1期,頁36-41。
孟樹,2021/3。〈面向青年群體的紅色影視傳播創新探索與對策研究〉,《東南傳播》(福建),2021年第3期,頁62-64。
房蕾,2019/12。〈淺析主旋律電影的文化傳播策略—以《中國機長》為例〉,《漢字文化》(北京市),第2019年第23期,頁153-154。
段文鈺,2020/8。〈參與和認同:《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鏡像認同和話語構建〉,《視聽》(廣西),第2020年第8期,頁84-86。
胡萬欽,戶可英,2018/12。〈網路視域下國家形象傳播策略研究〉,《新聞研究導刊》,第23期,頁26-27。
原文泰,2020/6。〈災難敘事與主旋律電影—從《中國機長》談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市),2020年第3期,頁206-211。
唐銘遠,2020/9。〈博觀而約取—《中國機長》觀後感〉,《散文百家(理論)》(河北),2020年第9期,頁73。
孫紹正,2004/9。〈中共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頁46-57。
袁萱,2018/9。〈電影中視覺效果的敘事力量〉,《電影文學》, 2018年第16期,頁33-35。
常江,2020/12。〈流行化宣傳:數位時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動員〉,《二十一世紀評論》,2020年12月號,頁38-50。
張含,周婧,2021/9。〈當下新主流電影的探賾與拓新—以2019、2020 年「國慶檔」電影為例〉,《民族藝術研究》,2021年4期,頁102-110。
莫大華,2008/6。〈批判性地緣政治戰略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2期,頁67-85。
陳華凱、李亞明,2020/7。〈以批判性地緣政治理論解讀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1卷第3期,頁111-147。
陶偉、林平平、王紹續,2015。〈基於身體地理學視角解讀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熱帶地理》,第35卷第4期,頁522-531。
傅辰晨,鄭敬斌,2022/7。〈網路資訊泛娛樂化的風險及治理—基於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闡釋〉,《理論學刊》,第4期總第302期,頁72-79。
程國宇、安寧、林銘亮,2019。〈基於影視作品的情感地緣政治研究-以三部中國海外軍事行動題材的電影為例〉,《世界地理研究》,第28卷第4期,頁65-74。
程國宇、安寧、林銘亮,2019/8。〈基於影視作品的情感地緣政治研究〉,《世界地理研究》(上海),第28卷第4期,頁53-63。
黃崢,2020/10。〈《中國機長》:真實事件改編的主旋律電影走紅原因及啟示〉,《漢字文化》(北京市),2020年第19期,頁105-107。
楊冬雲,2008/9。〈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與國家軟實力〉,《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頁96-101。
趙亞男,2022/7。〈《中國機長》敘事特點分析〉,《戲劇之家》(湖北省武漢市),2022年第13期,頁160-162。
劉文科,2012。〈論大眾媒體的政治影響力〉,《政治學研究》,第2期,頁37-45。
劉立行,2008/6。〈中國電影產業支持性策略之政策法規分析〉,《國家與社會》,第4期,頁133-156。
劉安經,黃桂明,2021/2。〈從《我和我的祖國》看命題式主旋律集錦式電影的創作〉,《電影文學》,2021年第3期,頁118-124。
劉性仁,〈中國大陸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之概念性研究〉,《復興崗學報》,2009,第93 期,頁133-150。
劉強,〈中國新主流大片“中國精神”的闡釋與傳達〉,《江漢學術》,第38卷第1期,(2019),頁93-97。
樊慧賢,2020/9。〈娛樂化大眾意識形態的批判與反思〉,《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頁89-91。
潘國輝、張明浩,2021/2。〈電影工業美學視域下的作品呈現——以《中國機長》為例〉,《山東藝術學院學報》(山東),2021年第2期,總第179期,頁95-100。
蔡東亮,2019/11。〈《中國機長》:新主流電影話語下的災難片演繹〉,《中國電影市場》(北京市),2019年第11期,頁50-54。
鄧芷雯 ,〈「薩德」與中國大眾的東亞地緣政治觀:基於批判地緣政治學的分析〉,《世界地理研究》(上海),第27卷第5期,2018年10月,頁22-32。
戴瑜慧,2019/12。〈意識形態娛樂化:習近平新時代下的政治與流行文化雙重奏〉,《中華傳播學刊》,第26期,頁195-235。
羅雨虹,2020/8。〈《我和我的祖國》的人物形象探究〉,《藝術評鑒》,第2020年第16期,頁144-146。
關雅兮,2020/6。〈探討主旋律電影中女性形象價值實現〉,《中國報業》,2020年第11期,頁62-63。
蘇峰山,2004/6。〈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第54期,頁18-31。
饒曙光,2019/4。〈「一帶一路」電影的地緣政治與文化構型〉,《電影藝術》(北京市),第2019年第2期,總第385期,頁66-68。
(四)學位論文
江佩諭,2001。《日治時期社會組織對於電影的應用─以「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為中心》,新北: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五)網際網路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及其意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旋律電影〉,
《人民網》,〈《攀登者》:勇攀藝術創作高峰—電影《攀登者》專家研討會發言摘登〉,

1982/9/8。〈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986/9/28。〈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87/10/25。〈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1999。〈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站在更高起點上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要在國際上形成同我國地位和聲望相稱的強大宣傳輿論力量,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
2013/3/17。〈特寫:習近平九提「中國夢」〉,《新華網》,2013年3月17日。
2017/8/5。〈戰狼2:橫掃中國票房的民族主義動作片〉,《BBC中文網》,
2019/10/4。〈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觀察者》,
2019/10/4。〈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觀察者》,
2019/10/7。〈電影《我和我的祖國》7個故事中的7個感動瞬間〉,《知乎》,
2019/11/12。《光明日報》,
2019/11/2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華網》,
2019/11/22。〈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關於在廣大知識份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新華網》,
2019/4/23。《搜狐》,〈《攀登者》珠峰大本營舉辦關機儀式 徐克吳京張譯組攀登者聯盟〉,
2019/4/24。《新華網》,〈《攀登者》在珠峰完成最後一鏡〉,《北京晚報》,2019/4/24,
2019/5/1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泛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19/6/18。〈這些國慶獻禮片,真的很好看〉,《人民藝術家雜誌》,
2019/7/23。〈國家電影局印發《國家電影局關於開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影展映展播活動的通知》〉,國影發[2019]1號< https://www.chinafilm.gov.cn/chinafilm/contents/153/1253.shtml >。
2019/9/20。〈人民網國慶獻映《我和我的祖國》 開啟內容發展新篇章〉,《人民網》,
2019/9/27。〈上海出品《攀登者》誕生記 一群不要命的瘋子扛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觀新聞》,
2019/9/30。〈《我和我的祖國》7個故事,7種感動,徐崢評最小男主「天才」〉,《搜狐》,
2020/11/1。〈用電影講好新時代國防故事—「2020國防軍事電影盛典」系列活動舉辦〉,《新華網》,
2020/12/9。〈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動《我和我的祖國》〉,《人民網》,
2021/6/2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npc/zdskxjzt004/202106/351747e93d6c462ea90cd3285bee299e.shtml>。
2022/11/5。〈王菲 我和我的祖國〉,《YouTube》,
BBC網站,2010/7/30。〈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BBC網站》,
〈八大樣板戲〉,《華人百科》,
《BBC NEWS 中文》,2019/12/25。〈【中國機長.影評】視聽震撼之外 英雄還剩下什麼?〉,
《人民網》,2019/9/19。〈由真實事件改編 《中國機長》「緊急呼救」連上熱搜〉,
《中國新聞網》,2011/5/14。〈黨校教授揭秘黨史細節 “兩個凡是”非華國鋒提出〉,
《亞洲週刊》,2019/11/28。〈《中國機長》的中國震撼 (湯本)〉,
《聯合新聞網》,2022/1/18。〈解救119名乘客!電影「中國機長」原型娶了當年女航醫〉,
《人民網》,2016/3/4。〈電視劇內容制作通則出台 不得有巫術早戀等內容〉,
工業和資訊化部資訊中心,2018/3。〈2018 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工業和資訊化部資訊中心》
中央社,2017/10/21。〈新書披露 習近平令掌控意識形態和網路〉,《中央社》,
中央社,2017/11/20。〈陸今年電影票房逾2250億元〉,《中央社》,
中共教育部黨組,2016/1/26。《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教黨[2016]4號印發,
中宣部、國家教委、廣播電影電視部、文化部,1993/9/13。《關於運用優秀影視片在全國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通知》,教基[1993]17號,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3/17。〈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國領導幹部資料庫》,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2/27。〈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從網絡大國邁向強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經濟網,2007/6/14。〈中共中央關於當前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若干問題的通知〉,《中國經濟網》,
孔小平,2019/9/19。〈由真實事件改編 《中國機長》「緊急呼救」連上熱搜〉,《人民網》,
石瑤,2022/8/12。〈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百度百科,「攀登者(2019年李仁港執導電影)」,(檢索日期:2023/5/2)。
李華,2019/9/19。〈李華觀點:中國機長習近平,一個人的獨角戲〉,《新新聞》,
汪曉東,張煒,吳姍,2021/10/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要論述綜述〉,《新華社》,
胡錦濤,2012/11/8。〈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網》,< 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
香港01,2019/9/3。〈60年代國家登山隊首度攀上珠峰 世界紀錄竟然有小瑕疵〉,《攀登者》
郝建,2018/3/4。〈觀點:好萊塢與中國的主旋律有什麼不同?〉,《BBC NEWS 中文》,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3/10/8。〈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中國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3/7/28。《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於調整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影、電視劇立項及完成片審查辦法的通知》,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5/4/12。〈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第30號令),《中國政府法制資訊網》,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商務部、文化部。〈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第21號令),《國家電影局規章》,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商務部。〈電影企業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第43號令),《國家電影局規章》,
張雪,〈高大全〉,《百科知識》,
張雪,2019/12/19。〈傳播學視域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走紅原因探析〉,《人民網》,
張雪,2019/12/19。〈傳播學視域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走紅原因探析〉,《人民網》,
張雅涵撰稿編輯,2021/12/31。〈北京兩次奧運夢 從「北京歡迎你」到「沒人在乎」杯葛潮〉,《中央廣播電台》,
曹昆,2019/5/29。〈《新時代中國形象與中國理念海外傳播影響力報告》發布「習近平」一詞全球媒體高度關〉,《人民網》,
章立凡,2014/11/5。〈歷史輪迴:兩個文藝座談會〉,《紐約時報中文網》,
習近平,2015/12/30。〈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華社》,
新華社,2006/3/5。〈溫家寶: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與和平共處外交政策〉,《新華社》,
新華社,2009/11/27。〈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的講話〉,《新華社》,
新華網,2018/3/21。〈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新華網》,
筱瑋,2019/9/30。〈人民網評:《我和我的祖國》, 偉大的時刻有你有我!〉,《人民網》,
廖慧娟,2019/10/5。〈3主旋律電影 5天攻破148億〉,《中時新聞網》,
鄧小平,1982/9/1。《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網》,
鮑高齊,2016/1/18。〈影像意義系統中韓媒關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以《超級中國》的熱播為例〉,《人民網》,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llison, Graham, 2017.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Bell, Allan and Peter Garrett, 1998.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l.
Chen, Feng, 1995.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Post-Mao China: Ideology and Reform. New York,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2.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Dittmer, Jason, 2010. Popular Culture and Geopolitics: Popular Culture, Geopolitics, and Identity.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Dodds, Klaus, 2007. Geopoli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Mearsheimer, John J. 2018. Great Delusion: Liberal Dreams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二)專書論文
Bleiker, Roland, 2014. “Visual Assemblages: From Causality to Causality to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in Michele Acuto and Simon Curtis, eds., Reassembl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pp.75-81.
Bleiker, Roland, 2018. “Mapping Visual Global Politics,” in Roland Bleiker, ed., Visual Global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pp.1-29.
MacDonald, Fraser, Rachwl Hughes and Klaus Dodds, 2010. “Introduction: Envisioning Geopolitics,” in Fraser MacDonald, Rachwl Hughes and Klaus Dodds, eds., Observant States: Geopolitics and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I. B. Tauris, pp.1-20.
White, Hugh, 2009. “The Geo-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Growth,” in Ross Garnaut, Ligang Song, Wing Thye Woo et al., eds. China's New Place in a World in Crisis: Economic, Geo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Canberra, AU: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p.89-102.
(三)期刊論文
Bleiker, Roland, 2015. “Pluralist Methods for Visual Global Politics,” Millennium, Vol.43, No.3, pp.872-890.
Callahan, William A., 2015. “The Visual Turn in IR: Documentary Filmmaking as a Critical Method,” Millennium, Vol.43, No.3 pp.891-910.
Lagerkvist, Johan, 2008. “Internet Ideotainment in the PRC: National Responses to Cultural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7, No.54, pp.121-140.
O’Loughlin, John Gearóid Ó Tuathail (Gerard Toal) & Vladimir Kolossov, 2005. “Russian Geopolitical Culture and Public Opinion: the Masks of Proteus Revisite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30, No.3, pp. 322–335.
Richardson, Paul B., 2018. “Geopolitical Culture, Pragmatic Patriotism, and Russia’s Disputed Islands,”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Vol.59, No.1, pp.7-27.
Roy, Denny, 1996.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 pp. 758-771.
Sharp, Joanne P., 1993. “Publishing America identity: Popular Geopolitics, Myth and the Reader’s Digest,” Political Geography, Vol.12, No.6, pp.491-503.
(四)網際網路
Bleiker, Roland, 2018/6/27. “Aesthetic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xford Bibliographies, .
Box Office Mojo, 2023/5/2. “The Climbers (2019).” .
Ikenberry, G. John, 2008/2.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 in Foreign Affairs, .
Shlomi Ron, 2016/9/8. “What is visual storytelling? And why marketers should care.” .
Think China, 2021/10/12. “Can the Chinese criticize their patriotic movies?”,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