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漢學家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 研究
作者:周延燕
作者(外文):CHOU,YEN-YEN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指導教授:潘美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日本漢學家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京都中國學派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日本漢學家本田成之(1882-1945)為近代日本京都中國學派重要成員之一,所著《支那經學史論》一書,乃首部日本學者撰作並出版之有關中國經學史著作,於日本昭和二年(1927)十一月由京都弘文堂書房出版後,在中國先後有江俠菴(1875-1951)《經學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5月)及孫俍工(1894-1962)《中國經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6月)兩種譯本流傳,引起學界關注。有關其人生平,先有[日]森安太郎所編〈年譜〉行世,其後續有學者於相關著作中論說,然前人所述,間或有可疑、誤說之處,尚未臻完備。有關其書《支那經學史論》,則自出版迄今,幾近百年,學界所論述者,除林超純所撰博士論文《本田成之對中國經學成立史的研究與貢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8年9月)之外,僅見其他零星評論,而較深入、全面以《支那經學史論》此書為探討對象者,則實尚未見。
相較於同時期之其他京都中國學派學者,如武內義雄(1886-1966)、小島祐馬(1881-1966)、青木正兒(1887-1964)等,本田成之其人及其學術成就並未受到相當之重視與研究,其中原因值得探討。本論文即以本田成之所著《支那經學史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凡本田成之之生平與著作,《支那經學史論》之成書過程、主要觀點,以及其書之回響與評論等,皆為所擬探討之內容。全書論述分為以下七章: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章節分配等內容。
第二章 本田成之之生平與著作:針對本田成之之生平及其著作進行文獻整理與考訂。又編撰〈本田成之學術關係年表〉,附於章末,以作為下文研究之基礎。
第三章 《支那經學史論》成書考論:探討《支那經學史論》成書之時代背景,並經由比較《支那經學史論》與本田氏出版此書前之相關著作,以瞭解其成書過程及其觀念之演變。
第四章 《支那經學史論》主要見解析論:對《支那經學史論》中所呈現之主要見解加以析論。如經學之定義、經學之起源、經學變遷觀、讖緯之觀念、各時期經學狀況之評述等,皆為本田成之此書值得討論之觀點。
第五章 《支那經學史論》中之問題檢討:《支那經學史論》之撰作,因時間倉促,書中失誤難免,本章擬就其中可議之處提出檢討,以供讀者參考。
第六章 《支那經學史論》引致之評論與回響:論述《支那經學史論》出版後,在日本及中國所引發之評論及回響。
第七章 結論:總結以上各章探討之結果,以作為本論文之結論,並展望關於本田成之研究之未來。
本田成之繼承近代京都中國學派之學風,以日本學者之視野,觀察中國經學之發展歷史,其《支那經學史論》中頗具獨特之見解,雖未必全為日、中學者所認同,然以首部日本學者所撰有關中國經學史之著作而言,仍具開創性之歷史意義。又其書成書倉促,短失難免,此亦讀此書者所宜辨析者也。
經由本論文之探討,期能補足相關研究之未全,於本田成之其人、其書更深入、客觀評價,亦期有助於瞭解京都中國學派之完整面貌,以為進一步研究京都中國學派之基礎。
甲、專著
一、中文古籍(依作者時代、姓氏筆畫為序)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光緒17年刻本,1988年)。
[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5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7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7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影印經韻樓藏版,1996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55年)。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55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55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飜宋本,1965年)。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76年)。
[南朝梁]沈約,《沈休文集》([明]程榮刻本,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80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年12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80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通志堂經解》本,1972年)。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80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79年)。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注》,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36(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影印清嘉慶汪士鐘刻本,200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古籍題跋叢刊》影印清武英殿聚珍本,2009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影印萃古齋鈔本,1978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7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6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80年)。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1965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1983年)。
[清]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影印1938年崇雅堂排印本,1967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皮錫瑞,《聖證論補評》(《師伏堂叢書》善化皮氏刊本,1899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重印本)。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1965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1965年)。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註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
[清]阮元,《揅經室續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1965年)。
[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影印本,1984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本,1974年)。
[清]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嘉業堂叢書》本,1918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清光緒六年刻,八年重校本)。
[清]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臺北:復興書局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復興書局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
[清]劉師培,《國學發微》,收入錢玄同編次、鄭裕孚總校,《劉申叔先生遺書》(一)(臺北縣:華世出版社影印民國二十五年寧武南氏校印本,1975年)。
[清]劉師培,《漢宋學術異同論》,收入錢玄同編次、鄭裕孚總校,《劉申叔先生遺書》(一)(臺北縣:華世出版社影印民國二十五年寧武南氏校印本,1975年)。
[清]劉師培,《左盦外集》,收入錢玄同編次、鄭裕孚總校,《劉申叔先生遺書》(三)(臺北縣:華世出版社影印民國二十五年寧武南氏校印本,1975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1965年)。
[清]魏源,《書古微》(臺北:復興書局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收入《亭林詩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康熙刊本,1979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石家莊市: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臺北:復興書局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
二、中文現代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中國文哲所編委會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王熙元,《穀梁范注發微》(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2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一部):起源和確認》(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二部):成熟和迷途(1919-1945)》(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豐坊與姚士粦》(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姜廣輝,《中國經學史》(清代編)(長沙:岳麓書社,2022年)。
柯劭忞著,張京華、黃曙輝總校,《新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影印1936年版)。
張舜徽,《廣校讎略》,收入楊家駱主編,《校讎學系編》(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張寶三,《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書局鉛印本,1963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
葉純芳,《中國經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1981年)。
劉正,《京都學派漢學史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蔣伯潛,《經與經學》(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日]本田成之著、江俠菴譯,《經學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
[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日]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日]神田喜一郎著,〔日〕高野雪、初曉波、〔日〕高野哲次譯,《敦煌學五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日文現代著作(以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
[日]ルーブル出版部編,《大日本人物名鑑》(東京:ルーブル出版部,1921年)。
[日]小笹喜三,《書道大師流綜考》(京都:小笹喜三,1941年)。
[日]山下龍二教授退官記念論集刊行會編,《山下龍二教授退官記念中國學論集》(東京:研文社,1990年)。
[日]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京都:弘文堂,1927年)。
[日]本田成之,《本田蔭軒南畫集》(東京:高島屋,1940年)。
[日]本田成之,《蔭軒博士近作圖錄》(東京:高島屋,1940年)。
[日]本田成之,《皇國精神と儒教》(大阪:敞文館,1942年)。
[日]本田成之,《雷のひるね》(京都:晃文社,1942年)。
[日]本田成之,《富岡鐵齋翁と南畫》(東京:湯川弘文社,1943年)。
[日]本田成之,《支那近世哲學史考》(京都:晃文社,1944年)。
[日]竹村俊則,《昭和京都名所圖會3 洛北》(東京:駸駸堂,1982年)。
[日]考槃社編,《鐵齋翁遺墨集》(京都:京都文化堂,1925年)。
[日]坂出祥伸,《東西シノロジー事情》(東京:東方書店,1994年)。
[日]京都大學文學部編,《京都大學文學部五十年史》(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56年)。
[日]岡村敬二,《京大東洋學者小島祐馬の生涯》(京都:臨川選書,2014年)。
[日]武內義雄,《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店,1978年)。
[日]武內義雄,《中國經學史》,收入《武內義雄全集》第八卷(東京:角川書店,1978年)。
[日]狩野直喜,《支那學文藪》(京都:弘文堂,1927年初版;東京:みすず書房,1980年增補版)。
[日]諸橋轍次編,《經學史》(東京:松雪堂書店,1933年)。
[日]瀧熊之助,《支那經學史概說》(東京:大明堂書店,1934年)。
[日]礪波護、[日]藤井讓治編,《京大東洋學の百年》(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2年)。
[美]アルバース孃著、[日]本田洞龍譯,《シャクソンモノガタリ》(東京:興文館,1910年)。
乙、論文
一、單篇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
(一)中文單篇論文
王紀潮,〈絕學的歷史〉,《博覽群書》,2002年第10期(2002年10月),頁16-19。
王應憲,〈日本「中國經史」之譯介與回響〉,《中外關係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主辦,2009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後記〉,《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945-999。
牟潤孫,〈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香港《新亞學報》,第4卷第2期(1960年2月),頁353-415。
周延燕,〈日本漢學家本田成之生平考述〉,《書目季刊》,第55卷第2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1年9月),頁95-116。
林超純,〈本田成之的中國經學「巫」起源觀〉,《孔學堂》,2018年第1期(總14期,2018年3月),頁59-68。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頁83-102。
林慶彰,〈唐代後期經學的新發展〉,《東吳文史學報》,第8期(1990年3月),頁159-163。後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670-677。
林慶彰,〈經學史研究的基本認識〉,《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1-8。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1-40。
張寶三,〈日本近代京都學派經學研究年表〉,《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頁255-311。
張寶三,〈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10月),頁315-338。
陳居淵,〈出版說明〉,[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頁1-9。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收入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附錄〉,頁1-4。
楊向奎,〈唐宋時代的經學思想——經典釋文、十三經正義等書所表現的思想體系〉,《文史哲》,1958年第5期(1958年5月),頁7-17。
靳德峻,〈本田成之君《作易年代考》辨正及作易年代重考〉,原刊《新東方》,1940年第1卷第1期(1940年2月),後收入賈菁菁編校,《近代中國學者論日本漢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292-309。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2月),頁241-282。
戴君仁,〈經疏的衍成〉,《孔孟學報》,第19期(1970年4月),頁77-96。
謝寶煖,〈歷史研究法及其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2期(1999年),頁35-55。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教學報》,第10期(1997年),頁279-310。
顧力仁,〈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第18、19期(1998年6月),頁48-62。
[日]內藤湖南,〈易疑〉,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上冊,頁67-77。
[日]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上冊,頁39-66。
[日]池田知久,〈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之傳統與展開〉,「現代中國哲學研究——二十一世紀之展望」專題討論會(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1996年5月17日)。
[韓]金文京、張寶三,〈訪本田濟教授談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之經學研究〉,《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頁313-334。
(二)日文單篇論文
林超純,〈本田成之の中國文化「巫」術起源觀〉,廖欽彬、[日]高木智見編,《近代日本の中國學》(《日本研究叢書》28,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頁139-165。
張寶三,〈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の江・孫による翻譯の問題(本田成之《支那經學史論》江、孫兩譯本之問題)〉,《日本漢學研究》,第17號(二松學舍大學東アジア學術總合研究所、日本漢學研究センター,2022年3月),頁25-40。
[日]小島祐馬,〈「支那學」創刊當時の事ども〉,《支那學》,第10卷「小島、本田二博士還曆記念」特別號(1942年4月),頁831-836。
[日]小島祐馬,〈通儒としての狩野先生〉,《東光》,第5號「狩野直喜先生永逝記念」特別號(1948年4月),頁7-12。
[日]內藤湖南,〈尚書編次考〉,《支那學》,第1卷第7號(1921年3月),頁1-22。
[日]支那學社同仁,〈佐賀東周君を悼む(悼佐賀東周君)〉,《支那學》,第1卷第11號(1921年7月),頁75-77。
[日]水谷真成,〈青木正兒〉,《東洋學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年),頁261-270。
[日]本田成之,〈魯學派に就いて〉,《藝文》,第7年第4號(1916年4月),頁39-51。
[日]本田成之,〈易は孔門の經に非ず〉,《東亞研究》,第6卷第5號(1916年5月),頁24-34。
[日]本田成之,〈孟子の私淑に就きて〉,《藝文》,第10年第7號(1919年7月),頁1-31。
[日]本田成之,〈支那思想史上に於ける鴻範〉,《支那學》,第1卷第1號(1920年9月),頁50-68。
[日]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1)〉,《支那學》,第1卷第2號(1920年10月),頁16-31。
[日]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2)〉,《支那學》,第1卷第3號(1920年11月),頁24-39。
[日]本田成之,〈三國時代の經學に就いて〉,《支那學》,第2卷第1號(1921年9月),頁49-63。
[日]本田成之,〈晉代の經學に就いて(上)〉,《支那學》,第2卷第3號(1921年11月),頁30-40。
[日]本田成之,〈晉代の經學に就いて(下)〉,《支那學》,第2卷第4號(1921年12月),頁52-64。
[日]本田成之,〈孟子書說〉,《支那學》,第1卷第5號(1922年1月),頁33-42。
[日]本田成之,〈前漢の經學(一)〉,《支那學》,第2卷第10號(1922年6月),頁30-44。
[日]本田成之,〈前漢の經學(二)〉,《支那學》,第2卷第11號(1922年7月),頁26-40。
[日]本田成之,〈前漢の經學(三)〉,《支那學》,第2卷第12號(1922年8月),頁50-62。
[日]本田成之,〈富岡鐵齋先生事略〉,《富岡鐵齋》(東京:中央美術社,1926年),頁1-42。
[日]本田成之,〈經學の源流(上)〉,《支那學》,第4卷第1號(1926年8月),頁75-97。
[日]本田成之,〈經學の源流(下)〉,《支那學》,第4卷第2號(1927年3月),頁46-80。
[日]本田成之,〈湖南先生と余〉,收入〈內藤湖南先生追悼錄〉,《支那學》,第7卷第3號(1934年7月),頁71-72。
[日]本田成之,〈「支那學」發刊前後の思ひ出〉(《支那學》發刊前後的回想〉),《支那學》,第10卷「小島、本田二博士還曆記念」特別號(1942年4月),頁836-837。
[日]本田成之,〈性論〉,《支那學》,第10卷第4號〈學界雜報〉(1942年12月),頁150。
[日]本田洞龍,〈墨子の認識論〉,《藝文》,第2年第4號(1911年4月),頁130-135。
[日]本田濟,〈小島祐馬〉,《東洋學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年),第2集,頁106-115。
[日]佚名編,〈小島祐馬博士略年譜〉,《東方學》,第60輯(1980年7月),頁118。
[日]佚名編,〈鈴木虎雄博士略歷〉,《東方學》,第52輯(1976年7月),頁139。
[日]武內義雄,〈支那經學史論を讀む〉,《支那學》,第4卷第4號(1928年5月),頁185-189。
[日]武內義雄,〈本田兄の想出〉,《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1946年9月),頁123-124。
[日]長尾甲,〈《鐵齋翁遺墨集》跋〉,[日]考槃社編,《鐵齋翁遺墨集》(京都:京都文化堂,1925年),頁1-2。
[日]青木正兒,〈「支那學」發刊と私〉,《支那學》,第10卷「小島、本田二博士還曆記念」特別號(1942年4月),頁837-839。
[日]青木正兒,〈富岡鐵齋翁追悼展觀講演會‧開會の辭〉,[日]考槃社編,《鐵齋翁遺墨集》(京都:京都文化堂,1925年),頁1-2。
[日]青木正兒,〈談藝の友蔭軒外史〉,《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1946年9月),頁124-128。
[日]狩野直喜,〈本田君の追憶(本田君之追憶)〉,《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1946年9月),頁121-122。
[日]狩野直喜,〈續說巫補遺〉,收入《支那學文藪》(東京:みすず書房,1980年增補版),頁40-52。
[日]狩野直喜等著,〈本田成之博士追憶錄〉,《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1946年9月),頁119-136。
[日]森安太郎編,〈〔本田成之〕年譜〉,《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本田成之博士追憶錄〉(1946年9月),頁119-120。
[日]橋本循,〈蔭軒翁の事ども(蔭軒翁之諸事)〉,《支那學》,第12卷第1、2號(1946年9月),頁132-136。
[日]關口順,〈經書觀形成過程の一考察(序說)〉,《山下龍二教授退官記念中國學論集》(東京:研文社,1990年),頁446-472。
二、學位論文
林超純,《本田成之對中國經學成立史的研究與貢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8年9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