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庭堅狂草藝術之研究
作者:游惠雅
作者(外文):YU, HUI-YA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游秀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黃庭堅狂草書法Huang Tingjianwild scribblecalli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共六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的動機、目的、文獻探討及內容與方法。第二章為黃庭堅時代背景與生平及書學歷程,論述黃庭堅之時代背景及生平,與其家族對黃氏書學藝術之影響;其書學歷程,包含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狂草書等之書學過程。黃氏從14歲開始,直至其生命最後之創作,皆受陶弘景《瘞鶴銘》之影響。第三章論黃庭堅狂草書學淵源,與主要承襲書家張旭(約675- 750),及最重要承襲書家懷素(725-785)之比較與研析。第四章論黃庭堅狂草書的創發。黃庭堅受古篆、隸、蝌蚪文影響,與父親黃庶的啓發,影響其狂草書創作甚鉅。黃庭堅師法自然得狂草筆法,乃取法張旭狂草書。黃氏見船伕撥棹和用畫竹之筆畫線條,轉化成狂草書的線條,以悟出用筆方法。總結出黃庭堅自創高執筆迴腕法寫狂草。
第五章黃庭堅狂草書〈李太白憶舊遊詩卷〉析論,探討通篇的章法、墨法、結構、中軸線、行氣、留白空間、線條、字形等。第六章結論。黃庭堅的狂草書影響了明代祝允明(1461-1527)、王鐸(1592-1652)、傅山(1607-1684)等書家之狂草書,未來亦值得深入探討。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propose, literature review,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Huang Tingjian’s background, life and calligraphy history.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Huang Tingjian’s background and life, it also talks about his family’s influence on Huang’s calligraphy art. As for his calligraphy experience, it include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alligraphy in seal script, official script, regular script, running script and wild scribble. Huang’s creations from the age of 14 until the end of his life were all influenced by Tao Hongjing’s “Yihemi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Huang Tingjian’s wild scribble calligraph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ith Zhang Xu (about 675-750), the main inherited calligrapher, and Huai Su (725-785),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ed calligrapher.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Huang Tingjian’s wild scribble. Huang Tingjian was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seal script, official script, and tadpole script,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 of his father Huang Su,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his wild scribble creation. Huang Tingjian learned the wild scribble calligraphy naturally from his studies, and this is based on Zhang Xu’s wild scribble calligraphy. Huang once saw a boatman plucking a boat and using the drawing lines of bamboo, then transformed them into the lines of wild scribble script to understand the method of using pen brush. Finally, he invented the high holding pen-wrist turning techniques of wild scribble.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Huang Tingjian’s “Li Taibai’s Old Travel Poems” written in wild scribble, and explores the entire chapter’s composition, ink method, structure, central axis, movement, white space, lines, glyphs, etc.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s. Huang Tingjian’s wild scribble calligraphy influenced the wild scribble calligraphy of Zhu Yunming (1461-1527), Wang duo (1592-1652), Fu Shan (1607-1684) and other calligraphers in the Min Dynasty. It is also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in the future.
一、專書
(一)古籍(按朝代)
西漢.揚雄,《法言.問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崔瑗,《後漢崔瑗賢女帖》《宋搨大觀帖,二冊》,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南朝.宋齊王僧虔,《條疏古來能書人名啟》,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南朝.王僧虔,《論書》,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南朝.齊陶弘景,《兒世說》,收在明.陶珽編,《說郛續》,明刻本。
南朝.陶弘景,《瘞鶴銘》,新北:書藝出版社,鍾克毫藏版,1982年。
唐.虞世南,《墨藪》,收在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金陵書局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西晉.衞瓘,楊家駱主編《列傳第六》,底本,金陵書局本。
唐.孫過庭,《書譜》,收在宋.左圭編,《百川學海》,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唐.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收在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收在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南唐.李煜,《書評》,收在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張懷瓘,《書斷》,收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書出版社,2004年。
唐.張懷瓘,《六體書論》,收在董誥,《全唐文》,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唐.張懷瓘,《書斷贊》,收在董誥,《全唐文》,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唐.張懷瓘,《書斷列傳》,收在左圭輯,《百川學海》,1927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唐.李肇,《國史補》,收在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蔡希綜,《法書論》,收在董誥,《全唐文》,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宋.歐陽修,《六一題跋》,收在,《津逮秘書》,明崇禎申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
宋.蘇舜欽八,《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宋.蔡君謨,《瘞鶴銘》,收在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黃庶,《伐檀集》,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1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蘇東坡、黃庭堅,《蘇、黃尺牘合璧》,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詩詞附9》,《書史會要》,四川:巴蜀出版社2011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書唐氏六家書後》《宋人題跋上》,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宋.黃庭堅,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明.毛晉訂,《津逮秘書》,崇禎申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
宋.黃庭堅,《跋李公擇書》,屠友祥,《山谷題跋校注》補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黃文節公全集.正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黃文節公別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冊 11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宋.任淵等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書》,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宋.黃庭堅,《山谷外集》,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 11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宋.任淵等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外集》,宋.任淵等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黃庭堅,任淵等注,《山谷詩集注.別集》,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黃庭堅,《黃庭堅二七》,收在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總集。
宋.黃庭堅,《黃庭堅三九》,收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宋.黃庭堅四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1991年。
宋.黃庭堅,〈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士草聖並書帖一編三軸以詩還之》,《全宋詩》,第17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黃庭堅,《謝送宣城筆》,《全宋詩》,第17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黃庭堅,《題顏魯公帖》,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黃庭堅,《跋王周彥所藏之東坡帖》,楚默,《楚默文集5.黃庭堅藝術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
宋.黃庭堅,《中國法書選47.宋黃庭堅集》,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2年。
宋.黃庭堅,《花氣薰人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王澄編,《黃庭堅書法精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收在盧憲纂,《宋元方志叢刊》,《嘉定鎮江志宋史彌堅修》。
宋.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收在宋.左圭編《百川學海》,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1927年。
宋.宋高宗,《翰墨志》,收在宋.左圭,《百川學海》,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宋.曾敏行,《知不足齋叢書》,《獨醒雜志》,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宋.黃㽦,《黃山谷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宋.黃㽦,《豫章先生傳》,《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
宋.姜夔,《續書譜》,收在楊家駱,《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姜堯章,《續書譜》,收在明.項穆篡,《書法粹言.學海類編》,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宋.史彌堅修,盧憲纂,《嘉定鎮江志》,收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收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懷素千文帖》,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知不足齋叢書》,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元.郝經,《陵川集》收在清.顧嗣立編,《書磨崖碑後》,《元詩選•八月十五夜五河口觀月》(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收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元.陶宗儀,《瘞鶴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解縉,《春雨雜述》,收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明.張紳,《法書通釋》,收在明.張紳,《夷門廣牘》(明萬曆周履靖輯刊,雲門山樵齊郡張紳編)。
明.周季鳳,《山谷黃先生別傳》,收在於宋.黃㽦著《黃山谷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 年。
明.孫鳳,《孫氏書畫鈔》〈黃山谷書評〉,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冊10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楊慎,《墨池璅錄》,收在明.陶珽編,《說郛續》,明刻本。
明.豊坊,《書訣》,明.毛晉訂,《四明叢書.鄞縣志本傳》,張氏約園刊本。
明.范大澈,《佛遺教經》,收在清.張壽鏞輯,《四明叢書》,張氏約園刊本,刊編輯委員會,1991年6月。
明.王圻,《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1979年。
明.王圻,《類書三才圖會》,明萬曆37年王圻刻,崇禎年間王爾賓重修,清雍正乾隆間黃晟槐蔭草堂後印本。
明.董其昌,《容臺集.別集》,收在水賚佑,《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明.孫承澤,《硯山齋雜記.書紀》,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87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班,《鈍吟書要》,收在楊家駱編,《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明.馮班,《鈍吟書要》,收在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84年。
明.宋曹,《書法約言》,收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明.王禹聲,《題張長史郎官廳壁記》收在明.王鏊,《王文恪公集》,明萬曆間王氏三槐堂寫刊本。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題畫.竹》,臺北:漢聲出版社,1971年。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臺北:時代書局,1975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嚴可均,《全晉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何紹基,《何紹基書論選注》,收在梅墨生,《中國書法全集.70何紹基》,劉正成主編,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收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在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84年9月,頁751。
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清.胡小石,《書藝略論》,《現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清.宗白華,《美從何處尋》,新北:成均出版社,1985年2月。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63年。
清.祝嘉,《書學簡史》,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83年5月。
清.王朝聞,《中國美術史.宋代卷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方志叢刊》,宋.范成大纂修,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二)現代著作(按姓氏筆畫)
王世征,《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發行,2012年。
王澄編,《黃庭堅書法精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石峻,《書畫論稿》,臺北:華嚴出版社,1997年。
水賚佑,《華嚴疏》,楚默,《楚默文集5.黃庭堅藝術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 年。
水賚佑,《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水賚佑,《中國書法全集黃庭堅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1年。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朱天曙,《書為心畫.中國書法》,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14年。
呂維誠編,《八大草書名帖技法講析》,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邱振中,《書法的型態與闡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邱振中,《神居和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敖、陳兆基、王裕民合著,《周越墨蹟研究—你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金毓紱主編,《皇清書史》,收在張紹,《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90年。
姚淦銘編,《朱長文.續書斷》,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
秦孝儀發行人,《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二》,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1990年。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中:正大光明筆墨有限公司,2002年。
郭晉銓,《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2年。
傅合遠編,《著名書法家和他的作品》,臺北:牧村圖書公司,2003年。
張龍文,《中華書史概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年。
張傳旭,《黃庭堅》,附錄年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明,《中國書法藝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86年。
潘運告,《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劉維崇,《黃庭堅評傳》,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
劉詩,《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管窺》,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龔鹏程,《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二、學位論文(以年代為順序)
(一)博士論文
王方呈,《吳門書派草書研究–以祝枝山為中心》(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二)碩士論文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燿騰,《黃庭堅草書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劉國良,《黃庭堅草書生成與源流考論》(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10年。)
杜建忠,《黃庭堅草書藝術研究》(國立臺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王碧鳳,《論黃庭堅對二王及其書脈的鑑賞與吸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秀絨,《黃庭堅行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書法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連善龍,《黃庭堅草書之審美含蕴維度考略》(福建師範大學全日制學術學位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郝永飛,《黃庭堅書學中的崇古思想研究》(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梁辰,《黃庭堅大字行楷書藝術探究》(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游惠雅,《書法線條繪畫性之探索-游惠雅書法與繪畫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6月。)
顏毓廷,《黃庭堅諸上座帖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6月。)

三、單篇論文
王靜芝,〈書法的立體觀〉,《中華書道季刊》,第十六期,中華書道學會出版,1997年5月,頁10-18。
李郁周,〈蘇軾寒食詩卷.黃庭堅跋語析義〉,《書畫藝術學刊》,第四期,2008年6月,頁51-76。
胡紫南,〈線條、墨法、結構、章法與書法的意境美〉,《文藝研究》,第9期,2008年,頁151-151。
陳世華,〈瘞鶴銘、天監井欄與陶弘景書法〉,《書法研究》,第4期刊,1985年,頁24-30。
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試析—北宋政治架構探微》,《暨南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頁116-117。
傅申,〈從遲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中國書法》,第七期,2010年,頁56-61。
游國慶,〈宋夢英集篆十八體書碑及其相關問題〉,《書畫藝術學刊》,第三期,2007年12月,頁95-168。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發展概況〉(《書畫藝術學刊》,第三期,2007年12月,頁239-267。

四、網站
張傳旭,《黃庭堅年表》,《中國書法家全集-黃庭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黃庭堅,《諸上座帖卷〉參考的網站:每日頭條/最近更新:2016-11-06,2023/1/8,https://kknews.cc ›
顏真卿,《裴將軍詩》(參考的網站:字典網/最近更新:1988 -?-?,2023/4/1,https://www.70thvictory.com.tw/shufazuopin/suitang/267727.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