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張即之及其書法之研究
作者:曾秀鳳
作者(外文):TSENG,HSIU-FENG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麥青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南宋張即之寫經方外遊金剛經southern Song DynastyZhang Jizhiwriting scripturesmonks friendshipDiamond Sutr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乃採古籍文獻與碑帖文本等資料,對南宋張即之其人其事與其書法特色、傳世流布等面向分析、比較與歸納,進行略具全面性之綜合探究。
全文主要聚焦於四個面向:
一、歸納整理出張即之生平事蹟、家族重要人士、仕途經歷及方外交遊對其書法
之影響;
二、探究其書法淵源與宋代以前書家對其書藝表現的滋養;
三、收集張即之各類大小字體、書寫形制之傳世墨跡與著錄本,並針對其書法特
色、收藏遞承,以及真偽考辨等層面做探究,並以〈金剛經〉(臺北故宮本)
作為主要分析文本,深究其中楷寫經特色。
四、探討元明清時期對其書法評價與對日本後期書壇之影響傳承情形。
歷代書家對張即之書法評價不一。其書作於流傳之際,歷經戰爭、自然災害、收藏掠奪及書畫買賣市場利益糾葛下,屢遭切割零碎化或變造,甚至散逸,難得原貌;然而張即之仍以其特有的中楷遒美韻致與大字醜怪姿態等書法特色,持續挑戰世人鑑賞品味,並高擎南宋末年重要書家的旗幟,宣示其不容忽視的書法地位。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of Zhang Jizhi 's life, his calligraph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read of his calligraph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using ancient documents, inscrip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full text mainly focuses on four aspects:
1.Summarize and sort out the influence of Zhang Ji’s life story, important family members, career experience and social contacts on his calligraphy;
2.Explore the origins of his calligraphy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is calligraphy characteristics by calligraphers of past dynasties;
3.Collect handed down ink and written calligraphy of different sizes and writing styles, and organize,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calligraphy characteristics, collection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 of each type of calligraphy.
4.Discuss the evaluation of his calligraphy during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in China and Japan.
Al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Zhang Jizhi's calligraphy has been mixed in the past, and most of the calligraphy has been cut into pieces, altered, or even scattered after going through wars, natural disasters, plundering of collections, and entangled interests i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arket, and has rarely been in its original state;however, Zhang Jizhi continued to challenge the world's tastes with his unique Chinese regular script and ugly calligraphy.



參考書目
古籍資料(依時代先後排列)
〔戰國〕莊周:〈逍遙遊〉,見雷仲康譯注:《莊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1999年)。
〔東漢〕蔡邕:〈筆論〉,見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1979年)。
〔東晉〕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見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1979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雜技之屬》(北京:商務印書,2006年)。
〔唐〕張懷瓘:〈六體書論〉,見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宋〕王象之編著,李勇先校點、趙一生點校:《輿地紀勝 二百卷》(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第1版,2012年),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五十二。
〔宋〕米芾:《書史》,《上海書畫全書(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知不足齋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卷十二。
〔宋〕周密:《齊東野語》(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選舉考(七)〉,《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V.227-235)(臺北市:世界出版,1988年)。
〔宋〕姚勉撰,姚龍起編:《雪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8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1986年)。
〔宋〕曹勛:《松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三冊.集部.別集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1986年)。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開慶 四明續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序)。
〔宋〕陸游:《渭南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集部.一八六》(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1985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
書,2006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附錄一二三 乙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葛勝仲:《丹陽集》,《百部叢書集成三編17.常州先哲遺書第四函》(板橋市:藝文,198?年)。
〔宋〕趙構(宋高宗):《翰墨志》(臺北市 : 藝文,出版年不詳)。
〔宋〕趙升:《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熊克:《中興小紀》,《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09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2006年)。
〔宋〕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初編》(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釋大觀:《物初賸語》,《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集部.別集類.第53冊&第54冊》(南京市:鳳凰出版,2012年)。
〔宋〕釋道燦:《無文印》,《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85冊.據宋刻本影印》,(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釋道燦:《柳塘外集》,《宋集珍本叢刊.儒藏系列.85冊.據宋刻本影印》(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元〕朱德潤著、曾孫夏重編:《存復齋文集》,《四庫全書廣編43》(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市:中華書局聚英殿本校刊,1965年)。
〔元〕脫脫:《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北京市: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1981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一一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2006年)。
〔元〕鄭杓,劉有定釋:《衍極》,《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鄭杓:《衍極》,《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八一七冊.子部.藝術類》(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2006年)。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八五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 384》(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鏊撰:《姑蘇志》《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九三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王鏊:《震澤集》,收入王雲五編:《 四庫全書珍本.第五輯; 305-30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明〕王直:《抑菴文後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四六冊.集部.別集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2006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五輯; 95-100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臺北市:漢華文化,1970年)。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中國書畫全書(五)》(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明〕吳寬:《家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5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寬:《家藏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五九冊.集部.別集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續修四庫全書.1123冊.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孫鑛:《書畫跋跋》,《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丑:《真蹟日錄》,《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岱:《西湖夢尋》,〔明〕朱國盛纂;〔明〕徐標續纂:《南河全考 二卷》,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729 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張寧:《方洲集》,王雲五主持:《欽定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程敏政:《皇明文衡》,《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10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楊慎:《墨池瑣錄》,收入函海、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出版,出版年不詳)。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臺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欽定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董其昌:《容臺集.別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董斯張:《吳興備志》,收入王雲五主編:《 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uu)。
〔明〕錢穀編:《吳都文粹續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三八九冊.集部.總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蕭良幹、張元忭編:《紹興府志》(據明萬暦十五年刊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20》(臺北市:成文,1983年)。
〔明〕豐坊:《書訣》,《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顧復《平生壯觀》,《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中國書畫全書(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方以智:《通雅》,《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八五九冊.子部.雜家類》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王文治夢樓:《快雨堂題跋》,《中國書畫全書(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王杰等纂修:《秘殿珠林續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9 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序)。
〔清〕王杰等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9 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孔廣陶:《嶽雪樓書畫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序)。
〔清〕朱大紳修、高照纂:《安徽省 光緒直隸和州志》《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區.第七二○號》(臺北市:成文出版,1985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類.第1429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安岐《墨緣彙觀》,《中國書畫全書(十)》(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清〕沈翼機:《浙江通志》(臺北市:京華書局,1967年)。
(清)沈翼機等撰:《浙江通志》(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本,中國省志彙編之二)(臺灣:華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清〕吳其貞:《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四)》,《國學基本叢書四十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石渠隨筆》,(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8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序。
〔清〕阮元:《石渠隨筆》,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李光瑛:《金石文考略》,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uu)。
〔清〕李亨特總裁;平恕等修:《紹興府志》(臺北市:成文,1975年)。
〔清〕姚孟起述:《字學憶參》,《美學叢書》(神州國光社,1936年)。
〔清〕紀昀覆勘:〔宋〕朱長文《墨池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八一四冊.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八三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縣永和: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孫岳頒等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 .第八二○冊》(北京市:商務印書,2006年)。
〔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中國書畫全書(十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清〕陸心源:《儀顧堂續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陸時化編:《吳越所見書畫錄》,《中國書畫全書(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陸時化所編:《吳越所見書畫錄》,《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八冊.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陸時化編:《吳越所見書畫錄》,《歷代書畫錄輯刊 第七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2007年)。
〔清〕張照、梁詩正:《石渠寶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5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照、梁詩正等纂修:《石渠寶笈》,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437-439冊.子部.藝術.書畫》影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張照、梁詩正等纂修:《秘殿珠林》《欽定四庫全書.第826冊.子部.藝術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梁詩正:《西湖志纂》,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uu年)。
〔清〕梁同書:《頻羅庵遺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45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梁巘:《評書帖》,《中國書畫全書(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中國書畫全書(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清〕嵇曾筠撰:《浙江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第一七六冊.史部.正史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聖祖:《御纂朱子全書》,《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51冊 .子部.第六冊.儒家類》(臺北市:世界書局,1988年)。
〔清〕董史:《皇宋書錄》,《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1993年)。
〔清〕楊賓:《大瓢偶筆》,《中國書畫全書(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年)。
〔清〕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臺北市:臺灣中華,1970年)。
〔清〕厲鶚:《樊榭山房集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1328》(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6年)。
〔清〕魯駿:《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中國書畫全書(十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中國書畫全書(十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3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序)。
〔清〕錢維喬修、〔清〕錢大昕纂:《乾隆鄞縣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6》,(上海:上海古籍,1995序)。
〔清〕潘正煒撰、〔清〕潘寶鐄等批注;袁嘯波校補:《聽帆樓續刻書畫記》,《聽帆樓書畫記 聽帆樓續刻書畫記》,(上海:上海古籍,2020年)。
〔清〕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收入楊家駱主編:《繆荃孫撰新校雲自在龕隨筆 》(臺北市:世界,1963年)。
〔清〕繆日藻:《寓意錄》(徐氏寒木春華館,道光庚子,從長洲顧氏藝海樓藏本借刊),《叢書集成續編.第九五冊.藝術類,1840年)。
〔清〕羅覺石麟:《山西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五五〇冊.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2006年)。

碑帖資料(按年代排列)
〔後漢〕《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京:二玄社,2004年)。
〔後漢〕《石門頌》(東京:二玄社,2009年)。
〔後漢〕《張遷碑》(東京:二玄社,2009年)。
〔東晉〕王羲之《王羲之尺牘》(上)(東京:二玄社,2008年)。
〔東晉〕王羲之:〈十七帖〉(兩種)(東京:二玄社,2010年)。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9年)。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8年)。
〔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9年)。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10年)。
〔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銘》(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5年)。
〔宋〕《張即之李伯嘉墓誌銘》(書跡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1962年)。
〔宋〕《黃庭堅集》(東京:二玄社,2008年)。
〔宋〕《張即之書杜詩》(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5年)。
〔宋〕《張即之書〈金剛經〉》(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年)。
〔宋〕《張即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蘇州:古吳軒出版,2020年)。
〔元〕《趙孟頫集》(東京:二玄社,2010年)。
〔清〕王澍楷書《汪府君墓誌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2004年)。
〔清〕《何紹基集》(東京:二玄社,2009年)。
〔清〕《初拓續三希堂原本》第四冊,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叢書專著
二玄社編:《蘭千山館書畫(書蹟)》(東京:二玄社,1978年)。
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三條西實隆著,高橋隆三編:《實隆公記》,1967年出版。
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3年)。
上海博物館藏寶錄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博物館藏寶錄》(上海:文藝,1988年)。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蹟大觀》第6卷(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王居士磚塔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薛稷信行禪師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上海古書畫出版編:《顏真卿祭姪稿》(上海:上海古書畫出版,2007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張即之書法名品》(中國碑帖名品〔八十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下中邦彥編:《書道全集》第十六卷,《中國書道史11 宋二 》(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55年)。
于中航編著:《李清照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冬梅主編:《金農》(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
王冬梅主編:《趙孟頫》(三)(北京:中國書店,2013年)。
王連起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書法》(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國平主編,王勇、郭萬平等著:《南宋臨安對外交流》(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中田勇次郎編:《書道藝術》(第七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法書全集(八)》(北京:文物出版,2011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二冊(北京市:文物出版,1987年9月第一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1988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1993年)。
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希叟紹曇禪師廣錄》,《卍續藏經 第一二二冊》(臺北市: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方愛龍:《南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白鶴:《褚遂良》(臺北市:石頭出版,2005年)。
江吟主編,寶玥齋編:《宋張即之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冊》(上海:西泠印社出版,2021年)。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市:雄獅,1997年)。
故宮博物院:《中國書跡大觀》(上)(下)(北京市:文物出版,1995年)。
西林昭一:《書道藝術》,戴蘭村編譯:《書道藝術》(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76年)。
朱興華,魏清河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石家莊市:河北教育,
1996年)。
何傳馨主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書畫卷》(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0年10月初版)。
李志賢等編:《中國正書大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杜潔祥纂輯:《明州阿育王山志》第1輯,《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1冊)(臺北市:丹青圖書出版,1994年)。
杜潔祥纂輯:《勅建淨慈寺志》第1輯,《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8冊),(臺北市:丹青圖書出版,1994年)。
林莉娜、何炎泉、陳建志編輯:《故宮法書新編 18--宋吳說、張即之墨蹟》(臺北市:故宮博物院,2013 年)。
故宮博物院編:《古書畫過眼要錄》,徐邦達著:《晉隋唐五代宋書法–參》(北京:紫禁城出版,2005年)。
俞建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89年)。
胡建明:《宋代高僧墨迹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11年)。
祖保泉:《司空圖詩品注釋及釋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80年)。
容庚:《叢帖目》(臺北市:華正,1984年)。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淳化閣帖紹興國子監本》十卷(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感謝麥青龠教授提供相關資料。
張光賓著:《讀書說畫—臺北故宮行走二十年》(臺北市:麗山寓廬,2008年)。
張光賓編著:《中華書法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根民:《張即之》(臺北市:石頭出版,2005年)。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1988年)。
陳振濂:《日本書法通鑒》(鄭州:河南美術社,1989年)。
陳鈍之主編:《張即之度人經》(北京:中國書店,2017年)。
許裕長主編:唐人《碣石調幽蘭第五》《兜沙經》(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2018年)。
許裕常主編:《歷代名家書法珍品.張即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2018年)。
雲平編:《張即之行書〈金剛經〉》(鄭州:河南美術社,2018年)。
雲平主編、陳輝編:《唐人寫經小楷精選》,(兜沙經.轉輪聖王經.妙法蓮華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
麥青龠:《溥心畬》(臺北市:石頭,2006年)。
黃緯中:《金代書法研究》(臺北市:蕙風堂,2012年)。
愛新羅覺.溥儒:《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年)。
趙國英主編:《靈飛經》(北京:故宮博物院,2019年)。
薛元明主編:《宋張即之金剛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年)。
薛元明主編:《宋趙佶穠芳詩》(合肥:安徽美術出版,2018年)。
薛元明主編:《宋張即之佛遺教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199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蘭千山館法書目錄》(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國立故宮委員會編,博物院編輯:《園林名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十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渡邊隆男:《書跡名品叢刊》第八六回配本(日本東京:二玄社,2001年)。
黃君實編:《宋元明清四朝翰墨》(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6 年)。
黃啟江:《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臺北市:臺灣學生,2009年)。
黃啟江:《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淳化閣帖紹興國子監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8種《停雲館帖》第7冊(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12種《鬱岡齋墨妙》十卷(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13種《玉烟堂帖》(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16種〈海寧陳氏藏真帖〉第2冊(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27種《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17冊(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45種《樸園藏帖》六卷(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程存潔主編:《容庚藏帖》第62種《聽颿樓法帖》六卷(廣州:廣州人民出版,2016年)。
以上《容庚藏帖》、《淳化閣帖紹興國子監本》,感謝麥青龠教授提供相關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講:《金剛經》(臺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19年)。
劉九庵編著:《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臺北市:旺文出版,1989年)。
劉正成主編、任平、方愛龍編著:《中國書法全集40 宋遼金篇:趙構、陸游、朱熹、范成大、張即之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
魯茜著:《李維楨研究》(上、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西林昭一編,戴蘭村、于環素譯:《書道全集》卷16,(臺北市:大陸書局,1976年)。
韓天雍:《禪宗墨迹》(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2018年)。
獻唐編:《小楷靈飛經五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社,2014年)。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論文
(一)期刊論文
于有東:〈張即之和他的行草書〉,《名作欣賞》,2012年10期,頁168-169。
于明詮:〈王文治《行書手札》〉,《書畫藝術》3月號,頁26-27。
木宮泰彥著,陳一平譯:〈中日文化與宋代僧侶〉,《同願月刊》第二卷第六期, 1941年,頁8-9。
水賚佑:〈張即之卒年考〉,載1992年9月4日香港大公報。
水賚佑:〈張即之書藝淺談〉,《書法》2002年第1期,頁55-56。
朱紹甫:〈南宋張即之書《度人經》重複字變化淺析〉,《中華書道》72期,2011
年夏季號,頁42-58。
杜平安:〈張裕釗畫冊賞析〉,《中原文物》2009年第6期,頁108-109。
汪遜:〈論宋代書法理論中的復古風氣〉,《藝苑》,2016年第六期,頁18-20。
李會軍:〈張即之書法風格摭論〉,《中華書畫家》,2015年第8期,頁4-40。
何忠禮:〈宋元易代之際的南宋士大夫——以浙東地區的士大夫為主〉,《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18年,頁1-8。
何炎泉:〈漫談尺牘書寫文化〉,《 書與畫》(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10期,頁16-20。
何炎泉:〈看見隱形千年的花紋——從台北故宮「宋代花箋特展」談砑花箋紙之
工藝與書寫〉《典藏•古美術》2018年1月號(總304期),頁85-93。
汪聖鐸:〈宋史.職官志.俸祿制存在問題再探〉,《蘭州學刊》2017年11期,
頁5-15。
周岳:〈試論鄞縣人物的價值取向〉,《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1
年,頁47-51。
周伯益:〈舟齋藏古代名家書翰〉,啟功主編:《書法叢刊》(文物出版), 2005年第1期,總第83期,頁28-30。
啟功編:〈宋張即之楷書冊〉,啟功主編:《書法叢刊》(文物出版),2005年第1期,總第83期,頁32-33。
孟佩芳:〈淺析宋代尚意書法的審美表現〉《美術大觀》(遼寧美術出版),2016年第7期,頁76-77。
柯昌基:〈宋代的官、職、差遣〉,《歷史教學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2年 6期,頁4-9。
施隆民:〈張即之及其書藝〉,《北市師院語文學刊》,2000年第4期,頁1-21。
胡迪軍:《王友度墓誌》,《書法》,2016年第6期,頁40-45。
胡明榮:〈王澍書法品評標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4 年 6
期(總25卷第6期),頁471-474。
孫書敏:〈儒、道思想與書法藝術〉,《前沿》( 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2006年的4期, p.254-256。
黃惇:〈耶律楚材與《送劉滿詩》卷〉,《中國書畫》,2006年第10期,頁4-9。
黃緯中:〈金代趙秉文的書法與書學〉,《中華書道》,77期,2012年,頁37-50。
高玥、孟寶躍:〈張孝祥書法風格成因管窺〉,《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2月,第36卷第6期,頁117-120。
高靜、王俊:〈八法傳薪 一門風流—和州烏江張氏家族書法摭談〉,《書畫世界》,2017年1月,179期,頁20-23。
唐林:〈張孝伯張即之籍貫、書法述略〉(歷史名人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7
年第1期,頁43-52。
秦金根:〈南宋張即之《華嚴經》冊殘卷賞析〉,《書畫世界》(安徽省博物館),
2017年第1期,頁18-19+3-8。
徐邦達:〈釋張即之《報本庵記》被挖改之謎〉,《文物》,1983年6期,總325
期,頁75&86。
莫家良:〈南宋書法中的北宋情結〉,《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4期(2010年),頁59-82。
曹春華:〈陽剛與陰柔的交響—朱熹與張即之書法藝術評介〉,《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8年第21卷第3期,頁54-56。
陳國鴻:〈南宋四家之首張即之的書法藝術探要〉,《蘭台世界》,2014年11月下旬,頁144-145。
郭建平:〈書法題跋中的書法批評—以宋代諸家書法題跋為例〉,《文藝研究》2014年第9期,頁125-132。
郭德法:〈王文治的書畫鑑賞觀〉,《書法》2021年第12期,頁176-181。
黃寬重:〈宋代四明氏族人際關係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
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三分》,1999年,頁
627-661。
黃惠菁:〈論宋代士僧對《華嚴經》的抄寫〉, 臺北市華嚴蓮社:《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235-261。
張即之〈疇昔帖〉,《中國書法》—經典,2014年8月第15期,總256期,頁54-55。
張冰:〈王澍建構唐代書法觀念的兩個維度——從《積書巖貼》切入〉,《中國書法》,2022年07期,頁116-135。
陳根民:〈張即之生平與作品考略〉,《杭州師範學院》,1999年第4期,頁60-62。
陳萬鼐:〈公孫大娘舞劍器〉,《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5年
第三卷第八期(總編號第三十二期),頁74-82。
啟功:〈鑑定書畫二三例〉,《文物》,1986年6期,總301期,頁49-51。
黃啟江:〈南宋書家張即之的方外遊〉,《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頁133-165。
傅申:〈金石錄 金石情—李清照與趙明誠〉,《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5年(第三卷第八期),頁82-89。
傅申:〈張即之和他的中楷 兩宋書家殿軍張即之(一)〉,《書史與書蹟—傅申書
法論文集〈一〉》 (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頁110-162。
傅申:〈真偽白居易與張即之〉,《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3卷第2期總26期,
頁118-125。亦見於《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 (臺北市:國立
歷史博物館),1996年,頁163-182。
傅申主持:〈書畫船--古代書畫家水上行旅與創作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2004年。頁xxxiv。亦見於傅申、中田勇次郎,《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冊 2,(東京:中央公論出版社出版社,1981年),頁 80-81。
傅申:〈張即之及其大字〉,《故宮學術季刊》,2011年第二十八卷第三期,頁1-37。
曾秀鳳:〈淺談張即之《金剛經》裡的「佛」〉,《明道學術論壇》2022年第十三期第二卷,頁13-23。
楊曉瑞:〈佛禪思想影響下的張即之寫經書法〉,《書畫世界》,2022年5月,243
期,頁78-79。
葉喆民:〈中日書法藝術的交流〉,《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頁24-35。
廖志豪:《張孝祥書〈盧坦傳〉碑、〈疏廣傳〉碑》,《書法叢刊》1992年第4期,
總第32期,第72頁
趙曉嬌:〈桂林南宋摩崖書法研究綜述〉,《書法賞評》,2013年第4期,頁75-80。
熊宜敬編:《典藏古美術》第115期(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2年4月1日,
頁40。
鄧佳麗:〈張即之《楞伽經》殘頁考〉,《中國書法:書學書論》,2017年,10月
第3:6期,頁98-106。
諸家瑜:〈寒山寺「張即之書《金剛經》石刻」小考〉,《第五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11年,頁533-539。
韓天雍:〈十一至十三世紀日本禪宗書法的發展摭要〉,《榮寶齋》2016年第12期,頁254-261。
春名好重:〈張即之の尊重〉,(書論,第35號),2006年,頁219-222。
峯岸佳葉(みねぎし・かよう):〈南宋書法にみる「墨蹟」の源流について〉,
《書学書道史学会:書学書道史研究》, 2006 年16期,頁105-119。
Amy McNair:‘Buddhist Literati and Literary Monks:Social and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Zhang JiZhi's calligraphy’,“Culture intersections in later Chinese Buddhism”, 2001, p.73-86.
(二)碩博士論文
左越:《張即之書法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朱紹甫:《南宋張即之中楷寫經筆法結構分析研究—以〈佛遺教經〉為例》(臺灣
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侯芳:《張即之書法研究》(遼寧:渤海大學碩士論文,張俊指導,2013年)。
曾國華:《張即之寫經藝術研究》(臺灣宜蘭: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賀小敏:《南宋詩學與書畫藝術的融合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3
年)。
蔡娟:《張即之《李衎墓誌銘》書法藝術及相關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
士學位論文,2015年)。
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羅俊:《南宋四明地區士流書風的家族性—以張孝祥、張即之為例》(杭州:中國
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嚴崑晉:《以翰墨為佛事—南宋書家張即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網路資料
房價高聳的宋朝都城,普通人靠「最大規模公租房」安居樂業,中文網址:歷史(2021-05-07 15:29:04),英文網址:https://www.jasve.com/zh-tw/cnhistorys/957ba072516ab9fc7e5d164d517c5ba2.html;查詢日期:2021年7月2日。
『手鏡〔第1帖〕』青蓮院尊応・弁慶・張即之・元三,寫,日文網站: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英文網址:https://dl.ndl.go.jp/pid/1287666/1/1,查詢日期:2022年11月5日。
秦傑:〈古舊書刊拍賣十年回顧與思考〉,網址: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331009.htm,查詢日期:2022年11月1日。
〈疇昔帖〉,中文網址:字典網,英文網址:https://www.70thvictory.com.tw/shufazuopin/songchao/268384.htm。查詢日期:2022年11月19日。
宋人法書(四)冊 張即之上問尊堂太安人尺牘(故書00024600017),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5535&Dept=P,查詢日期:2022年11月20日。
(清)王杰等輯:《欽定石渠寶笈續編》(六十)—宋賢遺翰一冊,中文網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英文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2158&page=118#%E5%AE%8B%E8%B3%A2,查詢日期:2022年11月27日。
「宋人畫〈司馬光獨樂園圖〉卷後張即之題跋」,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4455&Dept=P,查詢日期:2022年11月28日。
張即之及其《比留空山帖》,中文網址:2020-12-12 騰訊網,英文網址: https://ppfocus.com/0/hie6d905f.html 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日。
傅紅展:〈張即之行書台慈帖〉,中文網址:北京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28484.html,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0日。
傅紅展:〈張即之行書雙松圖歌卷〉,中文網址:北京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28481.html,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0日。
張即之—從「醜怪惡札之祖」,到「無暇可擊」,中文網址:
收藏雜誌2018-11-18 ; 英文網址:https://www.gushiciku.cn/dc_tw/109565747,查詢日期:2022 年12月11日。
〈宋張即之書杜律二首〉,中文網址:故宮博物院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9367&Dept=P,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3日。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卷手卷〉,中文網址:雅昌藝術網,英文網址: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96524048/,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8日。
〈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冊》兩版本〉,中文網址:書法易,英文網址: https://www.shufayi.com/24224.html,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明)文徵明:《停雲館法帖》(第七冊),中文網址:香港中文大學數碼館藏中國古籍庫,英文網址: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447007#page/34/mode/2up,查詢日期2022年12月13日。
宋張即之孔明廟古柏行長卷,中文網址:新浪看點;英文網址:http://k.sina.com.cn/article_1312160632_4e35fb7800100poje.html#/,查詢日期:2023年1月5日。
「半畝」,中文網址:湖南域鑒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英文網址:https://www.mincang.net/news/1519303337357479938.html,查詢日期:2023年1月5日。
珂羅版印張即之〈蘇文忠謝翰林學士表〉手卷,中文網址:雅昌藝術網,英文網址: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94620106?form=2,查詢日期:2023年1月7日。
〈張即之行楷《蘇文忠公謝翰林學士表》〉,中文網址:每日頭條;英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yj6exk.html,查詢日期:2023年1月7日。
大奸臣蔡京的書法作品欣賞,中文網址:騰訊網;英文網址:https://new.qq.com/rain/a/20210225A0F8ED00,查詢日期:2023年1月7日。
「〈楞伽經〉殘頁」,雅昌藝術網,中文網址:藝術新聞;英文網址: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387535,查詢日期:2023年1月20日。
張即之及日本歷代名家寫經集錦冊現北京保利春拍,中文網址:藝術新聞;英文網址: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387535,查詢日期:2023年1月20日。
尹飛卿:〈新發現張即之《楞伽經》及其書寫時間推定〉,中文網址:知乎,
英文網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06849,查詢日期:2023年1月23日。
蘇州碑刻博物館 《鐫石印痕——蘇州碑刻博物館館藏碑刻拓片精萃展》(2022年4月5日開展),中文網址:長江網;英文網址:http://news.cjn.cn/zjjjdpd/yw_20048/202204/t4010451.htm,查詢日期:2023年1月26日。
蘇台棲烏 (江蘇蘇州):〈吳郡訪古信徵錄 寒山寺舊碑〉,中文網址:豆瓣;
英文網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06630191/?_i=5562352CnnGv2x。查詢日期:2023年2月6日。
宋張即之《金剛經》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中文網址:墨品書法網,英文網址:www.shufa.cn。查詢日期:2023年2月6日。
《古筆手鑑—毫戦》本文51,中文網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畫像檢索,英文網址: 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59943,查詢日期:2023年2月12日。
日本《槐安居樂事》影印《宋名公翰墨冊》–尺牘:溪莊帖,中文網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畫像檢索,英文網址: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earch?q=%E5%BC%B5%E5%8D%B3%E4%B9%8B,查詢日期:2023年2月12日。
〈宋張即之寫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原題唐白居易書),中文網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英文網址:https://rbk-doc.npm.edu.tw/npmtpc/npmtpall?@@1467392805#JUMPOINT ,查詢日期:2023年2月14日。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雲端博物館」,英文網址:https://www.hcsartmuseum.com/authors/9577/,查詢日期:2023年2月21日。
張即之 Jin'gang jing 金剛經 Zhang Jizhi Diamond Sutra,中文網址: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網站名稱: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 英文網址: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collections/objects/36285, 查詢日期;2023年2月21日。
金運昌撰:〈張即之楷書佛遺教經卷〉,中文網址: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31798.html 查詢日期:2023年2月24日。
「閣環」,中文網址:域鑑古玩網,英文網址:https://www.mincang.net/news/1519303337357479938.html 查詢日期:2023年2月28日。
〔宋〕釋道燦:〈崇壽寺記〉,宋釋道燦撰,宋釋惟康輯:《無文印》第三卷記,(寺西甚次郎刊,貞享2年(1685))。中文網址:日本國會圖書館,英文網址:https://dl.ndl.go.jp/pid/2560008/1/43,查詢日期:2023年3月1日。
《御刻墨妙軒法帖》(四)冊 〈宋張即之書尊堂太安人劄〉,
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List/Index ,查詢日期:2023年3月2日。
《快雪堂法帖》(五)〈宋張即之與尊堂書〉,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6639&Dept=P,查詢日期:2023年3月2日。
「最明寺殿悟道後。師贈之助道頌五首」,《兀菴普寧禪師語錄》卷2 ,中文網址:CBEATonline;英文網址:(CBETA 2023.Q1, X71, no. 1404, p. 12c10 // R123, p. 24a11 // Z 2:28, p. 12c11),查詢日期:2023年3月27日。
《偃溪廣聞禪師語錄》卷2:「送蘭與樗寮張寺丞」,英文網址:(CBETA 2023.Q1, X69, no. 1368, p. 748b22-24 // R121, p. 300a2-4 // Z 2:26, p. 150c2-4) ,查詢日期:2023年3月27日。
南宋張孝伯行書《輦下帖》頁,中文網址:上海博物館;英文網址: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149610,查詢日期:2023年4月3日。
〈宋人畫《司馬光獨樂園圖》〉,中文網址:典藏臺灣,英文網址: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3/fb/9d.html,查詢日期:2023年4月9日。
〈張即之楷書度人經冊〉,中文網址:北京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28397.html,查詢日期:2023年6月1日。
張孝祥〈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中文網址:寧波美術館,英文網址:https://www.nma.org.cn/article/2022/07/22357.html,查詢日期:2023年6月17日。
〈宋拓李邕岳麓寺碑冊〉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
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934&Dept=P,查詢日期:2023年6月26日。
〔明〕〈董其昌論畫冊〉,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2601&Dept=P,查詢日期:2023年7月2日。
清鄭簠隸書軸,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533&Dept=P,查詢日期;2023年7月5日。
清鄭簠隸書五言聯,中文網址:故宮典藏資料檢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1324&Dept=P,查詢日期;2023年7月5日。
金農行書游禪智寺詩軸,中文網址:北京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32135.html?hl=%E7%A7%8B,查詢日期:2023年7月6日。
趙秉文〈追和坡仙赤壁詞運〉,中文網站: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網址: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2&Dept=P,查詢日期:2024年1月1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