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反思環境倫理學及其實踐
作者:戴慶華
作者(外文):Ching-Hwa Tai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冠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人間淨土人間佛教生態思想可持續發展目標星雲大師環境倫理學Pure Land on EarthHumanistic BuddhismEcological Philosoph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aster Hsing-YunEnvironmental 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今地球負荷已達極限,人類正面臨生態平衡崩壞的滅絕風險。使人們認識到,關鍵問題不只是生態環境的崩壞,更是人類生存的危機。本文旨在深入探討佛教經典的環境生態觀、祖師大德的觀點,到當代環境倫理學各流派的見解。同時,深入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環保與心保」主張及儒佛會通之影響,得以清晰地理解他在環境倫理學的立場和自然保護的生態觀,進而建立「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
此「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的建立,可提供一種融合東方智慧和現代環境倫理學觀點的新體系,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該思想係以「緣起、無常、業力、無我、平等及慈悲」為思想核心,具體發展出「我是佛、同體共生、身心淨化和地球人」的思想信念。進而以「發願與行佛、惜福與護生、戒律與利生、尊重與包容及應變和恆順」為思想實踐來應對未來挑戰,得在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層面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境界。
再以此思想體系對現代環境倫理學各流派進行批判與困境的反思與擴展研究,為環境倫理學開闢創新的見解與突破。最後,通過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環境倫理學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交叉對話及融合探索,以分析佛光山「蔬食環保行動」及「T-Earth森林復育」的內涵與思想依據,其層面涵蓋個人優化、環境生態、社會參與及經濟發展等。
透過本文《以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反思環境倫理學及其實踐》之探究,不僅能在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層面提供新的見解,同時彰顯出星雲人間佛教生態思想的整體價值,為當今環境生態與地球永續議題,提供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The Earth's current ecological burden has reached its limit, and humanity is facing the imminent risk of ecological balance collapse. This realization highlights that the crucial issue is not only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kind. This paper aims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und in Buddhist classics, the insights of venerable ancestors, an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ethics. Additionally, it conduct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his advoca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ner cultiv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ver-g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is research allows for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his stanc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his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nature conservation,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formulation of "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 provides a new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Eastern wisdom with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perspectives, making it an organic whole. This thought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ore principle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impermanence, karma, no-self, equality, and compassion" and further develops the belief in "I am a Buddha, coexistence with all be-ings, purification of body and mind, and being an Earthling." It is then practically applied through "aspiration and practicing Buddhism, cherishing blessings and protecting lives, upholding precepts and benefiting sentient beings, respecting and embracing, and adapting and being consistent" to address future challenges, thus construct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acros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Furthermore, this thought system is employed to critically considering and address the dilemmas in various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thics schools. It paves the way for in-novative insights and breakthrough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Lastly, through the cross-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of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ethic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Fo Guang Shan's "Vegetar-ian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 “T-Earth Reforestation Project”. It encom-passes facets of personal optimization, environmental ecology,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Ecological Ethics through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Practice”, not only can it offer new insights in the theoretical realm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but it also underscores the holistic value of Hsing-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is provides a novel pathway for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issu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future of the Earth.
一、經典/古籍
東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大正藏》第4冊,CBETA, T04, n.0210.
西晉·安公錄中闕譯今附西晉錄:《佛說菩薩睒子經》,《大正藏》第3冊,CBETA, T03, n.0174_001.
姚秦·失譯人名今附秦錄:《毘尼母經》第5卷,《大正藏》第24冊,CBETA, T24, n.1463_005.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 0475.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30冊,CBETA, T30, n1564.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CBETA 2023.Q1, T12, no. 389.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CBETA, T12, n0366_001.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CBETA, T9, n0262_001.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CBETA, T08, n0235.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CBETA, T14, n.0475_001.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CBEAT, T09, n0278.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CBETA, T02, n.0125.
梁‧真諦譯,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立義分第二》,《大正藏》第32冊。
隋·天台智顗(智者大師):《摩訶止觀》第5卷,《大正藏》第46冊,CBETA, T46, n1911_005.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藏》第1冊,CBETA, T01, n0080_001.
唐·三藏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7冊,CBETA, T07, n0220.
唐·三藏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CBETA, T08, n0251.
唐·三藏玄奘譯:《緣起經》,《大正藏》第2冊,CBETA, T02, n0124.
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CBETA, T11, n0310.
唐·三藏義淨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CBETA, T11, n0310.
唐·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CBETA, T10, n0279.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CBETA, T45, n1876_001.
唐·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CBETA, T48, no. 2008_001.
唐·知周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二,《卍續藏》第38冊,CBETA, X38, no.687.
唐·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CBETA, T19, n0945.
唐·般若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2,《大正藏》第 10 冊。
唐·黃檗斷際禪師:《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CBETA 2023.Q1, T48, no. 2012B.
唐·道宣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CBETA, T09, n0262_001.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CBETA, T10, n0293。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第17冊,CBETA, T17, n0779.
北宋·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第六卷,《大正藏》第51冊,CBETA, T51, n2078_006.
宋·廓庵和尚:《十牛圖頌》第一卷,《卍續藏》第64冊,CBETA, X64, n1269.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第39冊,CBETA, T39, n1799.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明河撰:《補續高僧傳》卷23,CBETA 2023.Q1, X77, no.1524.
清・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比丘書玉箋記:《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卷2,CBETA 2023.Q1, X60, no. 1116.
清·省菴法師:《省菴法師語錄》,CBETA 2023.Q1, X62, no. 1179.
民·印順大師:《成佛之道》,CBETA 2023.Q1, Y12, no.12.
譯者不詳:《法王經》,《大正藏》第8冊,CBETA, T85, n2883_001.

二、專著
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平:《叢林記憶-施韋澤醫生的人生傳奇》(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瑞香、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一生態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出版,2019年)。
太虛:《真現實論.宗體論》,載《太虛大師選集》中冊。
史懷哲(Schweitzer, Albert)著,陳澤環譯:《對生命的敬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版)。
永本法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高雄:佛光文化, 2020 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中正書局,2001年)。
布魯斯.立普頓(Bruce Ho Lipton)作,傅馨芳譯:《信念的力量》(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16年)。
自然資本學會編制:《靈山永續森林復育、土地修復自然資本變動表》(台北:自然資本學會,2022年)。
余謀昌:《生態哲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尚平:《人間佛教開啟「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高雄市:佛光文化,2022年)。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2013)。
佩珀(Pepper,D.)著,宋玉波,朱丹琼譯:《現代環境主義導論》(上海:格致,2007年)。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動物解放》(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林火旺:《倫理學》(新北市:空大,1997年)。
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NASA:去年全球1/4人遇破紀錄高溫 2021極端天氣事件一次看〉(環境資訊中心)。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第4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人間佛教論文集第4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第2冊》(高雄市: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生命的密碼〉,《人間佛教論文集第3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命學〉,《人間佛教論文集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第1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與自然生態(上)〉,《人間佛教論文集第5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人間佛教論文集第5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嫂大小乘佛教融合的開展〉,《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市:香海文化,2008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何處尋》(台北市:天下文化,2012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9.禪學與淨土》(高雄:佛光文化,2015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台北市:香海文化,2008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台北市:香海文化,2008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星雲大師:《阿含經與人間佛教》(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行佛篇》(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7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9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當代人心思潮》(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8.佛教與世學》(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第1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2.教理2》(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2.教用1》(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三)》(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阿彌陀經的管理學》(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10·佛光山開山故事·信徒之家》(高雄市: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222·百年佛緣 12·行佛篇 2》(高雄:佛光文化, 2017 年)。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365冊(高雄市: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第4冊(高雄:佛光文化,1991年)。
星雲大師:《星雲法語第10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星雲法語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1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5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華嚴經普賢十大願》(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第5冊.組織管理》(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隨堂開示錄第10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隨堂開示錄第1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環保與心保》,(舊金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2010年)。
星雲大師:《講演集第1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講演集第8冊.禪學與淨土》(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紀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市:佛光文化,2016年)。
約翰(John Harwood Hick)著,蔡怡佳譯注:《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台北市:聯經,2013年)。
徐崧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版,1999年)。
海德格爾著,宋祖良譯:《海德格爾的技術題及其他文章》 (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納什:《大自然的權利》(山東:青島出版社,1999 年版)。
培恩(Richard L. Payne)主編,梁永安譯:《多少才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新北市:立緒文化,2012年)。
崔永和等著:《走向後現代的環境倫理》(北京:人民,2011年)。
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郭旭:〈應機之融和― 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 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2019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9年)。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傅偉動:《從傳統到現代一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傳》(江西:人民出版,1995年版)
業露華:《中國佛教倫理思想》(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0年)。
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杜保瑞、黃國清、 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作者:《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12冊)》(高雄市:佛光文化,2022年)。
程恭讓:〈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
程恭讓:《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高雄市:佛光文化,2022年)
程恭讓:《星雲大師全集 340-34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1-4》(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馮滬祥著:《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概論上冊》(新北市:大開資訊,2011年)。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概論下冊》(新北市:大開資訊,2011年)。
楊通進:《走向深層的環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溫茨(Wenz,P.S.)著,宋玉波,朱丹琼譯:《現代環境倫理》(上海:上海人民,2007年)。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第2冊》(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
滿義法師:《星雲學說與實踐》(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
綠色公益基金會編:《綠.蔬食評鑑指南》(台北:綠色公益基金會,2022年)。
綠色公益基金會編:《VEG100倡議計劃手冊》(台北:綠色公益基金會,2023年)。
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 年)。
學愚主編:《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戴斯·賈丁斯著,林官明、楊愛民譯:《環境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羅爾斯頓,楊通進譯:《環境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90年8月)。
龔曉康:《佛教與現代西方環境倫理學的比較研究》(台北:巴蜀書社,2003年)。
Albert Schweitzer 阿爾伯特·史懷哲著,孫林譯:《文明與倫理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
Aldo Leopold,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47.
Andrew Light, “The Urban Blind Spot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Spring 2001).
B. Devall and G. Sessions. “Deep Ecology”, Salt Lake City, Utah: Gibbs. M. Smith., 1985, p.70。
Bryan G. Nor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 summer, 1984).
Bryan Norton, “Urging Philosophy to become Practical”, in Frederick Ferre and Peter Hartel (eds.),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ory meets Practice (Athen,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4).
C. R. Darwin,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N. Y., J. A. Hill and Company, 1904.
D.Simonnet 著,方勝雄譯:《生態主張》(台北:遠流,1989年)。
David Pepper,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Deutsch, "A Metaphysical Grounding for Nature Reverence: East-Wess.".
Devall, Bill & Sessions, George. “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 Salt Lake City: Peregrine Smith Books, 1985.
Dorothy Dinnerstein, “What does feminism mean? Women & Environments”, 1989.
Emily Baker and Michael Richardson, eds.,: “Ethics Applied”, edition 2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9.
Eugene Hargrove, “Urging Environmentalists to Become Philosophical”, in Frederick Ferre and Peter Hartel (eds.),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ory meets Practice.
Francoise d ‘ Eaubonne, “Le Feminisme ou la Mort”, 1974.
George Edward Moore, “The Conception of Intrinsic Value”, in Philosophic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and and Kegan Paul,1922
Graffin, Susan, “Woman and Nature: The Roaring Inside Her”, 1978.
GSSB:Consolidated Set of the GRI Standards 2021 (Glob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GSSB) ,2021/10)。
H. Rolston,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Natural World" , Environmental Ethics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John Baird Callicott, “Beyond the Land Ethics: More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John Baird Callicott, “In Defense of Land Ethic: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John Seed, "Anthropocentrism" in Devall & Session, Deep Ecology.
Karen J. Warren,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2000.
Karen J. Warren,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 1990.
Lori Gruen, "Animals." ed. Singer, A Companion ot Ethics.
Michael Walzer, “Just and Unjust War: 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 Basic Books, Inc., 1977.
Naess, “Ecology, Community and Lifestyle: Outline of an Ecosoph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Noam Mohr, “A New Global Warming Strategy: How Environmentalists are Overlook-ing Vegetarianism as the Most Effective Tool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n Our Lifetimes”, EarthSav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AUG 2005.
Paul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 Routley and V. Routley , “Against the Inevitability of Human Chauvinism” , in R. El-liot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Oxford Univesity Press, 1995.
Report of Development,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26 August– 4 September 2002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ales No. E.03.II.A.1 and corrigendum), chap. I, resolution 2, annex.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3–14 June 1992, vol. I,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ales No. E.93.I.8 and corrigendum), resolution 1, an-nex I.
Richard Watson, “The Identity Crisi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in Don Marietta and Lester Embres (eds.),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m, Ro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5.
Roderick Frazier Nash.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9.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New Woman, New Earth”, 1975.
Secretary-General of UN/DESA, “Taking Stock of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8”, New York, 2015.
Susan J. Armstrong, Richard G. Botzler,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1993, McGraw-Hill, Inc.
Tom Regan,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р. 243.
WCED commission,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1987.

三、期刊論文
于君方:〈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傅偉動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一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心性論研探〉,《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1993年)。
方立天:〈從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看傳統與現代的轉換〉,《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6 年 06 期)。
王欣:〈人間佛教包容的智慧〉,《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3期(高雄:人間佛教研究院,2021年5月)。
王從恕:〈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第241期(2001年7月)。
王雲霞、李建珊:〈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應用倫理學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
王國亮:〈佛教動物倫理論析―兼論星雲大師的動物保護思想〉,《2019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2021年)。
李聖俊:〈星雲大師人間淨土之語境意涵與弘化界域〉,《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0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0年11月)。
李賢中:〈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三期(2015年3月)。
林朝成:〈基進生態學與佛教的環境關懷〉,《弘誓院訊》第60期(2003年8月)。
星雲大師:〈我是佛〉,《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4期(高雄:人間佛教研究院,2021年4月)。
星雲大師:〈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普門學報》第三期(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2001年)。
洪如玉:〈深層生態學內涵探究及其教育蘊義〉,《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第31卷第2期(2014年)。
孫國柱:〈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 ― 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十八期。
馬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5期(2021年9)。
張文良:〈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3期(2023年)。
許宗興,〈孟子性善論解析〉,《華梵人文學報》第四期。
許宗興:〈「中國生命哲學」的範疇論〉,《華梵人文學報》第八期(2007年1月)。
渥威克.福克斯:〈深層生態學:當代的新哲學〉,《生態學者》第十四期(1984年)。
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杜保瑞、黃國清、 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作者:《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12冊)》(高雄市:佛光文化,2022年)。
程恭讓:〈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
程進發:〈人間佛教之生態復育倫理學〉,《玄奘佛學研究》第12期(2009年9月)。
程進發:〈佛教與西方環境倫理學之整體論的對比—以深層生態學為例〉,《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2006年)。
楊通進:〈應用倫理學與道德哲學之異同〉,《河北學刊》第1期(2005年)。
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 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
楊森旺:〈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2021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高雄:佛光文化,2022年)。
雷根:〈關於動物權利的激進的平等主義觀點〉,《哲學譯叢》第4 期(1999年)。
趙敬邦:〈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啟示〉,《應用倫理評論》第51期(2011年)。
墨迪:〈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哲學譯叢》第2期(1999年)。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
賴賢宗:〈天台佛學與生態哲學〉,《玄奘佛學研究》第二期(2005年1月)。
覺培法師:〈「不忍眾生苦」是為戒律之首〉,《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2期(2022年)。
釋昭慧:〈「深層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解構〉,《法印學報》第六期(台灣:佛教弘誓學院,2016年)。
釋昭慧:〈佛教與生態哲學〉,《哲學雜誌》第三十期(1999年10月)。
Brian K. Steverson, Ecocentrism and Ecological Model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vol 16, no.1, (Spring 1994).
Holmes Rolston , Is There an Ecological Ethic?, Eth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Joseph Poore and Thomas Nemecek (2018). https://ourworldindata.org/environmental-impacts-of-food,2023/11/30擷取。
Kopfmüller. J, Sustainability. Campus Verlag GmbH, Frankfurt/Main (2006).
Naess.Arne,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ical Movement Inquiry 16 (Spring 1973).
Rosemarie Tong and Tina Fernandes Botts, 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Vol. 32, No. 3.
Wiliam C. French, Against Biospherical Egalitarian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vol.17, no.1, (Spring 19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