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歷史課程綱要之研究(1987-2018)--以國民教育權的概念為中心
作者:林純如
作者(外文):LIN, CHUN-J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方德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歷史教育歷史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國民教育權history educationhistory coursethe domain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citizen educational righ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我國自解嚴後國民教育權的發展、在國民教育權發展過程中,歷史課程綱要的發展脈絡與變革,以及課程綱要研發與審議機制的演變,並反思我國歷史課程的未來方向。主要之研究對象為臺灣1987年解嚴後發布或實施之國民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與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究方法係採文件分析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發現臺灣在教育或歷史課程發展上,是逐漸往國民教育權的光譜上移動,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如下:
一、臺灣戒嚴時期因國家時處威權時期,對於言論與出版自由的嚴格控制,因此在教育上,由國家主導一切教育事務與教育內容;解嚴後,因政治解禁,且受國外教育思潮的影響,在《教育基本法》制定施行後,臺灣的教育從由國家主導一切教育內容,逐漸往以人民為主體思維的國民教育權方向發展。
二、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的教育目標或課程目標,從解嚴前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操的培養,到逐漸重視學生的身心、潛能發展,具有發展性;在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解決問題等能力上,顯見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的延續性。
三、在課程的規範性上,1985年及1994年歷史課程標準的教材大綱是教科書編撰與教師教學的依據,在課程鬆綁與教師專業自主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提供教師教學更大彈性空間。
四、《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逐漸朝向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本質能力方向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規劃了歷史第二層次概念的因果、證據、多重觀點、探究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在歷史教育意涵轉變下,顯示歷史課程是朝向國民教育權的方向發展。
五、解嚴後,人民自主意識抬頭,強化臺灣意識,199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認識臺灣歷史篇,翻轉了原來本國史僅有中國史教材的歷史課程內容,呈現國家教育權新的文化霸權。
六、歷史課程目標與學習表現逐漸朝向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學習內容呈現多重觀點、尊重差異,是以學生學習為思考的設計,符合國民教育權的特徵。
七、在教育內容的決定權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審議相關組織,其人員的組成來源多元,尤其是學生代表的加入,並在研發的過程中透過諮詢會議、公聽會、網路論壇等方式,廣納意見,符合國民教育權的特徵之多元參與。
依據上述研究所得結論針對臺灣的教育未來能更加落實國民教育權上,對於課程綱要研修與審議機制、歷史課程、歷史教學及未來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
A Study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the Junior High School (1987-2018):Focus on the Concept of Citizen Education Righ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in Taiwan after the lifting ofmartial law, the historical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developing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review mechanism. Additionally, the study aims to reflect on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aiwan's history curriculum. The main focus of theresearch is on the national junior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domain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implemented or released inTaiwan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ocument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indicate that Taiwan's education and histor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the spectrum of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an be summarizedas follows:
1.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 due to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rewas strict control over freedom of speech and publication. Consequently, thestate dominated all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content. After the lifting ofmartial law, with the political restrictions lifted and influenced by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rends, especially following the enactment of the" EducationalFundamental Act", Taiwan's education transitioned from state dominance inall educational matters to gradually developing towards a direction thatemphasizes the people as the subject of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2.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objectives, from the cultivation of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before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gradually shifted towards emphasizing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potential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isprogression is developmental.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ies incritical thinking, value judgment, and problem-solving, the continuity of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guidelines is evident.
3.In terms of curriculum regulations, the material outlines of the 1985 and 1994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served as the basis for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teacher instruction. With the loosening of curriculum constraints and increasedteacher professional autonomy, "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12-Year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provide teachers with greaterflexibility in instruction.
4.The competency indicators in the " Grade 1-9Curriculum Guidelines " are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cultivating students' essential abilities in the history subject. The " 12-Year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 plan learning content andperformance in the second-level concepts of history, including causality,evidence,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inquiry. Amid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ignificance of history education, it is evident that the history curriculum isevolv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5.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ere was a rise in people's self-awareness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The 1994 national junior schoolcurriculum standard's section on understanding Taiwanese history overturned theprevious focus solely o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curriculum, presenting a newcultural dominance in state power.
6.History curriculum goal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gradually moved towardscultivating students' historical disciplinary abilities, presenting multipleperspectives, respecting differences, and designing learning with studentreflection,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7.In terms of the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over educational content, thetraining and review-related organizations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12-Year Basic Education for The Domain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have a diverse composition of personnel, with a notable inclusion of studentrepresentatives.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pinions are activelysolicited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consultation meetings, public hearings,online forums, and more. This approach alig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diverse participati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right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aiwan'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ofurther solidify citizen educational rights, proposing relevant suggestionsconcer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review mechanisms, history curriculum,history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dditionally, a reflection on the purposeof history education will be provided.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9)。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中文百科。https://www.newton.com.tw/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95%99%E8%82%B2%E5%AE%97%E6%97%A8%E5%8F%8A%E5%85%B6%E5%AF%A6%E6%96%BD%E6%96%B9%E9%87%9D
中華民國憲法(1947,1月1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5,6月10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2
中學法(1932,12月24日)。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8%AD%E5%AD%B8%E6%B3%95
方德隆(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與審議歷程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98,56-78。
方德隆(2020)。臺灣課程審議制度運作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46-56。
王日吟(2011)。臺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1945-2011)〔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ux5kpx
王仲孚(1997)。歷史教育論集。商鼎文化出版社。
王仲孚(2003)。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海峽學術。
王任光(1996)。信仰與史學:王任光教授歷史著作。稻禾出版社。
王明珂(2015)。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允晨文化。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教育研究集刊,45,139-172。
王愛君、林純如、鄭秀蘭(2005),高雄市九十一至九十三學年度國中社會領域教學現況分析,載於高瑞明、陳武雄、潘春龍(主編),學習.行動.反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5教育論壇論文集(頁206-232)。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王鳳蘭(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社會價值觀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施行之認知判斷〔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86v87f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時報文化。
甘懷真(2006)。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臺大。    
立法院公報處(2005,10月17日)。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4(57),3439號,33-59。https://lis.ly.gov.tw/ttscgi/lgimg?@xdd!cec9c7c7c8cacdc9cece81c6cbcac8cfcfc4cfcfccccc4cfcfcac6
立法院公報處(2005,4月8日)。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公報,94(20),3402號。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9cfcecfc8cfcec5cecdcfd2cecdcd
朱美珍、何思瞇、李麗玲、陳國川、陳豐祥、鄧毓浩(2020)。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國家教育研究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第一期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c)。第二期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d)。第四期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英時(1987)。史學、史家與時代。在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頁193-201)。華世出版社。
余書麟(1969)。國民教育與憲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余書麟(1973)。釋國民教育權。國教世紀,8(12),2-9。
余書麟(1978)。國民教育權。台灣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吳培源(2006)。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28-41。
吳清山(2008)。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心理。
呂金玲(2001)。從國民教育權及競爭績效分析教育券政策〔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tfm353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1-24。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52639/%E9%AB%98%E4%B8%AD%E8%AA%B2%E7%A8%8B99%E8%AA%B2%E7%B6%B1.pdf
李遊博(2016,11月29日)。這次不黑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審委員出爐。風向新聞。https://kairos.news/57923
李聰明(1999)。教育基本法釋義。文化大學出版部。
杜正勝(1988)。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民國七一年至七五年)。漢學研究通訊,7(1),1-7。
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三民書局。
杜維運(1989)。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
邢泰釗(2003,2月28日)。憲法上的權利與義務(四)教育權。台灣法律網。https://www.lawtw.com/archives/310249
阮瑋飴、范熾文(2016)。學生參與課綱審議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0),63-66。
周志宏(1994a)。人民受教育權利與義務的再認識。載於薛化元與周志宏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19-26)。稻鄉。
周志宏(1994b)。兒童的學習權與受教育之權利。載於薛化元與周志宏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31-33)。稻鄉。
周志宏(1996)。「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周志宏(1999)。第十單元: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周煊惠(2017,06月19日)。社會新課綱曝光 聚焦台灣、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新頭殼。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b7eb989fd7d2b3f13eb7e7a9c61c0f62ba6bab20169a6ce0bac21f5d86532abb
孟建國(2022,8月12日)。中國「鎖台」軍演適得其反?。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20812/china-taiwan-drills-economy-military/zh-hant/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五南。
林依瑾(2020)。從審議民主觀點探討108課綱審議之經驗〔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林純如、王愛君(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七上教科書之初探,載於黃金池、戴淑芬、江滿堂(主編),學習.行動.反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2教育論壇成果彙編(頁266-319)。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林純如、王愛君(2003)。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七年級教科書分析,載於黃金池、戴淑芬、江滿堂(主編),學習.行動.反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3教育論壇成果彙編(頁255-324)。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林純如、王愛君、韓菊美(2003)。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七年級教科書分析,載於黃金池、戴淑芬、江滿堂(主編),學習.行動.反思—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3教育論壇成果彙編(頁325-348)。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林純如、丘愛鈴(2019)。符合適性教育理念之自主學習案例對十二年國教的啟示。台灣教育,719,67-76。
林純如、藍偉瑩(2020)。教師培力與專業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與問題。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四輯(頁173-191)。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林逸棟(2019)。我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審議模式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灣學生書局。
林慈淑(2023)。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三民。
林曉雲(2017,7月4日)。12年國教社會領綱 中國史列東亞脈絡討論。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15886
林曉雲(2018,8月11日)。高中歷史新課綱 專題取代通史。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23540
林曉雲(2018,8月20日)。社會領綱召集人張茂桂:新歷史課綱 走向和解的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25849
金仕起(2017,8月4日)。12年國教社會領綱成員現身說法:歷史新課綱有哪些突破性的嘗試?。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426
姚從吾(1987)。近代歐洲歷史方法論的起源。在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頁193-201)。華世出版社。
施正鋒(2014)。歷史教育、轉型正義及民族認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4),1-25。
洪承宇(2023)。鬆動校園權力關係:《教育基本法》與四一○教改後的學生權利甦醒與賦權。教育研究集刊。69(4)。87-119。
洪詠善(2019)。台灣課程改革脈絡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學報,47(1),49-69。
洪詠善(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發展歷程及關注課題之分析與展望。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3),9-33。
洪詠善主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高明士(2009)。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歷史教育,14,21-34。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中分組審議會2018年度第18次會議紀錄(2018,5月26日)。https://shs.k12ea.gov.tw/site/ccess/category?root=147&cid=174&page=1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中分組審議會2018年度第21次會議紀錄(2018,6月2日)。https://shs.k12ea.gov.tw/site/ccess/category?root=147&cid=174&page=1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中分組審議會2018年第11次會議紀錄(2018,3月31日)。https://shs.k12ea.gov.tw/site/ccess/category?root=147&cid=174&page=2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中分組審議會2018年第12次會議紀錄(2018,4月14日)。https://shs.k12ea.gov.tw/site/ccess/category?root=147&cid=174&page=1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國中分組審議會2018年第13次完整發言資料(2018,4月14日)。https://shs.k12ea.gov.tw/public/ccess/html/2199_speak.html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2016,7月20日)。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251
高級中等教育法(2021,5月26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60043
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設置與運作要點(2012,12月26日)。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958#lawmenu
國民政府(1929)。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引自中文百科uhttps://www.newton.com.tw/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95%99%E8%82%B2%E5%AE%97%E6%97%A8%E5%8F%8A%E5%85%B6%E5%AF%A6%E6%96%BD%E6%96%B9%E9%87%9D
國民教育法(2023,6月21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3,12月6日)。臺灣PISA國際評比大躍進 教育體系挺過疫情 獲評「具備韌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中心。https://alumni.ntnu.edu.tw/ActiveMessage/MessageView?itemid=3054&mid=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工作手冊。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9/6dca241b-8efd-4b67-bf57-410cacdfd6c1.pd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8月20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總綱解析與實施準備簡報。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3月24日)。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問句使用之會議脈絡與他國課綱案例說明。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3月2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草案)研修說明。
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運作要點(2022,12月13日)。教育部主管法規資料系統。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Source.aspx?id=GL001412#lawmenu
國家教育研究院組織法(2010,12月8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00100
國家語言發展法(2019,1月29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張元(2014)。在大學的第一堂歷史課談歷史是什麼。https://ocw.nthu.edu.tw/ocw/upload/115/news/%E3%80%90%E5%BC%B5%E5%85%83%E6%95%99%E6%8E%88_%E8%B3%87%E6%B2%BB%E9%80%9A%E9%91%91%E8%BC%94%E5%8A%A9%E6%95%99%E6%9D%90%E3%80%91%E5%9C%A8%E5%A4%A7%E5%AD%B8%E7%9A%84%E7%AC%AC%E4%B8%80%E5%A0%82%E6%AD%B7%E5%8F%B2%E8%AA%B2%E8%AB%87%E6%AD%B7%E5%8F%B2%E6%98%AF%E4%BB%80%E9%BA%BC.pdf
張建成(2000)。國民教育權。教育大辭書。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50eeb0e4656d2e26230bad952df5ab45/?startswith=zh&seq=1
張茂桂專訪,張益勤整理(2017年,7月17日)。張茂桂談社會領綱:為什麼要把中國史放在「東亞脈絡」中來理解?。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593
張益勤(2017,7月17日)。專訪社會科課綱召集人張茂桂,7個關於社會科新課綱你該知道的事。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592
張健群(2007)。我國教育權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7。67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7/67-23.htm
張清良(2004)。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aptbv7
張榮芳(1990)。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中古史研究論著選介(上)。漢學研究通訊,9(1),1-4。
教育基本法(2013,12月11日)修正公布。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1948a)。修正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40年頒行,1941年公布修正初級中學勞作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1948b)。修訂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48年頒行)。民生印書館。
教育部(1952)。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1955)。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55年公布)。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83年公布)。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6)。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85年公布)。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1994年發布)。教育部。
教育部(1999)。新舊課程比較。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site/9/ckfile/92/%E6%96%B0%E8%88%8A%E8%AA%B2%E7%A8%8B%E6%AF%94%E8%BC%83.pdf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總綱(教育部2000年發布,2001年實施)。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3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4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研究發展小組設置及運作要點。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Search.aspx?LawID=A040080081024500-1011226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https://sites.google.com/a/cyhs.tc.edu.tw/whole/95whole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36/67053.pdf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E6%99%AE%E9%80%9A%E9%AB%98%E4%B8%A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pdf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cirn.moe.edu.tw/WebNews/details.aspx?sid=11&nid=1402&mid=50
教育部(2016,5月21日)。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教育部即時新聞。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BC5C59823F2CDE2B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7799/68319.pdf
教育部(2020,6月3日)。教育部邀請學生代表參與高級中等以下課程審議 開放登記擔任遴選委員或候選人。教育部即時新聞。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400C3A5EE699BBA
教育部(2022,11月6日)。歷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2632&q=1&word=%E6%AD%B7%E5%8F%B2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1,10月4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宣講簡報第八版。
梁姍樺(2015,8月28日)。學生未納入課審會 反課綱學生4訴求抗議。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63809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0)。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公司。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五南。
許育典(2022)。108課綱的法律性質與審議程序。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5(1),1-21。
許育典、許文耀(2018)。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審議程序的正當行政程序要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2),1-24。
許育銘(2006)。站列法庭的歷史學:家永三郎與日本教科書審定訴訟之研究。東華人文學報,9,251-282。
許秋萍(2005)。我國民間教育利益團體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許誌庭(2005)。一九九0年代臺灣教育改革論述形構中的權力/知識與主體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眾文圖書。
陳又慈(2020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於課程審議過程之論述分析。〔未發表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陳又慈(2020b)。課程審議制度轉變的背景與規範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26-31。
陳至中(2023,12月6日)。台灣學生PISA、ICCS國際評比表現優異 潘文忠歸功108課綱。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2060259.aspx
陳玟樺、劉美慧(2018)。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反思我國學生參與課綱審查之重要課題。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4),1-45。
陳珈米(2022)。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審定制度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陳雅貞(2012)。論中小學生教育權與救濟之權利-兼評釋字684號解釋。致理法學,11,35-52。
陳雅貞(2013)。從受教育權觀點檢視日本與台灣之義務教育制度。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75-89。
陳寶山(2010)。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47-74。
陳顯武、謝建新(2012)。論Robert Alexy對主觀基本權利之規範邏輯上之建構。國家發展研究,11(2),85-124。
彭富源(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曾大千(2003)。論教育基本權的內涵與功能。國家政策論壇,6(1),63-92。
游振鵬、王逸慧(2008)。教育利益團體之意識型態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訂過程的權力運作。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8,121-141。
鈕文英(2020)。論文夢田耕耘實務。雙葉書廊。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林本炫(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業強。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師大書苑。
黃秀政(1998)。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訂與教材編寫,載於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頁1-18)。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黃俊傑(1981)。歷史的探索。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黃俊傑(2006)。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大學。
黃俊傑編(2003)。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大出版中心。
黃政傑(1990)。課程。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增訂版第四刷,341–363頁)。師大書苑。
黃政傑(2016)。評中小學課綱審議機制的修法方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 45-52。
黃政傑(2020a)。中小學課綱研修審議問題分析。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1),129-155。
黃政傑(2020b)。評課綱研修審議的政治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7。
黃舒芃(2006)。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16,1-43。
黃進興(2009)。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三民書局。
黃漢文(2011)。臺灣國小歷史課程的變遷與兒童歷史記憶之研究─以1949年以後之臺灣地區國小社會科為範圍〔未發表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kq7zkp
楊秀菁、洪詠善(2016)。挑戰與回應:課綱研修機制的建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與教育:從理論到實踐(頁243-285)。學富文化。
楊國揚、張茂桂、張懿婷、陳亭潔、黃春木、楊秀菁(2018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  課程綱要發展。教科書研究,11(1),101-124。
葉子綱(2017,8月15日)。實踐國民學習權 潘文忠:以學習者為中心。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708150128.aspx
葉興華(2020)。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審議歷時論審議之運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40-45。
董保城(2016)。課程綱要資訊公開與正當行政程序之探討。法令月刊,67(9),25-52。
廖政凱(2006)。1988-2004英國國定課程變革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甄曉蘭、王立心(2012)。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學,15(4),73-99。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23,12月6日)。PISA歷屆學生表現。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224&mid=16824
蒲慕州(2009)。西洋上古文化:探索與反思。三民書局。
賓靜蓀、邱紹雯(2021)。教育部長潘文忠|培養共好素養,別再說「孩子還小不懂」。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851
劉性仁(2022,4月23日)。劉性仁觀點:從民族主義看俄烏衝突。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295040?mode=whole
劉源俊(2018)。論課程審議制度。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57-162。
歐用生(2011)。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的課程史分析。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277-291)。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沛蓉(2019)。制度變遷與教育改革之探討-我國高中課綱個案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五南。
蔡清田(2022)。國民教育中小學課程綱要修訂的評議與展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1(10),1-5。
蔡蔚群(2018,8月20日)。歷史教學中的編年、脈絡與時序。自由評論網。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25828
蔣淑如(2022)。拆解國中課綱史觀與歷史教科書的性別論述〔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鄭崇趁(2006)。我國國民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2,1-22。
鄭雅云(202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課程綱要研修委員對課程綱要審議滿意度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nn88y4
蕭憶梅(2009)。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14,87-102。
親子天下(2023,12月11日)。臺灣學生PISA評比大躍進,108課綱實施後創歷年最佳成績。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747
錢穆(1987)。國史大綱。臺灣商務印書館。
薛化元(1990)。教師地位與權力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載於薛化元與周志宏(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1-8)。稻鄉。
薛化元(1997)。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律師雜誌,210,19-29。
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家權力與教育內容—以國民中、小學為中心。載於薛化元與周志宏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75-108)。稻鄉。
薛雅慈(2020)。學生參與課程審議的理念溯源:民主教育中的「學生權利」視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32-39。
簡宏江(2006)。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蘇麗春(2005)。論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歷史基礎。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1,1-26。
蘇麗春(2008)。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外文部分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ed.Verso.
Anderson, P.(2000)。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74)
Apple,M. W. (1982).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education:Essays on class, ideology, and the state. Routledge&Kegan Paul.
Apple, W. M.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Routledge.
Arnold, H.J.(2008)。歷史之源(李里峰譯)。譯林。
Birkland, T. A. (2001). An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y process : theories, concepts, and models of publicpolicy making. M. E. Sharpe, Inc.
Carr, H. E.(2001). What is history? : With a newintroduction by Richard J. Evans. Palgrave. (Original workpublished 196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WelshOffice [DES/WO].(1987).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5-16: A consultation document.          https://education-uk.org/documents/des/nc-consultation.html
Easton,D. (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65年)
Eisner, W. E. (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郭禎祥、陳碧珠譯)。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
Evans,J. R. (2008)。前言:今日,何謂歷史?。在David Cannadin(編),今日,何謂歷史?: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頁23-56)。立緒。
Evans, J. R.(2014)。導論。在Carr,H. E.,何謂歷史?(頁15-56)。五南。(原著出版於1961)
Fernández-Armesto, F. (2008)。跋:今日,何謂歷史?。載於DavidCannadin(主編),今日,何謂歷史?: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頁309-333)。立緒。
Kumar,R. (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年)
Lee, P. (2012)。What Kind of Past Should StudentsEncounter in School?載於張元與蕭憶梅(主編),學生如何學歷史?:歷史的理解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臺灣學生書局。
McNeill, W. H. (1985). why study history.         https://www.historians.org/about-aha-and-membership/aha-history-and-archives/historical-archives/why-study-history-(1985)
Neuman, W. L.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年)
OECD.(2005年5月27日).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COMPETENCIES.https://www.oecd.org/pisa/definition-selection-key-competencies-summary.pdf
Shapin, S. (2016)。科學革命:他們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他們用知識做什麼(林巧玲、許宏彬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年)
UnitedNations. (1948).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Human Rights. 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
UnitedNations. (1989).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of the Child. https://www.unicef.org/child-rights-convention/convention-text
Wineburg, S. (2001). Historical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Templ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