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意識的本質與流變—王令繪畫創作論述
作者:王令
作者(外文):Wang, L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指導教授:孫翼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水墨膠彩意識異識心識虛實幻相Inkglue paintingconsciousnesstranscendental awarenessawarenessvirtual-realillusory appearanc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為筆者在歷經了世界性疫情與科技化時代的轉變下,對於內心與觀者之間連結的一種反思,在意識流變的當下會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創作經驗與對生命歷程的梳理。試圖利用複合性的創作,研究膠彩與水墨間融合的可能性,藉由文本研究出意識存在性並獲得認知與啟發,進而探討心識與創作的關係。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以意識中的虛實幻相作為切入點,探究心識的存在性,將東西方哲學相關理論探討解析,並在心識存在探討的過程中尋找重構自身的藝術場域。第三章透過心識的審美思維,梳理出心識美學哲思境意與相關藝術表現,並進一步求證出真實與虛幻的表徵意義。第四章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筆者以「虛實幻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因認識真虛方知真實,故以意識哲學思維內涵理念作為個人創作思維,並利用「虛實」與「幻相」塑造出創作軌跡。第五章為筆者創作實踐,共分為三個部分,《異生幻相》、《異視異識》、《心意視界》三個子題,圍繞著意識的剖析,並用內省的態度分析並檢討作品。第六章結論部分,說明在研究以「意識」為主的創作過程中,經過文獻探討與相關佐證,分析出意識中包含了心識與異識,當意識去除了異識影響後,經過沉澱與淨化,最終能達到心識的境界。最後總結並檢討創作研究的過程、成效與所遇之問題,並期望能在探討意識的研究過程中,得到人生的創作新方向。
This article is a reflection by the author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ner thoughts and observers after experiencing the global pandemic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era. It explores how the shift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bring about a different creative experience and a reevaluation of life experiences. The attempt is made to utilize a complex form of creation, investigat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blending glue painting and ink, studying th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ext, gaining cognition and inspiration,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on.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scope, limitations, and provides definitions of terms. Chapter 2 delves into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using the illusions in consciousnes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It analyzes relevant theories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and seeks to reconstruct the artistic domain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existence. Chapter 3, through the aesthetic thinking of consciousness, organizes the aesthetics of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related artistic expressions, and further verifies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using "virtual-real illusions" a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true illusion, the author incorpo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consciousness into personal creative thinking, shaping the creative trajectory of "virtual-real" and "illusory appearances." Chapter 5 presents the author's creative practic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Differences arise Illusions," "Different visions and Knowledge," and "Mindful Vision." These revolve around the analysis of consciousness, with a reflective attitude to analyze and review the artworks. Chapter 6 concludes the research, explaining that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sciousnes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evant evidence, it is analyzed that consciousness includes awareness and transcendental awareness. When consciousness remove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 awareness, after sedimentation and purification, it can ultimately reach the realm of awareness. The chapt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process, effectiveness, encountered issues of the creative research, and hopes to discover new creative directions in lif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一、中文專書
丁一夫、李江琳,《智慧之海》,新北市:聯經,2018。
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臺北市:商周,2017。
方東美,《方東美全集》,臺北市:黎明文化,2004。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市:東大,2014。
王令中,《藝術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視覺心理學》,北京:人民美術,2011。
王守仁,《傳習錄》,新北市:廣文書局,1994。
王財貴編訂,《孟子》,新北市:久成,1998。
江心力,《中國哲學史》,臺北市:聯經,2011。
朱景玄 ,吳企明校注,《唐朝名畫錄校注》,安徽:黃山書社,2016。
朱良志,《石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7。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6。
朱青生,《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市:臺灣學生,1990。
吳建攝影,《敦煌佛影》,臺北市:藝術家,1998。
李勉註譯,《管子今注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
宋常星註解,《道德經講義》,臺北市:東大圖書,2015。
余劍華編著,《中國歷代畫論大觀》,南京:江蘇鳳凰美術,2017。
吳冠中,《吳冠中藝譚──大家縱論》,臺北市:崧燁文化,2023。
宗白華,《宗白華講美學》,成都:四川美術,2019。
林建德,《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20。
林文欣,《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臺北市:八方,2021。
柳沙編著,《設計藝術心理學》,北京:清華大學,2006。
胡明哲編著,《岩彩畫藝術》,黑龍江:黑龍江美術,2001。
洪裕宏,《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臺北市:時報文化,2016。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臺北市:蕙風堂,200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1966。
徐復觀,《石濤之一研究》,北京:九州,201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台灣學生,1993。
徐鋼編,《跨文化齊澤克讀本》,上海:上海人民,2011。
孫建平編,《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北京:中華書局,2016。
韋賓,《唐朝畫論考釋》,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7。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1。
張法,《西方當代美學的全球化面相:1960年以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7。
張郁乎,《畫史心香》,北京:北京大學,2010。
陳瑞文,《德勒茲與藝術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三民,2013。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1991。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2021。
葉朗編,《觀・物:哲學與藝術中的視覺問題》,北京:北京大學,2019。
彭孟堯,《心與認知哲學》,臺北市:三民,2011。
彭孟堯,《形上學要義》,臺北市:三民,2013。
楊小濱,《感性的形式》,臺北市:聯經,2012。
道濟,《石濤畫語錄》,北京:人民美術,2016。
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2011。
劉桂榮,《徐復觀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2007。
劉耀中、李以洪,《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北京:東方,2004。
蔣采蘋,《中國畫顏料與重彩畫技法》,北京:人民美術,2021。
蔣采蘋,《中國畫材料應用與技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9。
賴宗賢,《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2009。
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市:新文豐,2015。
豐子愷,《豐子愷美術講堂:藝術欣賞與人生的四十堂課》,臺北市:臉譜,2008。
釋東初,《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市:法鼓文化,2015。
釋果如,《禪門輕叩》,新北市:大千,2011。
釋聖嚴,《禪與悟》,臺北市:法鼓文化,2016。
釋聖嚴,《拈花微笑》,臺北市:法鼓文化,2018。
釋繼程,《練心功夫》,臺北市:法鼓文化,2011。

二、翻譯類書
小池龍之介,何啟宏譯,《不思考的練習》,臺北市:究竟,2012。
丹增嘉措,陳琴富譯,《開啟智慧的第一堂課》,新北市:布波,2005。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lement Dennett,蘇德超等譯,《意識的解釋》,北京:中信,2022。
丹納H.A.Taine,傅雷譯,《藝術哲學》,天津:天津人民,2020。
文森特・里奇Vincent B. Leitch,朱剛等譯,《21世紀的文學批評:理論的復興》(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Renaissance),南京:南京大學,2021。
田中正人,卓惠娟譯,《哲學超圖解》(Tetsugaku Yougo Zukan),新北市:野人文化,2015。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孫周興譯,《酒神美學:尼采藝術哲學經典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李明芝譯,《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臺北市:商周,2021。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Logique de la Sensation),苗栗:桂冠圖書,2009。
伊波利特・阿道夫·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傅雷譯,《藝術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北京:化學工業,2018。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古曉梅譯,《藝術論》,臺北市:遠流,2019。
米歇爾W.J.T.米歇爾,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Pucture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2006。
村上隆,楊明綺譯,《創造力的極論:村上隆在藝術現場談「覺悟」與「繼續」》,臺北市:商周,2014。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蘇文君譯,《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臺北市:行人文化,2018。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黃煜文譯,《重返Wabi-Sabi》,臺北市:行人文化,2016。
岡倉天心,谷意譯,《茶之書》,臺北市:五南,2014。
林功、箱崎睦昌,廖瑞芬譯,《膠彩畫材料與技法》,臺北市:藝術家,2002。
奈良美智,周亞南等譯,《奈良美智的世界》,臺北市:大鴻藝術,2021。
草間彌生,鄭衍偉譯,《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新北市:木馬文化,2011。
保羅.克利Paul Klee,周丹鯉譯,《克利教學筆記》,臺北市:信實文化,2013。
威爾森Willian Scott Wilson,傅彥瑤譯,《禪與茶飲的藝術》(The One of Truth Zen and the Art of Drinking Tea),長沙:湖南人民,2020。
宮布利希E・H・Gombrich,雨雲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2012。
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金振寧譯,《當代藝術大白話:獻給你我的藝術指南》,臺北市:阿橋社文化,2020。
寇特・考夫卡Kurt Koffka,李維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2010。
笛卡兒Descartes Rene,王東承編譯,《笛卡兒說理性與心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2。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龔卓軍譯,《眼與心》,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余敏玲譯,《點線面》,臺北市:信實文化,2013。
喬納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19th Century),臺北市:行人,2007。
喬迅Jonathan Hay,邱士華等譯,《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6。
鈴木大拙,林宏濤譯,《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臺北市:城邦文化,2009。
鈴木大拙,林暉鈞譯,《禪與日本文化-探索日本技藝內在形式的源頭》,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
鈴木大拙,劉大悲譯,《禪與生活》(Zen Buddhism),臺北市:五南,2018。
鈴木大拙,劉大悲譯,《禪與藝術》,臺北市:天華,1979。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MaritaSsturken、Lisa Cartwright,陳品秀等譯,《觀看的實踐》,臺北市:城邦文化,2013。
雷・布拉西耶Ray Brassier,聶世昌譯,《虛無的解縛:啟蒙與滅盡》(Nihil Unbound:Enlightenment and Extinction),上海:上海文藝,2022。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李育霖等譯,《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臺北市:麥田,2016。
齊澤克Slavoj Žižek,季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2017。
暮澤剛巳,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市:城邦文化,2018。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張衛東譯 ,《藝術哲學論》(To Hell with Culture),南京:江蘇人民,2019。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梁錦銞譯,《藝術的意義》,臺北市:遠流,2011。
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r,黃德志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 A Theory of Ar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6。
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滕守堯譯,《藝術問題》(Problems of Art),南京:南京出版,2006。
羅蘭巴特Barthes.R,許薔薔等譯,《神話學》(Methologies),苗栗:桂冠圖書,1997。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讓-弗朗索瓦・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周慧譯,《異識》,上海:上海藝文,2022。

三、英文專書
Donald McBurney:How to Think Like a Psychologist: 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New Jersey:Pearson,2001。

四、博碩論文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組博士論文,2010。
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組博士論文,2010。
徐兆甫,《圓形空間下之複數性衍化-徐兆甫的個人曼陀羅演繹》,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組博士論文,2021。
吳惠淳,《朦朧・隱蔽-吳惠淳水墨創作中的漂流心象》,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組博士論文,2022。
洪國為,《雲端上的爬蟲腦-洪國為彩墨創作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組博士論文,2023。
張吟禎,《虛面實相-張吟禎水墨創作之意涵試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畫組碩士論文,2016。

五、學術期刊、研討會論文
王俊均,《「意在筆先」考-以繪畫理論為中心》,引自《東海中文學報》第三十六期,台中:東海大學,2018。
何佳瑞,《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引自《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五十八期,桃園:中央大學文學院,2014。
倪梁康,《何謂意識?東西方意識哲學傳統中的視角與理解》,引自《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南京:南京大學,2020。
姚衛群,《佛教的「空」觀念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引自《普門學報》第二期,高雄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01。
黃文宏,《西田幾多郎的「直觀」論》,引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三期,臺北市:台灣大學文學院,2010。
蔡伯郎,《佛教心心所與現代心理學》,引自《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九期,新北市: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2006。
劉振維,《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引自《朝陽學報》第十三期,台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
潘襎,《由抽象繪畫與禪畫試論東、西藝術的差異》,引自《法光學壇》第一期,臺北市:法光佛教研究所,1997。
鄧克銘,《法藏之心識觀的特色》,引自《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新北市: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1996。
賴宗賢,《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引自《普門學報》第一期,高雄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01。

六、網路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2021年4月18日檢索)。
《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2022年1月18日檢索)。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s Association》,<https://www.cbeta.org/>(2021年6月23日檢索)。
《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2020年3月1日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