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公雞碰上米粒--古寧頭戰役探析
書刊名:軍事史評論
作者:邱仲麟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7
頁次:頁53-76
主題關鍵詞:古寧頭戰役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金門古寧頭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是役中共企圖以兩梯次的渡海兵力,由金門蜂腰部登陸,向東、向西分兩部席捲金門、擊潰國軍。由於風向、海潮因素,加上多屬木船,難以控制,因而造成其第一梯登陸隊偏西登於金門西北一帶海岸,原定計劃未遂;又因為其船隻擱淺,多遭我軍擊沈,因而返航接應第二梯次的可能亦隨之破滅。當時共軍第一梯次登陸部隊約九千人,駐守金門西北海岸的第二十二兵團青年軍第二○一師約五千人,兩軍接觸後,經過激戰,我軍傷亡慘重,防線遭到突破,退守二線。其後,國軍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第十九軍陸續投入戰場,始將局面穩定,進而改觀。由於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統籌指揮得宜,加上海、空軍及戰車部隊的支援,以及先後兩任司令官李良榮、胡璉的親臨坐鎮,乃以「哀兵」戰勝「驕兵」,給共軍意外的一棒。回顧此一戰役的雙方勝敗因素,共軍以驕恣輕敵,加上海象不良,及缺乏統一的指揮與海、空支援等因素致敗;而我軍以第十二兵團在戰前及戰役之中移防金門,適時增援,益以指軍統一、戰略應用得當,與友軍的有效支援,並且神神戰力到發揮,乃克獲勝。此役使國軍在久敗之餘,而能穩定人心,掃除失敗主義的陰霾,進而也讓共軍了解其本身的軍事限制。更進一步看,此一戰役也為兩岸分治寫下了伏筆,為具歷史性關鍵的轉捩點。
圖書
1.徐焰(1995)。臺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元平(1995)。臺海大戰(下編):臺灣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火木(1996)。金門古今戰史。臺北:稻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博文(1999)。歷史的暗流:近代中美關係秘辛。臺北市: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節錄中共有關金門戰役之著述。金門保衛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