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中市中山公園空間內容變遷之探討
書刊名:造園學報
作者:侯錦雄 引用關係趙玲瑜
作者(外文):Hou, Jing-shoungChao, Ling-yu
出版日期:2000
卷期:7:1
頁次:頁23-44
主題關鍵詞:都市公園實質形式空間內容變遷Urban parkFormCont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本研究以符號美學中關於「形式」與「內容」之探討為基本立論,認為形式(form)是內容(content)的一種表徵,而內容即是形式的真正意涵。本研究即藉由公園中可見的實質形式(physical from)-設施物著手,進一步發掘該形式背後所潛藏之內容,以探求公園之空間內容(spatial content)在不同時間段落中的演變。 公園中實質形式的改變是否的關鍵點在於內容為何;因此在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之後,公園空間的內容即呈現了一種意義的混雜。形式原本所代表的內容在換了另一個時代之後,未必能再繼續適切的符合當時代的生活背景,因此造成使用者對該形式產生意義認知上的模糊,也間接的造成使用上的錯置。 本研究發現:1.空間被賦予的功能並不絕對等同於使用者在該空間中的使用方式。2.不符合大多數公園遊客使用方式的形式終將使空間成為少數人佔用的空間,成為環境敗壞的起點。3.以「量」取勝的空間設計方式對公園的品質並無助益。4.具有「絕對性」時代意義的設施,一旦改朝換代則無法存留。5.歷史性設施在空間中毫無秩序的堆疊將使得形式及內容都變得無意義。6.以「偶像崇拜」或是「政治威權宣揚」為目的的設施在現今公園環境中是不適宜的。7.具有獨立性格的空間形式容易成為昧殊族群佔據的空間,造成該空間與其他空間關係的分離,成為實際上相連,心理上卻相隔的空間。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 aesthetic, considering “form”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is the true meaning of form. This research started by discussing the different period’ physical form of urban park,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transform of spatial content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aiwan. Since the transformed discipline of physical form in park is depending on its spatial content. After the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spatial content would become ambiguous and complexity. The content of form may not be suitable to the other period. It will cause the uncertain cognize to park visitor. The uncertain cognize will cause inappropriate behavior.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e question of all parks, which was built i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is the publicity. This question will not only effect the park visitor’s experience, but also effect the image of the city. Research commends, when designer is dealing with the public space that has a very long age, he should consider the meaning of form to user. If the physical form can’t connect with user’s behavior, it would merely a space filler.
期刊論文
1.王墨林(19850910)。透視日本神社的軍國意識。中國論壇,20(11)=239,5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麗雪(1989)。由都市公園發展的觀點探討臺北市都市公園之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士娟(1998)。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 (1895-1987)(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杭韻德(1957)。臺中市中山公園之調查及其改進(學士論文)。臺灣省立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慶嘉(1996)。台北市公園規劃的社會分析 (1897-1996)(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氏平要(1934)。台中市史。台中:台灣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tkins, Robert、黃麗絹(1996)。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建竹(1976)。台中詩乘。台中:台中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isman, Leslie Kanes、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台中市政府(1978)。台中市志卷一上地志勝蹟篇。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衡道、楊鴻博(1996)。鯤島探源:台灣各鄉鎮區的歷史與民俗。台北縣:稻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植明、Rapoport, Amos(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條原正巳(1996)。台中--日本統治時代記錄。財團法人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台灣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園田稔(1994)。神道--日本之民族宗教。東京:株式會社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杉山靖憲(1916)。臺灣名勝舊蹟誌。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狄(1988)。當代西方美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