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謝章富 引用關係許立明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8
頁次:頁91-103
主題關鍵詞: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二十世紀電視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傳播模式,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文化元素;電視節目透過寫實或戲劇的表現方式,將現實的一部份再現,並使之成為「真實」,進而建構成我們的「常識」。觀眾經由收視,分享節目中的共有文化,同時建立自己的意識框架。電視的科技形式不斷進步,對節目內容構成亦迭有影響。從彩色電視、錄影設備到衛星發射,電視的滲透力已遠大於其他的媒介。而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就像印刷術之於文字;印刷機是拼音文字的終極延伸,而數位化則是電視媒介的最新科技形式。 科技的進步是植基於人的價值,不論是科技決定論或是文化決定論,電視文明都是一種人本的結構。本文研究的旨趣在現成對電視節目數位化的發展普遍有兩極他的觀點,一是對數位科技有過高的期待,以為透過科技的炫麗包裝,電視節目惡質化的亂象即可迎刃而解;一是過度強調節目內容文本的重要性,排拒數位科技所能引發的收視習慣變動與視覺傳輸效果。雖然電視的數位化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但如何從內容或形式上建構數位化的本質及方向,才不會自外於這一波的傳播革命,並在文化與科技交互作用的洪流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我們探討的主要目的。 本文擬以實例分析及深度訪談方式進行研議,從電視文化的研究開始,探討電視科技形成背後的節目內容及文化現象。第一部份討論電視節目內容在使用數位化影響後從視覺的改變上,帶給閱聽人新的美學觀點,最後的可能是否「虛擬」能替代「真實」?第二部分在探討數位化傳輸對電視節目功能性提昇的影響性,在類型上主要是互動性節目及高畫質視訊,這將是數位電視最重要的特徵。第三部分探討未來電視節目的規劃應有的思考模式與方向。最後,研究議題著重於數位科技在未來電視製播的價值評斷。
期刊論文
1.Parker, E.、Dunn, D.(1972)。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ts social potential。Science,176,1392-1399。  new window
圖書
1.謝章富(1996)。電視映像美學析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evinson, Paul、宋偉航(2000)。數位麥克魯漢。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udrillard, Jean、洪凌(1998)。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iske, John(1987)。Television Culture。Methuen & Co. Ltd.。  new window
5.數位革命。數位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egroponte, N.(1995)。數位生活。數位生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iebert(1995)。大眾媒介與社會。大眾媒介與社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鴻榮(1998)。數位電視地面無線廣播原理與應用。數位電視地面無線廣播原理與應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eter, C.(1989)。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ation and consumer use。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ation and consumer use。Hillsdale,NJ。  new window
10.REBO studio in association with Clay Gordon(1996)。The Guide to High Definition Video Production -Prepareing forr a Widescreen World。The Guide to High Definition Video Production -Prepareing forr a Widescreen World。US。  new window
其他
1.(2001)。New York Times editorial,N.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