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終身雇用制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書刊名: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林文鵬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1
卷期:3
頁次:頁163-178
主題關鍵詞:終身雇用制企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9
     日本終身雇制衍生而成的人本主義乃是以員工主義、共同參與主義、組織市場為主。在員工主義下,最重視是員工權益,然後才是股東、所有者及消費者的利益。在員工主義下類似國內發生利益輸遷、淘空公司資金事件,鮮少所聞。而共同參與主義,及是有關公司經營鼓勵全員參與主義,不似國內企業僅止於家族成員。日本公司對生意往來的企業,乃是建立長期關係,容易形成系列化成為謂組織市場。國內也有類似系列化情況,唯程度不如日本企業的嚴謹。另外,日本公司對員工評價以長期的觀點來調職、加薪、昇遷,並建立目標導向的理念,提高員工自我實現動機,追求工作高品質。相對的,國人以地位導向為行動準則,追求是家族的成功,而不是工作上的成就。 由於日本企業普遍有落實終身雇用制的想法,間接促成員工當上班族意原提高的負面效果。不利新產業的開創,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同樣地,國內有類似在就業人口中,上班族佔的比例有逐年增加,而自行創業者則有下降現象。加上,現成國內許多高科技產業大多由留美學人主導投資。一旦留美學人將投資新產業方向轉往大陸而不是臺灣,則未來對國內經濟發展必產生一定的衝擊。所以如何透過政府機能,活化國人創業意願,乃是我國面對未來經濟發展,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期刊論文
1.張效三(19880100)。正視組織中「結構型停滯」問題。人事月刊,6(1)=29,2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鵬(19990600)。日本終身雇用制之探討。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1,17-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ARIMER, Tim(2000)。Great New S: No More Jobs for Life。Time。  new window
4.藍麗娟(2000)。數位人資:管理不再從零開始。天下雜誌,22,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坤東、魏正德(19991200)。組織生命週期與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之關聯性研究--我國海運業之實証。人力資源學報,11,73-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志洋、羅達賢(19990600)。科技管理人才能力養成之研究:以工研院離職員工為例。科技管理學刊,4(1),99-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Gruenfeld, Leopold W.(1962)。A Study of the motivation of Industrial Supervisors。Personnel Psychology,15(3),303-314。  new window
8.Clark, J. V.(1961)。Motivation in Work Group。Human Organization,19(4),199-20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村岡輝三(1984)。日本的企業的經營と台曰經濟關係の展望。日本企業經營與科技管理之特色及展望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4/05/20-21),2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國隆(1994)。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研討會,信義基金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4/09/16)。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崑謨、劉水深(1984)。我國大型廠商從業人員之管理價值觀、工作態度與管理行為。中國式管理研討會,(會議日期: 1984/04/07),224-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顯宗(1986)。日本式企業經營。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伊東光晴(1995)。21世紀世界日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井威望(1986)。経営戦略とイノベーション。東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間宏(1978)。日本における勞資協調の底流。早稻田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濱口惠俊(1979)。日本らしさの再発見。日本經濟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行政院勞委會綜合規劃處(1989)。現代雇用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環球經濟社(1992)。台灣企業原理:觀念、經驗與現實。環球經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耀基(1980)。中國現代化的歷程。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顯宗(1986)。日本式企業經營。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余安邦(1992)。中國人的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勞委會(1995)。中華民國84年台灣地區勞工職業生涯與工作意識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勞動大臣官房政策調查部(1989)。產業勞動レポ一ト。大藏省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經濟同友會(1986)。昭和61年度企業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松本一男、黃愛平、李玉芳(1994)。日本人與中國人。錦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戯。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日本能率協會、廬兆麟(2000)。公元2000年之產業結構。中國生產力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或社會指標統計(民國87年)。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韋政通(1979)。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Maslow, Abraham 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Harper & Row。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伊藤秀史(1996)。企業人的經濟學。日本企業的適應力。經濟部國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木武夫(1980)。日本的經營企業社會。社会理論と社会体制。アカデミア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烺光(1971)。Clan castc, club, 1963。比較文明社會論。培風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丹敬之(1996)。決策者與企業的適應力。日本企業的適應力。經濟部國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