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影響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張如倫
出版日期:2001
卷期:17:4
頁次:頁89-98
主題關鍵詞:中亞機制霸權東方北約大國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一、2001年6月15日,由中共、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及烏茲別克等六國元首共同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二、上海合作組織已建立各國間外交、國防、經貿、文化部長等會議機制,並成立「協調理事會」、「反恐怖中心」等,以執行打擊恐怖、分裂、極端主義之「三股勢力」公約。 三、上海合作組織的深層作用有三: (一)「中」俄擴大聯手對抗美國獨霸。 (二)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抗衡。 (三)建構成為全球的另一「極」。 四、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問題,一是「中」俄關係仍爾虞我詐;二是必須排除美國在中亞影響力;三是經貿發展良窳為組織之核心。 五、中共一向反對參與國家集團,卻決定在上海五國會晤時,成立有「東方北約」之稱的「上海合作組織」。對北京而言,該組織的成立,有助於中共對抗美國取得相當程度的均勢。 六、對於企圖使臺灣獨立的人士而言,上海合作組織已明白昭告絕不妥協的立場,並明言「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形武將臺灣納入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也是中共表明以組織力量來對抗任何協助臺獨勢力之霸權。
期刊論文
1.張錫模(19970100)。新世紀能源支配權爭奪戰的基本構圖。能源季刊,27(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傳劍(2000)。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2),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步仁(2000)。維護地區安全是「上海五國」合作的主旋律。現代國際關係,2000(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玉軍、馬香雲(1997)。中亞高加索成為大國爭奪焦點。現代國際關係,1997(11),1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蒲開夫(1998)。中亞五國發展面臨的若干難題。東歐中亞研究,1998(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姚勤華(1998)。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質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東歐中亞研究,1998(6),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玉軍(1997)。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1997(6),8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趙常慶(1999)。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邢廣程(1993)。崛起的中亞。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10616)。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良能(20010626)。美新中亞戰略與上海合作組織,http://news2.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0,1058,112001062600315+110514+20010626+C9062640,00.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00719)。北京將矛頭直接指向美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錫模(20010615)。亞洲內奧地緣政治板塊的變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10617)。密切關注「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型與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010616)。東方北約抗衡以美為首的北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000719)。「中」美俄合縱連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平可夫(20001016)。俄中印建戰略夥伴還有距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俞兵(20000801)。中俄關係雖熱絡雙方仍爾虞我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0010501)。中俄經貿合作銀行當火車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