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柔道「破勢」動作過程運動學詮釋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盧彥丞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6:3=62
頁次:頁59-66
主題關鍵詞:柔道破勢運動技術訓練指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破勢」為基本攻擊技術之一,學者已詳細說明破勢動作要點及技術,但是根據實際訓練指導經驗,現有知識很難讓柔道運動員感覺到破勢之可為,因此引起撰論動機,目的在重新詮釋「破勢」動作過程,盼有助於柔道教練的訓練指導工作。 本文主要採用德國學者麥納爾倡導的運動學理論來詮釋「破勢」的力量傳動與判別對手施力及動作真偽,立論基礎於柔道學者撰論的破勢學理,從力的吸收、釋放、流動…等方面作詮釋,完成詮釋,本文提出:「重視觸覺、運動感覺(第六感)等感覺能力,才容易增進預測、判斷力。而在動作技術方面,應該強調感知對手施力大小,力量流動、傳動。不斷熟練自身動作時,則應將重點放在動作彈性、韻律性」。
期刊論文
1.中村良三(1984)。柔道選手諸要因關聯。日本體育協會醫科學研究報告,11,163-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村良三(1984)。異柔道選手相對的体力差。日本體育協會醫科學研究報告,11,170-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村良三(1984)。減量時身休作業能減量食組成影響。日本體育協會醫科學研究報告,11,174-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幼蒸(1994)。結構與意義。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榮錫(1991)。柔道訓練法。臺北: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運動叢書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江標(1972)。圖解柔道入門。臺北:易知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醍醐敏郎(1987)。柔道教室。臺北:聯廣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武雄(1987)。柔道學理新詮。臺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宇土正彥(1980)。運動技術分類論。序說運動學。東京:大修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岸野雄三(1980)。運動學對象研究領域。序說運動學。東京:大修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