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之初探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何子安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6:3=62
頁次:頁109-114
主題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運動社會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14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體育學者Siedentop、Mand、Taggart於1986年所提出,主要是源自於遊戲理論,透過遊戲化的形式,增加運動技能、規則認知和情意發展,並讓每位學生從運動競賽參與中學習遵守運動禮儀。運動教育模式的分隊不同於傳統體育課分組,它多了「角色扮演」的重要社會意義過程,也是讓低技能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的運動團隊機制。低技能學生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學生教練、球隊管理、記錄員、裁判、司線員、啦啦隊隊長...等,並且給予低技能學生尋獲一個新的參與機制的機會,提昇正面增強的作用。
期刊論文
1.呂天得(2000)。體育教學模式設計--運動教育模式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2),161-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llier, C. S.、Webb, W.(1998)。Ideas for curricular change: inside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Strategies,3,22-26。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阮志聰(1999)。運動教育教學手冊。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宏室(1999)。運動教育教學手冊--運動教育的實施。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onald, Lignt Jr.、Keller, Suzanne、林義男(1995)。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建宏(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體育課程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英章(1991)。文化人類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Issacs, H. R.(1989)。History and origi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Siedentop, D.、Mand, C.、Taggart, A.(1986)。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urriiculum strategies for Grades 5-12。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6.Siedentop, D.(1994)。Sport Education。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7.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Elias, Norbert(1971)。Was ist soziologie。Juventa Verlag Weinheim und Muenche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