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析
書刊名:中華戰略學刊
作者:呂芳城
出版日期:2002
卷期:91:冬
頁次:頁165-204
主題關鍵詞:戰略地位冷戰時期地理位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一、臺灣位於東亞大陸東緣陸棚上的大陸島,太平洋之西緣。由於位於「花綵列島」的中央位置,使臺灣成為區分東北亞以及東南亞的地標;臺灣亦為東海、太平洋、南海的中央位置,使得各方的交通航道必然經過臺灣緣海,形成天然的衢地,具備優越的地略價值。 二、臺灣在冷戰時期(1950-1975年),對美國遂行的圍堵政策而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戰略學家克萊恩博士就臺灣的地緣戰略地位有如下的評論:「就圍堵共黨勢力擴張的效用來看,北起日北海迄印尼這一綿長島嶼連鎖的軍事安全,臺灣的地理位置居中間交鏈地位,它有強大的武裝部隊,可以擔負西太平洋戰略性的防禦任務,對美國、日本以及他們在太平洋的貿易伙伴,都是一件極端重要的事。」 三、七十年代初期,由於美國戰略構想的改變,尤以越戰(1975年)以後,以「權力平衡」的原則拉攏中共以箝制蘇聯,企圖結束越戰,加上中蘇關係惡化,長久視中共為制衡蘇聯勢力擴張的契機已告出現,臺灣在整個美國東亞大戰略地位已然失去戰略優勢,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橫逆,我國退出聯合國、美「中」發表聯合公報及中美斷交等等。臺灣戰略地位逐次式微。 四、從1950-1979年期間,美國持以地緣戰略的立場考量其國家利益時,傾向親中華民國的政策,令人清醒於前英國政治家柏馬司東所說的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祇有永遠的國家利益。」事實上,臺灣的地理位置沒有改變,祇因中共對美國的態度改變;美國見到中蘇共内鬥的機會出現,就毫不遲疑的放棄了我國,改與中共建交,這不僅刻劃出國際政治追求現實利益的本質,更使我們認清了地緣政治對國家政策影響的深遠。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