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集團企業內部控制的比較
書刊名:多國籍企業研究學報
作者:劉大明
出版日期:2002
卷期:28
頁次:頁67-110
主題關鍵詞:集團企業內部控制集權控制分權控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詞,最早出現在193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的前身)發佈的《註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文告中,指為保護現金和其他資產,檢查簿計事務的準確性,而在公司內部的手段和方法。近幾十年來,隨著內部控制的不斷發展,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其他國家和組織,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內部控制,並非是有成文規定的具體制度,而是在單位組織規劃、管理辦法、以及各種作業程式中,應用內部控制原則、技術、方法,以貫徹實施既定政策。因此,它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1、全面性。2、經常性。3、潛在性。4、關聯性。 內部控制的作用指內部控制的固有功能在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外部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自我調解和自我制約的內在機制,處於企業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位置。企業規模越大、其重要性越顯著。可以說,內部控制的健全、實施與否,是單位經營成敗的關鍵。因此,正確的認識內部控制的作用,對於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維護財產安全,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具體講,企業內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保證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在企業內部的貫徹實施。2、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3、有效的防範企業經營風險。4、維護財產和資源的安全完整。5、促進整個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 根據現代控制論的原理,人們對於經濟活動的控制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反饋控制、前饋控制和防護性控制。在各種控制系統中,會計起著不同的但又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用。控制和會計是不可分割的。在反饋控制系統中會計完成其主要的計量職能;在前饋控制系統中還要完成監測和預測職能;在防護性控制系統中會計完成其大部分職能。會計是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控制應當是會計的中心觀念和目的。 內部控制的內容,歸根結底是由基本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及其構成方式,決定著內部控制的內容與形式。控制環境提供企業紀律與架構,塑造企業文化,並影響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是所有其他內部控制組成要素的基礎。風險評估就是分析和辨認實現所定目標可能發生的風險。控制活動就是確保管理階層的指令得以執行的政策及程式,如核准、授權、驗證、調節、復核營業績效、保障資產安全及職務分工等。資訊系統不僅處理企業內部所產生的資訊,同時也處理與外部的事項、活動及環境等有關的資訊。企業所有員工必須從最高管理階層清楚地獲取承擔控制責任的資訊,而且必須有向上級部門溝通重要資訊的方法,並對外界顧客、供應商、政府主管機關和股東等做有效的溝通。監督是由適當的人員,在適當及時的基礎下,評估控制的設計和運作情況的過程。監督活動由持續監督、個別評估所組成,其可確保企業內部控制能持續有效的運作。 內部控制的劃分方式主要取決於企業業務特徵與需求。通常情況下,應該包括下列於控制系統。資訊處理控制系統、貨幣資金控制系統、存貨控制系統、固定資產控制系統、成本費用控制系統、銷售控制系統、投資控制系統、財務成果控制系統。 國外內部控制的發展除了反映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動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內部控制的實施。1977年,美國國會制定了《反國外行賄法案》(FCPA),該法規定每個企業應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財務報告和企業“突發”破產事件導致了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恰當性的關注,並成立了Treadway委員會(即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目標之一是增加內部控制標準和指南。該委員會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報告。2001年6月,財政部會計司根據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對兩個徵求意見進行了修改,並定位為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體,同時兼顧會計相關的控制,最終形成了《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規範”)和《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貨幣資金規範”)。 集團總部控制子公司在理論上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集團總部基於資本紐帶是否必然帶來經營和管理上對子公司的控制。解決的基本思路有兩條:一是集團總部對子公司採取集權式的財務控制模式,二是集團總部對子公司采職分權式的控制模式。現實中可能還存在介於集權與分權之間的混合式控制模式。不同模式選擇取決於很多因素和變數,它既有管理風格和管理理論上的差異,同時還有環境上的差異,這裏的環境主要指子公司的基礎管理工作是否令人滿意、集團總部所控制的子公司的數量、地域跨度、某子公司在集團總部看來的重要程度等。
期刊論文
1.Steinberg, Richard M.、Tanki, Frank J.(1992)。What the Treadway Commission's Internal Control Study Means to you。Journal of Accountancy,174(5)。  new window
2.Rahunandan, K.、Rama, D. V.(1994)。Management Reports After COSO。Internal Auditor,51(4),54。  new window
3.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2000)。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會計研究,20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5)。Consider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n a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 An Amendment to SAS No. 55。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s,78。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new window
圖書
1.林柄滄(2000)。內部稽核理論與實務。臺北:翰中印刷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柄滄(1999)。內部稽核實務Q&A101。臺北:翰中印刷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宗柳、陳漢文(2000)。企業內部控制:理論、實務與案例。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笑寒。亞細亞沈浮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7)。內部稽核會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98)。內部稽核會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9)。內部稽核會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林文雄,胡奕明。內部控制、業績考核與激勵制度--中國華能集團的實在研究與評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小梅,李妲(19991102)。新《會計法》有何變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