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東線開戰前德蘇兩國軍力比較
書刊名:軍事史評論
作者:楊晨光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0
頁次:頁75-88
主題關鍵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德國蘇聯軍事科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事科技的發展,其實比蘇聯強不了多少,而其陸軍部隊的摩托化程度也不如想像中來的高。一般人高估了德國科技的程度,甚至認為蘇聯的軍事科落後德國遠甚。這樣的偏見實是因冷戰雙方陣營互相貶抑對方,所造成的認知困擾之一。就某些層面來講,蘇聯的軍事科技實和德國不相上下甚或先進,這是不容爭辯的實實。 德蘇開戰不久後,紅軍馬上學習德軍將戰中集中配置成立裝甲師,運裝甲兵的戰術也和德軍想同,結果,德軍戰車在品質和數量上分遜於穌聯紅軍,因此戰鬥起來再也不得心應手快速前速。故在紅軍以德軍為師重整裝甲師之後,德軍就只能掙前進再也無法任意突穿蘇聯紅軍戰線。   德軍在戰術上的絕佳優勢一消失,軍力之高低立即扭轉。一九四二年底,紅軍在史達林格勒突出部的底端,從兩方以大量戰車部隊突破切斷德字第六軍團和德軍戰線的連繫,會師合圍史達林格勒德軍,是紅軍終於學習德軍裝甲兵戰術成功的里程碑。而若非德軍官質素質高超,德蘇東線戰爭早在一九四三年即可宣告結束。
圖書
1.Guderian, Heinz、鈕先鍾(1988)。閃擊英雄。台北:軍事譯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nders, Wladyslaw、鈕先鍾(19940901)。希特勒征俄之役。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ellamy, Chris(1986)。Red God of War。London:Brassey's Defence。  new window
4.O'Connell, Robert L.(1989)。Of Arms and Me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5.Crawford, Steve(2001)。Tanks of World II。London:Grange Books。  new window
6.Guderian, Heinz(1999)。Achtung-Panzer。London:Arms & Annour。  new window
7.Sharpe, Mike(2001)。Aircraft of World War II。London:Grange Books。  new window
8.Clark, Alan(1985)。Barbarossa。London:Papermac。  new window
9.Von Manstein, Erich、鈕先鍾(1984)。失去了的勝利。台北:軍事譯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舒孝煌、耿直(1995)。二戰紀事。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仁宇(1994)。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