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與實際
書刊名:中華戰略學刊
作者:李啟明
出版日期:2003
卷期:92:冬
頁次:頁235-253
主題關鍵詞:孫子戰略思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從其「善之善」(好中之好)來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理想」。但孫子決非空懸理想,從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及「非危不戰」(非正義戰爭不戰)的精義來看,他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從理想到實際,應區分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就是理想層面。它是不經戰爭,全憑伐謀、伐交等和平手段,而使對方屈服者。 第二層面是「間接戰略」層面。雖經戰爭,但其戰爭手段涵蓋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而軍事手段不過是一種配合。孫子特別在「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之後,才以第三順位提出「其次伐兵」,就可見「武力」只不過是配合性角色。 第三層面是「間接路線」層面。不經會(決)戰,或不經激烈會(決)戰,而能使敵人屈服,乃是孫子十三篇的主要内涵。 兩岸問題,主在統獨意識之利害矛盾不能融合。要想融合矛盾,化解衝突,追求和平共處,必須兩岸領導人認眞實踐孫子理想層面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參考蘇秦合縱戰略,運用孫子「因利而制權」、「因其勢而利導之」的策略,基於兩岸雙方之利益,來創造一個雙贏方案,以融合兩岸矛盾,化解衝突,導向和平。 總之,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雖以「戰爭與和平」哲學為基礎,暨指導戰爭,也指導和平。但細加研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眞諦,仍然得歸結在一個「和」字上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