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術套路教材之創編原則初探
書刊名: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作者:唐人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卷期:4
頁次:頁94-100
主題關鍵詞:國術連環拳套路編創共性原則攻防性原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國術套路是有意識地將實戰性的技擊動作組合,展現出美的形式,它可提升為一種技擊的肢體藝術。學習者在演練前人編創的套路,應用心揣摩與感受套路串接的意義、構形、鋪陳的意境與氣勢,更要去心領神會其中的絃外之音。從多種套路的不斷演練總結出它們間的相近之處、區辨不同套路間的相異之處;這相近之處就是共性、就是共同的規律元素,相異之處則是銜接共性的轉折點或是其專有的風格特色。為了說明「連環拳」套路編創的基本想法與概念,本文提出國術的共性原則,闡釋連環拳是符合國術套路中基本功架及規律性的運動型態之基礎套路,便予初學者掌握“形、勁、律”的技術特點及競賽規則對形體規範的要求。從套路演練反應「攻防內涵」與「攻防意識」的差別,在技擊的思維辯證與實踐過程裡,掌握「練打結合、體用兼備」的國術特有技擊文化,以統整出攻防性原則,因此,連環拳摻入了頭、肩、肘、手、胯、膝、足並用的七拳,套路中的頂肘、燕子抄水、雙風貫耳、騰空飛腳等動作,可以符合並做到工、順、勇、疾、狠、真的攻防情境。
期刊論文
1.武書俠(1985)。樣板武術的批判。中華國術季刊,1(4),1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國楨(1987)。如何挽救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組走向不歸路。國術月刊,19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志明(2003)。孫祿堂拳學的身心教育觀。臺北市:阿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丕相(2000)。武海泛舟。上海市:上海體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可染(1986)。李可染畫論。臺北:丹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偉良(2003)。中國武術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戈武(1991)。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溫力(1990)。武術的內外兼修和它的中國傳統哲學基礎。武術科學探秘。北京市:人民體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文廣、徐偉軍(1990)。武術形體訓練初探。武術科學探秘。北京市:人民體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重佑(1999)。國術--拳術。職校體育。臺北市:龍騰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