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乾嘉漢學的前緣--方苞《春秋通論》經義形式研究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丁亞傑
作者(外文):Ting, Ya-chieh
出版日期:2004
卷期:82
頁次:頁195-214
主題關鍵詞:方苞春秋經義形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方苞以為孔子所作《春秋》是根據魯史增刪而來,亦即「經」由「史」而來。經與史的差別在於歷史事件記載中義的來源,本諸孔子,這自是據孟子所云而立說。細析方苞所論,此一義的形式,可分為消極形式與積極形式,前者在不改變魯史的記載之下,見出經義;後者則增刪魯史的記載,見出經義。有即在明兩種經義形式的內涵及異同。
圖書
1.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穎達(198512)。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向奎(199403)。清儒學案。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漆永祥(1998)。乾嘉考據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福吉(2001)。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苞(1983)。春秋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8011)。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復觀(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博士性格的演變。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士奇、楊伯峻(198003)。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聲木(1974)。桐城文學淵源考。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方祖猷(1996)。萬斯同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以仁(1980)。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方苞(1995)。春秋直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全祖望(1977)。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杜預(1970)。春秋釋例。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寬(1999)。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方苞、劉季高(1983)。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春學(1993)。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顧棟高、吳樹平、李解民(1993)。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童書業(1967)。春秋史。春秋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蘇惇元(1981)。望溪先生年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徐彥(1985)。公羊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楊士勛(1985)。春秋榖梁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方苞(1997)。春秋比事目錄,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江藩(1998)。漢學師承記,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馬驌(2001)。繹史,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