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譜在世紀交錯的狂濤--聞一多、郭沫若詩歌「河」、「海」意象的時代特徵
書刊名:國文學誌
作者:呂怡菁
作者(外文):Lu, Yi-chi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9
頁次:頁201-229
主題關鍵詞:聞一多郭沫若五四WuˇsiˋWenˊYi DuoGuo MoˋRuoˋRiverSe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會議論文
1.羅宗濤(1999)。從漢到唐詩歌中海的詞彙之考察。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中山大學 (會議日期: 1998/12/19-12/20)。高雄:國立中山大學。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若鶯(1999)。海洋與文學的混聲合唱─現代詩中海洋意象析論。高雄。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棟霖(2000)。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沫若(1982)。女神。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灝(1989)。反傳統與先驅者的文化選擇意識。在東西古今的碰撞中:對「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反思。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家璧(1935)。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振煜、李守仍、吳建波(1988)。中國現代文學采英。中國現代文學采英。湖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一川(1998)。中國形象詩學:1985至1995年文學新潮闡釋。中國形象詩學:1985至1995年文學新潮闡釋。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宏聰(1994)。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山(1989)。前驅與中堅:「五四」時期的留學生作家群。在東西古今的碰撞中:對「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反思。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聞一多(1984)。真我集(及其它)。真我集(及其它)。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聞一多(1984)。死水。死水。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1995)。郭沫若的詩風與劇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振聲(1992)。郭沫若早期藝術觀的文化構成。郭沫若早期藝術觀的文化構成。貴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德發(1986)。中國五四文學史。中國五四文學史。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金欽俊(1994)。功利性與意境觀:新詩民族胎記的兩個主要剖面。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沫若(1982)。前茅。前茅。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沫若(1982)。恢復。恢復。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沫若(1982)。星空。星空。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家璧(1935)。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定宇(1994)。五四:作家文化心理的嬗變與新文學的走向。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夏志清(1979)。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