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抗戰前後國軍砲兵之變革及對作戰之影響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黃潤生彭廣愷于翔麟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0
頁次:頁79-134
主題關鍵詞:a砲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48
中國之有正式砲兵,發軔於滿清末造,自民初至北伐以前,各軍系皆獨立發展砲兵,舉其犖犖在學大者有奉系及晉綏軍,其他西北、粵、桂等各系亦莫不努力擴充此戰爭利器。不過相對而言,由於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缺乏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及集中財力籌建,因此在砲兵現代化的進程上,較諸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相對落後許多。 北伐完成至抗戰爆發前,所謂「黃金十年」間,全國初步形成統一的基礎。開始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引進新的戰略戰術思想及技術,設立陸軍砲兵學校,編寡纂兵訓練教材,頒行砲兵操典草案及射擊教範,奠定爾後研究發展動力。尤其,中國砲兵經由外購火砲,次第建立起新式野戰砲兵團,並整頓師砲兵,汰舊換新裝備,提升戰力,抗戰初期中國砲兵能夠支應南北戰場之需要實築基於此。 八年抗戰期間,國軍砲兵面對火力佔絕對優勢之日軍,偶能捕捉良好戰機,以劣勢砲兵戰勝優勢砲兵。在戰爭期間,又需在遭受慘重之人員、裝備損失下,時時補充人力,在大後方西南西北繼續培訓砲兵人才,竭盡所能自給自足製造砲彈,及透過國際管道購買外國火砲究尤其重要的是在各種惡劣條件的限制下,砲兵作戰在戰術、技術上之求精求變,以應付戰場上的需要。 本文除探討上述我砲兵在抗戰前後之變革外,並將根據史料,扼要介紹我砲兵部隊在歷經各種變革後在淞滬、徐州、武漢、桂南、長沙、棗宜及抗戰中後期之滇西、豫西鄂北、湘西等會戰中,在戰場上之表現。抗戰中,俄援及美援對國軍砲兵訓練及影響,亦作一併分析及結論。
期刊論文
1.瀛雲萍(200202)。我在戰車防禦砲部隊的經歷。文史資料選輯,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8)。德國軍事顧問佛采爾關於整頓中國軍隊致蔣介石呈文兩件。民國檔案史料,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5)。塞克特和克蘭為中國政府擬具之「中國軍備工業之建設計畫」。民國檔案史料,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1)。德國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中國抗日戰備之兩份建議書。民國檔案史料,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陶遜、鄺勁亞(19481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砲兵之發展。軍事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全敬存(193601)。陸軍砲兵學校四週年紀念刊弁言。砲兵雜誌,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存恭(1983)。列柴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十八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專刊,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國藩(1987)。東北軍砲兵概述。瀋陽文史資料,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正華(19900400)。北伐前國民革命軍有形戰力之評估。現代中國軍事史評論,6,5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樓烈英(1985)。蔡忠笏先生。東陽文史選輯,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季威(2002)。抗戰期間戰車防禦砲困成立概述。文史資料選輯,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文宣(198902)。最近十年軍務紀要節選。民國檔案,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車潤豐(200109)。憑攔不盡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傳記文學,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戴威(1987)。中國化學兵總隊淞滬抗戰側記。江蘇文史資料選輯,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抗戰前有關國防建設史料。革命文獻,27,4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寶真(199806)。德國「上海戰役」檔案資料。軍事史評論,5,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洽南(19751000)。德國顧問在南京時期工作的回憶。傳記文學,27(4),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兆丰(1984)。忻口戰役中的晉綏軍砲兵。山西文史資料選輯,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董浩(198503)。抗戰砲兵殲敵記。中外雜誌,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風翰(198505)。戰前陸軍的整編。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史研究會,6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87)。投降前後的派遣軍。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4)。黃杰軍事委員會駐滇幹訓困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鄒作華(1936)。砲兵講話。廬山軍官訓練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306)。國民革命軍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局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5)。抗戰時期駐美武官回憶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戚厚杰(2001)。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亞•伊•趙列潘諾夫(1975)。中國國民革命初期戰史回憶。臺北:國防部情報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亞•伊•趙列潘諾夫。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405)。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古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寶真(1998)。德藉軍事顧問與抗戰前的中德合作及對軍事的貢獻。臺北:民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3609)。國軍整軍建軍案(砲兵部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8)。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慶秋。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8506)。抗日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何應欽(1969)。八年抗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82)。抗日戰史--太原會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抗日有功人員勳獎案。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主仲廉(1979)。征塵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89)。國軍後勤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40)。抗戰參考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俞濟時(1983)。八十虛度追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東史郎、本書翻譯組(1999)。東史郎日記。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87)。海軍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玉山(1940)。砲校官長學員生參加抗戰所得經驗與教訓。都勻:陸軍砲兵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姚崧齡(19820115)。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孫元良(1978)。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正華(1987)。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台北:環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仁宇(1994)。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何應欽、吳相湘(1962)。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存恭、張力(1986)。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杜中江(199606)。駐印軍砲兵第四困裝備及成立的經過。王曲文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修和(1979)。奉張時期和日偽時期的東北兵工廠。文史資料選輯。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錫九(2002)。晉綏軍步騎砲兵軍師旅團序列及其他。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志平(2002)。黃埔軍校砲兵隊擊斃滇軍師長趙成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藍守清(2002)。我所知道的砲兵學校。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北京:全國政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座蔚雲(1973)。八一三滬濱抗戰全國砲兵總指揮鄒公岳樓統一運用砲兵及親赴第一線督戰回憶。鄒岳樓將軍八十回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藍香山(1987)。桂軍參戰見聞。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若卿(1940)。歷次抗戰經驗及意見--淞滬戰役。抗戰參考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侯象麟(1969)。大捷會師。臺兒莊會戰實錄。臺北:國軍歷史文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勛(1995)。血染蘭封。中原會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瀛雲萍(2002)。長江要塞抗戰情況紀實。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卷。北京:全國政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驥(1989)。半壁山守備戰。武漢會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崇平、魏應麟(2002)。抗戰時期國民黨海軍砲隊及砲臺的分稀和活動概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北京:全國政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86)。蔣介石致吳思豫代電稿,民國27年8月29日。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馮堯和(1995)。邙山洞砲制日軍。中原抗戰。北京:全國政協: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堯和(1995)。千里轉進的砲營。中原抗戰。北京:全國政協: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81)。陸軍第八軍困圍攻松山武器彈藥消耗統計表。抗日戰史--緬北及滇西之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定鼎(199606)。滇西會戰中央砲兵群支援第十一集團軍作戰之回憶。王曲文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桂唯一(199606)。老河口法造野砲殲敵記。王曲文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