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共內戰時期的夜戰(1945-1949)--兼論1940年代的現代化武器與戰爭的關係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劉熙明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0
頁次:頁189-231
主題關鍵詞:國共內戰夜戰國軍共軍現代化武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
  • 點閱點閱:95
本文分析1945-1949年國共內戰時期,夜戰對國軍與共軍雙方戰爭勝負及勢力消長的影響,以及夜戰與現代化武器間的關係。 國共內戰初期國軍擁有飛機、坦克、大砲等強大武器,國軍訓練不差,人數也比共軍多數倍,竟然無力擊敗「小米加步槍」,人數與戰力又較差的共軍。這個國共軍事局面的逆轉,主要是共軍結合廣大鄉村勢力,將擅長的夜戰變成正規戰的普遍性原則;國軍則畏懼夜戰,日出而戰,日落而息。 雙方對白天或夜間作戰的考量,主要是配合本身作戰優劣勢、習慣與武器配備。於是國軍畫攻夜守,共軍畫匿夜攻。夜戰也讓裝備落伍的共軍,迴避了在白天與懼怕的飛機等強大武器對陣,並藉夜戰取得與國軍相抗衡的局面。而且國軍非常依賴空軍,空軍難以行動的夜間行動主動權遂交給了共軍。因此白天國軍以飛機等現代化武器辛苦助戰獲得的勝利,卻經常被黑夜吞蝕,在夜戰中功虧一簣,讓共軍立於不敗之地。反之,共軍在夜戰取得的成果,有時也由於白天害怕飛機而中斷攻擊,造成共軍功敗垂成,雙方在白天與黑夜各領一片天。 但雙方畫與夜的僵持對峙中,共軍經常在白天隱匿休息,共軍若敗仗則利用暗夜遁走,容易保存有生力量。國軍在白天攻擊,卻無法擊潰避戰的共軍主力,夜間又頻受共軍的夜戰攻擊與騷擾而不得休息。國軍遂在夜戰的敗仗中,實力不斷流失;共軍則在掌握夜間主動權中,進可攻,退可守。而共軍不斷的屢仆屢起,在不是速戰速決的短期可以結束戰爭的環境下,得以反敗為勝。 此外,由於現代化武器必須有強大的後勤補給來補充久戰形成的彈藥損耗,但國軍補給線因缺乏廣大鄉村的控制權,屢屢中斷。而國軍難以控制廣大鄉村的原因之一是暗夜無法在鄉村活動,廣大鄉村的暗夜成為共軍活躍的世界。國軍孤立防守的陣地,在共軍夜戰攻勢中,遭受共軍連續數夜結合虛張聲勢的佯攻,國軍守軍膽戰心驚時,產生浮濫射擊的浪費彈藥現象,國軍的火海戰術因而彈盡援絕。共軍遂在國軍很熟悉的圍點打援、打點打援等戰術下,當增援國軍不敢暗夜救援,又救之不及時,乘機採取人海戰術的衝鋒肉搏戰方式擊潰國軍。 國軍由內戰初期的優勢,逐漸形成與共軍的拉鋸戰,最終慘敗的重要原因中,共軍擅長的夜戰等夜間行動,共軍敗仗後得以利用暗夜兔脫至國軍勢力難以企及的廣大鄉村,因而保存的有生力量成為東山再起的重要資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總之,共軍普遍性的夜戰等夜間行動是現代化武器與國軍的致命傷,反之,夜戰等夜間行動是共軍的護身符與共軍打敗國軍的關鍵之一。
期刊論文
1.李玉亭(19460328)。反頑自衛鬥爭中的經驗教訓。拂曉,23/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ummers, Harry G.、李長浩(1986)。論戰略--對越戰的重要評析。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解力夫(1993)。越南戰爭實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殷弘(2003)。從拿破崙到越南戰爭:現代國際戰略十一講。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東、爾雨(1992)。越南戰爭--末世啟示錄。香港:中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87)。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三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健民(1965)。延安時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軍事辭海編輯委員會(2000)。軍事辭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陸戰史研究普及會、高培、裴山(1990)。朝鮮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1987)。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陣中日記。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東北地區作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俞大維、高天倫(1989)。戡亂時期國軍對匪作戰之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國防部史政局(1967)。剿匪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局:中華大典編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87)。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59)。霍邱戰鬥。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鳳翰(1993)。孫連仲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59)。蛟湖霍源戰鬥。國防部史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三軍大學(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三部:剿共。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紐先鍾(1954)。戰爭藝術。臺北:軍事譯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tephens, Alan、陳世瑤(2003)。空中戰爭:從1914年到1994年。臺北:空軍總司令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tephens, Alan、陳世瑤(2001)。空中戰爭:從1914年到1994年。臺北:美國空軍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抗日戰史(武漢會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4)。河南會戰一號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憲文(1987)。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抗日戰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馬俊如。國民黨軍裝甲兵之父--徐庭瑤將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歐戰爆發前後之對華和戰--初期陸軍作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日本防衛廳戰史室(1974)。支那事變陸軍作戰(三)(昭和十六年十二月)。東京:朝雲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0040608)。中天新聞--專訪孫元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抗日戰史(南戰場追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桂崇基(1989)。中國現代史料拾遺。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晴光(1991)。劉玉章將軍紀念集。臺北:西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470814)。綏靖作戰檢討。南京:九四七〇幹部訓練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晴光(1990)。血的教訓。臺北:西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華東地區作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東北地區作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空軍第四軍區司令部第二處。南陽會戰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國防部史政處(1955)。魯中會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戡亂戰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5)。共匪陸軍戰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南韓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固城、齊豐、龔黎(1988)。朝鮮戰爭(韓國戰爭史)。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華東地區作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正隆(1989)。雪白血紅。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熙明(20020000)。偽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1937-1949)。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鳳翰、張力、丁治磐(1991)。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一號作戰(1)河南會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三軍大學(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五冊戡亂前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三軍大學、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二冊綏靖時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宗仁、唐德剛(1986)。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二部:安內與攘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郭汝瑰、黃玉章(2002)。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憲文(2001)。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國燾(1974)。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88)。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陸軍裝甲兵司令部(1961)。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建軍史。陸軍裝甲兵司令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4704)。東北第四綏靖區戰役戰鬥詳報(543.61/5090)。,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3105)。劉漢興將軍剿匪戰役心得報告(155.2/72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809)。李文彬將軍剿匪戰役心得報告(155.2/40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106)。彭戰存將軍作戰心得報告(155.2/4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5112)。剿匪重要戰之追述與檢討案(0541/24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4601)。鄭州綏靖公署陣中日記(35年)(540.4/8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4612)。黃國梁將軍山東戡亂戰役回憶錄(155.2/44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東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155.2/276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4712)。第五綏靖區策應豫東作戰經過戰鬥詳報(543.6/17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4706)。陸軍新編第六軍四平會戰戰鬥詳報(543.6/60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4701)。鄭州綏靖公署陣中日記(36年)(540.4/8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4605)。鄂西北追剿奸匪戰鬥詳報(543.6/17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中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155.2/276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陸軍軍官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7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4803)。第二快速縱隊登封密縣戰役作戰詳報(543.6/17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4806)。陸軍戰車第一圈第二營大董庄戰役作戰詳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49)。河南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155.2/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470501)。第六綏靖區朧海鐵路以南平漢鐵路以東三角地區第二次總清剿(自5月1日至31日)經過概要。豫皖蘇魯邊區戡亂戰役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4707)。劉廉一將軍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7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魯中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4711)。豫鄂邊區戡亂戰役案(543.6/17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陸軍軍官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7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軍軍官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7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4711)。河南省保安第4旅第13困戰鬥詳報(543.6/17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4701)。羅時審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6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4705)。四平保衛戰役案(543.6/60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4606)。整編第59師第一期綏靖戰鬥詳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4208)。劉壽山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72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蕭銳。南麻會戰紀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許朗軒。魯中戰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4608)。尹俊將軍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1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剿匪戰役之追述與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4605)。長吉戡亂戰役案(543.6/71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947)。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汾孝會戰史(109.3/4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19480701)。第三快速縱隊中原會戰睢縣劉樓楊橋楊樓附近戰鬥詳報(543.6/71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陸軍軍官戡亂戰役心得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19471211)。陸軍整編騎兵第一旅尉氏大橋戰役戰鬥詳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4512)。候程達將軍戡亂戰役心得報告(155.2/27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華北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155.2/445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魯中地區戡亂戰個人心得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1971)。夜戰之研究。戰史與兵學。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1)。蔣委員長對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訓詞(下)(民國27年1月12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6)。蔣介石的軍事密令(天字第七十號密令)(民國35年12月30日)。在變動中。正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9)。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5)。華東戰場的檢討與我軍處在全面反攻階段的前夜--饒漱石在華東野戰軍團級以上高幹會議的報告提綱節錄(1947年5月28日)。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9)。國民黨第一兵團在魯中蒙陰孟良崮地區阻擊解放軍遭受慘敗戰報(1947年5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1)。抗日游擊戰爭的一般問題(1938年7月7日)。游擊戰參考資料選編。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81)。關於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的指示(1937年9月25日,毛澤東同志給周恩來、劉少奇、楊尚昆等同志)。游擊戰參考資料選編。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1)。抗日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1938年8月13日)。游擊戰參考資料選編。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左權(1981)。襲擊戰術(1939年4月)。游擊戰參考資料選編。北京: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69)。抗日我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1)。中央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91)。東北局關於今後方針任務的指示(194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91)。中央、軍委關於粉碎國民黨軍大規模軍事進攻的指示(1945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92)。軍委關於深入東北敵後游擊戰爭給黃克誠等的指示(194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99)。國民黨第六綏靖區在豫皖蘇魯邊區與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作戰經過概要(1948年1月30日)。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杜聿明(1983)。淮海戰役始末。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93)。必須力爭占領之交通線及沿線城市(1945年8月12日)。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91)。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1945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91)。中央關於以錦州為作戰樞紐布置工作的指示(1945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92)。中央關於控制長春、哈爾濱及中東路保衛北滿給東北局的指示(1946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92)。中央軍委關於反頑偽蠶食鬥爭的指示(1946年4月4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91)。中央關於進攻交通戰阻止國民黨軍隊前進的指示(1945年19月15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