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專項體能對於武術散手運動之影響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陳榮煌陳和德 引用關係陳文進 引用關係陳雍元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9:3=74
頁次:頁67-73
主題關鍵詞:武術散手運動專項體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2
  • 點閱點閱:18
武術散手運動屬於技能主導類格鬥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一場比賽的總競賽時間約為6分鐘,並融合了拳擊、跆拳道與柔道的技擊技術,是一項比賽激烈、對抗性高,且具有全面性打法的技擊類運動項目。由於武術散手運動進入亞運舞臺不過5、6年之久,其相關的學術文獻仍然有待學者、專家的努力與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及探討武術散手運動的專項體能與主要能量系統對於整體競賽過程的相關影響,提供國內參與散手運動者作為參考,希望能夠藉此讓大家了解專項體能在散手運動中的重要性。
期刊論文
1.朱泳(2004)。對跆拳道運動員身體素質的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6(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正恩(2004)。散打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測量指標及評價標準的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3(2),165-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友標、陳耀佳、章舜嬌(2003)。散打與相近項目運動員氧代謝能力和PWC170値的比較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3(2),3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友標、陳耀佳、章舜嬌(2003)。優秀散打運動員上下肢有氧、無氧能力的特徵及訓練。體育學刊,10(4),1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友標、陳耀佳、章舜嬌、余平陽(2003)。散打運動員無氧能力的分析及訓練。廣州大學學報,2(2),93-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岳松(2002)。職業跆拳道運動的身體素質訓練。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8(3),117-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秋紅(2003)。影響柔道運動員成績的因素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19(3),8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子淵(2001)。應用生理生化指標對備戰第9屆全運會散打運動員賽前訓練控制的研究。安徽體育科技,92(4),6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玫玟、洪彰岑、黃文泉、江忠益(20030600)。散手競賽肌力體能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1,12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國榮、呂韶鈞、曹建民、陸一帆、周金彪、張玉萍、聶建國(2002)。全國散手運動員體能測試指標的生理生化監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1),64-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崔松、劉旭東、劉慶華(2002)。我國高水平拳擊運動員專項素質訓練現狀對策研究。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1(4),3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光聖、邱丕相、陳文鶴、袁海萍、劉建奮、郭玉成(2001)。中國散打集訓隊備戰第13屆亞運會訓練監控方法與手段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7(4),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光聖、郭玉成(2001)。中國散打隊備戰第13屆亞運會前的生理生化監測手段與方法。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1),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光聖、陳國榮、周金彪、郭玉成、王崗(2002)。散打運動員體能測試模式與標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6(4),6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薑傳銀、陳養勝、趙斌(2002)。Wingate測試對武術散打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評定的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8(3),85-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慧松(2003)。對專項速度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2),277-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竇志強、雷春斌(2003)。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項群運動項目爆發力訓練方法思考。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7(3),9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范榮富、劉軍(2002)。武術散手的力量特點及訓練方法。體育函授通訊,18(1),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陽亞雄、周國建、唐毅(1999)。散打運動中的耐力和有氧訓練。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5(2),7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少文(20040400)。增強式跳躍訓練對橄欖球選手下肢爆發力增進之應用。大專體育,71,34-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激揚、孫和平、張海濤、胡斌(2001)。拳擊、散打、跆拳道運動員比賽強度部分生化指標對比分析。中國體育科技,37(4),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文頊(1999)。武術散手的動作技巧與得分之關係(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oeger, W. W. K.、Hoeger, S. A.(2003)。Principle and Labs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Champaign, IL:Wadsworth。  new window
2.葉偉(2004)。散打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北京市:人民體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臺北:銀禾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echle, T. R.、Earle, R. W.、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2000)。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