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在幻覺與真實之間--群盲?群茫?--論《群盲》的後現代性
書刊名:臺藝戲劇學刊
作者:侯冠如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
頁次:頁68-79
主題關鍵詞:群盲梅特林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戲劇加拿大UbU劇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9
梅特林(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於一八九○年創作《群盲》(The Blind),此劇因捨棄客觀片段的描繪,被認為是反寫實劇場的先聲。 此作品被加拿大UbU劇團搬演,並於二○○四年五月來臺演出,筆者觀賞演出之後,發現此劇不僅具有反寫實劇場的特性,更可說是後現代劇場的先驅。 因此,本文以哈山(Ihab Hassan, 1925-)為後現代主義所創之術語“不確定的內在性”(indetermanence),以其中之一的傾向:不確定(indeterminacies),用以分析《群盲》一劇中,在場/不在場、存在/不存在、當下/錯置、真實/虛擬等…二元性拆解所傳達的幻覺意象。 以下為分析《群盲》此劇的三個方向: 一、焦點的多元:「對話」只能獲得片段資訊,惟有從「氛圍、聲韻、光線等…」才能獲取暗示。 二、變形的時間觀:非線性、事件不受時空限制,既無開端又無結尾。 三、解構角色再現:在一個無人的舞臺,進行劇場演出。
期刊論文
1.安原良(2000)。藝術元素的重組與再製。表演藝術雜誌,91,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aggart, Ashley(1994)。Blind Process: Maeterlinck's The Sightless。Modern Drama,626-636。  new window
圖書
1.張靜二(2002)。西洋戲劇與戲劇家。臺北:翰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特林(1969)。闖入者群盲。台北市: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明德(1998)。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路生(2002)。國外後現代戲劇。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ocherty, Thomas(1993)。"Toward a Concept of Postmodernism" from Postmodemism: A Read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Hassan, Ihab、劉象愚(1993)。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祥福、孟樊(1999)。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明德(1991)。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