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港溪河口地形短期不同時距變動特性之研究
書刊名: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作者:彭佳偉林雪美沈淑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eng, Chia-weiLin, Hsueh-meiShen, Su-mi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34
頁次:頁83-122
主題關鍵詞:臺灣西北部中港溪河口不同時距地形變動回復週期Northwestern TaiwanChung-Kang estuaryDifferent time spanGeomorphological changeRecovery cyc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31
期刊論文
1.林雪美、張喬盛(20010500)。臺灣東部河口地形的變動時距與循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4,145-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春初(1997)。潮汐作用為主的河口三角洲特徵。地理學報,52,3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欽春、李伯根、夏小明、李炎(1994)。浙江甌江口南岸潮灘相帶的時空變化。地理學報,49(6),509-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雪美(1998)。臺灣西部河口地形的短期變動。海峽兩岸環境地形研討會。雲南昆明:雲南地理研究所與地理學會。44-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喬盛(2001)。花東海岸河口沙洲形態短期變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雪美(1996)。台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林耀明(1988)。台灣西岸海埔地自然特性及開發利用之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oodroffe, C. D.(2002)。Coasts: Form, process, and evolu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台灣大學海洋硏究所(1992)。新竹南寮附近海岸侵蝕與堆積問題初步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硏究所(1991)。台灣西海岸沖淤調查研究(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硏究所(1996)。新生地開發與漂沙防治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1996)。台灣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硏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換庭(2001)。長江河口的物質通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雪美、彭佳偉、張喬盛(2002)。颱風事件對台灣河口地形的影響分析--以水漣溪及中港溪爲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侯和雄、李忠藩(1980)。台灣中西部海岸沿岸漂沙與波能關係之硏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侯和雄(1987)。台灣海峽外傘頂洲灣内波能量分析與漂沙量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民陽(1998)。颱風--對花東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國彥(1980)。台灣暴潮災害,氣候與災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金棟(1988)。海岸工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金棟(1990)。台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之開發利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惲才興(1988)。長江河口潮灘沖淤和灘槽泥沙交換,長江河口動力過程和地貌演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鴻洋(1979)。台灣西海岸中部波能量推算模式與漂沙量之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漢光文化編輯部(2000)。台灣海岸之美--西部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經濟部水資會(1985)。台灣西部河川輸沙量推估硏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水文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椹木亨(1982)。漂砂と海岸侵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澤本正樹、首藤伸夫、谷口哲也(1987)。阿武隈川河口沙洲的變形過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堺茂樹(1997)。米代川の河口變動特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千受京、出口一郎(1998)。由良川河口地形の變形特性につい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松富英夫(1998)。汀線位置變化の波動性かろみた子吉川周邊の漂砂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Cooper, J. A. G.(2001)。Geo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Among Microtidal Estuaries From the Wave-dominated South African Coast。  new window
24.Li, J. F., He, Q., Zhang, L. L. & Shen, H. T.(2000)。Sediment Deposition and Resuspension in Mouth Bar Area of the Yangtze Estuary。  new window
25.McManus, J.(1998)。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new window
26.Perillo, G. M. E.(1995)。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ology of Estuaries。  new window
27.Ritter, D. F., Kochel, R. & Miller, J.(1986)。Process Geomorpholog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