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體適能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立人國小為例
書刊名:僑光學報
作者:徐美香 引用關係翁晟航
作者(外文):Hsu, Mei-hsiangWeng, Sheng-ha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25
頁次:頁75-99
主題關鍵詞:體適能課程健康體適能血液生化值Physical fitness curriculum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Blood lipi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1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李景崇(1992)。體育課程修訂的概念分析。國民體育季刊,21(3),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雀戀、章樂綺(2003)。高血脂症飮食新觀念。臨床醫學,52,42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建恒(1998)。大專學生體重控制教學設計。國民體育季刊,27(2),9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spres, J. P.、Pascot, A.、Lemieux, I.(2000)。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 metabolic perspective。Annalesd Endocrinologie,61(Supple 6),31-38。  new window
5.Israel, R. G.、Sullivan, M. J.、Marks, R. H. L.、Cayton, H. S.、Chenier, T. C.(1994)。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ratory fitness and lipoprotin in men and women。Medicine and Sports in Sports and Exercise,26,425-431。  new window
6.Miles, D. S.(1991)。Weight control and exercise。Clinies in Sports Medicine,10(1),157-169。  new window
7.鐘敏華(19980600)。體育課程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之實施探討。花蓮師院學報,8,12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117,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忠鋒(20020300)。十二週健走運動與飲食控制計畫對停經婦女身體組成及血脂肪的影響。體育學報,32,1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潘義祥(1998)。體重控制教學對肥胖學童健康體能的影響。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229-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秋霞(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彥宏(2001)。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素玲(2002)。營養教育與運動介入對肥胖者之體位、血壓、血糖、血脂質、尿酸及血清鈣鎂鋅銅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玉妹(2001)。體適能課程實施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表現之影響研究--以石牌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瑞興(2003)。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計畫介入對體重過重大學生的效果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曉雲(2002)。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能及血脂肪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佳力(2003)。體適能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永寬(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觀察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家祺(2001)。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抗氧化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貴福(2000)。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流行病學語生理轉機。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游素玲(2000)。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熊文宗、朱峰亮(2000)。國民小學體育遊戲指導法。台北市:五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eyward, V. H.(1997)。Advanced fitness assessment & exercise prescription。Champaign: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5.Thomas, R.、Laraline, M. R.、李勝雄(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方進隆(1993)。體適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漢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教育部(2001)。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ewett, A. E.、Bain, L. L.、Ennis, C. D.(1995)。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Wm. C. Brown:Brown & Benchmark。  new window
11.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謝明哲(2003)。體重控制的基本原理。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應裕(2003)。健康與體育領域中的體育課程與教學設計。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