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異鄉/故鄉--論戰後臺灣畫家的歷史記憶與土地經驗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賴明珠
作者(外文):Lai, Ming-chu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1
頁次:頁66-81
主題關鍵詞:漂泊流離文化斷裂集體記憶國族想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摘要 本文宗旨在探討出生於二次大戰前(1920s-1930s)的四位台灣畫家,他們分別為身經流離、漂泊及語言、文化斷裂不同經驗的群體。透過四位典範性畫家:吳學讓、席德進與賴傳鑑、侯錦郎,探索他們如何將個別的歷史記憶與土地經驗,轉化為視覺的圖像符號;同時檢視他們在尋求自我定位,反思個體與群體關係過程中,如何透過視覺符號標誌不同的集體記憶、慾望和意識形態,將是本文的論述重點。四位畫家的共通性是,都在戰火中成長和受教育,但吳學讓、席德進是在中國完成現代美術學院教育之後,因政治動盪而遷徙他鄉──台灣;賴傳鑑是在被殖民的情境下以藝術完成追求個我的夢想;侯錦郎則在戰後完成學院教育,並長期在異鄉──巴黎活動。四位畫家在藝術創作的表現上,自然地展露出不同的文化取向與土地認同。吳學讓、席德進因流離、漂泊的異鄉人情愫,其創作本源往往指向記憶深淵的文化中國;而賴傳鑑、侯錦郎則比較傾向實感經驗的母土台灣。因主體認同的差距有別,故四位畫家在視覺觀念與表現意象上,乃展現出對家鄉、異鄉、家族、國族不同的慾望與想像,從而架構出戰後半世紀以來台灣豐富異彩、多元駁雜的多重集體記憶。
期刊論文
1.席進德(1971)。我的藝術與台灣。雄獅美術,2,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秀珠(2001)。席德進(1923-1981)人物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芳瑩(2004)。藝術家席德進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賴傳鑑(2002)。埋在沙漠裡的青春:臺灣畫壇交友錄。臺北市: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戈思明、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4)。故國神遊--吳學讓八十回顧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席進德(1982)。席進德書簡--致莊佳村。台北市:聯合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傳鑑、賴月容(2005)。創作八十年回顧展--賴傳鑑畫集。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傳鑑(1983)。賴傳鑑畫集。中壢市:賴傳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明珠。渡越荒漠--戰後台灣西畫家賴傳鑑。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席進德(1982)。台灣民間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lbwachs, Maurice、畢然、郭金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德威。後還民寫作,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America/wang-de-wei/wang-de-wei_03.htm。  new window
2.林碧堯。菩薩難過核火關--文殊、普賢相繼落難,http://taup.yam.org.tw/comm/comm9711/15-7.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國漢(1996)。[吳學讓彩墨畫展:從傳統到現在] 序。吳學讓彩墨畫展:從傳統到現在。台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席進德(1996)。席進德心目中的吳學讓--從傳統跨進現代。吳學讓彩墨畫展:從傳統到現在。台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思賢(2004)。故國神遊--俯瞰吳學讓的當代水墨美學創見。故國神遊--吳學讓八十回顧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倪再沁(2004)。猶疑與挑戰--論吳學讓的藝術歷程。故國神遊--吳學讓的八十回顧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佳村(1982)。席進德和我--代序。席進德書簡--致莊佳村。台北市:聯合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邵大箴(2000)。他走在時代的前面--略談林風眠的藝術思想。林風眠研究文集。台北市:閣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文三(1993)。將生命還給繪畫‧畫作交給歷史--席進德的水彩藝術。席進德水彩畫紀念展。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席進德(1997)。最早的我。席進德紀念全集--席氏收藏珍品。臺中市: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里法(2005)。賴傳鑑的時代與台灣美術的折衷主義。創作八十回顧展--賴傳鑑畫集。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坤富(1948)。賴傳鑑的染坊結構--繪畫語彙。賴傳鑑回顧展1948-1998。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ateb, George、孟洋森(1986)。現代人論烏托邦。台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麗君(1998)。形體與精神的試探--侯錦郎的創作歷程。重構失憶家園--侯錦郎個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金星(1992)。綠。1992候錦郎油畫集。台北市:阿波羅畫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龍飛(1997)。從陶藝找回健康的侯錦郎。侯錦郎陶塑繪畫展。台北市:東之畫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98)。藝術家年表。重構失憶家園--侯錦郎個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